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警策》光耀千秋
《溈山警策》光耀千秋
遠塵法師《溈山警策》全稱為《溈山大圓禪師警策》,是唐代高僧溈山靈佑禪師(771-853年)所著。溈山靈佑禪師是溈仰宗的創(chuàng)始人,俗姓趙,謚號大圓禪師。唐代福州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南)人,系禪宗大師百丈懷海禪師的弟子。靈佑禪師15歲出家,18歲時在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23歲時至江西,拜謁百丈懷海禪師,成為首座弟子。唐憲宗元和年間,奉百丈禪師之命,至潭州(湖南長沙)大溈山,住持同慶寺。“會昌法難”時,被迫還俗隱于巿井之間。大中元年(847年),朝廷頒布復教令,在宰相裴休的勸請下,靈佑禪師重新剃發(fā)出家,主持溈山法席。大中七年(853年)正月示寂,世壽83歲,僧臘64夏。嗣法弟子有仰山慧寂、徑山洪諲、香嚴智閑等41人。著有《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一卷、《溈山警策》一卷傳世。
在《溈山警策》中,溈山靈佑禪師警示出家人不忘出家初心,認識到人生的無常,珍惜出家時光,嚴格持守戒律,注重自身威儀,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努力進德修身,全心精進道業(yè),參禪學道,啟悟真源,精搜佛教義理,傳唱佛法奧義,切實承擔起紹隆佛種、續(xù)佛慧命的重任。此文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禪宗叢林的重視,古往今來的大德高僧都將其視為接引弟子的教科書,現(xiàn)代很多佛學院也將其作為學僧樹立正信正行的必修課,可謂歷劫常新,光耀千秋。本文現(xiàn)條分縷析,對《溈山警策》全文作簡要的解說。
一、人生無常,反躬自省
溈山靈佑禪師在《溈山警策》(以下簡稱《警策》)一文中,首先告誡出家弟子應當認識到生命的無常,珍惜人生時光。開篇云:夫業(yè)系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無常老病,不與人期,朝存夕亡,剎那異世。譬如春霜、曉露,倏忽即無;岸樹、井藤,豈能長久?念念迅速,一剎那間,轉(zhuǎn)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
人的四大假合之色身,經(jīng)常會有老病的侵襲,不論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有可能朝存夕亡。人生就像春天的霜和早上的露珠一樣難以長久,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息不來就是隔世。這么短暫的人生,一定要去珍惜。
為此,溈山禪師告誡出家人:既然離開六親眷屬,拋家棄業(yè)進入佛門,就應當一心精進道業(yè),用功修行,萬萬不可混吃常住、浪費光陰,必須切實杜絕以下一些不講修行的非法現(xiàn)象: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須,吃用常住。不解忖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吃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雜話。然則一期趁樂,不知樂是苦因。曩劫徇塵,未嘗返省,時光淹沒,歲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濃厚,動經(jīng)年載,不擬棄離,積聚滋多,保持幻質(zhì)。導師有敕,戒勖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來,颯然白首。后學未聞旨趣,應須博問先知。將謂出家,貴求衣食?
