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經(jīng)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史傳部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古逸部·疑似部
觀經(jīng) 第2914部
觀經(jīng)
觀十方佛法念觀十方佛者。坐觀東方。廓然大光。唯見一佛。結(jié)跏趺坐。舉手說法。心明觀察。光明相好書然明了。常系在心不令外緣心。若餘念攝念令還。如是見者便增至十佛即見十佛。增至百佛。乃至千佛。乃至無量無邊佛。若近者則便轉(zhuǎn)遠廣博。但見諸佛光光相接。心明觀察得如是者。復觀想東南方亦如上觀。既得成已乃至西方。乃至十方亦復如是。既向方方皆見佛。說法與當。復一時往觀十方佛。一念所緣周遍得見。定心成就者。于定中見十方佛。皆與已說法疑網(wǎng)悉除得無生忍。若有宿業(yè)因緣不見諸佛者。當一日一夜六時懺悔。勸請隨喜漸得見佛也?v使諸佛不為說法。是人心得安樂無諸患也
五門禪要經(jīng)云。坐禪法要五門。一者安般。二者不凈。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安般不凈二門。觀緣此三門。有內(nèi)外境界。念佛慈心緣外境界。所以五門者隨眾生病。若亂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貪受多者教以不凈。瞋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教以因緣。若不沒心者教以念佛。乃一心觀佛。若觀佛時當至心。觀佛相好。了了分別。已然后閉目憶念在心。若明了即開目。極心觀之明了。然后還坐。正身意系念。如前如對真佛。明了無異。即白師云。系念見佛無異。師言。汝還本坐系念額上一心念佛。爾時額上有佛像相。從一至十乃至無邊。若行人所見多佛。從額上出者。若去身乃遠而還者乃見大乘人也。三乘人所出佛。還近身作地金色。此諸佛盡人于平如掌。凈如鏡。觀己身明凈如地。此名念佛三昧境界。得是境界已白師云。此好境界。此名初門觀也。復今系念在心。然后觀佛即見諸佛。從心出乃手執(zhí)琉璃仗。仗兩頭出。三乘人光焰有大小。如是出已未后佛執(zhí)仗。在心正立而住。末后住佛。迴身還入。先去佛盡來隨人。若小乘人入盡則止。若大乘人入已。悉從身毛孔滿于四海。上至有頂。下至風際。如是明已還來人身如凈琉璃。所以光明還來人身者。欲示踴猛健疾境界。相好如是已如師云。此名一切念處。以能生諸定故名念處。是邪道上杖者定。相光者智慧相也。此內(nèi)凡夫境也。復令捨前二觀。系心在臍。即一心觀臍觀臍不久覺臍有動相。諦觀不亂。見臍有物。如鷹卵。其色鮮白。即再白師。師云。汝更觀在處。乃觀已有蓮華。琉璃為莖。黃金為臺。臺上有佛。結(jié)跏趺坐。第一佛如臍中。復有蓮華。上復有佛。結(jié)跏趺坐。如是展轉(zhuǎn)相出。乃至大海邊。末后一佛還入第二佛臍。第二佛還入第三佛臍。如是展轉(zhuǎn)還入乃至人臍。佛令為一一佛人。行人臍中已。行人自諸毛孔之迴出蓮華。滿虛空中。如垂寶瓔珞。如是出生諸蓮花。盡入臍。行人乃身體柔軟。輕悅自見。己身明凈如雜寶色。即以白師。師云。大善成定相也。復令有觀臍中。即見頂有五瑞相。觀已見有一佛。有光中[跍-十+土]跏趺坐。更觀佛有物。即見佛口中種種蓮華出。出已遍滿大地。更觀五光中佛。見臍中五師子出。已食出蓮華。已還入五色光中。佛臍中師子入已五光。及佛即入此頂名師子奮迅三昧定相也。行人觀光入佛身已行人作金色。已見臍中有物。如日月明凈。見已白師。師云。言更觀即見佛。于腋下及腰中出凡四佛。乃出已一一佛放無量日光。日光明凈。因日光見四天下色。上至有頂。下至風際?偨悦髁。如見掌中。無所罣礙。名為清凈解脫也。若見此已還見四佛。從出處如入。入已復見焰光。前入后出。后入前出。左出右入。右出左入。如是竟見自身明凈。及水四邊圓滿凈光。名為念佛三昧。在四禪境界也
修白骨觀法先觀身皮肉筋脈總壞盡唯白骨連。色如珂雪光亦如是。若不見者。譬如癩病人。醫(yī)語言。須飲血色同乳者即當差。其家人令作銀器盛血即令飲之。云汝病差也。其病人云。血我當不喫。語云。白乳。汝肯不見中物。悉皆白色耶。汝罪故見是血也。但作乳想。莫念血想也。如是七日即變。為乳也。何況實是白骨。而不能見也乃見骨人人骨人之中其心生滅相續(xù)如線貫珠。如是所見及觀外身亦如是。若心故精進不懈怠。如鉆燧見煙。穿井見埿。得水不久。若心靜即行住坐臥皆見白骨。了了如水澄。清則見面相。濁則不見也
