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拜佛到底往東拜還是往西拜

  有居士問到,拜佛的時候,到底往東拜好?還是往西拜好?或往南還是往北?又有居士說,反正拜佛就應(yīng)該向著佛菩薩圣像拜才對。這讓我想起一件事,記得大概在五年前,美國某個很有名、很大很莊嚴(yán)的道場,舉行三壇大戒。因?yàn)槭切鲁闪⒌牡缊?剛拿到使用執(zhí)照,正是百事待舉的時候,因此很多事情都未準(zhǔn)備妥當(dāng)。可是三壇大戒時間已迫在眉睫,工作人員只好全力以赴。因?yàn)闇?zhǔn)備工作未盡理想,報(bào)名參加受戒的人又很多,所以在大雄寶殿舉行法會,當(dāng)大家一起拜佛懺悔時,發(fā)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有一位戒子站在第二排的外線道,倒數(shù)第一位。大眾拜佛時,為求動作整齊畫一,就一個命令一個動作,如同軍隊(duì)一般,只是用引磬代替口令而已。所以,“叮!”的一聲,大家就拜下去,地方本來很大,但受戒的人多,這時場地便顯得小了,感覺很擁擠。因此當(dāng)他拜下去時,發(fā)現(xiàn)前面已無余地,想往后退,又發(fā)現(xiàn)后有成排的腦袋,大家拜時,他總不能站著不拜,因此,拜下去時,很直覺地反應(yīng)就是往空的地方拜。因此,前面三尊大佛他沒拜,卻朝向走道那邊拜,但拜得很自在,沒有起煩惱,他沒想到什么虔誠不虔誠,或恭敬不恭敬等問題。

  后來他一拜下去時,就聽到后面的人在講:“胖又不知自己胖,還往后退!”另外一個人拜下去就回過頭來說:“誰叫你頭這么大?”他聽了也覺得好笑。再拜下去時,他又向空拜,這時身旁的一位同修心地很好,看他再拜下去時,就伸手一把抓住他說:“這邊才是佛,你是不是太感動、太虔誠,拜昏了頭,佛在這邊!”

  他不想解釋,也不適合在那種場合解釋。在莊嚴(yán)的大雄寶殿中,除了維那的聲音,及大眾誦經(jīng)、持咒、念佛聲之外,不應(yīng)該有其他聲音,所以他就不講話,繼續(xù)往空拜下去。但旁邊的人又抓住他:“過來這邊,你是不是沒戴眼鏡?”

  拜佛到底要向那里拜?一定要向著佛像拜嗎?像這種情況,如果向著佛像拜,勢必推到前面的人;往后退,就會擠到后面的人,應(yīng)該怎么辦呢?

  正在雜念紛紜時,他抬頭看到了三團(tuán)光。他是一位受過科學(xué)訓(xùn)練的知識分子,平常就不相信神通、奇跡等事情,當(dāng)時雖已近傍晚,但不致于有如此鮮亮的光團(tuán)出現(xiàn)。難道是拜時頭叩得太重,眼花了?他揉揉眼睛,再仔細(xì)看,光團(tuán)仍在,而且自遠(yuǎn)而近,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整整看了兩分鐘左右。這時候,他拜下也看,站起也看,顯然不能專心。后來他生起了貪念,想一直看下去,當(dāng)再抬頭時,光團(tuán)已消失無蹤了。

  事后他在想,大概是佛菩薩要告訴他,心里有光才是重要,否則只是在裝模作樣。本來法會是讓大眾懺悔的,怎么會有人說;“胖不知胖?”“頭這么大?”等等。所以我們拜佛時,要是沒有懺悔心,不知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話,那拜佛懺悔有何意義?

  六祖惠能大師說過,“禮本折慢幢”。本來一種禮貌,一種形式,是用來折服我們驕慢的“幢”,如同禮拜、鞠躬、五體投地等,只是一種幫助你表達(dá)謙虛的儀式,以折服自己驕傲的心,如此而已。所以我們拜佛時,驕傲的心不能夠折服、不能夠減少,那我們拜什么佛呢!

  有一個國家,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他的國民好像很有禮貌,他們一見到人就鞠躬,你鞠四十度,他就回六十度;你鞠六十度,他就回九十度。鞠躬本來是在提醒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因此鞠躬的時候總是互相低頭。但是這個民族,鞠躬了這么多年,他們的驕傲心、我慢心如果不改,這種儀式就變成一種沒有效果的形式;可能越鞠躬就越驕傲、越狂妄。

  因此,我們拜佛千萬要小心,不可犯了這些毛病。要是越拜越驕傲的話,無論一天一百零八拜或兩個一百零八拜,甚至更多,都變成毫無意義。不要以為拜佛拜久了,就有功夫;就算有功夫,那也只是做做體操,運(yùn)動、運(yùn)動而已。如果不了解拜佛的精神,那就不容易開智慧,頂多是稍為聰明一點(diǎn)而已,也不會具備慈悲喜舍。所以我們?nèi)砸屑み@個民族,他給我們修行人一個很好的警惕與啟示。(全文完)

  ——大醒法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