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直解卷第六

  ○二明心地戒(三) 初結(jié)顯法門 二付授勸轉(zhuǎn) 三受已轉(zhuǎn)化。

  ○初結(jié)顯法門(二) 初結(jié)說心地 二顯說心地。

  ○初結(jié)說心地。

  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此舉能說。顯所說之法也。爾時二字。承上所說三十心。十地已竟時也。盧舍那佛。即能說報佛也。修因感報。故名為報。然此報身。有自有他。自報。即理智如如身。他報。即相好無盡身。是此報身。名為盧舍那佛。華嚴經(jīng)中所說毗盧遮那佛。即盧舍那佛。梵語云盧舍那。華言凈滿。凈者。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以諸患凈盡故。滿者。三覺果滿。萬行因圓。以;具足故。一切 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也。故華嚴中阿 僧祇品。心王菩薩問佛。云何名阿僧祇。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即為說算數(shù)。無窮無盡無量法門。積成十種大數(shù)。而破諸算量。今于不可說法門中心地。略說開示。如毛頭許法也。

  ○二顯說心地(二) 初引他證己 二引己證信。

  ○初引他證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F(xiàn)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xué)。當學(xué)。今學(xué)。

  是過去下。此引果人。同證同說以勸信也。三世等者。此引因人。同修同學(xué)以勸受也。言上所說心地法門。雖如毛頭至微至細少許之法。其力極大。三世諸佛。所證證此。所說說此。三世菩薩。所修修此。所學(xué)學(xué)此。故大經(jīng)云。如有大經(jīng)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塵內(nèi)。若有聰慧人。破塵出經(jīng)卷。利益一切人。是故諸佛菩薩。皆在一微塵許心地法門之中。作大佛事。故法華云。過去諸佛。出現(xiàn)世間。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一切 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故。未來諸佛。出現(xiàn)世間。亦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故,F(xiàn)在諸佛。出現(xiàn)世間。亦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故。佛之知見。即心地法門也。所以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一切佛。當說,F(xiàn)在一切佛。今說。三世一切菩薩。已過去者。已學(xué)已修。當未來者。當學(xué)。當修。今現(xiàn)在者。今學(xué)。今修。佛佛祖祖。無不以此心地法門。光明金剛寶戒。以心印心。燈燈相續(xù)。而無盡也。

  ○二以己證信。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者。此即舉因以明果也。號吾為盧舍那者。此即舉果以明因也。承上云。一切諸佛。三世菩薩。所證所說所修所學(xué)。既不異不虛者。我今所修所學(xué)所證所說。豈復(fù)虛乎。故云。我已百劫修等?梢證果本非他因。惟在此心地耳。

  ○二付授勸轉(zhuǎn)(二) 初總勸轉(zhuǎn)化 二別勸轉(zhuǎn)化。

  ○初總勸轉(zhuǎn)化。

  汝諸佛子。轉(zhuǎn)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

  此乃舍那慈尊。告勉千佛。轉(zhuǎn)法化生之義。承上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者?芍^因深。號吾為盧舍那者。是為果極。以是因深果極。第一之道。我今授汝。汝當轉(zhuǎn)我為汝所說心地法門。說與一切眾生。而為一切眾生開心地道。以諸眾生。各各具足此心地道。與佛無二。故下文云。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也。云開心地道者。此心地。本來無垢無染。無遮無障。虛廓靈妙。清凈自在。何言開耶。所謂開者。對封而言。以諸眾生。皆為識情所障。迷背不覺。非因智者。指點開示。終無得見諸佛體性。猶如瞽者。若非金鎞撥轉(zhuǎn)瞳神。終無得見森羅萬象。所謂千年暗室。仗燈能破。歷劫煩惱。得智始除也。

  ○二別勸轉(zhuǎn)化(二) 初授勸轉(zhuǎn)化 二勸授有序。

  ○初授勸轉(zhuǎn)化。

  時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千華上佛。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復(fù)轉(zhuǎn)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

  時蓮華下。舉依報也。赫赫天光等下。舉正報也。舍那放光。顯能告勝。光告等者。顯所告勝也。持我等者。正明所告之詞。師子座者。師子。乃獸中王。若哮吼時。百獸聞之。悉皆腦裂。以表 世尊無上法王。所坐之座。即無畏坐。所說之法。即無畏法。天 魔外道。若見若聞。皆失心喪膽也。言放光。光告者。此有二義。一者。即佛放光。而于光中召告。如楞嚴云。爾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jié)跏趺坐。宣說神咒。即此光中召告之義。二者。即所放光。光亦能告。謂不但正報身。善能說法。乃至依報蓮華光明。亦悉能說法也。所謂依報。正報。常宣妙法。寶網(wǎng)靈臺。水流風(fēng)動。皆演法音之義。持我心地等者。謂欲千佛。轉(zhuǎn)相傳與一切眾生。而千釋迦。付授勸轉(zhuǎn)已畢。復(fù)轉(zhuǎn)為千百億釋迦。付授勸轉(zhuǎn)。而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故云。復(fù)轉(zhuǎn)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眾生也。

