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禮樂十二
自周、陳以上,雅鄭淆雜而無別,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當(dāng)」。
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diào):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diào)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為七宮;越調(diào)、大食調(diào)、高大食調(diào)、雙調(diào)、小食調(diào)、歇指調(diào)、林鐘商為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雙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鐘角、越角為七角;中呂調(diào)、正平調(diào)、高平調(diào)、仙呂調(diào),黃鐘羽。般涉調(diào)、高般涉為七羽。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慢者過節(jié),急者流蕩。其后聲器浸殊,或有宮調(diào)之名,或以倍四為度,有與律呂同名,而聲不近雅者。其宮調(diào)乃應(yīng)夾鐘之律,燕設(shè)用之。
絲有琵琶、五弦、箜篌、箏,竹有觱篥、簫、笛,匏有笙,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則附革而為鞡,木有拍板、方響,以體金應(yīng)石而備八音。倍四本屬清樂,形類雅音,而曲出于胡部。復(fù)有銀字之名,中管之格,皆前代應(yīng)律之器也。后人失其傳,而更以異名,故俗部諸曲,悉源于雅樂。
周、隋管弦雜曲數(shù)百,皆西涼樂也。鼓舞曲,皆龜茲樂也。唯琴工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diào)》,蔡邕五弄、楚調(diào)四弄,謂之九弄。隋亡,清樂散缺,存者才六十三曲。其后傳者:《平調(diào)》、《清調(diào)》,周《房中樂》遺聲也;《白雪》,楚曲也;《公莫舞》,漢舞也;《巴渝》,漢高帝命工人作也;《明君》,漢元帝時作也;《明之君》,漢《鞞舞》曲也;《鐸舞》,漢曲也;《白鳩》,吳《拂舞》曲也;《白纻》,吳舞也;《子夜》,晉曲也;《前溪》,晉車騎將軍沈珫作也;《團扇》,晉王珉歌也;《懊儂》,晉隆安初謠也;《長史變》,晉司徒左長史王廞作也;《丁督護》,晉、宋間曲也;《讀曲》,宋人為彭城王義康作也;《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作也;《石城》,宋臧質(zhì)作也;《莫愁》《石城樂》所出也;《襄陽》,宋隨王誕作也;《烏夜飛》,宋沈攸之作也;《估客樂》,齊武帝作也;《楊叛》,北齊歌也;《驍壺》,投壺樂也;《常林歡》,宋、梁間曲也;《三洲》,商人歌也;《采!,《三洲曲》所出也;《玉樹后庭花》、《堂堂》,陳后主作也;《泛龍舟》,隨煬帝作也。又有《吳聲四時歌》、《雅歌》、《上林》、《鳳雛》、《平折》、《命嘯》等曲,其聲與其辭皆訛失,十不傳其一二。
蓋唐自太宗、高宗作三大舞,雜用于燕樂,其他諸曲出于一時之作,雖非絕雅,尚不至于淫放。武后之禍,繼以中宗昏亂,固無足言者。玄宗為平王,有散樂一部,定韋后之難,頗有預(yù)謀者。及即位,命寧王主籓邸樂,以亢太常,分兩朋以角優(yōu)劣。置內(nèi)教坊于蓬萊宮側(cè),居新聲、散樂、倡優(yōu)之伎,有諧謔而賜金帛硃紫者,酸棗縣尉袁楚客上疏極諫。
初,帝賜第隆慶坊,坊南之地變?yōu)槌?中宗常泛舟以厭其祥。帝即位,作《龍池樂》,舞者十有二人,冠芙蓉冠,躡履,備用雅樂,唯無磬。又作《圣壽樂》,以女子衣五色繡襟而舞之。又作《小破陣樂》,舞者被甲胄。又作《光圣樂》,舞者烏冠、畫衣,以歌王跡所興。又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太常閱坐部,不可教者隸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xí)雅樂。立部伎八:一《安舞》,二《太平樂》,三《破陣樂》,四《慶善樂》,五《大定樂》,六《上元樂》,七《圣壽樂》,八《光圣樂》!栋参琛、《太平樂》,周、隋遺音也!镀脐嚇贰芬韵陆杂么蠊,雜以龜茲樂,其聲震厲!洞蠖贰酚旨咏疸`。《慶善舞》顓用西涼樂,聲頗閑雅。每享郊廟,則《破陣》、《上元》、《慶善》三舞皆用之。坐部伎六:一《燕樂》,二《長壽樂》,三《天授樂》,四《鳥歌萬歲樂》,五《龍池樂》,六《小破陣樂》!短焓凇贰ⅰ而B歌》,皆武后作也。天授,年名。鳥歌者,有鳥能人言萬歲,因以制樂。自《長壽樂》以下,用龜茲舞,唯《龍池樂》則否。
