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二十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這段經(jīng)文是第二次勸愿。經(jīng)文的大意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見到,只要我們一心執(zhí)持名號,一心當中包括信愿,執(zhí)持這句名號就能蒙阿彌陀佛以及清凈大海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就是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能夠具足信愿,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佛見到了這樣的利益就來勸導我們眾生。故說此言,“此言”就包括了彌陀經(jīng)正宗分中所有的內(nèi)容,勸導大眾發(fā)大愿,執(zhí)持這句名號求生極樂世界。下面我們看要解對這段經(jīng)文的詳細解釋。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凈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此我與凡夫所執(zhí)著的四大五蘊的假我不同,是佛所證得常樂我凈的我德。佛眼是五眼之一,《金剛經(jīng)》中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后者都能超越前者同時包括前者。比如凡夫只具足肉眼,所以我們所見到的范圍非常有限。天人具足天眼,他見到的范圍超過我們凡夫,甚至能透過一堵厚厚的墻看到外面的東西;垩凼前⒘_漢二乘所具,能夠照到一切法無我,當體即空。比慧眼更高的是法眼,法眼是菩薩所具足的,能夠明白一切法的差別相。最圓滿的就是佛眼,佛眼所照如同一千個太陽所照一千個世界,雖然照的世界不同,但是它們同屬于一理體,就是心性所變之體,所以佛眼所見差別相皆是平等一相,佛眼五眼圓明,所見圓滿,其它四眼所見到的皆不圓滿。我們六道眾生具足肉眼跟天眼,被見思煩惱所束縛;二乘,小乘的圣人雖然具足慧眼,但被塵沙、無明所束縛;菩薩雖然具足法眼,但也被無明煩惱所縛,所以所見皆不圓滿。只有佛斷除了三大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統(tǒng)統(tǒng)斷盡了,所以佛眼所見一切是究竟圓滿。“是利者。橫出五濁。圓凈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佛所見到的利益,蕅益大師將其歸納為三點。一者橫出五濁,五濁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就是指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后面還會詳細地介紹。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斷煩惱,豎出三界,修學凈土法門帶業(yè)橫出三界。二者圓凈四土,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除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土在十方一切世界是隔別不融,十方一切世界的四土情況大致相同,是按斷煩惱的多少來區(qū)分的。沒有斷見思煩惱只能在凡圣同居土;斷了見思煩惱就在方便有余土;開始斷塵沙破無明了,在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究竟斷除清凈了,就是常寂光凈土。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生到其中一土,四土皆是相融相通,這與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本愿在加持。三者直至不退位盡,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能夠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的位置。從初信到等覺要經(jīng)五十一個位置,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要想得到等覺菩薩的位置,不知要經(jīng)過多長時間的修學。即便是到初果,初果就是初入圣流,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在修行,但是始終沒有證得初果啊,更何況到等覺菩薩的位置,想也不敢想。我們現(xiàn)在修學念佛法門,沒有斷煩惱,帶業(yè)往生,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就享受等覺菩薩的受用,不但是凡夫不可思議,就是等覺菩薩也不敢想象,無以言表。

  【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

  這段用事實來解釋利益。“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念佛之人如果將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會仗平時念佛的功夫,我們的念力,念力不可思議,以及仗阿彌陀佛的本愿力,得到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的果報。臨命終時能夠身無病苦心不顛倒,這是最大的利益,修學這一輩子,我們的目標就是如此。如果心不顛倒,這是大利,心不顛倒你就能把自己的念頭安住在這句佛號上,那十念一念即能往生。下面再詳細說明心不顛倒的大利。“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guān)頭。最難得力。”在娑婆世界,修學一般的通途法門,完全仗自力修行,到了臨命終時四大分離,在火大還沒有完全脫離,身體還有一點溫度的時候,是最關(guān)鍵的時候,我們一輩子所造的善惡業(yè),就像放電影一樣在你的面前浮現(xiàn),這時就迷惑顛倒不能做主。我們現(xiàn)在是依靠第六意識在做主,在分別,臨命終時第六意識不管用了,甚至于自己的六親眷屬都不認識。永明大師在《宗鏡錄》中講到,這個時候叫亂心位,平時主導我們的第六意識——思維不管用了,第七識第八識也沒記性了,只能隨順以前所造的善惡業(yè)。你平時貪嗔癡比較多,經(jīng)常發(fā)脾氣,有貪心,有癡心,那就隨順業(yè)力牽引你到三惡道;如果平時善習氣多,那就隨順善習氣到上三道。下面蕅益大師舉了幾個例子,完全仗自力最難得力的事實。