  ○二勸授有序。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明非頓說。汝等受下。明漸中有頓也。意謂心地法門。位有四十。諸眾生性。根有大小利鈍不等。生住異滅。四十二品無明。亦有輕重不一。必須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其次第者。初說十住。真 空妙理。次說十行。實相妙行。次說十向。中道一諦。次說十地。所證真如。此圓融中。而說行布。非若儱侗真如之所談也。汝等受下。是舍那佛。囑授千佛千百億釋迦佛。令轉(zhuǎn)囑授一切眾生故也。領(lǐng)納曰受。固守曰持。對本曰讀。離本曰誦。言一心者。有五。 小乘教中。假四諦理。而說一心。故得悟解。始教。約第八識心。了一切緣生之法。法法皆空。各無自性。而受異熟之果。終教。所言一切恒沙性凈功德。具于 如來藏心。頓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無染無凈。頓顯理性。圓教。主伴圓融。法法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傇撊f有。此五?偧床怀霭l(fā)起究竟之心。亦名一行三昧。所謂攝心一處。即是諸佛道場。散亂片時。乃即眾生境界。受持讀誦。一心而行。是行布中。說圓融法。非若分別名相之類也。

  ○三受已轉(zhuǎn)化(二) 初受已謝師 二各旋本界。

  ○初受已謝師。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花。供養(yǎng)盧舍那佛。受持上所說心地法門品竟。

  言爾時者。即盧舍那勸授轉(zhuǎn)化時也。舍那付授已畢。時當機諸佛領(lǐng)旨。各旋本跡世界。說法利生。應(yīng)緣去也。舉身等者。表顯心地戒光。出生無量無邊智慧佛。凡此本佛。跡佛。跡跡之佛。皆從心地戒光流出。此光非可心思言議。故云。不可思議也。光光等者。即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所放不思議光。復(fù)于光光中。皆化無量不思議佛。是以心地法門。戒光無盡。而即出生諸佛。亦無盡故。一時等者。以行果道同故;ū硪蛐。非花無果。非因萬行。則無果佛。世間花果。從土地中生。出世花果。從心地中生。故以妙花。莊嚴妙果。青花。以表十住。赤花。以表十行。黃花。以表十向。白花。以表十地。千臂經(jīng)中。乃廣明之。故以心地因花。還以供養(yǎng)心地果佛。所謂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是也。受持等者。從供養(yǎng)中。作一結(jié)語。以起下文。故云。受持心地法門品竟。

  ○二各旋本界(二) 初入定歸本 二出定說法。

  ○初入定歸本。

  各各從此蓮華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各各等者。顯從本依世界而隱。初隱為沒。終隱謂沒已。入體性下。正明所隱跡處。即入本體法性三昧定也。體性虛空華光三昧者。此即法身本定之別號也。言此法身。常住本定體牲。在圣不增。處凡不減。是知心佛。與諸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平等。所謂諸佛心內(nèi)眾生。時時成道。眾生心內(nèi)諸佛。念念證真。眾生迷而不覺。不自受用。諸佛悟此。出沒隱顯。自在無礙。猶如虛空。其體本非色相。而以色相顯發(fā)。法身體性。本非來往。無形無相。而以行花智光。任運莊嚴。用不離體。照不離寂。照寂平等。理行無二。故曰。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問。此定與上舍那如來所現(xiàn)虛空體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定光。有何差別。答。彼定。乃為發(fā)明因地之心。修果地覺。故云。成佛常住法身三昧。此定。即為發(fā)明果地之覺,F(xiàn)身益物。故曰。虛空華光三昧。二定。名異而體同也。還本源世界者。千釋迦佛。千百億釋迦佛。各各從彼本土放光示眾。各各接生疑之眾。俱往本師盧舍那佛所聽戒法。令受戒竟。故又各還應(yīng)跡所依本源世界。見隱顯不離當處。故云。還本源世界也。閻浮提者。即娑婆世界四洲之中。南贍部洲也。菩提。華言覺道。亦名道樹。凡一切諸佛。皆在此樹下示成無上覺道故也。