是時,民間以帝自潞州還京師,舉兵夜半誅韋皇后,制《夜半樂》、《還京樂》二曲。帝又作《文成曲》,與《小破陣樂》更奏之。其后,河西節(jié)度使楊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帝方浸喜神仙之事,詔道士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會元制《大羅天曲》,工部侍郎賀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宮成,太常卿韋縚制《景云》、《九真》、《紫極》、《小長壽》、《承天》、《順天樂》六曲,又制商調(diào)《君臣相遇樂》曲。
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琵琶圓體修頸而小,號曰「秦漢子」,蓋弦鼗之遺制,出于胡中,傳為秦、漢所作。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隋煬帝厭其聲澹,曲終復(fù)加解音。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宮女?dāng)?shù)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余人。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帝又好羯鼓,而寧王善吹橫笛,達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帝嘗稱:「羯鼓,八音之領(lǐng)袖,諸樂不可方也!股w本戎羯之樂,其音太蔟一均,龜茲、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聲焦殺,特異眾樂。
開元二十四年,升胡部于堂上。而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后又詔道調(diào)、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明年,安祿山反,涼州、伊州、甘州皆陷吐蕃。
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shù)萬人。
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shù)十曲,壯士舉榻,馬不動。樂工少年姿秀者十?dāng)?shù)人,衣黃衫、文玉帶,立左右。每千秋節(jié),舞于勤政樓下,后賜宴設(shè)酺,亦會勤政樓。其日未明,金吾引駕騎,北衙四軍陳仗,列旗幟,被金甲、短后繡袍。太常卿引雅樂,每部數(shù)十人,間以胡夷之技。內(nèi)閑廄使引戲馬,五坊使引象、犀,入場拜舞。宮人數(shù)百衣錦繡衣,出帷中,擊雷鼓,奏《小破陣樂》,歲以為常。
千秋節(jié)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jié),而君臣共為荒樂,當(dāng)時流俗多傳其事以為盛。其后巨盜起,陷兩京,自此天下用兵不息,而離宮苑囿遂以荒堙,獨其余聲遺曲傳人間,聞?wù)邽橹瘺龈袆。蓋其事適足為戒,而不足考法,故不復(fù)著其詳。自肅宗以后,皆以生日為節(jié),而德宗不立節(jié),然止于群臣稱觴上壽而已。
代宗繇廣平王復(fù)二京,梨園供奉官劉日進制《寶應(yīng)長寧樂》十八曲以獻,皆宮調(diào)也。
大歷元年,又有《廣平太一樂》。《涼州曲》,本西涼所獻也,其聲本宮調(diào),有大遍、小遍。貞元初,樂工康昆侖寓其聲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號《玉宸宮調(diào)》,合諸樂,則用黃鐘宮。其后方鎮(zhèn)多制樂舞以獻。河?xùn)|節(jié)度使馬燧獻《定難曲》。昭義軍節(jié)度使王虔休以德宗誕辰未有大樂,乃作《繼天誕圣樂》,以宮為調(diào),帝因作《中和樂舞》。山南節(jié)度使于頔又獻《順圣樂》,曲將半,而行綴皆伏,一人舞于中,又令女伎為佾舞,雄健壯妙,號《孫武順圣樂》。
文宗好雅樂,詔太常卿馮定采開元雅樂制《云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对粕貥贰酚杏耥嗨奶,琴、瑟、筑、簫、篪、籥、跋膝、笙、竽皆一,登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繡衣執(zhí)金蓮花以導(dǎo),舞者三百人,階下設(shè)錦筵,遇內(nèi)宴乃奏。謂大臣曰:「笙磬同音,沈吟忘味,不圖為樂至于斯也!棺允浅枷鹿Ω哒,輒賜之。樂成,改法曲為仙韶曲。會昌初,宰相李德裕命樂工制《萬斯年曲》以獻。
大中初,太常樂工五千余人,俗樂一千五百余人。宣宗每宴群臣,備百戲。帝制新曲,教女伶數(shù)十百人,衣珠翠緹繡,連袂而歌,其樂有《播皇猷》曲,舞者高冠方履,褒衣博帶,趨走俯仰,中于規(guī)矩。又有《蔥嶺西曲》,士女蠙歌為隊,其詞言蔥嶺之民樂河,湟故地歸唐也。