觀佛三昧佛為法王。能令人得種種善法。是故坐禪之人先當念佛。念佛者能令無量罪滅也。人若念佛。佛亦念人。譬如王念于人怨家不能侵害念佛亦耳惡法敬為患也。或云。佛不在世。云何憶念之。人自信無過于服。當觀如好佛像。如見真佛也。先從肉髻眉毫下至足。復至肉髻相。相諦觀還于靜處。閉目思念。系心在像。不令他緣。若有餘想收之令還。心自觀察如意得見。是名觀緣定也。當作是念。云我亦不往。像亦不來。乃見佛者當由心定想住也得觀佛言。已然后進觀生身便得見之。如對面無異也念心馳散。多緣惡法。當如乳母看子。不令作惡;蛐牟豢献。即責之云。生老病死苦常來逼切。若生天上樂著妙欲無有治心。若墜惡道恐怖苦惱即善心不生也今遇佛教。當至心念佛。種種責已。念心行住坐觀。常得見佛也然后更進生身禪定。已展轉(zhuǎn)則易生身觀。法觀者既以觀像心隨相成就。即斂意入定即得見。當因心于像以念。生身觀云。如坐于菩提樹下。光明頭照相奇特。又如鹿苑中為五比丘說四諦法時。又如耆舍掘山放大光明為大眾說般若法時。隨用一處。系念在心。不令散亂。心想既得住。即便見佛。乃舉身快樂貫徹四支。譬如熱得清涼寒遇溫室。世間之樂無已喻法身。法觀者已于空中見佛生身。當因生身觀內(nèi)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悲無量善業(yè)。如人先見金瓶內(nèi)有寶珠。所以法身真妙。神智無比。無近無遠。無難無易。無邊世界悉在目前無有一法而不知者。一切法無所不了。是故行人當專念不令散亂。若心有餘緣即攝之令還。復復次一切命過者。知當死時。先悉諸根如投大坑。發(fā)至梵天。甚大怖畏。無邊死賊唯佛力能救拔。興種種人天涅槃樂。復次一切諸佛世世常為一切眾生故不惜身命。如釋迦佛。為太子時出游見癩人。即敕醫(yī)言。須得生人血飲之乃差矣。太子云。是人難得一死一生即不可也即以自身與之。令病愈矣。佛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佛恩深過父母過也假使一切人悉為一分二分。分中當念佛。不應(yīng)餘念。如是種種功德隨念行事。若此念成斷除結(jié)縛。乃至可得無生忍。若不得定即生六欲天中。最尊第一。后生諸佛前也
無量壽佛觀無量壽觀者。有二種人。鈍根者先觀額上一寸無皮但見赤骨。念念在心不令他緣。心若有餘念攝之令還。如是成已。令變赤骨方可一寸令白如雪。既如是已令觀自身。皆白骨亦如雪色。得成已又觀身骨。作琉璃色。光明清凈。觀徹表里。如是見已。又令琉璃身中放日光。自近乃遠遍滿閻浮唯見光明。又攝其光入于身中。既入盡已復放如初。凡諸觀行從易及難。初少后多。從身中放日光已。即于光中觀阿彌陀佛。其佛身放大光明。向西端坐。相諦觀。然后總觀其身。結(jié)跏趺坐。如紫金山。系念在之。妙相不令他緣。若有餘念收之令還。與佛對坐無異。如是不久便可得見也若利根者。乃便觀作日光。然光明想法界光明。乃于光中觀之。便可見佛也行者若欲生為凈土者。當作是觀也乃觀諸法實相云。世間如夢如幻皆無實者。但以顛倒虛妄之□橫起煩惱受諸罪報。如人見小兒共爭。瓦石土木等便生瞋悶。觀諸世間亦復如是。當與大悲誓愿度一切有情。常伏其心。修行二忍。所為眾生忍法忍也。眾生忍者。若恒沙等眾生扣惡心。于己分乃不生瞋恚也。種種恭敬不生歡喜也。又觀眾生無先無后。若有先者則無因緣。是即無初。若無初者亦無中后。如是觀者□墮常斷二邊。用安隱道觀諸眾生。不生邪見。是名眾生忍也。法忍者。當觀諸清凈畢竟空想。心無罣礙能忍。是名法忍也新發(fā)心者。雖未得此法忍者。當如是修習也。又觀諸畢竟空想。而于眾生常興大悲。凡有善事無皆迴向愿生無量壽佛國也
觀經(jīng)
- 七千佛神符經(jīng) 第2904部
- 諸經(jīng)要略文 第2821部
- 金剛般若經(jīng)挾註 第2739部
- 道安法師念佛贊 第2830部
- 瑜伽論手記 第四卷
- 瑜伽論手記 第三卷
- 瑜伽論手記 第二卷
- 瑜伽論手記 第一卷
- 攝大乘論抄 第2806部
- 決罪福經(jīng) 第2868部
- 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三.四.五 第2814部
- 四分戒本疏食卷第一.第二.第三 第2787部
- 大乘稻竿經(jīng)隨聽疏 第2782部
- 楞伽師資記 第2837部
- 天臺分門圖 第2824部
- 廣百論疏卷第一 第2800部
- 本業(yè)瓔珞經(jīng)疏 第2798部
- 藥師經(jīng)疏 第2767部
-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wù)f六度經(jīng) 第2920部
- 佛母經(jīng) 第291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