  ○二出定說法(二) 初明橫說法 二明豎說法。

  ○初明橫說法(二) 初出定相示 二正說法門。

  ○初出定相示。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出已。

  上既有入。此必有出。初現(xiàn)名出。現(xiàn)畢名為出已。問。諸佛法身。充滿十方。普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何有入定出定相耶。答。略有三義。一者。觀實相義。本離名字言說等相。所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除佛方便說。故有此出入相。二者。觀說法時。有當說時。不當說時之別。所謂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jié)因緣。故有此出入相。三者。觀眾生根。以何等根。說何等法。所謂隨機演教。應(yīng)病與藥。故有此出入相。經(jīng)云。先說無量義經(jīng)。復(fù)入無量義定。乃至出定揚德。使彼根機純熟。深心仰慕。然后與說。正合此義。

  ○二正說法門(三) 初次第所說 二圓頓所說 三例結(jié)所說。

  ○初次第所說。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法門海。復(fù)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復(fù)從座起。至焰天中。說十行。復(fù)從座起。至第四天中。說十回向。復(fù)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禪定。復(fù)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復(fù)至一禪中。說十金剛。復(fù)至二禪中。說十忍。復(fù)至三禪中。說十愿。

  此釋出定說法示跡之義。方坐金剛等者。此是初會說十信法門也。方者。正也。金剛。取至堅至利義。千光。取至明至照義。王者。至尊無對之義。以顯此座。乃是千佛所傳。無動。無壞。無晦。無蒙。無有比對。大寶華王座也。初地菩薩。功德積感。承本愿力。寄位人乘。作金轉(zhuǎn)輪王位。修十善業(yè)。以化眾生。行檀度法。而嚴妙果。統(tǒng)攝四洲一切國土。故佛始成正覺。初轉(zhuǎn)法輪。而于此處說十信法門也。言十世界法門海者。此即華藏莊嚴十世界海。一真如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覺圣智受用境界。諸佛乘此法門。倒駕慈航。一切菩薩。皆修此門。以至究竟果海。一切眾生。以迷此心。流轉(zhuǎn)十方。 生死無盡。故云。十世界法門海。又顯十方世界無盡。諸佛無盡。眾生無盡。諸佛法門。亦復(fù)無盡故也。海喻深廣汪洋。無所不藏。無有窮盡之相。此十世界法門海義甚深。說不能盡。大意欲令眾生。即入圓信。以起圓解。乃得圓證之義。若廣明者。當閱華嚴十世界品。毗盧遮那如來名號。如來現(xiàn)相諸品。一一發(fā)明此義。復(fù)從座起。至帝釋宮等者。此第二處。次第所說十住法門之義。問。舍那唯說三十心。十地法門。何故先說十信。次說十住。答。以舍那佛。對千佛說。故頓說心地品。以十住中。具該十信。非信無以有住。故上所云。堅信忍中。十發(fā)趣心向果。今明次第。是故先說十信。后說十住。使已發(fā)大心眾生。得入圓十信位。方得圓十住也。帝釋宮者。即忉利天所住內(nèi)庭也。梵語釋提桓因。華譯云能天主。梵語忉利。華言云三十三。此天居須彌頂。繇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帝釋二字。華梵合舉。即離垢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忉利天王。寄位天乘。是故世尊。次于此天。說十住門。為令已入十信菩薩天王。得入圓十住法門也。至焰天中等者。此第三處。所說十行法門義也。焰天。即夜摩天。華言時分。謂時時快樂。觀蓮花開合。乃分晝夜。此天依空而居。繇修上品中善。兼坐未到定禪。得生其中。即發(fā)光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夜摩天王。寄位天乘。是故世尊。次于此處。說十行法。為令已入十住菩薩天王。得入圓十行法門也。至第四天等者。此第四處。所說十回向法門。四天。即兜率陀天。華言知足。謂于 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所修同前。即焰慧地菩薩。初斷俱生身見。觀于道品。同于初果預(yù)流位也。是故世尊。次于此處。而說十回向門。使令已入十行菩薩天王。得入圓十回向法門也。至化樂天等者。此第五處。所說十禪定法門。言化樂者。謂此自化五欲而娛樂故。此天依空而居。所修同前。即難勝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化樂天王。寄位 阿羅漢乘。觀四諦行既終。同于四果無學(xué)位也。是故世尊。次于此處。而說十禪定門。為令已入十回向位。諸大菩薩天王。得圓知諸佛禪定。圓入諸佛剎土。圓證法身境界也。言禪定者。梵語禪那。此云寂靜。此是諸佛自覺圣智境界。故云禪定。別經(jīng)所云。三賢行滿。修四加行。方登十地此也。至他化自在等者。此第六處。所說十地法門。他化自在天者。此有二種。一者。正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禪。假此得成。自然受樂。二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己樂。即魔王天。此二天王。依空而居。謂現(xiàn)前地菩薩。修行功成。多作自在天王。統(tǒng)攝欲界。寄緣覺乘。謂此菩薩。于修 十二因緣觀行。同于緣覺。是故世尊。次于此處。而說十地。為令已入十禪菩薩天王。得圓證十地法門也。已上所在四王。忉利夜魔。兜率;瘶。他化。六天之中。所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禪。十地門者。正為初地。乃至六地菩薩。寄位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同彼凡夫 天人。三乘二乘斷惑。是故世尊。亦即在此六欲天中。說十信。三賢。十禪。十地。令彼諸凡夫天人。聲聞緣覺;叵 大乘。而證十地也。下說十金剛。十忍。十愿者。以七地。八地。九地菩薩。寄位一乘。修菩薩行。為令已登七地諸菩薩等。發(fā)起自在。任運現(xiàn)身說法。是故世尊在于初禪。二禪。三禪。說十金剛。十忍。十愿。為令永斷俱生二執(zhí)。生相無明。得入如來妙覺果海。復(fù)至一禪等者。此第七處。說十金剛法門。初禪天王。即離生喜樂地。此天。已離下界欲惡。忻上妙定。故云。離生喜樂。即遠行地菩薩。修行功行。多作初禪天王。寄菩薩乘。以自證法。攝化眾生。是故世尊。次于此處。說十金剛。為令已登七地菩薩天王。得證金剛觀智。入妙覺果海也。復(fù)至二禪等者。此第八處。說十忍法門。二禪。即定生喜樂地。此天。已離初禪之喜。攝心在定。淡然凝靜。而生勝定。故云。定生喜樂。即不動地菩薩。修行功德。多作二禪天王。主小千界。寄一乘位。說自證門。教化眾生。是故世尊。次于此處。說十忍法。令彼已得真無生忍。菩薩天王。修行十忍法門。入妙覺果海也。復(fù)至三禪等者。此第九處。說十愿法門。三禪。即離喜妙樂地。此天。已離初禪二禪喜踴之動。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故云。離喜妙樂地也。即善慧地菩薩。修行功德。多作三禪天王。主中千界。寄一乘位。以自法門。為諸眾生。演說開示。是故世尊。次于此天。說普賢十愿法門。令彼已證第九善慧菩薩天王。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來妙覺果海也。