咸通間,諸王多習(xí)音聲、倡優(yōu)雜戲,天子幸其院,則迎駕奏樂。是時,蕃鎮(zhèn)稍復(fù)舞《破陣樂》,然舞者衣畫甲,執(zhí)旗旆,才十人而已。蓋唐之盛時,樂曲所傳,至其末年,往往亡缺。
周、隋與北齊、陳接壤,故歌舞雜有四方之樂。至唐,東夷樂有高麗、百濟,北狄有鮮卑、吐谷渾、部落稽,南蠻有扶南、天竺、南詔、驃國,西戎有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凡十四國之樂,而八國之伎,列于十部樂。
中宗時,百濟樂工人亡散,岐王為太常卿,復(fù)奏置之,然音伎多闕。舞者二人,紫大袖裙襦、章甫冠、衣履。樂有箏、笛、桃皮觱篥、箜篌、歌而已。
北狄樂皆馬上之聲,自漢后以為鼓吹,亦軍中樂,馬上奏之,故隸鼓吹署。后魏樂府初有《北歌》,亦曰《真人歌》,都代時,命宮人朝夕歌之。周、隋始與西涼樂雜奏。至唐存者五十三章,而名可解者六章而已:一曰《慕容可汗》,二曰《吐谷渾》,三曰《部落稽》,四曰《鉅鹿公主》,五曰《白凈王》,六曰《太子企喻》也。其余辭多可汗之稱,蓋燕、魏之際鮮卑歌也。隋鼓吹有其曲而不同。貞觀中,將軍侯貴昌,并州人,世傳《北歌》,詔隸太樂,然譯者不能通,歲久不可辨矣。金吾所掌有大角,即魏之「簸邏回」,工人謂之角手,以備鼓吹。
南蠻、北狄俗斷發(fā),故舞者以繩圍首約發(fā)。有新聲自河西至者,號胡音,龜茲散樂皆為之少息。
扶南樂,舞者二人,以朝霞為衣,赤皮鞋。天竺伎能自斷手足,刺腸胃,高宗惡其驚俗,詔不令入中國。睿宗時,婆羅門國獻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俯身就鋒,歷臉下,復(fù)植于背,觱篥者立腹上,終曲而不傷。又伏伸其手,二人躡之,周旋百轉(zhuǎn)。開元初,其樂猶與四夷樂同列。
貞元中,南詔異牟尋遺使詣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言欲獻夷中歌曲,且令驃國進樂。皋乃作《南詔奉圣樂》,用黃鐘之均,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贊引二人,序曲二十八疊,執(zhí)羽而舞「南詔奉圣樂」字,曲將終,雷鼓作于四隅,舞者皆拜,金聲作而起,執(zhí)羽稽首,以象朝覲。每拜跪,節(jié)以鉦鼓。又為五均:一曰黃鐘,宮之宮;二曰太蔟,商之宮;三曰姑洗,角之宮;四曰林鐘,徵之宮;五曰南呂,羽之宮。其文義繁雜,不足復(fù)紀(jì)。德宗閱于麟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庭宴則立奏,宮中則坐奏。
十七年,驃國王雍羌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難陀獻其國樂,至成都,韋皋復(fù)譜次其聲,又圖其舞容、樂器以獻。凡工器二十有二,其音八:金、貝、絲、竹、匏、革、牙、角,大抵皆夷狄之器,其聲曲不隸于有司,故無足采云。
- 七 亂宮闈太子淫母妃 宴仲秋康熙祭上蒼
- 六十二回 蘇舜卿含冤歸太虛 劉墨林暴怒斥禽獸
- 齊宿瘤女
- 景公病水夢與日斗晏子教占夢者以對第六
- 伯夷列傳第一
- 卷一百三十六
- 魯季敬姜
- 卷一百八十三
- 一百二十九回 戀舊情雍正幸引娣 慰小妾允祉違圣旨
- 魏芒慈母
- 卷二百一十三
- 列傳第八十九
- 第十七章 聰敏
- 十三 張五哥君前訴冤情 十三爺府邸賞親兵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二十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第六章 潞河驛奸宄逞淫戲 瞞真情巧舌釋新憾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 六十一回 稱名士偏遇大方家 探情人又見死對頭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列傳第六宗室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第三十一章 貴婦人慈心憫沉淪 帝乾隆雷雨理國政
- 列傳第二十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二十
- 六十三回 鬧王府文士敢撒野 演陣法將軍忘形骸
- 卷七十
- 列傳第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quán)貴劉華報君恩
- 卷八
- 列傳第六十一
- 楚成鄭瞀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xué)案三
- 列傳第八十
- 第00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