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問答(各地合輯)

濟群法師在上海玉佛寺

  2000年,濟群法師應上海玉佛寺邀請,為上海信眾開設了題為《佛教命運觀》的講座,本文根據(jù)法師演講中的問答部分整理而成。

  問:承認人有命運,與佛教的“無我”觀點是否矛盾呢?

  答:“諸法無我”是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區(qū)別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特點。但無我并沒有否定緣起及因果的假象,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了,只是說明在生命延續(xù)的過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主宰。所以,佛教的無我觀和命運的存在是不矛盾的,緣起是無我的,命運也是無我的。

  問:佛教也認為算命有一定道理,可生辰只問年月日時辰,每個時辰都有很多人出生,那么和法師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今天又在哪里講經呢?

  答:這個問題看來要調查一下才會知道。不過,生辰與命運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生辰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不能決定一切。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遭遇不同的情況,也會面臨不同的選擇,這就有了很多的可能性,況且,佛教認為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的善惡行為來決定。因此,算命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只能告訴我們命運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不能夠囊括所有的變化,所以,即使是同一時辰出生的人,也會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問:請法師現(xiàn)身說法,談談自己出家學佛后命運起了什么變化?可談內心世界的變化,也可以談現(xiàn)實的變化?

  答:看來這的確要現(xiàn)身說法,不能光談別人的命運,也要談談自己的命運。從我出家的過程來看,應該說還是有命運的安排。首先,我作出出家的選擇時,年紀還很小,大概只有十六、七歲,而且還是個農村的孩子,受的文化教育也不高,對人生的認識幾乎零,實在是談不上對人生有了認識之后才選擇出家。所以選擇這條道路,和家庭環(huán)境有些關系,因為我生長在一個學佛的家庭,從小就接觸了很多出家人,不知不覺間親近了很多出家人。因為喜歡寺廟的生活了,就到寺廟里去了?梢哉f,我出家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父母沒有要求我出家,也沒有反對我出家,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怎么就出家了,或者就是命中注定吧。

  我出家之時,宗教政策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廟過著單純的農禪生活。80年中國佛學院招生,以我當時的文化程度也不應該能夠考得上,結果也不知道怎么就被錄取了,看來也是命中注定。進了佛學院之后,因為基礎比較差,就如饑似渴地學習,打下了比較扎實的佛學基礎。畢業(yè)后先是在廣化寺,在一種相對封閉環(huán)境中又繼續(xù)學修了幾年。然后,種種因緣的聚合,使我來到廈門南普陀,并從那里開始走向弘法的道路。

  出家二十多年來,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順乎自然,每個因緣也都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門來。就我自己本身來說,不會特別去爭取什么,但有很多機緣推動著我,使我多多少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點,我對佛教事業(yè)的熱情始終都非常高,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愿力,才有很多善緣來成就我。所以,回顧我的成長過程,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我想可能一半是愿力,一半是命運。

  問:法師在生活中遇到過什么逆境么?你又是怎樣處理的?

  答: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不曾感覺有什么順境和逆境。我認為一個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問題,如果有因緣做事,能夠為佛教事業(yè)和社會民眾提供些幫助,我很樂意去做一做;如果沒有因緣做事,那么過一種自由自在的日子也挺好,可以讀讀書,在山里享受大自然,這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人家不讓我做,有人要讓我做;如果都不讓我做,咳,那正好,我可以干我自己的事?傊,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覺得是挺好,覺得現(xiàn)有的處境是最好的。

  問:我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在家供養(yǎng),可有居士告訴我沒有開光的菩薩放在家很危險,我很害怕,就趕快把它藏在箱子里,請問佛教中有這種說法嗎?

  答:為佛像開光的做法當然是有的。但開光的意義在哪里呢?我們要知道,供養(yǎng)佛像主要是為了增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和恭敬心,在恭敬中增長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在恭敬中約束我們的身心。當我們請到一尊佛像時,你對這尊佛像是否有足夠的認同,覺得他就是佛菩薩?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如果我們只是從商店里請來了佛像,往往會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那么,如何使藝術品變成佛像呢?就可以通過開光的儀式來取得內心的認同感。通過這個開光了之后,你在內心里面覺得這個是一個菩薩,主要的是起到這樣的一種作用,覺得他就代表著佛菩薩。如果你本身信心很足,覺得不開光也沒有妨礙你的信心和恭敬心,是否開光就不是特別重要,這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而不是本質的問題。

  還有些問題也是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就是對于破損的佛像該如何處理?戒律中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把破損的佛像燒掉,并將灰燼丟在干凈的地方,總之,是要以恭敬心來處理。我們知道,佛像的意義主要是為了讓我們增長信心,如果佛像制作得不夠莊嚴,不能讓人們生起歡喜尊敬之心,那我們?yōu)榱俗尭嗟娜藢θ龑氃鲩L信心,做適當?shù)奶幚磉是有必要的,如果本著這樣的發(fā)心去處理,不但沒有罪過,而且還有功德。

  問:燒錫箔是否是迷信?佛像放在窗門上是否可以?