  ○二圓頓所說。

  復(fù)至四禪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已上九處。乃圓融中說行布。此之一處。是行布中說圓融也。四禪。即舍念清凈地。此天。即舍二禪之喜。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凈無雜。住于此禪。空明寂靜。萬象皆現(xiàn)。故云舍念清凈。即法云菩薩。修行功德。多作四禪天王。主大千界。而位寄一佛乘。于諸聲聞。緣覺。菩薩天王。說自證法門。是故世尊。次于此處。頓說心地。四十行位法門品。令彼圓證十地菩薩。入妙覺果海也。

  ○三例結(jié)所說。

  其余千百億釋迦。亦復(fù)如是。無二無別。如賢劫品中說。

  此例釋跡跡佛。說法之義。謂千釋迦所說如是。其余千百億釋迦佛出定之后。示轉(zhuǎn)法輪。亦皆初從妙光堂中。終至首羅宮中。十處說法。次第敷演。漸說頓說。與千釋迦所說。亦復(fù)如是。無二無別。自爾時盧舍那。至此所說。乃是略言其義。廣如賢劫品中已說也。

  ○二明豎說法(二) 初天上說道 二人間說戒。

  ○初天上說道(四) 初示相成道 二成道說法 三說經(jīng)繇致 四往返多遍。

  ○初示相成道。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xiàn)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說魔受化經(jīng)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凈。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已上明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皆于十方世界說心地法門品。此下明一釋迦。于一世界之中。所說心地法門品也。爾時等者。示降生來源義。爾時釋迦世尊。自從初現(xiàn)華藏世界。東方而來。入此兜率天王宮中。先在此天伏魔。說魔受化經(jīng)已。次觀下界眾生。有業(yè)覆障難解脫者。有根純熟易解脫者。故即從天王宮。隱勝現(xiàn)劣。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凈梵王家為太子也。迦夷羅國。此云赤澤;蝈扰_。此云黃色。黃即處中。最為安隱。又古有黃色仙。在此修道。又古諸佛出現(xiàn)世間。皆于此處示生。有此多義。故名黃色。爾時如來。將欲降神。先現(xiàn)五瑞。所謂從兜率天降皇宮者。第一相也。母名摩耶等者。示生身父母之名德。梵語摩耶。此云大幻。以大幻術(shù)。幻出諸佛故。凡十方諸佛。示現(xiàn)受生。皆其母也。父字白凈者。是此方譯語。梵語郁頭檀也。世尊將欲受生之時。觀凈梵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五百世時。曾為菩薩之母。應(yīng)當往彼托胎。所謂示入母胎。住胎。第二第三相也。吾名悉達者。示出生之名德也。梵語悉達。此云頓吉。以太子初生時。寶藏悉空?斩鴱(fù)滿。故名頓吉。亦名一切義成。即于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實相義成。故于時太子。從摩耶右脅出。立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世出世間。此法第一。所謂示現(xiàn)出胎誕生。第四相也。言七歲出家者。示離塵俗。返妄歸真之義。世尊初為太子。具大智慧。成就舍心。觀生老病死苦。厭世五欲。舍金輪位。如棄涕唾。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許。故于二月三日。身放光明。普照四天王宮。乃至凈居天宮。諸天見已。到太子所。禮足白言。菩薩無量劫來。所修行滿。今正成熟。即于午夜逾城出家?嘈辛种小L瓿毎l(fā)。所謂示現(xiàn)逾城出家?嘈辛种小5谖逑嘁。所言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者。道即道果。世尊功行滿足。道成德備。 三身圓現(xiàn)。四魔潛消。所證圓果德號。亦以顯然燈佛授記不虛。故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所謂示現(xiàn)睹明星而成道降魔。第六相也。此經(jīng)言。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諸說不一。或云。騰寫之訛;蛟。八千返中之一;虮韴A教七信已上無退;蚱邭q表七覺支。三十表念處。正勤。神足。根。力。八正道。具三十七品助道法。凡諸佛出世。說法度生。皆依此故。今則不然。七歲出家。猶言出家七歲。謂初出家時。先學(xué)不用處定。不久得證。知非究竟。次學(xué)非非想定。不久得證。知其亦非究竟。次復(fù)游行諸國。凡經(jīng)一年。次更苦行六年。至三十。乃成正覺。此按毗尼部中所釋也。

