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父母應該要用什么心態(tài)來相處?
善士問:
小孩現(xiàn)在目前大一,他從國中的時候就都很叛逆,現(xiàn)在的情況是越來越糟糕,跟家人都是處于一種對立的狀態(tài),父母親說什么,他都是很排斥反抗的。
可能現(xiàn)在在感情上面的欲望比較強烈,他會在網(wǎng)路上面交友等等之類的;可能他需要比較多的花費,會要跟家里要更多的零用錢。
家里跟他講些什么,他都不愿意接受,不曉得說父母親應該要用怎么個心態(tài)來跟這個小孩子相處?
法藏法師答:
小孩子已經(jīng)都到大學了,還有這種問題的話,那在做父母的過程當中有兩個事情:一個是現(xiàn)前因緣,可能你跟小孩子的溝通就沒有建立好好的經(jīng)驗,這個難說誰對誰錯,事實就是這樣的。第二種是過去的因緣,這個小孩子生來討債的,他就是來討債,就是來衝著你,當然你就很難。不過,要討債,也得要有被債可討,要討得到你的債,那也要有他那個因緣。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兒女跟我們的關系,不是必然的家家戶戶都一樣的關系,那是投胎的關系,投胎就要講因緣,因緣就有善緣、惡緣以及善惡因緣。常常剛開始投胎可能是善緣,過了幾歲之后可能是惡緣,這第一種;
第二種是你跟他的操作:你很有智慧、很有內(nèi)修,你也自己去修行,自己去消業(yè)障,本來跟那個人是惡緣的,現(xiàn)在重報輕受;本來惡緣的很嚴重,現(xiàn)在惡緣堪可接受;蛘弑緛硎巧凭墸墒悄氵@做父母的不學無術,然后又剛愎自用,很自我以為是,也不修行,也不聽經(jīng)聞法,不增長智慧,看待兒女就像你的所有物一樣,非常地威權,在這個時代你又非常威權,搞了半天,你跟兒女本來沒有那么大惡緣的,可能搞了更大惡緣,這都很難說,有過去因緣跟現(xiàn)在因緣。
你問說小孩怎么辦,那就要看大人怎么辦。有人說,小孩子的樣子是大人的投影,這種話不全對,也不是說大人完全責任到這樣。我說過,有一些就是來報仇的,你還能怎樣?他就專門來搞掉你的家產(chǎn)的,你又能怎樣?你只有一個辦法,早一點把錢捐給萬佛寺,讓他搞不到你的錢,那只能夠這樣子了。但是你顯然做不來這個事,這個時候怎么辦?你就要有點智慧,有點福報,不然你擋不住的,因為他來投胎的時候,就已經(jīng)準備好要來廢掉你的家財,為什么會這樣?你過去跟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你過去就是欠他很多啊。所以,生了一個所謂的不孝之子,其實自己也有責任的,不會完全沒有責任,那怎么辦?
就父母邊說,你除了求懺悔,就是改變你跟他相處的方法,你繼續(xù)再用威權,他不會理你,特別是現(xiàn)在的小孩,網(wǎng)路一開什么都有,他有一百個理由可以跟你反抗,我保證你這個父母說不過他,F(xiàn)在教育本來就是這樣,你說很糟很糟,你去罵它沒有用的,去面對它才有用,佛教不會去罵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都是人造的。你一天到晚在罵什么今天教育好不好,就是你這些老百姓,今天在罵的這些老百姓,你不去監(jiān)督政府,你不監(jiān)督教育部,所以你才會有這種教育。
那些在網(wǎng)路上面,多少在罵今天教育失敗的人,你們自己回憶一下,你們這也曾經(jīng)罵過的人,你們有多注意你小孩子讀的那些關于做人道理的書,你有沒有去注意過它?他小時候,你有沒有為這件事情,仔細想過要怎么教他?很多都是沒有的。這個時候,你的小孩比看外面的小孩,好像很不好了你才來罵,你要罵誰?所以,這些教育的問題,父母自己是第一線。有學術研究說,三歲以前決定一生。三歲以前他在誰那里?如果是在奶媽那兒的話,你就怪不了誰了。你說沒辦法啊,要賺錢吶要怎樣……你有一百個理由。
但現(xiàn)在,你兒子不孝順,這個理由你接不接受?所以,不要說你當時有什么理由,你愿意生小孩,最后小孩子好不好,父母絕對是大部分的責任的。
所以,問兒女怎么樣,第一件事情,父母先慚愧自己,好壞都一樣。當然,我們今天的教育,大部分沒教導一個學生怎么當爸媽;怎么當好人家的女朋友,男朋友;當好人家的妻子跟丈夫;當好人家的老闆跟員工;當好人家的爹娘跟祖父祖母……都沒教,沒錯。當然師父也可以教你,但第一個來不及了;第二個也是曠日費時,大概也沒有人想要聽。我在千華寺曾經(jīng)有講過《佛教兒童在家教育》,你去聽聽看,你有沒有照那個的十分之一去教,你那個心情上有沒有,你不妨去聽聽看,都是父母的責任,父母要先自我求懺悔。
