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1568部 金剛般若經(jīng)疏論纂要
第一卷第二卷
金剛般若經(jīng)疏論纂要 卷上(并序)
鏡心本凈像色元空。夢識無初物境成有。由是惑業(yè)襲習(xí)報應(yīng)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故我滿凈覺者。現(xiàn)相人中先說生滅因緣。令悟苦集滅道。既除我執(zhí)未達(dá)法空。欲盡病根方談般若。心境齊泯即是真心。垢凈雙亡一切清凈。三千瑞煥十六會。彰今之所傳即第九分。句偈隱略旨趣深微;蹚厝仗春f行。住一十八處密示階差。斷二十七疑潛通血脈。不先遣遣曷契如如。故雖策修始終無相。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玄。致使口諷牛毛心通麟角;蚺淙朊嘀鹿宰;虻埔徽嫱疵詻}。其余胸談臆注不足論矣。河沙珍寶三時身命喻所不及。豈徒然哉。且天親無著師補處尊。后學(xué)何疑或添或棄。故今所述不攻異端。疏是論文。乳非城內(nèi)纂要名意及經(jīng)題目。次下即釋無煩預(yù)云。
稽首牟尼大覺尊能開般若三空句
發(fā)起流通諸上士冥資所述契群機
將釋此經(jīng)。未入文前懸敘義門。略開四段。第一辯教起因緣。第二明經(jīng)宗體。第三分別處會。第四釋通文義。初中二。初總論諸教。謂酬因酬請顯理度生也。若據(jù)佛本意。則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等。后別顯此經(jīng)五。一為對治我法二執(zhí)故。由此二執(zhí)起煩惱所知二障。由煩惱障障心心不解脫。造業(yè)受生輪轉(zhuǎn)五道。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脫。不了自心。不達(dá)諸法性相縱出三界亦滯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二執(zhí)若除二障隨斷。為除二執(zhí)故說此經(jīng)。二為遮斷種現(xiàn)二疑故。遮未起種子之疑。斷現(xiàn)起現(xiàn)行之疑。即經(jīng)中答所問已。便躡跡節(jié)節(jié)斷疑。乃至經(jīng)終二十七段。三為轉(zhuǎn)滅輕重二業(yè)故。轉(zhuǎn)重業(yè)令輕受。滅輕業(yè)令不受。因為顯示福慧二因故。佛成正覺未說般若之前。眾生由無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滯二乘。故談般若顯示妙慧。為法身因。五度為應(yīng)身因。若無般若。則施等五非波羅蜜。不名佛因。故須福慧二嚴(yán)方成兩足尊矣。五為發(fā)明真應(yīng)二果故。未聞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應(yīng)化唯真之影。不如實見真身應(yīng)身。故此發(fā)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證得。第二明經(jīng)宗體二。初宗。統(tǒng)論佛教因緣為宗。別顯此經(jīng)。則實相般若觀照般若不一不二。以為其宗。以即理之智觀照諸相故。如金剛能斷一切。即智之理是為實相故。如金剛堅牢難壞。萬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為經(jīng)宗二體。文字般若即是經(jīng)體。文字即含聲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無別文字之體故。皆含攝理無不盡統(tǒng)為教體。第三分別處會二。初總明。佛說大部處會六百卷文。四處十六會說。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山中四會。山頂三會。二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cè)一會。此經(jīng)則第二處第九會。第五百七十七卷。后別明傳譯。此卷時主前后六譯。一后秦羅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陳朝真諦。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義凈。上六人皆三藏。今所傳者即羅什。弘始四年于長安草堂寺所譯。天竺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上升兜率。親詣彌勒稟受八十行偈。又將此偈轉(zhuǎn)授天親。天親作長行解釋成三卷。論約斷疑執(zhí)以釋。無著又造兩卷論。約顯行位以釋。今科經(jīng)唯約天親釋義。即兼無著。亦傍求余論。采集諸疏題云纂要。其在茲焉。第四釋通文義二。初解題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金剛者。梵云跋折羅。力士所執(zhí)之杵是此寶也。金中最剛故名金剛。帝釋有之。薄福者難見。極堅極利喻般若焉。無物可能壞之。而能碎壞萬物。涅槃經(jīng)云。譬如金剛無能壞者。而能碎壞一切諸物。無著云。金剛難壞。又云。金剛能斷又云。金剛者細(xì)牢故。細(xì)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壞故。皆以堅喻般若體。利喻般若用。又真諦記說六種金剛。一青色能消災(zāi)厄。喻般若能除業(yè)障。二黃色隨人所須。喻無漏功德。三赤色對日出火;蹖Ρ居X出無生智火。四白色能清濁水。般若能清疑濁。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燮品▓(zhí)住真空理。六碧色能消諸毒;鄢尽0婵梢。非堅利之本喻。般若正翻云慧。即照五蘊空相應(yīng)本覺之慧是也。若約學(xué)者從淺至深言之。則攝聞思修三慧總為般若。故無著云。能斷者。般若波羅蜜中聞思修所斷。如金剛斷處而斷故。又云。細(xì)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依智度論。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則聞思修皆名為細(xì)。細(xì)妙之慧佛智之因矣。般若能斷故在因位。佛果無斷轉(zhuǎn)受智名。若依大品經(jīng)。若字通智慧二義。故智與慧名義少殊體性無別。波羅蜜者。此云彼岸到。應(yīng)云到彼岸。謂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此云圓寂亦云滅度。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fù)更滅。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來圓寂名到彼岸。若兼般若回文。應(yīng)云到彼岸慧經(jīng)者梵音修多羅。義翻為契經(jīng)。契者詮表義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機也。經(jīng)者。佛地論云。能貫?zāi)軘z故名為經(jīng)。以佛圣教貫穿所應(yīng)說義攝持所化生故。后釋經(jīng)文準(zhǔn)常三分。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二。初證信序二發(fā)起序○今初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釋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則佛臨滅度。阿難請問四事。佛一一答。我滅度后。一依四念處住。二以戒為師。三默擯惡性比丘。四一切經(jīng)初。皆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眾若干等。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一斷疑故。謂結(jié)集時阿難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眾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故說此言三疑頓斷。二息諍故。若不推從佛聞。言自制作則諍論起。三異邪故。不同外道經(jīng)初云阿憂等。三正釋文義。具六成就。謂信聞時主處眾。六緣不具教則不興。必須具六故云成就。一信若兼我聞合釋。則指法之辭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單釋如是者。智度論云。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又圣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如是。又有無不二為如如。非有無為是。二聞我即阿難五蘊假者。聞謂耳根發(fā)識。廢別從總故云我聞。