  ○二成道說法。

  于寂滅道場。坐金剛?cè)A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于寂滅道場者。此示成道轉(zhuǎn)法輪相。約事而言。即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約理而言。即是所證菩提 涅槃。無為無相。清凈寂滅之理。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故諸佛。于無所得寂滅理中。成等正覺。于無所得寂滅理中。坐大道場。轉(zhuǎn)大法輪。故云。于寂滅道場也。坐金剛下。明轉(zhuǎn)法處。既成道已。當轉(zhuǎn)法輪。度諸眾生。爾時世尊。即自思惟。我得智慧。無能信受。若我住世。于世無益。不如入于涅槃。爾時梵天。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滿。法轉(zhuǎn)已立。潤濟開導(dǎo)。今正是時。云何欲舍一切眾生。入于涅槃。而不說法。是時如來受梵天王請已。雖知根鈍。且稱本懷。是故雙垂兩相。一處于鹿野苑。為憍陳如五比丘等。轉(zhuǎn)四諦輪。說小乘種種教法。一處于菩提場。演大華嚴。并普光明殿中。同說此經(jīng)。此佛。與上千佛所說。皆從初坐金剛千光王座。終至首羅天宮。其中次第所說。住處共有十也。蓋上多佛所說。一佛所說。頓說。漸說。及諸住處。皆亦無二無別。華嚴。七處九會所說。此經(jīng)。十處十會所說。二經(jīng)大同小異。所謂示現(xiàn)成道。轉(zhuǎn)大法輪。第七相也。何無第八。以未涅槃故也。

  ○三說經(jīng)繇致。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wǎng)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wǎng)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fù)如是。

  此釋心地戒品緣起之義。及此梵網(wǎng)得名處也。時者。即于此梵天中。說此心地法門之時。爾時世尊。在大梵天宮中。觀彼網(wǎng)羅幢因為喻。為說無量世界。眾生心行。依正差別。猶如網(wǎng)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故佛教門。隨機施設(shè)。亦復(fù)如是此義俱已解見題中。今不繁釋。

  ○四往返多遍。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cè)A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此是如來大慈悲心。廣大誓愿。重來人間。至八千返。所謂佛慈無盡。眾生無盡。此雖來八千返。若較華嚴經(jīng)中。如來出現(xiàn)名號品中看來。其名。其號。其法。其時。又非可以數(shù)目窮盡?蓢@我等癡迷。至今還作眾生。深負我佛大慈弘恩。豈不慚愧。為此娑婆世界等者。申明來此八千返義也。坐金剛?cè)A光王座者。金剛之座。三世諸佛。坐此成道。無少變壞故。乃至等者。謂此說法道場。共有十處。超其中八。故云乃至。為是等者。明佛說法本懷之義。謂我來此八千返者。無非只為此界人天。一切大眾也。略開二字。明說未廣。竟者。言在天上說心地法門已畢也。

  ○二人間說戒(二) 初圣凡本源 二總結(jié)戒相。

  ○初圣凡本源(三) 初差別說戒 二頌前起后 三正結(jié)戒品。

  ○初差別說戒。

  復(fù)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fā)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凈。

