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 > 大乘論 >
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1193部 王法正理論

[大乘論] 作者:彌勒菩薩 說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王法正理論

如佛世尊為出愛王所說經言。彼王一時往詣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門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過失現前呵諫于我。我于爾時。其心不生悔惱憂戚。何以故。觀此過失。于我自身都不見故。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來至我所。以不真實功德現前贊勸于我。我于爾時。心亦不生歡喜踴躍。何以故。觀此功德。于我自身都不見故。彼諸沙門及婆羅門既退還已。我便獨處空閑靜室。生如是心籌量尋伺。我當云何了知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若我知者當舍其失爰修其德。誰有沙門或婆羅門。能了諸王真實過失真實功德。亦能為我廣開示者。既尋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定當了知諸王所有真實過失真實功德。我今當往佛世尊所請問斯義。故我今者來至佛所。請決是義。唯愿如來。為我開示。世尊。云何諸王真實過失。云何諸王真實功德。作是請已。

爾時世尊告出愛王曰。大王。大王。今者應當了知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fā)王可愛法。

云何名為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九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不可歸仰。何等為九。一不得自在。二立性暴惡。三猛利憤發(fā)。四恩惠奢薄。五受邪佞言。六所作不思不順儀則。七不顧善法。八不知差別忘所作恩。九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國王。志性不強所為軟弱。為諸大臣輔相國師群官所制。不隨所欲作所應作錫賚群臣。于妙五欲歡娛游戲。亦不如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類或余人等。隨于一處現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對面擯黜。發(fā)粗惡言咆勃忿恚。顰蹙而住時生憤發(fā)。設不對面背彼向余。而作于前擯罵等事。設不對面亦不背彼向余而作于前黜罵等事。然唯內意憤恚郁快。懷惱害心懷怨恨心。然不長時持憤恚心相續(xù)不舍。復有內意憤恚郁快。懷惱害心懷怨恨心。亦于長時持憤恚心相續(xù)不舍。由如是相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懊恚暴惡暫時暴惡。長久暴惡。如是名王立性暴惡。大王當知。長久暴惡名為大過。非是余者。

云何名王猛利憤發(fā)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有小[億-音+(夫*夫)]過有少違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蛞灾亓P而刑罰之。如是名王猛利憤發(fā)。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謂有國王諸群臣等供奉侍衛(wèi)。雖極清凈善稱其心。而以微劣軟言而慰喻之。頒賜爵祿酬賞勛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驌p耗已。或稽留已;蛲谱⒁选;蛟购抟选H缓蠓脚c如是名王恩惠奢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國王諸群臣等。實非聰睿詐現聰睿。貪濁偏黨不閑憲式。情懷謀叛不修善政。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諫議。由此因緣王務財寶。名稱善政并皆衰損。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審究察。不能思擇不審思擇。諸群臣輩于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拔握叨晃巍?膀屢壅叨或屢。不堪役者乃驅役之。應賞賚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賚之。又于群臣不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處大朝會。余論未終發(fā)言間絕。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如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順儀則。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他世亦不曉悟。由于他世不信不悟。便于當來善不善業(yè)愛非愛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無有羞恥。隨情造作身語意業(yè)三種惡行。不能時時布施修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不顧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謂有國王。于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官等。其心顛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藝智慧差別。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于忠信所非忠信想。無技藝所生技藝想。有技藝所無技藝想。于惡慧所生善慧想。于善慧所生惡慧想。彼由如是心顛倒故。于非忠信無有技藝惡慧臣所敬重愛養(yǎng)。忠信技藝善慧臣所反生輕賤。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于長夜供奉侍衛(wèi)。知其無勢無力無勇。遂不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賞。設被陵蔑舍而不問。如是名王不知差別忘所作恩。

云何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謂有國王。于妙五欲一向沉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不能時時勖勵方便作所應作勞賚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縱任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九種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而不可歸仰。大王當知。此九過失。是王自性之過失也。

云何名為王之功德。大王當知。王功德者。略有九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九。一得大自在。二性不暴惡。三憤發(fā)輕微。四恩惠猛利。五受正直言。六所作諦思善順儀則。七顧戀善法。八善知差別知所作恩。九不自縱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國王。自隨所欲作所應作勞賚群臣。于妙五欲歡娛游戲。于諸大臣輔相國師群臣等。所凡出教命宣布無礙。如是名王得大自在。

