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正行-聽聞正法

  聽聞正法

  聞思經(jīng)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聽聞集》所言:“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何為“多聞能知法”?多聞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廣學多聞,廣泛讀誦大小乘經(jīng)典;一是對同樣內容反復不斷地聽聞思維。如因果之理,無我之理,必須不厭其煩地數(shù)數(shù)聽聞,將法義無一遺漏地拷貝于腦海,鐫刻在心中,成為思維的一部分。多聞是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才能轉化為摧毀錯誤觀念的力量,所謂功到自然成。凡夫心剛強難調,若沒有量的積累,法義對我們產(chǎn)生的作用,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即刻消隱不見。唯以多聞不斷強化,才能使佛法在心中打下深深烙印,乃至起心動念皆與法相應。

  此外,多聞還能幫助我們遠離不善,是為“多聞能遠惡”。生命狀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生觀。若是觀念錯誤,便會不斷制造問題,導致不良心態(tài)。一旦觀念調整,心行必隨之調整。而樹立正確觀念的捷徑便是聞思經(jīng)教,通過觀察修端正認識,從而遠離不善的行為和情緒,如此,也就扭轉了人生軌跡。

  第三是“多聞舍無義”。無義,即沒有意義的人生。在這個世間,多數(shù)人只是隨波逐流地生活,渾渾沌沌地度日,忙碌于工作、事業(yè)、家庭、兒女等,以此為生命軸心,有人不堪重負,也有人樂在其中。但以佛法的智慧觀察,這一切于人生僅有暫時意義,只是行將消失的泡沫而已。無論事業(yè)還是金錢,一切成敗得失無非意味著泡沫的大小,除此而外,別無意義。通過多聞,我們能擁有透視現(xiàn)實的智慧,看清世間本質。否則也會像世人那樣,將之當作真實來追求,耗費一生光陰。當然,多聞的關鍵是聽聞佛法,而非世間林林總總的知識、信息。唯有聽聞正法,才能幫助我們照見人生真相。

  最后是“多聞得涅槃”。涅槃是徹底的息滅煩惱,契入生命的真實。這一境界,亦需通過多聞乃能證得。因為多聞能使我們獲得佛法正見,進而契入空性,導向涅槃,證佛所證。

  了解聞法意義之后,應進一步端正聞法態(tài)度。若將我們的心比作法器,如何將法乳盡數(shù)裝入其中并保持原有品質,需以相應的條件為前提。《菩提道次第論》中,為我們總結了聞法必須遠離的三種過失和六種觀想。

  關于三種過失,宗大師比喻為倒覆之器、不凈之器及漏器。

  其一是倒覆之器,謂于聞法過程中心不在焉,思緒紛飛,不能將法義注入心田。這種時常處在昏沉和散亂中的心,就如倒覆的器皿,無法裝入任何東西。所以,聞法時當攝心端坐,專心聆聽,切忌昏沉掉舉。

  其二為不凈之器,帶著許多固有觀念而非清凈心聞法,于所聞法義不能如實接受,反而使其經(jīng)過原有想法的處理和染污,不再是純正的佛法。就像在一個充斥辣椒、醬油、陳醋等佐料的器皿中,即使倒入最純凈的水,也會變成辣椒、醬油的混合物,面目全非。所以,我們應以清凈心聞法,從而保持所聞法義的純正性。

  其三為漏器,雖然對所聞法義沒有染污,但聞法后不加思維溫習,就如有漏的器皿,雖已將水完完全全地倒入其中,仍將流得一滴不剩。大家這幾天來此聽聞皈依教法,或許聽的時候都很認真,但如果回去后不再憶念,不久就會遺忘,于修行自然難以產(chǎn)生作用。

  以上是我們聞法時必須遠離的三種過失。此外,還應具備六種想:于已須如病者想;于說法者須如醫(yī)師想;于教法生起藥物想;于修行生起療病想;于如來須作正士想;于正法生起久住想。