阿難所不聞二十年前之經(jīng)。有云如來重說。有云得深三昧總領(lǐng)。若推本而言。即阿難是大權(quán)菩薩。何法不通三時師資合會說聽究竟。故言一時。諸方時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又說法領(lǐng)法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四主。具云佛陀。此云覺者。起信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則以無念名之為佛。然覺有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故知有念則不名覺。起信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念念相續(xù)未曾離念。又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五處。舍衛(wèi)此云聞物。謂具足欲塵財寶多聞解脫等。遠(yuǎn)聞諸國故。義凈譯云名稱大城。祇樹等者。即只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長者所買之園。只陀此云戰(zhàn)勝。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時王與外國戰(zhàn)勝。因以為名。梵語須達(dá)此云善施。給孤獨即是善施也。又亦常行施故。西國呼寺。為僧伽藍(lán)此云眾園。六眾。與者。并也。及也。大者名高德著。比丘梵語此含三義。故存梵不譯。一怖魔。二乞士。三凈戒。眾者理和事和。千二百五十者。佛初成道度憍陳如等五人。次度迦葉三兄弟。兼徒總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蓮。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經(jīng)舉大數(shù)故減五人。此常隨眾故偏列數(shù)。非無余眾未隱顯耳。俱者一時一處。二發(fā)起序者。謂乞食威儀離于邪命是為持戒。戒能資定定能發(fā)慧。故以戒定發(fā)起般若正宗△文二初戒。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分七節(jié)釋。一化主。成實論說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間共所尊故。二化時。食時辰時。當(dāng)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惱自他。乞已歸園正當(dāng)巳時。如常齋法。三化儀。著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獻(xiàn)缽。四化處。園在城東南五六里。自外之內(nèi)為入。處廣人多曰大。五化事。佛為欲顯頭陀功德。令放逸者慚愧。以同事攝故自乞食。瓔珞女經(jīng)說;佛身如全段金剛。無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凈名云。為不食故應(yīng)受彼食。六化等。一由內(nèi)證平等理。外不見貧富相。二心離貪慢慈。無偏利。三表威德。不懼惡象沽酒淫女等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別。七化終。然已字義屬下句文連上句。飯食字義屬上句文連下句。若廣其文。令當(dāng)句中備者。應(yīng)云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飯食訖收衣缽。佛若不食他福不滿。寶云經(jīng)說。隨所乞得分為四分。一擬與同梵行。二擬施貧病乞人。三水陸眾生。四自食。十二頭陀經(jīng)唯說三分除梵行。二定。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分三節(jié)釋。一并資緣。將欲入定須息攀緣。衣缽不收心有勞慮。故佛示現(xiàn)為后軌也。即收大衣著七條。二凈身業(yè)。阿含經(jīng)說。佛行離地四指蓮華承足。今示現(xiàn)洗者。順世表法為后軌也。三正入定。敷座坐禪者。由身端故。心離沉掉故。魏譯云。如常敷座結(jié)加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唐譯云。端身正愿住對面念。無著云。顯示唯寂者。于此能覺能說故。然大圣現(xiàn)跡必有所表。表本覺之佛在五蘊之都。覺魔軍本空名為戰(zhàn)勝。照心識具德即是給孤。求法養(yǎng)神名乞士眾。覺心既發(fā)寧棄塵勞。將欲遍觀遂入識藏心心數(shù)法。次第思惟即妄而真。皆得法喜。法喜無體融合覺心。思惟假緣亡緣可符真性。觀照是跡拂跡返本還源。返本還源法空心寂。心寂真體般若朗然。欲談般若正宗如是示現(xiàn)發(fā)起。資圣云。夫身有二。一偽二真。五蘊偽體假衣食以生育。法身無相因般若以照成。群生保偽遺真。諸佛養(yǎng)真棄偽。群生既迷真而取偽。我乃假偽跡而引真。故托乞食之緣。將施法喜之化。故涅槃經(jīng)云。汝諸比丘雖行乞食。初未曾乞大乘法食。第二正宗分。二門分別。初約無著七種義句以懸判。后依天親問答斷疑以科釋。初中七義句者。一種性不斷。謂護(hù)念付囑。二發(fā)起行相。謂由請贊許。三行所住處。謂十八住。從佛正說直至經(jīng)終。是無相行所住處矣。四對治。謂一一住處。皆具邪行共見正行二種對治。五不失。謂由對治離增減二邊。不失中道。六地位。謂由不失中道。成賢圣位。信行地凈心地如來地。七立名。謂由前六智慧堅利位地闊狹。故名金剛。后四但約第三句中十八住說。無別經(jīng)文。十八住處者。一發(fā)心住。經(jīng)云。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二波羅蜜相應(yīng)行住。不住色布施等。三欲得色身住?梢陨硐嗟。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一言說法身。頗有眾生等因言顯理故。二證得法身。復(fù)有二。一智相。如來得阿耨等。二福相若人滿三千等。五于修道得勝中無慢住。須陀洹等。從此至十六住。如次對治十二種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須離是障。障盡故入十七證道住。今當(dāng)對治第一慢障。六不離佛世時住。昔在然燈等離第二少聞?wù)。不離佛世則具多聞。七愿凈佛土住。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等。離小攀緣作念修道障。緣形相土則小。無緣則大契法界故。八成熟眾生住。人身如須彌等。離舍眾生障。若見大小不能濟物。九遠(yuǎn)離隨順外論散亂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離樂隨外論散亂障。恒沙寶施不及持經(jīng)。如何外學(xué)不修正法。十色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yīng)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塵等。離破影像相中無巧便障。既離散亂與定相應(yīng)。以細(xì)末不念二種方便。破粗至細(xì)泯細(xì)至空。則除影像之相想。十一供養(yǎng)給侍如來住?梢匀嘁娙鐏聿坏。離福資糧不具障。不以相見常見法身。名為給侍福無邊矣。十二遠(yuǎn)離利養(yǎng)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jìn)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離樂味懈怠利養(yǎng)障。恒沙命施猶劣受持。豈為一身耽著利養(yǎng)。身疲心惱而懈怠耶。十三忍苦住。忍波羅蜜割截身等。離不能忍苦障。無我等相累苦能忍。十四離寂靜味住。當(dāng)來之世若有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等。離智資糧不具障。日三時舍身。一一沙數(shù)不及信經(jīng)。如何唯專禪定耽寂靜味。闕于智慧而不持說。十五于證道時遠(yuǎn)離喜動住。云何住降等。離十一不自攝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動。動則不能自攝。十六求佛教受住。于燃燈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離十二無教授障。欲入初地須佛教授。故約遇佛得無所得。而證道矣。十七證道住。人身長大等。攝種性智證遍行真如成法報身故長大矣。十八上求佛地住。于中復(fù)有六種具足一國土凈具足。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諸大菩薩。二無上見智凈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無上。無上之言貫通下四三福自在具足。若人滿三千界七寶等。