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隨于何處。雖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現擯黜。不發(fā)。言亦不咆勃。廣說乃至不生憤發(fā)亦不對面。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內意秘匿忿纏。亦不長夜蓄惡憤心相續(xù)不舍。不現暴惡不背暴惡。不匿暴惡不久暴惡。如是名王性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fā)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奪其妻妾。不以重罰而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黜罰。如是名王憤發(fā)輕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謂有國王諸群臣等。正直現前供奉侍衛(wèi)。其心清凈其心調順。于時時中以正圓滿軟言慰喻。具足頒錫爵祿勛庸而不令彼損耗稽留劬勞怨恨。易可供奉不難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聰睿無聰睿慢。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樂修善法。聽受信用如是輩人所進言議。由此因緣國務財寶。名稱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諦思善順儀則。謂有國王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諸群臣等于彼彼務機密事中。不堪委任而不委任?拔握叨沃2豢耙壅叨或屢?膀屢壅吣蓑屢壑p賚者而正賞賚。應刑罰者而正刑罰。凡有所為審思審擇。然后方作而不卒暴。又于群臣能善安處先王儀則。由此群臣雖處宴會終不發(fā)言間絕余論。要待言終恭敬畏憚而興諫諍。如其旨教而善奉行。能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諦思善順儀則。

云何名王顧戀善法。謂有國王信知他世。由信善故。便于當來凈不凈業(yè)愛非愛果能善信解。由信解故具足慚恥而不縱情作身語意三種惡行。時時思擇布施修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顧戀善法。

云何名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謂有國王于諸大臣輔相國師及群臣等。心無顛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藝智慧差別。若諸群臣忠信技藝及與智慧。若有若無并如實知。于其無者輕而遠之。于其有者敬而愛之而正攝受。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于長夜供奉侍衛(wèi)。雖知無勢無力無勇。然念昔恩轉懷敬愛而不輕賤。爵祿勛庸分賞無替。如是名王善知差別知所作恩。云何名王不自縱任不行放逸。謂有國王。于妙五欲而不沉沒。耽著嬉戲愛樂受行。能于時時勖勵方便作所應作勞賚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縱任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大王當知。如是九種王之功德。是王自性之功德也。

云何名為王衰損門。大王當知。王衰損門略有五種。一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三專行放逸不思機務。四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法行。如是五種。皆悉名為王衰損門。云何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謂有國王。于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審究察。不能思擇不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加以寵愛。厚賜爵祿重賞勛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為慰喻然此群臣所付財寶多有損費。若遇怨敵惡友軍陣。彼先退敗?謶制粕樗鶆。遲留人后奔北無戀。矯行惡策動虧王政。如是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謂有國王。雖于群臣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而不寵愛。不如其量具賜爵祿。最機密處亦不委任。不數軟言現相慰喻。彼于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廣說乃至大怖畏事命難現前。爾時于臣方行寵愛。廣說乃至數以軟言而相慰喻。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于今者危迫因緣。方于我等暫行妙行非長久心。知此事已。雖有忠信技藝智慧隱而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妙行縱有非時。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謂有國王。于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而不時時獨處空閑;蚺c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于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于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于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于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不時時獨處空閑;蚺c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機務。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yè)。拙營事業(yè)。不持事業(yè)不觀事業(yè)。不禁王門。不禁宮門。不禁府庫;蛴谫絻(yōu)技樂笑弄倡逸等所;驈偷凡┺膽虻。非量損費所有財寶。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謂有國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不能數往禮敬咨詢。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作何等業(yè)能致吉祥遠離諸惡。設得聞已亦不勖勵如說修行。不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法后法義利。謂前四門退現法利。最后一門退后法利。

云何名為王方便門。大王當知。王方便門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善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無放逸專思機務。四無放逸善守府庫。五無放逸專修法行。

云何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謂有國王。于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審究察性。能思擇能審思擇。忠信技藝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如是名王能善觀察攝受群臣。