  學佛有如療病。平時,我們偶感小恙也會焦急不安,卻很少意識到自己是貪嗔癡的重患。因為我們被無明所惑,雖暗夜臨深淵,卻不見輪回險境。須知,色身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靈健康,像諸佛菩薩那樣自在安詳,無有掛礙、恐怖,無有顛倒、執(zhí)著,內心恒常安住于慈悲和智慧中。返觀我們自身,何時不被煩惱和情緒左右?所以,我們必須正視自身病情。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會積極地設法治療,并對法和法師生起恭敬之心。大家來此聞法,是否認識到法師是拯救我們的醫(yī)師,認識到佛法是治療疾病的良藥?唯有作如是觀想,我們才能對法生起不共的信心,從而虔誠聞法,依法修行。

  那么,哪些屬于正法,又依怎樣的次第修學呢?在此,我為大家提供一些基礎書目。

  首先,應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樹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學習《隨念三寶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三寶品》、《地藏經(jīng)》、《普賢行愿品》等。其中《隨念三寶經(jīng)》、《增一阿含經(jīng)·三寶品》能幫助我們認識三寶的甚深功德,通過對三寶的了解和憶念強化皈依之心!兜夭亟(jīng)》、《普賢行愿品》是闡述地藏、普賢菩薩因地修行的宏偉愿力和廣大行持,為大乘行者應當積極培養(yǎng)的信念。

  其次,是學佛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正見和行儀,指導我們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惡行善,相關經(jīng)論有《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佛說善生經(jīng)》、《佛說吉祥經(jīng)》、《十善業(yè)道經(jīng)》等。其中《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介紹了在家居士應當認識和遵行的學處,并對五戒有詳細說明!斗鹫f善生經(jīng)》、《佛說吉祥經(jīng)》闡述了居家之士應如何待人處事,如法生活!妒茦I(yè)道經(jīng)》揭示了緣起因果,止惡行善的意義,指導我們簡別佛法與其它宗教在知見上的不同,為修學打下基礎。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佛,這就必須樹立佛菩薩那樣的行愿。關于此,必讀典籍為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和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重點了介紹菩提心和菩薩行的實踐。其中,《菩薩地》從菩薩的發(fā)心及行果,全面闡述了菩薩道的修學內容。尤其是《菩薩地》中的《戒品》,在漢地、藏地都曾單獨譯出,廣行流通,成為實踐菩薩道的重要準則!度肫兴_行論》在唐宋時期已有漢譯,惜未能引起重視。而在藏地,譯出后即為各大宗派共同推崇。此論由暇滿人生的重大意義開篇,詳細說明了菩提心修習的前行、受持及如何依六度圓滿菩提心的過程,對于菩提心、菩薩行的實踐原理及方法論述得非常透徹,操作性極強。

  此外,應奠定相應的教理基礎,明確學佛的基本套路和次第,推薦書目為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成佛之道》和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其中,《佛法概論》敘述了佛法的基本內涵;《成佛之道》標明了成佛修行的基本脈絡;《菩提道次第論》提供了由學佛到成佛的完整綱要,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之內掌握佛法要領,在菩提道上穩(wěn)步前進。

  具備行愿之后,還需進一步解除煩惱,入佛知見!掇q中邊論》、《金剛經(jīng)》和《六祖壇經(jīng)》可為我們提供指導!掇q中邊論》是唯識宗重要典籍,依三性建立唯識中道見,為我們闡述了何為中道,何為邊見的根本問題,對樹立佛法正見有重大指導意義。《金剛經(jīng)》為般若系重要典籍,也是國人最為熟悉的佛經(jīng)之一,主要闡述空、無相、無所得的思想,指出了菩薩行者在發(fā)菩提心、行菩薩行過程中應當具備的中觀正見!读鎵(jīng)》是禪宗的根本典藉,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至高見地,開顯了成佛修行的捷徑。

  作為普通居士,若能有序地按此次第深入,逐步前進,將為修行奠定較為扎實的基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