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1239部 辯中邊論頌
辯中邊論頌
辯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實及修諸對治
即此修分位得果無上乘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
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
虛妄分別性由此義得成
非實有全無許滅解脫故
唯所執(zhí)依他及圓成實性
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
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
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三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
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
一則名緣識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所
覆障及安立將導(dǎo)攝圓滿
三分別受用引起并連縛
現(xiàn)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
三二七雜染由虛妄分別
諸相及異門義差別成立
應(yīng)知二空性略說唯由此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
非異亦非一是說為空相
略說空異門謂真如實際
無相勝義性法界等應(yīng)知
由無變無倒相滅圣智境
及諸圣法因異門義如次
此雜染清凈由有垢無垢
如水界全空凈故許為凈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見如此理所求二凈空
為常益有情為不舍生死
為善無窮盡故觀此為空
為種性清凈為得諸相好
為凈諸佛法故菩薩觀空
補特伽羅法實性俱非有
此無性有性故別立二空
此若無雜染一切應(yīng)自脫
此若無清凈功用應(yīng)無果
非染非不染非凈非不凈
心性本凈故由客塵所染
辯障品第二
具分及一分增盛與平等
于生死取舍說障二種性
九種煩惱相謂愛等九結(jié)
初二障厭舍余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彼事滅道寶
利養(yǎng)恭敬等遠(yuǎn)離遍知故
無加行非處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資糧未圓滿
闕種性善友心極疲厭性
及闕于正行鄙惡者同居
倒粗重三余般若未成就
及本性粗重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資財及心性下劣
不信無勝解如言而取義
輕法重名利于有情無悲
匱聞及少聞不修治妙定
善菩提攝受有慧無亂障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于覺分度地有別障應(yīng)知
于事不善巧懈怠定減二
不植羸劣性見粗重過失
障富貴善趣不舍諸有情
于失德減增令趣入解脫
障施等諸善無盡亦無間
所作善決定受用法成熟
遍行與最勝勝流及無攝
相續(xù)無差別無雜染清凈
種種法無別及不增不減
并無分別等四自在依義
于斯十法界有不染無明
障十地功德故說為十障
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
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
辯真實品第三
真實唯有十謂根本與相
無顛倒因果及粗細(xì)真實
極成凈所行攝受并差別
十善巧真實皆為除我見
許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
一有而不真一有無真實
于法數(shù)取趣及所取能取
有非有性中增益損減見
知此故不轉(zhuǎn)是名真實相
無性與生滅垢凈三無常
所取及事相和合苦三種
空亦有三種謂無異自性
無相及異相自相三無我
如次四三種依根本真實
苦三相已說集亦有三種
謂習(xí)氣等起及相未離系
自性二不生垢寂二三滅
遍知及永斷證得三道諦
應(yīng)知世俗諦差別有三種
謂假行顯了如次依本三
勝義諦亦三謂義得正行
依本一無變無倒二圓實
世極成依一理極成依三
凈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
名遍計所執(zhí)相分別依他
真如及正智圓成實所攝
流轉(zhuǎn)與安立邪行依初二
實相唯識凈正行依后一
于蘊等我見執(zhí)一因受者
作者自在轉(zhuǎn)增上義及常
雜染清凈依觀縛解者性
此所執(zhí)分別法性義在彼
非一及總略分段議名蘊
能所取彼取種子義名界
能受所了境用門義名處
緣起義于因果用無增減
于非愛愛凈俱生及勝主
得行不自在是處非處義
根于取住續(xù)用二凈增上
因果已未用是世義應(yīng)知
受及受資糧彼所因諸行
二寂滅對治是諦義應(yīng)知
由功德過失及無分別智
依他自出離是乘義應(yīng)知
有為無為義謂若假若因
若相若寂靜若彼所觀義
辯修對治品第四
以粗重愛因我事無迷故
為入四圣諦修念住應(yīng)知
已遍知障治一切種差別
為遠(yuǎn)離修集勤修四正斷