云何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謂有國王。于諸群臣善觀察已。攝為親侍加以寵愛。隨其度量厚賜爵錄重賞勛庸。最機密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現相慰喻。彼于一時王遇怨敵惡友軍陣大怖畏事命難現前。即便罄竭顯示忠信技藝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時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謂有國王。于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于時時獨處空閑;蚺c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和好方便。如是于應乖絕所作所成機務等事。于應惠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于應軍陣所作所成機務等事。于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皆能時時獨處空閑。或與智者共正思惟。稱量觀察乖絕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思機務。

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謂有國王。廣營事業(yè)。巧營事業(yè)。善持事業(yè)。善觀事業(yè)。善禁王門。善禁宮門。善禁府庫。又于俳優(yōu)技樂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費財寶。亦不耽樂博弈戲等。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善守府庫。云何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謂有國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巧便無害樂無害法。所有沙門若婆羅門而能數往禮敬咨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無罪。作何等業(yè)能致吉祥遠離諸惡。既得聞已善能勖勵如說修行。亦能時時惠施樹福受齋學戒。如是名王無有放逸專修法行。若有國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門。當知此王不退現法后法義利。略前四門不退現法所有義利。最后一門不退后法所有義利。云何名為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諸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何等為五。一世所敬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善攝養(yǎng)身。五能往善趣。如是五種是王可愛可樂可欣可意之法。

云何能引王可愛法。大王當知。略有五種能引諸王可愛之法。何等為五。一恩養(yǎng)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權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養(yǎng)世間。謂有國王。性本知足。于財寶門為性謹慎不邪貪著。如其所應積集財寶不廣營求。又有國王。性無貪吝。成就無貪白凈之法。以自所有庫藏珍財。隨力隨能給施一切貧窮孤露。又有國王。柔和忍辱。多以軟言曉喻國界。于時時間隨其所應頒賞爵祿。終不以彼非所能業(yè)惡業(yè)重業(yè)役任群臣。諸有違犯可矜恕罪。即便矜恕。諸有違犯不可恕罪。以實以時如理治罰。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養(yǎng)世間。由王受行如是恩養(yǎng)世間法故。遂感世間之所敬愛。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謂有國王。計策無惰武略圓滿。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攝護之。廣營事業(yè)如前。乃至。不甚耽樂博弈戲等。又善觀察應與不應勤于僚庶。應刑罰者正刑罰之。應攝養(yǎng)者正攝養(yǎng)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云何名王善權方便。謂有國王。于應和好所作所成機務等事。如前乃至于應攝受大力朋黨所作所成機務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攝受強黨方便。如是名王善權方便。由王受行如是善權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敵。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謂有國王善能籌量府庫增減。不奢不吝平等自處清正受用。眾雜受用勝妙受用。隨其時候所宜受用。與諸臣佐親屬受用。在于勝處而為受用。奏諸伎樂而為受用。無有[億-音+(夫*夫)]失而為受用。無[億-音+(夫*夫)]失者。謂疾惱時應食所宜。避所不宜于康豫時。消已方食若食未消;蚴扯=圆粦。應共食者。正現在前不應獨食。精妙上味詭擯余人。如是名王正受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攝養(yǎng)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謂有國王。具足凈信戒聞舍慧。

云何名王具足凈信。謂有國王。信解他世信解當來凈不凈業(yè)及愛非愛果與異熟。如是名王具足凈信。

云何名王具足凈戒。謂有國王。遠離殺生及不與取淫欲邪行妄語飲酒諸放逸處。如是名王具足凈戒。

云何名王具足凈聞。謂有國王。于現法義于后法義及于現法后法等義眾妙法門。善聽善受習誦通利。專意研究善見善達。如是名王具足凈聞。云何名王具足凈舍。謂有國王。雖在慳垢所纏眾中心恒清凈。遠離慳垢而處居家。常行棄舍舒手樂施。好興祠;萆釄A滿。于布施時常樂平等。如是名王具足凈舍。

云何名王具足凈慧。謂有國王。如實了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修與不修。勝劣黑白。于廣分別諸緣生法。亦如實知?v令失念生惡貪欲嗔恚忿恨覆惱慳嫉幻誑諂曲無慚無愧惡欲惡見。而心覺悟并不堅住。如是名王具足凈慧。如是名王勤修法行。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如是五種能引發(fā)王可愛之法。能引諸王現法后法所有利益。謂初四種能引發(fā)王現法利益。最后一種能引發(fā)王后法利益。