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自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出家人接受信徒的供養(yǎng),應當經(jīng)常思忖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心懷感恩。身處道場之中,不應閑談俗世是非閑話,應當經(jīng)常想到歲月短暫、人生無常。在短暫的一生中,若道業(yè)沒有成就,就會違背出家的初心。因此,禪師在文中告誡出家之人,應當經(jīng)常反躬自省——我的言行是否符合出家的要求?我的道業(yè)有沒有進步?若沒有,就應該當下改正,精進不懈。
二、嚴持戒律,注重威儀
戒律是保證佛教健康發(fā)展的基本制度。佛陀住世之時,非常重視戒律的持守與弘揚。在臨涅槃之時,佛陀特別告誡弟子們,以后應當以戒為師。溈山禪師很重視戒律在規(guī)范出家人言行舉止中的作用,他在《警策》中說:佛先制律,啟創(chuàng)發(fā)蒙,軌則威儀,凈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斂初心,微細條章,革諸猥弊。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可惜一生空過,后悔難追,教理未嘗措懷,玄道無因契悟。及至年高臘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惟知倨傲。
禪師認為,戒律是指導初出家之人端正言行舉止的律條,可以防止妄想生起,使人保持一顆清凈心,也是令出家人安心道業(yè)、體悟佛法的基本保證。如果不持守戒律,心性就會像脫韁的野馬,易放難收,難成道業(yè)。等到自己年老體弱、心力不濟的時候,追悔已晚。
戒律的持守,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言行中,體現(xiàn)在僧相威儀中。出家人被尊為人天師表,承擔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責任,其言行舉止對信徒有著直接的影響。一個言談舉止文雅端莊、如法如儀的僧人,必然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如果不嚴持戒律、不注重威儀,就會舉止輕浮、行為放蕩,除招人譏諷,使佛門名聲受損外,自己在道業(yè)上也不會有所成就,更難以引導后學。這樣的出家人,縱然常住叢林道場數(shù)十年,到頭來也只是虛度年華,死墮惡趣,悔之已晚,深可痛惜!如《警策》中言:
未諳法律,戢斂全無,或大語高聲,出言無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碗缽作聲,食畢先起;去就乖角,僧體全無;起坐忪諸,動他心念。不存些些軌則,小小威儀,將何束斂?后昆新學,無因仿效。才相覺察,便言我是山僧,未聞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見,蓋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間,遂成疏野。不覺龍鐘老朽,觸事面墻。后學咨詢,無言接引,縱有談說,不涉典章……自恨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臨行揮霍,怕怖慞惶。殼穿雀飛,識心隨業(yè),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時不可待,人天三有,應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論劫數(shù)。感傷嘆訝,哀哉切心!
三、進德修身,精勤道業(yè)
有鑒于此,溈山禪師諄諄告誡出家之人,在平時修行中,應當不忘本分,時時檢討自己,努力進德修身,精勤道業(yè),不敢因循懈怠。他說:夫出家者,發(fā)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圣種,震懾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若不如此,濫廁僧倫,言行荒疏,虛沾信施。昔年行處,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事業(yè)不勤,功果無因克就。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yè)無裨?辭親決志披緇,意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后來龜鏡。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應。
禪師認為,出家之人承擔著紹隆佛種、降伏魔軍、上報四恩、下濟三途之苦的重任,應當言行謹慎,珍惜信施,切不可身雖出家卻做與出家身份不相宜的事情。要想到,能夠出家顯現(xiàn)莊嚴僧相,都是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根所感得的果報。只有珍惜這種福報,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進德修身,精進用功,才能不空過此生,也才對得起信眾的供養(yǎng)。要常以法門龍象、佛門棟梁自勉,學有所成,修有所得,為后學者所效法、借鑒。
四、親近善人,遠離惡者
古往今來的前圣先賢,在教育后人時,都主張讓子女或?qū)W生親近善知識,遠離惡者。先秦時期,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受到良好環(huán)境的熏陶,親近善人,曾三次搬家。三國時期,蜀國軍師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勸誡后主劉禪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佛門更加強調(diào)學法者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這在《警策》中有充分說明:出言須涉于典章,談說乃傍于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閑。遠行要假良朋,數(shù)數(shù)清于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后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跡韜名,蘊素精神,喧囂止絕。