  【無論頑修狂慧。懡{忄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頑修狂慧。懡{忄羅}無功。”佛法的修學,顧名思義,有修有學,修是實踐,學是理論。但有修沒有學,那是盲修瞎練,是頑修;但有學沒有修,口出狂言,是狂慧。所以學修要一起,解行并進。頑修狂慧之人到了臨命終時,沒有真功夫,沒有把握,所以不會成就。“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這是講禪修之士,就算是在禪修上有修有學的人,如果臨命終時習氣沒有斷盡,也會隨順過去所造的強業(yè)而墮落。剛剛講的,過去造善業(yè),有五戒十善就到人道,如果過去搞貪嗔癡就到三惡道。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一位有解有行的大德墮落的例子。宋朝草堂青禪師是禪宗的大德,參禪開悟的人,接受曾家夫人四事供養(yǎng),草堂青禪師非常感恩,他說老僧非常感恩夫人的護持,無以回報,來世做夫人的兒子以報恩。有一天,禪師看到當朝宰相衣錦還鄉(xiāng),生起了羨慕之心。不久,草堂青禪師就要示寂,那天正巧曾家夫人臨產(chǎn),曾家老爺在產(chǎn)房外徘徊,看到草堂青禪師從外直接闖進了產(chǎn)房,過了一會兒聽到里面夫人生下小孩的啼哭之聲。然后曾家老爺就派人去看草堂青禪師,一看他已經(jīng)示寂了,就知道這個小孩子就是草堂青禪師的轉(zhuǎn)世。這個曾公子天資聰明,少年及第,后來成為當朝宰相,就是曾魯公。從這里我們看出,禪宗的大德雖然開悟了,但是沒有斷煩惱,還是隨順習氣去受生,他一生的修學最后都變成了今生的榮華富貴,榮華富貴是生滅法,是有為法,《金剛經(jīng)》講到有為法就如夢幻泡影啊,實在是可惜。所以完全仗我們自己的力量去修學,實在來講很難了生脫死。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永明祖師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以前學禪,后來修凈,是凈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據(jù)說是阿彌陀佛化身,這里有一個典故。永明禪師不僅是凈土宗的第六代祖師,而且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大師生于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一個亂世,那時佛法經(jīng)歷過唐武宗會昌法難,滅佛運動之后,呈現(xiàn)出衰落的現(xiàn)象,永明禪師就是在佛法衰敗等待重建的時候出現(xiàn)的。大師受當時吳越王錢俶的禮敬,被封為國師,吳越王深信佛法,有一天想開一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做千僧齋就必然有圣人來接受供養(yǎng)。他打這個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就一律平等供養(yǎng),但是座位有講究,像我們現(xiàn)在過堂吃飯一樣的,當中的法主位子沒有人坐,大家就推薦永明大師去坐,他是國師嘛,大師不坐,于是你推我我推你沒人坐。最后來了一位穿的破破爛爛的大耳朵的和尚,大家都不認識,這個大耳朵和尚也不客氣,就坐到法主位子。皇帝一看心里面不高興,但是又不講。大家想想也是,國師都不坐這個位子,你一個穿的破破爛爛的和尚怎么坐上去了。但是都是出家人,也不便說話,打完千僧齋大家都散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說我今天打這個千僧齋,有沒有圣人過來接受供養(yǎng)?永明大師就說有啊,定光古佛過來接受供養(yǎng)。吳越王就問誰是定光古佛?大師告訴他,坐在法主位上的大耳朵和尚就是定光古佛。吳越王聽了之后就派人去找,找來找去找不到,最后在一個山洞里面找到了,找到的人就向和尚頂禮。定光古佛就問,是誰告訴你的,那人講是永明大師說的,定光古佛就說“彌陀饒舌”,說完之后他就圓寂了。真正的圣人一旦暴露身份,他馬上就要走路。來的人一看定光古佛圓寂了,就待在那兒發(fā)愣,想想是誰知道定光古佛的,永明大師,剛剛定光古佛講了彌陀饒舌,就是說永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了,想著定光古佛沒找到,回去阿彌陀佛可以找到,就回去匯報給吳越王。找到永明大師的時候,永明大師也已經(jīng)圓寂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大師在世時是禪宗最興盛的時候,大師非常擔心后世學習者,特別到了現(xiàn)在末法時期,很多人修學禪宗,但是最終沒有成就,于是寫了四料簡,第三首就是“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有禪”就是指參禪開悟的人,雖然開悟了,如果不求生凈土,能夠明理但是沒有斷見思煩惱,臨終之時生死自己沒有把握,還是會隨順強業(yè)而去。所以修學禪宗開悟的人,如果不能求生凈土,十人中有九個人走錯路啊。