復次大王當知。我已略說王之過失。王之功德。王衰損門。王方便門。王可愛法及能引發(fā)王可愛法。是故大王。應當修學。王之過失宜當遠離。王之功德宜當修習。王衰損門宜當遠離。王方便門宜當修學。王可愛法宜當希慕。能引發(fā)王可愛之法宜當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學。當獲一切利益安樂。

復次依行差別建立三士。謂下中上。無自利行無利他行名為下士。有自利行無利他行有利他行無自利行名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為上士。

復有四種補特伽羅。或有行惡而非樂惡;蛴袠窅憾切袗;蛴行袗阂鄰蜆窅;蚍切袗阂喾菢窅。若信諸惡能感當來非愛果報。由失念故;蚍乓莨省=鼝河压。造作惡行是名行惡而非樂惡。若先世來串習惡故。喜樂諸惡惡欲所牽。彼由親近善丈夫故。聞正法故。如理作意為依止故。見諸惡行能感當來非愛果報。自勉自勵遠離諸惡。是名樂惡而非行惡。若性樂惡而不遠離。是名行惡亦復樂惡。若有為性不樂諸惡亦能遠離。名非行惡亦非樂惡。此中行惡亦樂惡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是名中士。若非行惡亦非樂惡是名上士。

復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務。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一以非事為自事。二以自事為自事。三以他事為自事。若行惡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為自事。若怖惡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為自事。若諸菩薩以他事為自事等。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諸國王有三圓滿。謂果報圓滿。士用圓滿。功德圓滿。若諸國王生富貴家。長壽少病有大宗葉。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名為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所攝持故。恒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名為士用圓滿。若諸國王任持正法。名為法王安住正法。名為大王。與內宮王子群臣英杰豪貴國人共修惠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名為功德圓滿。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凈業(yè)果報。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德圓滿者。亦于當來受用圓滿凈業(yè)果報。若有國王三種圓滿皆不具足。名為下士。若有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名為中士。若三圓滿無不具足。名為上士。復有三臣。一有忠信無伎能智慧。二有忠信伎能無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無有伎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

又有四語。一非愛似愛。二愛似非愛。三非愛似非愛。四愛似愛。諸有語言辭句善順。然非所宜。是名初語;蛴姓Z言辭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語。或有語言辭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語;蛴姓Z言辭句善順。亦是所宜。是第四語。若有宣說非愛似非愛。非愛似愛語者。是下士。若有宣說愛似非愛語者。是中士。若有宣說愛似愛語者。是上士。

復有三種。受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猛浪積集財寶不能安樂。正養(yǎng)己身及與妻子廣說乃至不于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蛴惺苡R苑ɑ蚍欠屠嘶蚍欠e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yǎng)己身妻子眷屬及知友等。不于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猛浪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yǎng)己身。廣說乃至能于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此三種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復有三人。一者有人。貪染而食愛著饕餮。乃至耽湎不見過患。不知出離。二者有人。思擇而食不染不著亦不饕餮。吞吸迷悶堅住耽湎。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于此食未斷未知。三者有人。思擇而食不生貪染。廣說乃至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又于此食已斷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復依施物說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與觸。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無妙觸。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與觸。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依施田說有三人。一者有人。于愛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貧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于具功德最勝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復有差別。施于所愛名為下士。施于有恩名為中士。施于貧苦具德勝田名為上士。

又依施心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將欲惠施先心歡喜。正惠施時心不清凈;菔┮押髮妥坊。二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凈。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凈。施已無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復于受持戒福業(yè)事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但離一分非一切時。常能遠離。唯自遠離。不勸他離亦不贊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離一切分一切時離。唯自遠離不勸他人亦不贊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俱現。是名上士。

又于受持禁戒處所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惡說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說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三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一者有人。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為涅槃故受持禁戒。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別解脫律儀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儀。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儀。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芻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苾芻律儀說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無受隨法諸學處支。亦無隨護他人心支。亦無隨護如先所受諸學處支。二者有人。成前三支。無后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就別解脫律儀。二者有人。成別解脫靜慮律儀。三者有人。成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復依修習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勵力運轉思惟。二者有人。有間運轉設得無間要作功用方能運轉。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運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已得修差別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內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缽舍那未得內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尋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無尋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無尋無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依住修差別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靜慮。二者有人。住世間清凈靜慮。三者有人。住無漏靜慮。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