依住堪能性為一切事成
滅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懈怠忘圣言及惛沉掉舉
不作行作行是五失應(yīng)知
為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
記言覺沉掉伏行滅等流
已種順解脫復(fù)修五增上
謂欲行不忘不散亂思擇
即損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順決擇二二在五根五力
覺支略有五謂所依自性
出離并利益及三無染支
由因緣所依自性義差別
故輕安定舍說為無染支
分別及誨示令他信有三
對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
表見戒遠(yuǎn)離令他深信受
對治本隨惑及自在障故
有倒順無倒無倒有倒隨
無倒無倒隨是修治差別
菩薩所修習(xí)由所緣作意
證得殊勝故與二乘差別
辯修分位品第五
所說修對治分位有十八
謂因入行果作無作殊勝
上無上解行入出離記說
灌頂及證得勝利成所作
應(yīng)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
不凈凈不凈清凈隨所應(yīng)
依前諸位中所有差別相
隨所應(yīng)建立諸補特伽羅
辯得果品第六
器說為異熟力是彼增上
愛樂增長凈如次即五果
復(fù)略說余果后后初數(shù)習(xí)
究竟順障滅離勝上無上
辯無上乘品第七
總由三無上說為無上乘
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
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
最勝有十二謂廣大長時
依處及無盡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發(fā)起得等流究竟
由斯說十度名波羅蜜多
十波羅蜜多謂施戒安忍
精進(jìn)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饒益不害受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受用成熟他
菩薩以三慧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設(shè)法名作意正行
此增長善界入義及事成
此助伴應(yīng)知即十種法行
謂書寫供養(yǎng)施供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
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
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
無顛倒轉(zhuǎn)變諸菩薩應(yīng)知
出定于境流味沉掉矯示
我執(zhí)心下劣諸智者應(yīng)知
智見于文義作意及不動
二相染凈客無怖高無倒
知但由相應(yīng)串習(xí)或翻此
有義及非有是于文無倒
似二性顯現(xiàn)如現(xiàn)實非有
知離有非有是于義無倒
于作意無倒知彼言熏習(xí)
言作意彼依現(xiàn)似二因故
于不動無倒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有無不動故
于自相無倒知一切唯名
離一切分別依勝義自相
以離真法界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dá)此者于共相無倒
知顛倒作意未滅及已滅
于法界雜染清凈無顛倒
知法界本性清凈如虛空
故染凈非主是于客無倒
有情法無故染凈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是于二無倒
異性與一性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染凈二三種
分別二邊性應(yīng)知復(fù)有七
謂有非有邊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并無用
不起及時等是分別二邊
差別無差別應(yīng)知于十地
十波羅蜜多增上等修集
所緣謂安界所能立任持
印內(nèi)持通達(dá)增證運最勝
修證謂無闕不毀動圓滿
起堅固調(diào)柔不住無障息
此論辯中邊深密堅實義
廣大一切義除諸不吉祥
- 上一篇:第1240部 順中論
- 下一篇:第1238部 辯中邊論
- 第1242部 中邊分別論
- 第1253部 提婆菩薩釋楞伽經(jīng)中外道小乘涅槃?wù)?/a>
- 第1252部 提婆菩薩破楞伽經(jīng)中外道小乘四宗論
- 第1251部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第1250部 方便心論
- 第1249部 掌中論
- 第1248部 解拳論
- 第1247部 百字論
- 第1246部 寶行王正論
- 第1245部 如實論
- 第1244部 回諍論
- 第1243部 大乘起信論
- 第1241部 攝大乘論本
- 第1240部 順中論
- 第1238部 辯中邊論
- 第1237部 入大乘論
- 第1236部 大丈夫論
- 第1235部 寶髻經(jīng)四法優(yōu)波提舍
- 第1234部 唯識二十論
- 第1233部 大乘唯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