  前文。自地上大。觀梵網(wǎng)孔為因。詳說三十心。十地中。修斷法門品竟。今從天上。復(fù)下人間。而詳舉心地中。十重四十八輕戒行。故云。復(fù)從天王宮等。為此地上等者。正明下至閻浮提義。一切眾生?偱e閻浮界內(nèi)諸眾生也。凡夫癡暗人者。未出 三界。俱名凡夫。以凡夫煩惱覆心;勰坎婚_。故名癡暗之人。如是之人。必依何法。而使障破慧開。入圣超凡。若非戒法攝心。終于煩惱生死海中。永無出離。故為此眾。復(fù)下天宮。說我本師盧舍那佛心地因中。初發(fā)心中。常所誦一戒。此戒何名。乃光明金剛寶戒也。言說我盧舍那佛者。舉法有所師也。常所誦一戒者。出戒本體。此戒體。華嚴所言一真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如圓覺云。神通大光明藏。如楞嚴云。即是常住真心。性凈明體。法華所云。一乘實相。佛知佛見。在此名為光明金剛寶戒。言光明金剛寶戒者。此出戒相名德也。光明。即智慧也。金剛。即堅利也。寶戒。即具足眾善之法財也。欲破煩惱黑暗。非大智慧光明不能。欲碎根本無明。非金剛堅利智不能。欲以莊嚴法身果相。非眾善寶戒法不能。蓋此一戒。是諸佛與眾生。平等具足。無二體性。諸佛眾生。本無增減。是故以此一戒。為一切佛果海本源。為一切諸菩薩因地本源。不獨諸佛菩薩。以此戒為本源。此一戒者。是即一切眾生。本有佛性種子。既皆有佛性。何不成佛道。所以不得成佛道者。蓋用一切意識色心。迷背佛性戒體故也。意者。思量曰意。屬第七末那識。名染污意。即亦轉(zhuǎn)呼為染凈依也。識者。分別曰識。以計名相。起惑造業(yè)。即前六種轉(zhuǎn)識。色者。所緣曰色。即五根六塵也。心者。集起名心。即第八識。名阿賴耶。統(tǒng)收前七種識。謂此心識。以攝世出世間染凈諸法。有三藏義。能藏。所藏。我愛執(zhí)藏。此識體性。乃佛性種子。本無遷改。在眾生分中言。名為佛性。在非眾生分中。名為法性。今在因故。名為佛性。若能具大智慧。悟此體性即本。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既云皆入佛性戒中。應(yīng)當發(fā)本有常具正因心也。既發(fā)此正因心。則當依此正因修行。不墮邪因。既不墮邪因。當來決定證得常住清凈法身。不生不滅之果。而不為幻身所染。故云。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也。如是十波羅提木叉等者。出戒用也。夫觀眾生。皆有戒因。以成戒果。是則諸佛所悟。凡夫所迷。盡此一戒。如是諸佛。不忍見眾生。于本有勝因勝果。迷而不悟。是故若不假此多種戒品。一一攝持。何以得令六根返妄歸真。所以又將此一戒。方便開而為十。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教誨諸人。此十戒法。諸佛本此軌則成佛。若人依此戒則。體會修行。必定成佛。即是眾生成佛法則之戒。故云。是法戒也。如起信云。一者體大。真如平等。不增減故。即此一戒是。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即此光明金剛寶戒是。三者用大。能生世出世間善因果故。即此十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謂持此戒者。保護三業(yè)六根。得大解脫也。三世一切等者。舉人勸受持也。言此十戒。既為法則。成佛大用。是則三世一切眾生。應(yīng)當頂禮佩戴。時時尊尚。不可輕褻。領(lǐng)受執(zhí)持?炭腆w會。不可忽忘。故云頂戴受持。吾今當為等者。結(jié)顯戒法。雖則無盡。不離本體之義。言為此大眾者。即為此現(xiàn)受戒四眾。八部之大眾也。重說等者。謂此戒體是一。因諸眾生。心念無盡。故此戒法。亦無有盡。是故以此一戒。演而為十。十戒復(fù)開為四十八。乃至三千八萬。無窮無盡。一切戒品。無不攝歸于此十波羅提木叉。故云。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也。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凈。此二句。的指戒體。原本一味平等。以眾生心念無盡。是故諸佛所說戒品。亦無有盡。惟恐眾生執(zhí)此戒相。不達戒性。所以復(fù)言。此無盡諸戒者。即是一切眾生本源。自性清凈戒體。本無戒可持。亦本無戒可說。今此說者受者。皆方便也。