  答:佛教里沒有燒錫箔的有關規(guī)定,當然在世的人為了求得心理安慰,燒一點也沒有關系,但必須明確這和佛教沒有關系,只是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而已。

  至于第二個問題,佛像不應隨便亂放,而要放在我們覺得最莊嚴、最清靜的地方。我們對三寶的恭敬,主要是為了自己的修行,如果隨便亂放,就達不到恭敬三寶的效果。所以,若佛像擺放得不如法,并不是佛菩薩要怪罪你,而是會妨礙自己的修行。

  問:吃素后,蛋類能不能吃?

  答:一個嚴格吃素的人,是不吃蛋類食品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論基礎,是為了不殺生,為了體現(xiàn)對眾生的慈悲。而雞蛋是生命的胚胎,特別是一些有性的雞蛋,吃了也會涉及到殺生。當然,現(xiàn)在養(yǎng)雞場里出來的雞蛋,很多是沒有爸爸的雞蛋,也可以說是沒有生命,這樣應該是不屬于殺生的范疇。有些人如果實在想吃,倒也沒有太大的妨礙。

  問:因果報應是三世決定,究竟由誰來統(tǒng)計這個問題呢?

  答:那如果有誰來統(tǒng)計,就變成有神教了,比如基督教,就由上帝來決定一切。而佛法認為,因緣因果是屬于世間萬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就像一顆種子種到地里之后,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由誰來決定它的生長過程呢?它只是順應著自然的規(guī)律,就象人有生必有死,又是誰來決定的呢?也沒有,它只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

  問:佛教的命運觀和儒教、道教的命運觀,會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而改變嗎?

  答:儒、釋、道對命運問題的看法,不會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但在解說的方式上會有變化,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區(qū)就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但不是內容的。就像我現(xiàn)在給大家舉辦講座,就要采用一種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果給古人講座,就要采用另外的方式,不過我還沒有這個本事。

  問:家庭中是否可以養(yǎng)小鳥?

  答:根據(jù)菩薩戒的規(guī)定,家庭中是不可以豢養(yǎng)貍貓豬狗。但有很多人通過養(yǎng)小動物來獲得生活的樂趣,并形成了一種業(yè)余愛好。但我們可以想象,把小鳥關在籠子里,是限制了它的自由,損害了它的正常權利,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不僅人類有人權,一切眾生都有眾生權。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誰也不從屬于誰,動物也應當有自己的自由生存權利,為什么我們要迫使它陪伴著我們,迫使它為我們服務?除非它自己愿意。由此可見,我們?yōu)榱瞬┑米约洪_心而限制它的自由,這本身是一種不慈悲的表現(xiàn)。但是話又說回來,有些小鳥從小就長在鳥籠里,已經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已經養(yǎng)了,還是要繼續(xù)養(yǎng)下去,最好是給它換個更大的空間,以慈悲之心來對待它,而不是當作寵物來取樂。

  問:眾生無始以來皆具佛性,為什么在無始以來又流轉生死,不知自己本有的佛性呢?

  答: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的,但我們的無明也是無始的。無始以來,雖然我們有佛性,但我們還是在念念不絕的無明狀態(tài)中。本有的佛性沒能發(fā)揮作用,雖有若無,除非有一天,我們把無明所構成的妄想世界徹底打破之后,我們的智慧才會開發(fā)出來,并由此啟動生命的另一個系統(tǒng),那就是佛性的系統(tǒng)。

  問:怎樣區(qū)別魔和業(yè)障的顯現(xiàn)?怎樣對治魔障?

  答:魔的范圍非常廣泛,在佛教來說,有煩惱魔、生死魔、天魔、五蘊魔。如果從更廣的意義上來說,凡是障礙我們解脫修行的一切因緣和行為都是魔障。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要誦經了,可孩子在一旁吵鬧不休,是魔障;丈夫在一旁將電視的音量開得很大,也是魔障,所以說,魔障的范圍非常廣泛。

  那怎么對治呢?魔由心生,在修行中,不管是遇到好還是不好的境界,只要我們自己不在乎,不執(zhí)著,那魔對你就無可奈何了。

  問:假如今生有兩人因為口角而起爭斗,最后甲殺了乙,當然甲就種下了惡因。假如來世還是甲和乙相遇,而乙已是頗有修為的佛弟子,這時乙該怎么處理兩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守不殺生的戒律;一方面,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那么乙是否應把對方干掉才符合因果的原理呢?

  答:因果報應固然是一種規(guī)律,但從佛教的修行上來說,正是因為認識到了這種因果規(guī)律,所以才不能殺生。如果乙再去殺了甲,那在無始的生死中,這樣的冤冤相報又何時了呢?所以,不殺生才是對的。

  問:如果定業(yè)可以通過行善來改變,那么“定業(yè)不可轉,果報還自受”又如何解釋呢?

  答:定業(yè)不可轉,但也不是絕對的。如果至誠懺悔之后,還是會有轉機,如果不懺悔,那就是不可轉。

  若閑、馮德寶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