四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五語具足。汝勿謂如來說法等。六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為無所得耶。乃至應(yīng)作如是觀。又十八住略為八種。亦得滿足。一攝住處。二波羅蜜凈住處。一二次配。三欲住處攝三及四。四離障礙住處。即前十二障也。從五至十六。五凈心住處。六究竟住處。上二次配十七十八。七廣大住處。八甚深住處。上二各攝十八住處。一一住中皆深皆廣。十八住文配位地者。第一十住。第二十行中前六。三第七行。四后三行。五至十四如次配十回向。十五暖頂。十六忍世第一。十七初地十八從二地乃至佛地。第二依天親問答斷疑以科釋?偡炙亩巍鞒跎片F(xiàn)申請。二初整儀贊佛。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長老者。德長年老。唐譯云具壽。壽即是命。魏譯云慧命。以慧為命。須菩提有三義譯。謂善吉善現(xiàn)空生。生時室空。解空之善瑞現(xiàn)矣。相師占云。唯善唯吉。從座起下。皆整理威儀修敬之相。希有者。世所無故。如來者。從如而來。論云善護(hù)念者。依根熟菩薩說。謂與智慧力令成就佛法。與教化力令攝受眾生。善付囑者。依根未熟菩薩說。懼其退失。付授智者。付者將小付大。囑者囑大化小。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三釋。一約境所求所度。二約心有覺悟之智。余情慮之識。三約能所。所求能求三皆如次配覺及有情。二正發(fā)問端。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典分二。初釋當(dāng)機。華嚴(yán)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魔所攝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遍正覺。謂正智遍智覺知真俗不偏不邪。二釋正問。魏譯云。應(yīng)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意云若人發(fā)菩提心已。住何境界修何行業(yè)。妄心若起云何降伏。故佛令安住四心修六度行。于中降心不令著相。秦譯略修行者意云。住道降心即是修行。謂四心六度皆名住修降伏故。無著云。住謂欲愿。修行謂相應(yīng)等持。降伏謂彼心若散制令還住。又十八住中。一一皆以住修降伏釋之。故知義雖有三而行是一○二如來贊許。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曲分三。一印贊所贊。重言善哉贊美之極。護(hù)付能令佛種不斷。是事必然。故印贊言如汝所說○二敕聽許說。無以生滅心行聽實相法。智論偈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三標(biāo)勸將陳。我當(dāng)為汝如是如是委細(xì)而說。三善現(xiàn)佇聞。
唯然世尊愿樂欲聞唯者順從之辭。禮對曰唯。野對曰阿。十地經(jīng)云。如渴思冷水。如饑思美食。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聞甘露法△四如來正說二。一正答所問二。初舉總標(biāo)別以牒問。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此以降伏為總。住修為別也。謂住修之中皆有降伏。經(jīng)意在此故唯標(biāo)降伏有科。此所標(biāo)云。舉后攝初者。乃令經(jīng)文極不穩(wěn)暢。理例顛倒自古言教秪有以初攝后。未聞以后攝初。況詳經(jīng)文無別答降伏之處。則知降伏在住修中。皆令離相是答。降伏問也不別答者。此經(jīng)宗于離相。離相正是降心。本意欲明降心。須約住修而顯。住修降心本不相離故。無著十八住。皆有住修降心!鞫s別顯總以答問二。一答安住降心問四初廣大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文二。初句標(biāo)三界普度故。若卵下二列三。一受生差別。天獄化生鬼通胎化人畜各四。諸余微細(xì)水陸地空。不可具分品類。卵劣在初者二釋。一約境。具緣多者為首。二約心從本至末為次。二依止差別。有色四禪無色四空。三境界差別。功德施云。有想則空識二處。無想則無所有處。非等則有頂○○二第一心。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即無住處涅槃。不共二乘故云第一。無著云。何故愿此不可得義生所攝故。又云。卵濕無想有頂則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緣。一難處生者待時故。二非難處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脫之。故○○三常心。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性空故。二同體故。論云。自身滅度無異眾生。三本寂故。四無念故。五法界故。四不倒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論云。遠(yuǎn)離依止身見眾生等相故。無著云。已斷我見得自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顯示降伏心中。攝散時眾生想亦不轉(zhuǎn)。如彼爾炎!鞫鹦扌薪敌膯栁濉鸪蹩倶(biāo)。
復(fù)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于法者。統(tǒng)標(biāo)諸法。應(yīng)無下正明修行。問菩薩萬行何唯說一。答萬行不出六度。六度總名布施。故偈云。檀義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無著云。若無精進(jìn)疲倦故不能說法。若無禪定。即貪信敬利養(yǎng)染心。說法。若無智慧便顛倒說。法二別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本論但指三事。謂自身報恩果報。偈云自身及報恩。果報斯不著。護(hù)存己不施。防求于異事。三總結(jié)。
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前但指三事。今則心境空有微細(xì)盡袪故。偈云。遠(yuǎn)離取相心。論云。不見施物。受者施者。無著云不住相想。有人。將此結(jié)文。為答降伏問非也。前標(biāo)次釋次結(jié)。皆云無住。都是修行中降伏之義。何忽偏判配結(jié)之文為答別問○四顯益。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初句征者。論云。若離施等相想。云何成就施福。若菩薩下釋。于中三。初法說。為疑無福。不可思以斷之。東方下喻說可知。菩薩無住相下法合。虛空者無者。云猶如虛空。有三因緣。一遍一切處。謂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寬廣高大殊勝故。三無盡究竟不窮故。五結(jié)勸。
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二躡跡斷疑。論云。自此已下示現(xiàn)斷生疑心。于中文分二十七段。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疑云。為求佛果行施。即是住所求佛相。云何無住。又不住相為因。豈感色相之果。因果不類故。斷之文四。初舉疑因以問。
須菩提。于意云何?梢陨硐嘁娙鐏聿槐径~因以相為佛。故對前不住相起疑。佛舉疑起之因。問答欲令除斷○二防相得以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遮防疑者。欲以相求令得見佛。故答云。不可以相得見。論云。為防彼相成就得如來身。三釋體異有為。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相是有為生住異滅。佛體異此故非身相。偈云。三相異體故者。佛體異于有為三相也。住異二相同是現(xiàn)在故合為一。若細(xì)分即四。故唯識云。生表此法先非有。滅表此法后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四印佛身無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非但佛身無相但是一切凡圣依正。有為之相盡是虛妄。以從妄念所變現(xiàn)故。妄念本空所變何實。故起信云。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若見諸相等者。遮離色觀空也?致勏嗍翘撏。又別求無相佛身。故云相即非相便是如來。不唯佛化身相是如來。所見一切相相皆無相即如來也。故起信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肇云。行合解通則為見佛。偈云。離彼是如來者。離彼三相是法身如來也。無著則于色身但離遍計。不執(zhí)色相即真色身。故彼論云。此為顯示如來色身。又此當(dāng)?shù)谌蒙碜√。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論云。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未來惡世必不生。信空說何益。斷之文四。初約無信以呈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魏云。頗有眾生于未來世云云。今略此句者。影在后五百歲也。句詮差別章者解句。實信者。大品云。于一切法不信是信般若。二呵疑詞以顯信。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后五百歲者。大集云。初五百歲解脫牢固。第二五百歲禪定牢固。三多聞。四塔寺。五斗諍。皆如初二句例本疑惡世無信故舉惡世以斷疑。持戒修福者戒定也。以此為實者。正解無倒。無著云。增上戒等三學(xué)。顯示修行少欲等功德。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三明能信之所以二。初明歷事善友積集信因。
