“革命和尚”——蘇曼殊
行跡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間的蘇曼殊,實際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跡的個性,在廣州一個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張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變名為僧。從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時,誠為異數(shù)。好事者又冠以大師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誤以為僧,群舉與太虛、弘一等法師相提并論,實為民國以來僧史上的畸人。雖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南懷瑾先生如是說。
蘇曼殊(1884-1918年),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號曼殊,廣東香山人,是近代佛教史上一位頻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清末民初的動蕩歲月里,蘇曼殊度過了傳奇而短暫的35年人生。他是一位皈依佛門的僧人,更是一位以文藝家姿態(tài)出現(xiàn)的民主革命志士。他精通梵文,編著開史之先河的《梵文典》,填補了我國佛教史上的一頁空白;他多才多藝,以風格獨特的詩歌、小說、譯作、繪畫而享譽文壇,被視為“鴛鴦蝴蝶派”的鼻祖;他摯愛祖國且始終如一,曾經(jīng)參加過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反對滿清封建統(tǒng)治的斗爭以及討伐袁世凱的斗爭,竭力支持先進的革命力量。
歸入佛門放言“以情求道”
契闊死生君莫問,行云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似冰。
——《過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僧人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僧人,近百年來有兩人最出名,一是弘一法師,一是蘇曼殊。蘇曼殊究竟為何出家為僧?這個問題一直如迷霧般引人猜測。
蘇曼殊的父親蘇杰生年輕時赴日本橫濱經(jīng)商,與某日本婦女交往而生蘇曼殊。15歲時,蘇曼殊隨表兄林紫垣再赴日本,就讀橫濱華僑設立的大同學校。在日本橫濱大同學校讀書期間,蘇曼殊閑暇時常繪僧像,并以學誦經(jīng)為樂,同學甚至笑稱他為“蘇和尚”。那個時候,他未必想到要皈依佛教,但他的身世已然造就了他的性情,而這種性情里則已埋下了出世的種子,這使他對佛教有天然的傾向,直到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突然的變故。
在日本留學期間,蘇曼殊的生活費用由表兄林紫垣供給。1900年,沙皇俄國侵占我國東北三省,留日學生發(fā)起“拒俄義勇隊”,后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蘇曼殊參與其事。“拒俄義勇隊”與“軍國民教育會”性質(zhì)不同,前者屬于“拒俄御侮”,后者屬于“革命排滿”,是一個反清的革命團體。表兄林紫垣擔心蘇曼殊的安全,怕無法向蘇杰生交代,便以斷絕資助要挾,蘇曼殊無奈回國。有人認為,蘇曼殊對此事“恨恨于懷,脫棄濁世之心,乃決于是時也”。
1903年冬,蘇曼殊輾轉(zhuǎn)來到香港,拿著馮自由(出生于日本華僑家庭,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時,他是第一批會員)的推薦信找到中國日報社負責人陳少白,吃住都在報社。這個時候,蘇曼殊與家人產(chǎn)生了“不和”。至于何種“不和”,一種說法是,其父蘇杰生“早年在鄉(xiāng)為曼殊聘婦,聞子歸自日本,遂至港訪之,且欲使其完娶。曼殊竟避而不見”。陳少白從中斡旋,最終也沒有說服蘇曼殊。
1903年歲末,蘇曼殊來到廣東惠州郊野一所破寺,出家為僧,“曼殊”正是那時的法號。然而,該廟財產(chǎn)匱乏,僅有幾塊薄田,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化緣,來回十分辛苦。耐不住出家人的戒規(guī)與清苦,蘇曼殊找機會逃離了古寺。從此,他過著半僧半俗的生活,以一個僧人之身投身革命、創(chuàng)作、翻譯、交友,甚至放浪形骸。
出家之后,有人見蘇曼殊仍舊神色憂慮,便問他:“披剃以來,為什么還多憂生之嘆?”蘇曼殊答道:“今雖出家,以情求道,是以憂。”
情懷至純堪稱“革命和尚”
海天龍戰(zhàn)血玄黃,披發(fā)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以詩并畫留別湯覺頓》
蘇曼殊一生的活動復雜、多面,革命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個側(cè)面,也是被人忽略的一面。畢竟,他參與革命的方式與常人不太相同。更多的時候,他是用畫筆、文章為革命鼓與呼。我國目前南社及蘇曼殊研究的著名學者馬以君提出了一種頗有意思的看法。他認為,蘇曼殊實在是一位“以革命為天職,以創(chuàng)作為余事,有心革命業(yè)績不顯,無意為文成效甚高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志士”。
蘇曼殊當年在日本橫濱就讀的大同學校是維新派人士把持的學校,但是,他在思想上并不認同維新派,甚至曾經(jīng)要借槍暗殺康有為。陳少白力阻之,遂不果。1902年,蘇曼殊參加了“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的“青年會”,這是他“與革命團體發(fā)生關(guān)系之開始”。青年會的中堅分子大多是蘇曼殊的摯友,如陳獨秀、馮自由等人。同一時期,由于結(jié)識廖仲愷、朱執(zhí)信等人,蘇曼殊也參與了“興中會”的活動。馮自由在《革命逸史》的《興中會之革命同志》一文中稱他為“革命同志”。及至后來的華興會、光復會、同盟會以及后來的南社等革命團體,蘇曼殊都名列其間。同時,他還參加了多個革命報社組織的工作,在許多革命報刊上投稿。1903年,他發(fā)表《女杰郭耳曼》一文,以主人公郭耳曼的不畏懼與統(tǒng)治者的惶惶不安作對比,諷刺封建皇帝,贊揚郭耳曼的革命精神。他還為巾幗英雄秋瑾烈士的遺詩作序,贊揚秋瑾以女子身為四生請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1908年,蘇曼殊發(fā)表《嶺海幽光錄》,記述明末清初抗清死難的廣東英雄烈士事跡,以激勵反對清政府的民族感情,教育不知振作的人們,其中專門提到了反清僧人韓祖心。蘇曼殊以這些事跡來激勵反對清政府封建統(tǒng)治的戰(zhàn)士,期望他們團結(jié)一致。
1911年12月,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爪哇,觸動了正在那里教書的蘇曼殊,他興奮地稱起義成功為“振大漢之天聲”,決定立刻回國,去領(lǐng)略和感受新時代的宏偉氣象。由于當時手頭沒有足夠的旅費,他便將書籍、衣服全部賣掉,只為早日回國。
辛亥革命勝利后,蘇曼殊發(fā)現(xiàn)不少人爭名奪利,深感痛心。他故意把擠破頭的“眾議院議員”寫成“眾蟻院蟻員”,并在一幅《螃蟹》的畫上題寫了“大有橫行意,青袍誤此身”的詩句。蘇曼殊投身革命,但他沒有“借革命以營私”。無怪乎學者馬以君說:“我覺得他內(nèi)心中始終懷有至純至凈的革命情懷。”
1914年,蘇曼殊旅居日本,時與孫文、居正、田桐、楊庶堪、邵元沖、鄧家彥、戴傳賢等人相往來。1915年,蘇曼殊曾為馮自由的著述《三次革命軍》題詞。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圓寂于上海廣慈醫(yī)院,臨終前寫下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喪事由汪精衛(wèi)負責經(jīng)辦。
- 上一篇:侯小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下一篇:信仰佛教,讓我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與力量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