  禪宗五祖就是一位有禪無凈土的耽擱之人。五祖戒禪師是禪宗開悟的人,但他沒有求生凈土,最后沒有出離六道,他的轉(zhuǎn)世就是蘇東坡。怎么知道蘇東坡是五祖戒禪師轉(zhuǎn)世的呢?蘇東坡的弟弟子由,被貶到廣東高安縣做官,有一天晚上他寄宿到東山云庵一個小庵堂,當晚蘇轍(子由)和庵堂的聰禪師做了同一個夢,夢到明天五祖戒禪師要到這兒來,第二天兩人就出城去迎接戒禪師,結(jié)果沒有等到五祖戒禪師,卻等到了蘇東坡。三個人談起昨夜之夢,蘇東坡說到,八九歲的時候夢到自己是一名出家人,經(jīng)常去陜石,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瞎了一只眼的出家人來寄宿。聰禪師大驚說到,五祖戒禪師就是陜石人,也瞎了一只眼睛,跟你說的差不多。再仔細一算,戒禪師已經(jīng)離世五十年,蘇東坡那一年正好四十九歲,方知蘇東坡是五祖戒禪師的轉(zhuǎn)世,所以蘇東坡一生的才華就是前世所修所致的。五祖轉(zhuǎn)化為蘇東坡,蘇東坡這一世也沒有解脫,后來又經(jīng)過幾世的修行,直到明朝轉(zhuǎn)世成袁宏道方才了脫生死。袁宏道的根性非常猛利,少中進士,已經(jīng)做到了禮部的主事,他非常喜歡參禪,也非常喜歡教下,喜歡辯論。但是這個人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死心切,他覺得坐禪沒把握,空談也沒有意義,還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他誦經(jīng)、拜佛、持凈戒,專心求凈土。后來他寫的西方合論被收錄于凈土十要。大師以持戒、念佛、注論的功德回向凈土,最后往生凈土。我們看這樣一位大禪師,經(jīng)過多少生的轉(zhuǎn)世,最后還是依靠凈土法門求生凈土才了脫了生死。“此誠可寒心者也。”看了永明大師這段話,再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禪宗的這些大德到了臨命終時生死都不能把握,最后還是要依仗凈土法門了脫生死。所以我們這些業(yè)障凡夫就更不能好高騖遠,應當信愿具足,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才能擺脫生死輪回。上面我們講到凡夫到了臨命終時不能做主,接下來看圣人,羅漢、淺位菩薩在臨命終時能不能把握。

  【初果昧于出胎。菩薩昏于隔陰。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幸顢頇!

  “初果昧于出胎。”初果是已經(jīng)斷除了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初入圣流,進入了圣人的行列,還要經(jīng)過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才能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初果入胎的時候非常清楚,出胎就忘記前世之事。舉個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濟公就是一位大阿羅漢,他從空出假,發(fā)心到人間去度化眾生,就投胎了,但是一出胎他就迷了,和眾生一樣喝酒吃肉。父母雙亡之后他到靈隱寺發(fā)心出家,出家為僧在禪堂里面打坐昏沉,就摔下去了,把頭跌了幾個青疙瘩,他想想出家的生活太艱苦了,吃素,青燈古佛,沒有酒喝沒有肉吃,他就產(chǎn)生了還俗的念頭,就去方丈室找元長老,元長老不是一般人,知道他是羅漢再來,就開導他幾句,然后喚他近前。濟公以為元長老大概有什么悄悄話要跟他講,就跑過去了,元長老在他臉上猛擊一掌,猛喝到,自家來處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尋去路,且打你這個沒記性。濟公被此一擊,想起了前世是羅漢來投胎,要度化眾生的。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小乘的圣人出胎也會迷惑。