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無著云。顯示集因于多佛所。明久事善友則緣勝也。種諸善根。明久伏三毒則因勝也。二明善友所攝成就信德二。初明攝受得福顯福德門。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無著云。謂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四蘊見其依止色身故。此等顯示善友所攝。論云。若不說見。或謂如來以比智知。若不說知。或謂如來以肉眼見。故須二語。得福德者。魏云。生如是福德取如是福德。論云。生者能生因。取者熏修自體果義。無著云。生者福正起時現(xiàn)行。取者即彼滅時攝持種子。此云得者。生取二義不離于得。得之一字生取俱攝。二明攝受所以顯智慧門。由無二執(zhí)故得攝受。△文二。初正明已斷粗執(zhí)。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初征信者。以何義故。得如來悉知悉見。后釋二。一無我執(zhí)。執(zhí)取自體為我。計我展轉(zhuǎn)趣于余趣為人。計我盛衰苦樂種種變異相續(xù)為眾生。計我一報命根不斷而住為壽者。二無法執(zhí)。論云。無法相者。能取所取一切法無。亦無非法相者。無我真空實有。然離二執(zhí)正是得佛知見。成就凈信之本善根福德。卻是相兼故。論云。有智慧便足。何故。復(fù)說持戒功德。為示現(xiàn)實相差別義故。亦有持戒功德。依信心恭敬能生實相故。不但說般若二因。顯未除細(xì)執(zhí)。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心取下?偯鞫嗫偨馊》ǚ欠ā1M名相也。亦是建立取相。則我等相便生立義宗也。若取法下。別明二相。論云。但有無明使無現(xiàn)行粗煩惱。示無我見故。無著云。但取法及非法相轉(zhuǎn)。非我等想。以我等想及依止不轉(zhuǎn)。中有征者。取法但為法相。何故便著我等。釋云。取非法亦著我等。何況取法以后釋前也。四示中道之玄門。
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初正結(jié)歸中后引說。以證筏喻者。假言顯義。不應(yīng)如言執(zhí)義。不執(zhí)即為不取。非全棄也。偈云。彼不住隨順于法中證智。論釋云。不住者得證智。舍教如到彼岸。隨順者。隨順彼證智之教法。如未到岸。無著云。法尚應(yīng)舍者。實相生故。何況非法者。理不應(yīng)故。三斷無相。云何得說疑。論云。向說不可以相見佛。佛非有為。云何釋迦得阿耨菩提。云何說法。斷之文二。初問答斷疑四。初舉疑因以問。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佛問得不。意顯不得故。無著云。顯示翻于正覺取故。二順實理以酬。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偈云。應(yīng)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三釋無定法之言。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無著云。不可取者。謂正聞時。不可說者。謂正說時。非法者。分別性故。非非法者。法無我理故。論云。彼法非法非非法。依真如義說。非法者。一切法無體相故。非非法者。彼真如無我實相有故。何故。唯言說不言證。有言。說者。即成證義故。若不證者。則不能說。四釋無取說之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魏云。一切圣人皆以無為法得名。論意云。圣人但依真如清凈得名。非別得法故無取說。而有差別者。論云。真如具足清凈分清凈。無著云。無為者無分別義故。是故菩薩有學(xué)得名。如來無學(xué)得名。初無為者。折伏散亂時顯了故。后無為者。唯第一義者無上覺故。三乘賢圣皆修證無為。故通說為差別。二校量顯勝四。初舉劣福以問。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碼瑙赤真珠頗梨二釋福多以酬。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無著云。是福德者標(biāo)牒。即非者約勝義空。是故者約世俗有。三判經(jīng)福超過。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偈云。受持法及說。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四句者。但于四句詮義。究竟即成四句偈。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最妙也。然但義見四句。持說即趣菩提。文或增減不必唯四。義若闕者則互成謗。四釋超過所以二。初正釋。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諸佛菩提法者。論云。名為法身。于彼法身此二能作了因。一切諸佛者即報化身。論云。于此能為生因。二轉(zhuǎn)釋。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一義中。無有佛法從經(jīng)出也。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論云。向說圣人無為法不可取說。云何聲聞各取自果。如證而說。斷之文四。初入流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此云入流。入圣人流故。亦云預(yù)流。預(yù)圣人流故。秪由不入六塵名入圣流。不是別有所入故。論云。圣人得果不取一法。不取六塵境界。故名逆流。乃至羅漢不取一法。以是義故。名阿羅漢。然非不取無為自果。但于證時離取我等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若起如是心我能得果。即為著我等故。知得果是不取義。何得疑云是取。二一來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此云一來。斷欲界六品修惑。從此命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得阿羅漢果。故名一來。而實無來者。已悟無我誰能往來。三不來果。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此云不來。亦云不還。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命終一往天上。更不還來下界。故云不來。而實無不來義。同前釋。四不生果。阿羅漢。此釋有三。一無賊。三界見修煩惱盡故。二不生。不受后有故。三應(yīng)供。應(yīng)受人天廣大供養(yǎng)故。文三。初舉所得以問。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二明無取以答。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三引已證令信。三初明佛先印。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無諍者。不惱眾生。能令眾生不起煩惱。故佛贊之。十弟子中善現(xiàn)第一離欲者。三界煩惱但有貪心盡名為欲。非唯欲界二彰已不取。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三卻釋佛意。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論云。離二種障。一煩惱障得阿羅漢故離。二三昧障得無諍故離。故無所行。阿蘭那者。此云寂靜。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論云。