禪師認為,出家人在言談中要不離經(jīng)典,合于佛法,不作俗人言論;在形象上要威儀齊整,意氣高雅。云游行腳時,應與正直善良者為友;駐錫掛單處,應選德行高尚者為鄰。親近善知識,可以時時得到善法的滋潤;如果狎昵惡劣者,處處受其惡念惡習熏染,只會增長惡見,造作惡業(yè),沉淪惡道,萬劫難復。正如古人所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俱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五、參禪學道,啟悟真源
以上為針對出家人的統(tǒng)一警示,以下專對宗門禪僧而言。作為禪宗一代祖師,溈山禪師對參禪頓悟法門比較看重,對禪僧循循善誘,開示禪要:若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要。決擇深奧,啟悟真源。博問先知,親近善友。此宗難得其妙,切須仔細用心,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內(nèi)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xù)。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遮邊那邊,應用不闕。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為他作則。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禪法的真諦在于破除妄念、證取本心,為達此目的,禪宗祖師采取各種接引之法,由此形成了禪門“五家七宗”的多彩宗風。溈山禪風深邃細密、頓漸圓融,此處主要對上根器者而言,提倡頓悟見性,了辦一生大事。其中用心的關鍵在于“情不附物”,于事無心,“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xù)”,隨緣任運,處處自在。于此處用功,有一份耕耘,必有一分收獲。
六、精搜義理,傳唱敷揚
對于宗門之外的僧徒,溈山禪師也指出了修學的方向,勉勵其精進用功: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于教法留心,溫尋貝葉,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后來,報佛恩德,時光亦不虛棄。必須以此扶持,住止威儀,便是僧中法器。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托勝因,方能廣益。懇修齋戒,莫謾虧逾,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閑過日,兀兀度時,可惜光陰,不求升進,徒消十方信施,亦乃辜負四恩。積累轉(zhuǎn)深,心塵易壅,觸途成滯,人所輕欺。
宗門大德有共識,參禪頓悟須大根器者方可,中下根器者最好于教下用心,以求漸悟解脫。如溈山禪師所言,深究經(jīng)典,通達教理,弘法度眾,接引后學,也可報答佛恩,不虛此生。因為殊途同歸,萬法唯心,佛法修學的目的都在于明心見性,法門有別,歸元無二,只求對機而已。于此,中下根器者萬不可自輕自賤,懈怠了修學大事,入寶山而空手回,豈不可惜!
七、深信因果,慎勿放逸
在《警策》中,溈山苦口婆心,一再勸告大眾,一定要珍惜歲月,老實修行,爭取于此生了脫生死,避免再入輪回。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出家之人應當深信因果,勤修出世間解脫之因,勿求世間有漏福果:伏望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于庸鄙。今生便須決斷,想料不由別人。息意忘緣,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只為久滯不通。熟覽斯文,時時警策,強作主宰,莫徇人情。業(yè)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歷然,豈無憂懼?故經(jīng)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知三界刑罰,縈絆殺人,努力勤修,莫空過日。深知過患,方乃相勸行持,愿百劫千生,處處同為法侶。
禪師警示出家人,要力爭上進,使德行日漸高潔;毋自甘庸俗,使心性趨于下流。一定要深信因果,從內(nèi)心防非止惡,進德修善。為防止因造作惡業(yè)而受苦報,在平常生活中就應當經(jīng)常念及三界之苦,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勤修,慎勿放逸。這樣不僅可以度脫自己,更可以隨緣度化更多迷惘眾生,達到自度度他的理想境地。
八、銘文結語,叮囑再三
《警策》最后,溈山禪師以銘文再次對僧眾勸請叮囑,要珍惜光陰,踏實用功修學,不玩花架子,不昧本心田,不貪戀世間幻質(zhì),力爭此生解脫生死,方不負出家發(fā)心,由此顯示出一位老修行對后學者拳拳切切的婆心熱腸:幻身夢宅,空中物色;前際無窮,后際寧克。出此沒彼,升沉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貪戀世間,陰緣成質(zhì);從生至老,一無所得。根本無明,因茲被惑;光陰可惜,剎那不測。今生空過,來世窒塞;從迷至迷,皆因六賊。六道往還,三界匍匐;早訪明師,親近高德。決擇身心,去其荊棘;世自浮虛,眾緣豈逼。研窮法理,以悟為則;心境俱捐,莫記莫憶。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溈山靈佑禪師的《警策》分別從不同方面告誡出家人,既然身已出家,一定要心也出家,身心合一,內(nèi)外一如。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悲憫眾生的痛苦,將自己鍛造成一個合格的比丘僧,為將來弘揚佛法、度化眾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xiàn)代的出家人,更應當以《溈山警策》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南,時時檢點自己的言行,做到所作所為與道相應,樹立良好的僧人形象,為佛門增光添彩。這就是我介紹此文的目的所在。
- 上一篇:略述佛子為人基本修養(yǎng)
- 下一篇:工夫要把得住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下
- [佛學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