  “菩薩昏于隔陰。”菩薩有很多位次,這里是淺位菩薩不是深位菩薩,就像藏通二教的分位菩薩、別教三賢位的菩薩、圓教的信位菩薩,這些菩薩的位置比初果要高,有些甚至于比阿羅漢還要高,但是投胎之時也有隔陰之昏。“陰”就是五陰,他要舍棄前生的五陰,然后進入中陰再得到后生的五陰,所以當中隔了這個中陰,隔陰就有隔陰之昏,對前世的事情他忘記了。我們凡夫也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今世修學沒有得到解脫,沒有能夠往生西方,那來世有隔胎之謎,今世所修的忘記了,來世又要重新再來。

  “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幸顢頇。”“者里”就是“這里”。我們平時都是第六意識在主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到了臨命終時主宰的就不是第六識,也不是第七識第八識,而是隨順業(yè)力。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不能有僥幸心理,不當一回事情,說的到了臨命終時可以碰碰運氣勉強過去,這是不可能的,只能隨業(yè)受生。

  【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彌陀圣眾。現(xiàn)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這段就是講信愿念佛,仗阿彌陀佛的大愿力往生西方就非常容易了。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愿力,我們臨終就心不顛倒了,平時有念力,再加上阿彌陀佛的愿力,二力結(jié)合,就心不顛倒。“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末法眾生業(yè)障深重,福薄慧淺,只有信愿具足老實念佛,就是要一心念佛,仗阿彌陀佛本愿加持,所用之功定不致唐捐。“彌陀圣眾,F(xiàn)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平時念佛功夫深了,臨命終時就能感召阿彌陀佛與清凈海眾來到面前安慰引導,我們就能夠心不顛倒,自在往生極樂世界。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fā)愿。以愿能導行故也!

  這段是說明佛意。佛見一切眾生在臨命終時,皆遭受顛倒之苦,隨順自己的善惡業(yè)而去流轉(zhuǎn)六道。我們參加過送往生的也可以看到,臨命終時很多人都迷惑顛倒。佛看到了這種情形,因為他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不忍眾生受苦,所以說此信愿念佛法門,勸導一切眾生發(fā)愿念佛求生凈土。在彌陀經(jīng)當中一而再再而三,殷勤勸導大眾發(fā)大愿,以愿導行,保證我們能夠往生,蕅益大師在要解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導,只有具足強烈的愿望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這個問題是破執(zhí)自非他之情見。有人問到,佛既然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我為什么還要去念他佛,為什么不念自佛?所謂的他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為什么不念我自性的彌陀佛呢?“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念佛法門是無上圓頓法門,圓頓之處就是念佛成佛不假方便,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從事相上講,我們是在念他方佛阿彌陀佛,但是從理性上講就是念我們的自性佛。前面多次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心性,極樂世界就是我自性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我自性的阿彌陀佛。全自即他,就是自他不二,全事即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對凈土念佛法門的信心跟愿心就會生起。這樣的修法就是我們所講的理持,理持與佛相應,相應了功力就非常大。“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如果忌言他佛就是他見未忘,他見是什么?妄想分別,分自分他,不能了知自他不二。“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如果偏重自性阿彌陀佛,不認可他方佛也不對,這是我見顛倒,就是我執(zhí)心非常強。所以修這個法門,唯有一心方能契入,如果二心那就錯了,如果分自分他,錯了,自他是不二,生佛一如啊。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的一切念頭統(tǒng)一,沒有分別執(zhí)著,這樣必定往生。