釋迦昔于燃燈佛所受法。彼佛為此佛說法。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說。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于法實無所得者。然燈佛說。說是語言。釋迦所聞唯聞?wù)Z言。語言非實智證法故。論云。釋迦于然燈所。言語所說不取證法。以是義故。顯彼證智不可說不可取。六斷嚴(yán)土違于不取疑。論云。若法不可取。云何諸菩薩取莊嚴(yán)凈土。云何自受法王身。斷之文三。初舉取相莊嚴(yán)問。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佛意欲明法性真土。故問取形相莊嚴(yán)土不。二釋離相莊嚴(yán)答。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偈云。智習(xí)唯識通。如是取凈土。非形第一體。非嚴(yán)莊嚴(yán)意。論釋云。諸佛無有莊嚴(yán)國土事。唯真實智慧習(xí)識通達(dá)故。不可取莊嚴(yán)有二。一形相。二第一義相。非嚴(yán)者無形相故。莊嚴(yán)意者。即是第一莊嚴(yán)。以一切功德成就莊嚴(yán)故。三依凈心莊嚴(yán)勸。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論云。若人分別佛土。是有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為遮此故。故云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則是正智。此是真心。若都無心便同空見。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疑意如前。斷之文二。初問答斷疑。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論云。如須彌山王勢力高遠(yuǎn)故名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故。報佛亦如是。以得無上法王體故名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故偈云。如山王無取。受報亦復(fù)然。非身名身者。非有漏有為身。是無漏無為身。故偈云。遠(yuǎn)離于諸漏。及有為法故。論云。若如是即無有物。若如是即名有物。以唯有清凈身故。以遠(yuǎn)離有為法故。以是義故。實有我體。以不依他緣住故。二校量顯勝二。一約外財挍量廣顯經(jīng)勝二。一校量勝劣三。初約多河以辨沙。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恒河者。從阿耨池東面流出。周四十里沙細(xì)如面。金沙混流。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為喻。二約多沙以彰福。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沙河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論云。前已說喻何故復(fù)說。偈云。說多義差別亦成勝校量。后福過于前故重說勝喻。何故不先說此喻。為漸化眾生令信上妙義故。又前未顯以何等勝功德能得菩提故。三約多福以顯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施感生死經(jīng)趣菩提大意同前。二釋勝所以五。一尊處嘆人勝三。初明處可敬。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大般若說。天帝不在。諸天若來但見空座。盡皆作禮供養(yǎng)而去。窣堵波。此云高顯。塔者邊國訛語。廟藐也。于塔中安佛形藐。二顯人獲益。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前四句猶勝。況此盡能受持。故最上等也。三顯處有佛。
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經(jīng)顯如來法身依法則有報化。又一切賢圣皆以無為得名。經(jīng)顯無為必有賢圣尊重弟子。二約義釋辨名勝。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佛立經(jīng)名約能斷惑。斷惑故勝也。則非般若者。無著云。對治如言執(zhí)故。三佛無異說勝。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無所說者。無別異增減之說。但如證而說。既如其說則無所說。三世佛皆然故云無異說。故論云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余佛不說。無著云。第一義不可說。四施福劣塵勝。
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論云。寶施福德是煩惱因。以能成就煩惱事故。地塵無記非煩惱因故。塵勝施劣。大云云。故諸地塵則非貪等煩惱。塵是名無記。地塵如來說三千界非煩惱染因。界是名地塵。無記界是則界為塵。因塵不生煩惱。施為福因福生煩惱。五感果離相勝。
須菩提。于意云何?梢匀嘁娙鐏聿。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恐施寶者云。我施求佛誰言煩惱。故此經(jīng)云?梢韵酁榉鸩。論云。持說此法能成菩提。勝彼福德。何以故。彼相于佛菩提非法身相故。經(jīng)福能降施福德三十二相。意明經(jīng)福降施方得色相佛身。若但寶施即煩惱因。二約內(nèi)財校量倍顯經(jīng)勝。二初校量勝劣。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舍身勝于寶施。持說又勝舍命。二釋勝所以五。初泣嘆未聞深法勝。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況更聞不及持說。是故悲淚。論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淚;垩廴丝找。未聞法空也。二凈心契實具德勝二。初正明。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論云。此中有實相余者非實相。二佛跡。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無著云。為離實相分別想故。三信解三空同佛勝三。初總標(biāo)信解。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無著云。未來法滅時。尚有菩薩受持。故無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時。遠(yuǎn)離修行不生慚愧。二別顯三空。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無著云。無我等者。無人取我等。即非相者無法取。離一切者。顯示諸菩薩隨順學(xué)相。諸佛世尊離一切相。是故我等應(yīng)如是學(xué)。三如來印定。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四聞時不動希有勝。
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論云。驚者謂非處生懼。怖者不能斷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畢竟墮驚怖故。五大因清凈第一勝。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何以故者有二。一躡前不驚等征。二都躡前勝以征。論云。此法門者。名為大因。勝余修多羅故名為清凈。無量諸佛同說故。故彼珍寶檀等無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為勝。
金剛般若經(jīng)疏論纂要 卷下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論云。向說舍身?嗌砉麍蠊矢A印H魻栆来朔ㄩT持說諸菩薩行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不成苦果○斷之文二。初明超忍以斷疑二○初明忍體。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忍到彼岸已離苦相。況彼岸非岸誰苦誰忍△二明忍相二。初引一生證極苦忍二。初正明。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歌利。此云極惡。佛昔作仙山中修道。王獵疲寢妃共禮仙。王問得四果皆答不得。王怒割截天怒雨石。王懼而懺悔。仙證本無嗔。王乃免害。論云。不但無苦而乃有樂。以慈悲故○二反顯。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二引多生證相續(xù)忍。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累苦故忍熟而累苦故忍熟而樂。但與正定慈悲相應(yīng)故。偈云。離我及恚相。實無有苦惱共樂有慈悲如是苦行果○二勸離相以安忍。論云。若有菩薩不離我相。見苦行苦欲舍菩提心。故勸離相。無著云。為對治不忍因緣有三種苦。謂流轉(zhuǎn)苦。眾生相違苦。乏受用苦○文二○初總標(biāo)。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離相發(fā)心。雖逢大苦即能不舍。無著云。離一切相者。為離如是三苦相也○二別顯二○初對治不忍流轉(zhuǎn)苦。