第二,如果他要懂的話,他自己要消業(yè)障,誦經(jīng)、供養(yǎng)三寶、服務三寶、皈依、受戒,這都是消業(yè)障的好方法。捨錢財去利益三寶,讓人家有智慧,你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把兒女教好,或者是偷懶,或者不知道他的嚴重性,總而言之就這類。再來,要誦經(jīng),誦<普門品>怎樣都好,而且要誦多,不能誦少,因為都來不及了啊,都大學了啊。
再來,改變你自己跟兒女的態(tài)度。你要這樣想,兒女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還沒有來投胎之前,他造了什么業(yè),誰曉得,他只是這一世跟你的緣近,過去世跟你的緣不一定近,未來也不一定很近,他就是一次報掉了,這樣而已。當然有可能因為這一世而結(jié)下下一世,但無論如何,他就是他,他不會因為是你生的,你養(yǎng)的,吃你家的飯,他就應該照你的方式想,你一定要先弄清楚。
他的好或不好、有道德或不道德、孝順或不孝順,這早該三歲以前,你就要教好的應有的應對進退,你沒教好,這就是你父母的責任。今天再怎么樣子,你都覺得你很倒楣,別人的小孩為什么那么乖。
別人小孩乖也有兩個理由,第一,人家有好好教,第二,人家過去結(jié)善緣吶,他在還沒生小孩之前,他就已經(jīng)招感善緣了,而你反其道而行,這都是你自作自受,沒什么好怨的,所以,也沒什么好羨慕別人,你就面對你自己。
父母要怎么面對自己?第一,我剛剛說了,不好的一定是過去我跟人家不好緣,或者我沒好好教,無非就這兩樣而已,這兩樣都要自己懺悔。接著,要彌補,彌補就是你要去求懺悔、修福報、皈依三寶、受五戒、誦經(jīng)、做志工消業(yè)兼培福、捨錢財供養(yǎng)三寶,讓三寶隆盛,大家有智慧,你就跟著有智慧。
誦經(jīng)增長智慧,拜懺消業(yè)障。再來,實質(zhì)上,你要改變你跟你兒女的關系,你帶著一個「我愿意改變,是我改變,不是兒女改變」這種態(tài)度,然后去跟他做朋友,重新做朋友。做朋友是什么意思?媽媽爸爸不要再先去想他該怎樣,先去聆聽他在怎樣。比如剛剛講的他叛逆,那你就想,你到底是什么東西讓他叛逆?他之所以要叛逆的理由是什么?當然可以很荒謬,但沒有辦法,因為小孩子是你養(yǎng)的,他居然邏輯這么荒謬,那你也沒辦法,你先去理解,然后說,這種荒謬想法居然是我兒子,那真的我教壞了,你就再去懺悔。
我們?nèi)A人文化是傾向帝王文化,為帝王講話的,他為了為帝王講話,就會特別替父母講話。他忘記了,兒女跟父母在很多意義上是平等的:造業(yè)是平等的,受害是平等的,自私也是平等的。我們都拿了一個「孝」擺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不是孝不對,而是說孝是要你去招感他愿意孝順,不是一個外來的東西架在他身上說你要孝順,那這種孝順是假的,是用威權建構出來的,那不是真孝順,要懂這個道理。
父母最愛告狀,我常常一聽就感覺,那完全是父母角度的,不是一個基本傾向于自我檢討角度的,我不是說父母就要這么卑微、卑屈,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這個小孩長成這個樣,一定是你搞出來的嘛,不然他就在你家呀。但也不是說過去沒教好,今天就不能教,還是可以亡羊補牢。
一定是要把他作為一個大人來看,要跟他聊天,要聆聽他,要容忍你的道德觀、行事觀跟他的衝撞。你要先擺下你這個爹娘自以為是的「我比較對」那種想法,先擺下來,因為一切都是你曾經(jīng)教過他的啊。今天他衝撞你,你馬上就跟他說你這樣不對,爹說的才對,娘說的才對,你不應該這樣,你一下在內(nèi)心里頭就要跟他衝撞,你這溝通不來的。偶爾要隨喜一下,不是太惡劣的事情,即便是你聽起來很怪,你都要隨喜,這點你自己要抓住。你一直老忘記不了你是爹,你是娘,你是他的威權主義者,你是他的道德供應者,你是他的財務供應者,你老是忘不了這個,你很難跟一個大人溝通,大一已經(jīng)是大人了。
我再說一遍,孝順是必要的,孝順是人的很高的一種品質(zhì),但對不起,那是要由他自覺完成的,不是由外來架構給他,所以,你要做到你兒女自動地來孝順你。你沒辦法把他教育成這樣,只有兩個理由,過去沒教好;再來,你業(yè)障太重,一定是過去世,還是你這一世,還是你上一世,今天水懺才說的,上一世還是無量劫以前,你也有不孝父母的原因,他今天就還你而已,那還有什么說?沒什么好說的。不能夠再用儒家的那種所謂必然孝順這種概念,沒有那個必然的,都是緣起的,這才是佛教徒該有的想法。
原標題:【佛學問答 41】對于孩子的叛逆期,做父母的要如何面對?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虛空藏菩薩的形象如何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