  ○二頌前起后。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fù)現(xiàn)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即開。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繇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xué)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轉(zhuǎn)授諸眾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yīng)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此段總頌上下。開說心地戒法。結(jié)前起后。贊嘆勸受奉行大略也。我今盧舍那者。此明本跡之佛。圣人說法。皆以無我。破一切我。今言我者。非同凡夫我相之我。亦非外道神我之我。乃至亦非權(quán)乘假我之我。是乃無我中我。八自在我。無生我也。今者。當說時也。盧舍那佛。即正報身。毗盧遮那即正法身。然佛法身。乃有一身。二身。三身。十身等別。此佛圓攝一切。故云。我今盧舍那也。方坐蓮華臺者。此明本跡依報國土。方者正也。坐者安也。以正心地法戒。安住其身。及安一切眾生身故。蓮華總有二義。一處泥恒凈。二出水香潔。喻顯心地戒體。在凡夫中。本無垢相。在圣人中。本無凈相。所謂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于碧天也。又蓮有開合義。以表如來開權(quán)顯實。會權(quán)歸實。謂開一乘心地戒法之實。演說十重四十八輕之權(quán)。復(fù)會歸本源自性清凈心地戒體之實。又表舍那一體;癁榍п屽确稹(fù)現(xiàn)千百億釋迦佛。而此千釋迦佛。千百億釋迦佛。皆攝歸于盧舍那佛之本體也。又因果齊彰義。即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故。臺者。即高顯也。以表舍那心地戒體。無有及者。無有逾者。所謂一切眾律中。戒經(jīng)為上最也。又臺居中。以中攝十方故。即表舍那如來。為千佛主。心地妙戒。為眾戒本也。周匝千華上者。明應(yīng)跡依報土。顯本跡依報。周遍融通之義。復(fù)現(xiàn)千釋迦者。明應(yīng)跡正報身。顯本跡正報。周偏融通之義。謂千華上。每一華中。復(fù)有一化佛身。而坐其上。即顯從一光明金剛寶戒中。演出十波羅提木叉之妙戒也。一華百億國者。明跡跡依報土。顯跡佛依報。周遍圓融之義。謂千華朵。各有百億葉瓣。每一葉瓣。為一佛國土。每一國土中。有一化佛。為眾說法。以表四十八輕。乃至無量戒品。亦皆從十戒中演出。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者。申明應(yīng)化同時。體用不二。表心地戒。品數(shù)雖多。同一梵行體也。已上八句。顯明從體起用。如是千百億下。顯明攝用歸體。言千百億釋迦。以千釋迦為本。千釋迦佛。又以盧舍那佛為本故也。已上三節(jié)?傢灤蟛。前九品文。正為開說心地戒法緣起之義。千臂經(jīng)中說心地戒品前。先取此義。后說三賢十地法門。文義錯綜。以今上卷文中。亦有從本起跡。攝跡歸本之義。此似以后例前。而為發(fā)起之端。向下正頌此品起發(fā)繇也。千百億釋迦等五句。此頌上卷。自爾時釋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動天人生疑。玄主集眾。請問光相。釋迦接眾。至舍那所。聽受心地戒藏。一大段經(jīng)文義。問。今只言千百億釋迦。至舍那所。不言千釋迦。何也。答。既千百億釋迦。皆各接微塵眾。至舍那所聽受戒者。則千釋迦。亦各接微塵眾。來聽受戒不待言矣。問。所言各接微塵眾。是何處眾。答。是千釋迦。千百億釋迦。于應(yīng)跡本源世界。垂手接引。不可說不可說。生疑作念。大根眾生。至本師所。聽受心地戒法。正明小根機者。未堪與也。俱來至我所者。謂能接佛所接眾生。俱至華藏。故云俱來。聽我誦佛戒者。謂聽舍那所誦諸佛大戒。以顯此心地大戒。是諸佛共證也。甘露門即開者。贊戒德也。謂此戒法。如世甘露。若得食者。便獲清涼。不老不死。若人能受凈戒。當下即出三界生死熱惱。喻甘露門開也。是時千百億下四句。頌上千釋迦佛。與千百億釋迦。領(lǐng)眾至舍那所。聽受戒竟。復(fù)即各還本源世界。示現(xiàn)受生。出家成道。上升天宮。十處說法化天已畢。又復(fù)從天王宮下。至閻浮界。說本盧舍那佛。初發(fā)心中。常所誦一戒。乃至本源自性清凈。一段經(jīng)文。是時千百億者。即舍那佛。為千釋迦傳授心地戒法授受時也。還至本道場者。謂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聽戒已畢。復(fù)還本道場中。說法利生。以顯諸佛。出定入定。去來坐立。皆不離本體故。言坐菩提樹者。顯諸佛成道轉(zhuǎn)法。同一本覺。