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初正明流是集諦。轉(zhuǎn)是苦諦。無著云。若著色等則于流轉(zhuǎn)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后引證。引前說無住施。具含六度。證此文矣○二對治不忍相違苦。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無著云。既為眾生行施。云何于彼生嗔。由不能無眾生想故。眾生相違時即生疲乏故。顯示人無我法無我。論云。諸相者眾生相也。非相者無我也。陰中見我是眾生相。一切眾生者五陰法也。非眾生者。陰空故法無我也。乏受用苦配在后斷。九斷能證無體非因疑。論云。于證果中無道。云何彼于果為能作因○斷之文二○初斷疑。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有說皆如其事。今說證果何疑不然。真語者。說佛身大菩提法也。是真智故。實語者。說小乘四諦。諦是實義。如語者說大乘法有真如小乘無也。不異語者。說三世授記等事更無參差。佛將此四語不誑眾生。是故秦譯加不誑語○二離執(zhí)。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如言說性非有故。無虛者。不如言說自性故有○十?dāng)嗳绫橛械脽o得疑。論云。若圣人以無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時處恒有。何故有得者有不得○斷之文二○初舉喻斷疑。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論云。無智住法。心不清凈故不得。有智不住法心清凈故得。有目者如得對治法。日光者如所治闇盡能治現(xiàn)前?沼髡嫒。色喻性上萬德○二贊經(jīng)功德二○初總標(biāo)。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無著云。讀誦者此說受持因故。為欲受故讀。為欲持故誦。論云。受持修行。依總持法故。讀誦修行依聞慧廣故。是則從他聞法內(nèi)自思惟。得修行智也。故偈云修從他及內(nèi)○二別顯十。初舍命不如二○初舍命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偈云。以事及時大福中勝福德○二信經(jīng)福。
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信經(jīng)劣于持說。多命勝于前喻○二余乘不測。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偈云。非余者境界無著云。不可思議者唯自覺故。不可稱量者。無有等及勝故○三依大心說。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最上者一佛乘也○四具德能傳。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等者。偈云。滿足無上界。荷擔(dān)者。無著云。肩負(fù)菩提重?fù)?dān)故○五樂小不堪。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六所在如塔。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七轉(zhuǎn)罪為佛。
復(fù)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輕賤者。總包于中或打或罵故。隋譯云。輕賤甚輕賤。無著云。此毀辱事有無量門故。復(fù)云。甚輕賤當(dāng)?shù)闷刑嵴咦餃绻省鸢顺露嘧稹U撛。示現(xiàn)速證菩提法故○文二○初供佛多中全具福。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那由他者。十億為洛叉。十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那由他○二持經(jīng)多中少分福。
若復(fù)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九具聞則疑。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蛴腥寺勑膭t狂亂。狐疑不信十總結(jié)幽邃。
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無著云。此顯示彼福體及果體。不可測量故○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佛教我住修降伏。兼不住前十種疑執(zhí)過患。若無我者誰人受教。誰人住修誰人如此離過云云。亦云除微細(xì)執(zhí)故。偈云。于內(nèi)心修行存我為菩薩。此即障于心違于不住道○斷之文二○初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二答三○初若名菩薩必?zé)o我。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二若有我相非菩薩。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三能所俱即是菩提。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論云。若無菩薩。云何釋迦如來于燃燈佛所行菩薩行○斷之文四○初舉疑處。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降怨王請然燈佛入城。城中長幼盡迎。路泥善慧布發(fā)佛與授記。故舉此問○二斷疑念。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別由無法故得記。若有法者。是有相心。不順菩提佛不與記○三印決定。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論云。我于彼時所修諸行。無有一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功德施論引佛說云。若見于佛即見自身。見身清凈見佛清凈。見一切智智皆悉清凈。是中見清凈智亦復(fù)清凈。是名見佛。我如是見然燈如來。得無生忍。一切智智明了現(xiàn)前。即得受記。是受記聲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我于此時亦非惛懵無覺。然無所得○四反覆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a href="/remen/foh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鹛栣屽饶材釤o著云。若正覺法可說。如彼然燈所說者。我于彼時便得正覺。然燈則不記言來世當(dāng)?shù)谩R苑ú豢烧f故。我于彼時不得正覺。是故記言來世當(dāng)?shù)谩鹗龜酂o因則無佛法疑。于中三。初斷一向無佛疑。論云。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有如是謗。謂一向無佛。為斷此疑故。云如來者即是真如○斷之文二○初顯真如是佛故非無。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無著云。如清凈故名為如來。猶如真金二明佛即菩提故無得。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先標(biāo)錯解。魏云。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實語。后釋正見。偈云。菩提彼行等。謂等前菩薩行無得也。無著云;蛑^然燈如來所。于法不得正覺。世尊后時自得正覺。為離此取故。云若人言等○二斷一向無法疑。論云。有人謗言。若無因行。則如來不得阿耨菩提。為斷此疑故。云如來所得等○斷之文二○初遣執(zhí)遮疑。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論云。無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無著云。顯真如無二故。謂言說故。謂彼正覺不無世間言說故○二釋義斷疑。