  【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fā)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圣眾現(xiàn)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這段是從四悉檀的角度來破除執(zhí)自非他的錯誤邪見。“又悉檀四益。”四悉檀我們前面多次講過,佛講法皆具四悉檀益,四悉檀即世界悉檀,得歡喜益;為人悉檀,生善益;對治悉檀,破惡益;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彌陀經(jīng)正宗分所講的信愿行三不出這四悉檀。“初廣陳依正妙果以啟信”,開始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如何殊勝,讓大家生起信心,這是世間悉檀,生歡喜益。“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fā)愿”,這個當中欣求極樂是為人悉檀得生善益,厭離娑婆是對治悉檀,破惡益。“正示行者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這是叫大家執(zhí)持這句名號,通過事持通達理持,得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后三益事不孤起。”生善、破惡、入理這三益不會單獨生起,必須由世界悉檀才會生起后三種利益。“倘不從世界深發(fā)慶信。”如果沒有世界悉檀的利益,不知道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怎么會生起求往生的心,怎么會生起厭離的心,得入理益呢?不可能的,我們正因為聽到了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才發(fā)愿往生,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法門非常慶幸,對法門能夠生起信心。“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如果我們對凈土法門生不起信心,欣求極樂、厭離娑婆的心發(fā)不起來,就得不到生善益、破惡益,那就談不到以愿導行,得不到入理益。“唯即事持達理持。”現(xiàn)在大家雖然沒有一下子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可以通過事持轉(zhuǎn)化為理持。事持就是心無雜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念跟所念清清楚楚,這樣念下去,明白自他不二,生佛一如的道理,了達西方凈土即是我心中的凈土,阿彌陀佛就是我自性的佛,這就是將事持轉(zhuǎn)化為理持。能所兩忘就是無念,又不住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樣就達到了理持的功夫。所以我們就是從事持著手,慢慢地契入最后達到理持。“所以彌陀圣眾現(xiàn)前。即是本性明顯。”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來到面前接引我們,從理持的角度講,佛及圣眾就是我們本具的法身顯現(xiàn)。“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往生到西方,見到阿彌陀佛,聽聞阿彌陀佛講法就能成就智慧之身。到了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以及眾鳥、寶樹羅網(wǎng)說法,能夠開智慧,得到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就是報身。這些都是通過事持達到理持的,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好高騖遠,就是老老實實事持念這句佛號,時間久了必然能夠契入理持,能夠契入中道第一義諦。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余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法門深妙。”凈土法門非常殊勝,非是凡夫以及等覺菩薩所能究竟的,凈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妙處之多是不可思議。一個業(yè)障凡夫煩惱沒斷,信愿念佛到了極樂世界,能夠圓證三不退,圓凈四土,一生成佛,這個法門是無比的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戲論”指教下之人空談玄談,“意見”指宗門分別之見,修學念佛法門不要觀想,不勞參究,一心念佛別無他念,將一切妄想雜念,一切戲論,一切意見統(tǒng)統(tǒng)斬盡。這樣的大法門、妙法門,“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只有這樣的高人才能承擔。這四位大德非是凡人,都是歷史上佛家有名的大德。馬鳴和龍樹是印度人,智者和永明是中國人!大乘起信論》就是馬鳴菩薩著的,龍樹菩薩號稱是中國大乘八宗之祖,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凈土宗的六祖,凈土法門只有這些人才能夠承擔。“其余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世智辯聰”指一些有文化的人或者佛學家,現(xiàn)在有些人研究佛學但是不修佛,博古通今,講起來頭頭是道滿腹經(jīng)綸,沒有實修功夫,我們講世智辯聰也是八難之一。“通儒禪客”就是那些比較精通儒家學說的,對禪宗也略知一二,這樣的人沒有真功夫,所以只能稱為禪宗的客人。就像剛剛講的蘇東坡,他就是通儒禪客,經(jīng)常也喜歡辯辯禪,但是沒有真功夫。世智辯聰與通儒禪客這兩種人所知障很深,用他們自己的智力是沒有辦法理解凈土法門的深意,只能越推越遠,離如來的真實義相去甚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世智辯聰與通儒禪客之人不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些上根器的人,也不如在座的能夠在這兒老實聽話,老實念佛的老菩薩。愚夫愚婦雖不能了知心作心是,不能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通過信愿執(zhí)持這句名號,事持念到一心不亂,心地清凈,自性佛必然顯現(xiàn),就與佛智慧相應。“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釋迦佛親自見到了這個利益,佛慈悲心具足了,介紹給大家,不忍大家在六道里面輪回受苦啊。我們作為佛的弟子要聽佛的話,信愿具足,老實念佛,豈敢違背佛的旨意。

  回向

  愿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