無二道也。誦我本師戒者。顯戒授有師。不忘根本心故。已上頌前。向下頌后。十重四十八者。出戒相也。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者。贊戒功德。謂若人能受持此戒。能滅愚癡暗障即。如日月。能破昏暗。又持戒人。清凈六根。于一切法。常得解脫。亦如日月。朗照十方。于空往來。自在無礙。又持戒者。滅除罪垢。即如杲日。能消霜雪。又持戒者。能滅身心熱惱。即如明月。能清涼故。亦如瓔珞珠者。謂持戒人。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一切功德智慧法身。悉繇戒度而成就故。如瓔珞珠。莊嚴身相。圓滿好故。微塵菩薩眾。繇是成正覺者。顯持戒者。利益真實而不虛故。言微塵眾。顯持戒者。獲益眾多。如是無量無邊微塵眾。繇持十重四十八輕戒。而得成佛。以見冀佛果者。必當受持此戒也。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者。承上。謂此諸戒。繇我本師自誦。我亦隨誦。非自不誦教人誦也。汝新學(xué)菩薩等四句。勸自受以授人也。上言微塵諸菩薩眾。既繇茲戒而得成佛。汝等新學(xué)菩薩。應(yīng)當一心頂戴受持是戒。以受持是戒已。更當轉(zhuǎn)授諸眾生也。自利利人。故稱菩薩摩訶薩也。若不轉(zhuǎn)授眾生。濫同聲聞人矣。諦聽我正誦等三句。此誡聽也。諦者審也。聽者領(lǐng)也。我正誦者。揀非外道。二乘所誦偏邪戒也。外道。妄計前世從雞狗中來。即持雞犬等戒。獨立啖穢而行苦行。望生天上。名曰邪戒。即是邪誦。二乘。持誦寂滅空戒。名為偏戒。即是偏誦。今誦大乘實相心地妙戒。故名正誦。此法既正。若非審諦而聽。終不得入一乘實相心地妙戒。是故須當審諦聽也。佛法中戒藏者。佛所說法藏有三。此三藏中戒藏也。戒藏。即毗尼。梵語毗尼。華言性善。謂性本自善故。亦云善住。能令佛法久住世故。亦云善壽。謂毗尼住世。則佛法住世。毗尼若滅。則佛法速滅。毗尼乃佛法中壽命。故云。佛法中戒藏也。波羅提木叉者。即戒果義。持戒為因。解脫是果。是故若人能持凈戒。保衛(wèi)得大解脫也。大眾心諦信下四句。勸諦信也。謂聽而弗信。則空聽無益。故須當諦信茲戒。為成佛正因。能如是奉持。當來決定成佛無疑。且我是已成佛。繇我信持如是心地戒品。已得;劬咦。又我是已成佛。尚常作如是信。況汝未成佛乎。是故勸汝應(yīng)諦信也。一切有心等者六句。此勸受也。謂既信當受。信而不受。非真信也。言一切有心者。揀非木石無心也。謂凡有心者。皆當作佛。豈小因小果。故云。一切有心者。皆應(yīng)攝佛戒也。問。上云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此云一切有心者。皆應(yīng)攝佛戒。二義何別。答。上是從外而進。故云。皆入佛性戒中。此是依內(nèi)而納。故云。皆應(yīng)攝佛戒。又上是返妄歸真義。故云皆入。今是合覺背塵。故名攝也。言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者。正明皆應(yīng)攝佛戒義。蓋心外無佛心。地外無佛地。今則眾生既受諸佛心地法戒。豈不即入諸佛位耶。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者。舉位贊獎勸進之義。問。上既云。即入諸佛位。此又云。位同大覺已。即當是佛。何以僅名佛子。答。戒位雖同大覺。而非實證大覺道果之位。以因行未圓。必經(jīng)三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一切萬行。承事十方諸佛。盡行諸佛道法。行愿滿足。始紹佛位。如灌頂王子。必紹王位。時為儲君。祗稱王子。今受佛戒。以修佛行。故名佛子。真是諸佛子者。佛子有三。一外佛子。謂諸凡夫未曾入道。未曾紹隆佛種。故名外子。二庶佛子。謂二乘人。但稟小乘教法。生于法身。不從如來大法中生。名為庶子。三真佛子。謂大乘菩薩。稟受如來大乘戒法。生于法身。故稱真是諸佛子。言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者。結(jié)勸誡聽之義。大眾。即閻浮地上稟受佛戒。國王。王子。百官。宰相。及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乃至天。龍。八部。圣凡同會清凈之眾也。皆恭敬者。恭就身言。即身業(yè)虔誠。敬就心言。即意業(yè)虔誠。外肅內(nèi)虔。內(nèi)外精誠。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攝口業(yè)虔誠。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此有二義。一者。謂舍那所傳心地戒法。我尚自誦。如對舍那佛面。如聞舍那佛語。況汝新學(xué)?刹恢列穆犝b耶。二者。汝繇受持佛戒。即入諸佛寶位。是汝出世大事因緣?刹恢列穆犝b。叮嚀付囑。詞旨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