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論云。一切法者。皆真如體故皆佛法。即非者由色等法即真如故。即非色等法真如。常無色等諸相故。是名者即是真如法自性矣○三顯真佛真法體。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說大身喻。身離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體故。即說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說大身。論云。非身者無有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體故。無著云。攝一切眾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十四斷無人度生嚴(yán)土疑。論云。若無菩薩者。諸佛亦不成菩提。眾生亦不入涅槃。亦無清凈佛土。何故諸菩薩發(fā)心。欲令眾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凈佛土○斷之文三。初遮度生念三○初明失念。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偈云。不達(dá)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清凈國土。生心即是倒○二明無人。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無法名菩薩。豈有我度眾生○三引前說。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二遮嚴(yán)土念二○初明失念。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是不名菩薩二釋所以。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三釋成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論云。若起度眾生嚴(yán)土之心。即是顛倒非菩薩者。起何等心名為菩薩。故經(jīng)言通達(dá)等。無著云。謂人無我法無我○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論云。前說菩薩不見彼是眾生。不見我為菩薩。不見清凈佛土。若如是則諸佛不見諸法○斷之文二。初約能見五眼明見凈。偈云。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諸佛五種實。以見彼顛倒○文五○初肉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肉團中有清凈色。見障內(nèi)色名為肉眼。佛具諸根故有肉眼○二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于肉眼邊引凈天眼。見障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見人中無數(shù)世界。不唯障內(nèi)。若佛天眼能見諸天所有細(xì)色。除見天外見人等事名肉眼矣。凈名云。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見恒沙佛土不以二相○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以根本智照真理故○四法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后得智說法度人○五佛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前四在佛總名佛眼。又見佛性圓極名為佛眼○無著云。為令知見凈勝故。顯示有五種眼。略說有四種。謂色攝第一諦攝世諦攝一切種一切應(yīng)知攝○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垩壑本壙。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二約所知諸心明智凈五○初約一個恒河以數(shù)沙。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二約一河中沙以數(shù)河。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三約沙河中沙以數(shù)界。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四約爾所界中所有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五約一一眾生所有心三○初總明染凈以標(biāo)悉知。
若干種心如來悉知無著云。若干種心者有二種。謂染及凈。即共欲心離欲心等○二會妄歸真以釋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大云云。由一切妄心依真如體都無其性。佛證真如故悉知之。諸心者標(biāo)指。非心者妄識本空。是名心者真心不滅。若本論釋則與此殊。偈云。種種顛倒識。以離于實念。不住彼實智。是故說顛倒○三推破雜染以釋非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著云。過去已滅故。未來未有故。現(xiàn)在第一義故○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論云。向說心住顛倒皆不可得。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何名善法○斷之文二○初問福答福。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以是離相無倒行施因緣。成無漏福離于二障。既非顛倒故得福多○二反釋順釋。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德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偈云。佛智慧為本。非顛倒功德。論云。顯示福非顛倒。佛智為本故福有者取相也。福無者離相也。問福性空故福多者前說妄心性空。妄亦應(yīng)多。答福以佛智為本。順于性空故悟性空。福則甚多。心識顛倒。違于性空故悟性空。則心識都盡。十七斷無為何有相好疑。論云。若諸佛以無為得名。云何諸佛成就相好。而名為佛。此約法身佛故以為疑○斷之文二○初由無身故現(xiàn)身。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即隨形好也。如鏡中無物方能現(xiàn)物故。論云。法身畢竟非色身非諸相。然相好二種。亦非不佛。此二不離法身故。是故此二亦得言無。故說非身。亦得言有。故說成就○二由無相故現(xiàn)相。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即三十二相也。一一如前色身中說。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論云。若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云何言如來說法○斷之文三○初遮錯解。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莫作是念谷中無人能作音聲故○二釋所以。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世尊達(dá)諸法空畢竟無執(zhí)。今言有說。是謗佛執(zhí)法也○三示正見。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偈云。如佛法亦然所說二差別。不離于法界。說法無自相。大云云若言無說是真說法。若言有說不名說法。是謗佛故○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論云。如來不得一法。云何離上上證轉(zhuǎn)。轉(zhuǎn)得阿耨菩提。為斷此疑示現(xiàn)非證法。名為阿耨菩提○斷之文三○初以無法為正覺。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偈云。彼處無少法知菩提無上。論云。彼菩提處無有一法可證。名為阿耨菩提○二以平等為正覺。
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偈云。法界不增減。論云。是法平等是故名無上。以更無上上故○三以正助修正覺。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無我等。是了因即正道也。修一切善法是緣因。即助道也。即得阿耨菩提是正覺也。所言善法者標(biāo)指也。即非等者。論云。彼法無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有無漏法。故名為善法○二十?dāng)嗨f無記非因疑。論云。若修一切善法得阿耨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菩提。以是無記法故○斷者。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偈云。雖言無記法。而說是彼因。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論云。以離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為菩提因。又言。汝法是無記。而我法是記。是故勝舍無量七寶○二十一斷平等云何度生疑。論云。若法平等無高下者。云何如來度眾生○斷之文四○初遮其錯解。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二示其正見。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于法界。論云。眾生假名與五陰共不離法界○三反釋所以。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論云。若如來有如是心。五陰中有眾生可度者。此是取相過。無著云。如來如爾炎而知。是故若有眾生想則為有我取○四展轉(zhuǎn)拂跡。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二十二斷以相比之真佛疑。論云。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而以見相成就。比智則知如來法身○斷之文五○初問以相表佛。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二答因苗識根。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大云云。前悟色身今迷法身。意謂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證得無相法身○三難凡圣不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則是如來偈云。非是色身相?杀戎鐏。諸佛唯法身。轉(zhuǎn)輪王非佛○四悟佛非相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五即見聞不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魏加后偈云。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身不可見。彼識不能知。偈云。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無著云。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說而知。唯自證知故。二十三斷佛果非關(guān)福相疑。由前相比法身是失。又聞以色見聲求是邪。遂作念云。佛果一向無相無為。若爾則修福德之因。但成相果。相果既非佛果。佛果則不以具相而得。故佛果畢竟不關(guān)福相。故論云。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則失福德。及失果報○斷之文四。初遮毀相之念。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嚴(yán)經(jīng)云。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fù)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肇云。不偏在色聲故言非。非不身相故復(fù)言是。大云云。若言如來不以相具斷滅見矣。故佛止云莫作是念○二出毀相之過。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毀相則墮斷滅。斷滅是損減之過。斷見邊見之過!鹑鞲O嗖皇。
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無著云。于法不說斷滅者。謂如所住法而通達(dá)。不斷一切生死影像法。于涅槃自在行。利益眾生事。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偈云不失功德因及彼勝果報。論云。雖不依福德。得真菩提而不失福德及彼果報。以能成就智慧莊嚴(yán)功德莊嚴(yán)○四明不失所以二○初明得忍故不失。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論云。有人起如是心。諸菩薩得出世智。失彼福德及以果報。為遮此故。偈云。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果。無我者二種無我也○一明不受故不失二○初正明。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論云。彼福德得有漏果報。故可訶也。無著云。此顯示不著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二征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二十四斷化身出現(xiàn)受福疑。論云。若諸菩薩不受福德。云何諸菩薩福德眾生受用○斷之文二○初斥錯解。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偈云。是福德應(yīng)報。為化諸眾生。自然如是業(yè)。諸佛現(xiàn)十方○二示正見。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偈云。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大云云。眾生心水若清凈。則見佛來。來無所從。濁則見雙林示滅。則云佛去。去無可至。肇云。解極會如體無方所。緣至物現(xiàn)來無所從。感畢為隱亦何所去○二十五斷法身化身有異疑。據(jù)前不可以化相此知法身。法身無去來坐臥。即似真化異。據(jù)遮斷滅之念。又顯不失福相。即似真化一故成疑也。此約微塵世界。委釋非一非異義。以斷此疑○文二初約塵界破一異五○初細(xì)末方便破粗色。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偈云。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論云。彼諸佛如來。于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為示此義故。說世界碎為微塵。故偈云。世界作微塵。此喻示彼義○無著云。為破名色身故說界塵等。于中細(xì)末方便及無所見方便。塵甚多者。是細(xì)末方便○大云云。即是析塵至于細(xì)末。以此方便破粗色矣。此言微塵依大乘宗。于一摶色假想分析。至極略色為塵。非小乘宗實塵矣○二不念方便破微塵。
- 上一篇:第1570部 慈悲水懺法
- 下一篇:第1567部 黃檗山際禪師傳心法要
- 第1666部 重訂教乘法數(shù)
- 第1662部 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疏
- 第1660部 溈山警策句釋記
- 第1659部 七俱胝佛母所說準(zhǔn)提陀羅尼經(jīng)會釋
- 第1658部 兜率龜鏡集
- 第1656部 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咒經(jīng)略疏
- 第1655部 楞嚴(yán)經(jīng)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
- 第1651部 五百羅漢尊號
- 第1642部 明道正覺森禪師語錄
- 第1635部 性相通說
- 第1633部 紫柏尊者全集
- 第1630部 八十八祖?zhèn)髻?/a>
- 第1629部 大乘百法明門論(附唯識三十頌)
- 第1623部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序贊文
- 第1592部 警世
- 第1591部 定慧相資歌
- 第1581部 修懺要旨
- 第1560部 華嚴(yán)原人論解
- 第1549部 始終心要
- 第1620部 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jīng)
- 第1564部 盂蘭盆經(jīng)疏
- 第1566部 注華嚴(yán)法界觀門
- 第1567部 黃檗山際禪師傳心法要
- 第1568部 金剛般若經(jīng)疏論纂要
- 第1570部 慈悲水懺法
- 第1572部 天臺智者大師齋忌禮贊文
- 第1573部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