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用佛法降伏嗔恨心?

疫情之下,如何用佛法降伏嗔恨心?

  最近的肺炎疫情中,非常多的佛教徒捐款捐物,動用各種關系給疫區(qū)的人們予以各種幫助,這正是在實踐善法中的“布施度”。積攢布施波羅蜜,是解脫路上的重要資糧。

  不過,面對眾多的媒體信息,也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守護自己的“心”,這里的“心”指的是“情緒”或者“心理反應”。佛教里面用“貪嗔癡”這三毒來概括大部分的心理反應。從新聞中最初披露的物資調配問題,到現(xiàn)在的有人不配合隔離等訊息,會讓我們產生很猛烈的反感情緒。

  這種情緒反應產生的一個因素是:“我們對現(xiàn)有情況不滿意”,對境界的不滿意,正是“嗔”產生的一個基礎。古人有這樣一句詩“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還有一位即非禪師寫過這樣的開示“半點無明火,燒殘功德林。剎那不返照,萬劫爛身心。”古人詩句雖好,但僅憑幾句詩文,恐怕沒辦法解決嗔恨產生的原因,或者說,這些古人的教誨,能把嗔恨這種“無名火”暫時壓制住,不過下次冒出來的時候,也許會更猛烈。

  這樣重復的情況一旦多次發(fā)生,會出現(xiàn)“不滿意”這種情緒的多層次的累積。第一層是對某些現(xiàn)象不滿意,比如病毒對人類的入侵、醫(yī)療資源的緊缺等等。這是嗔恨產生的第一個層次。接下來意識到了嗔恨的產生會“火燒功德林”,壓制著不要產生嗔恨,告訴自己產生嗔恨是不對的。換句話說,對于嗔恨這個心理狀態(tài),又產生了不滿意。雙重的壓力夾雜在一起。沉重的帽子上又加了一頂帽子,苦就這樣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疊加著產生了。

  我們嘗試著從另外幾個角度來理解這種現(xiàn)象,嘗試著減輕或者不要再產生多重的“不滿意”或者說“嗔恨”。“火燒功德林”是一種富于詩意的解釋,功德當然不會被燒壞,但是功德能夠被“污染”,由于功德的不純粹,將來產生的效果就會打折扣。未來的果報中,會摻雜有苦報。舉個例子,由于疫情來的很猛烈,大家都措手不及,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手忙腳亂,產生很多不盡如人意的事件。很多佛教徒都在盡力幫助湖北地區(qū),捐款捐物,積極聯(lián)系在湖北的朋友們,幫助他們開解心中的苦悶等等。這些都是善法,是善業(yè)。

  但對于大多人來說,受制于條件的限制,能做的只有這么多。比如我,一直在努力幫湖北的朋友們采購84泡騰片。盡管百般努力,效果還是有限,恨不能自己變身成醫(yī)生護士,在一線效力。在這種情況下,身為凡夫,產生不滿意、甚至強烈的不滿意——“嗔恨”的心理,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反應。之前布施的善業(yè),就會因為這樣的“不滿意”,被雜染了。業(yè)的雜染,會導致將來善果報中摻雜著不善果報,仔細的算一算,確實有點不劃算。佛陀在《鹽喻經》中曾經明確開示說,假如善業(yè)足夠強大的話,惡業(yè)的果報就會變得輕微。聯(lián)想一下現(xiàn)實,假如布施的果報有一顆籃球那么大,可是隨之產生的嗔恨有兩個籃球那么大,那就有點像賠本的買賣了。

  上面說的是要對自己的果報負責,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保護自己不受惡業(yè)的侵害;蛟S你會說。那不是太自私了,只保護自己。事實上,保護好自己,也是在保護好他人。以業(yè)與果之間的關系來說,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保護好自己,盡量的少做惡業(yè),那么將來投生為人的時候,自然也會感召更多的樂報,而不是苦報。反過來,假如一邊做善業(yè),一邊還有嗔恨的存在,那么將來的果報應該是苦樂摻半了。這個時候,保護自己善業(yè)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

  就像佛經里面所說“善哉自制身,善哉自制語。善哉自制意,善哉制一切。自制知恥者,云為守護人。”這里的意思很明了,假如能掌握自己的意業(yè)的話,那么就能保護好自己了。當然,有人覺得保護好自己還不夠吧,我們還應該去保護其他人呢。

  前面已經提過,在疫情蔓延的當下,大部分人通過種種的布施,包括財力、物力、人力等等,完成了自己的保護他人的責任。同時我們也應當學會保護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用慈悲心來化解嗔恨心,用智慧來化解恐懼憂慮祈愿在眾人的努力下,疫情早日消除,人民安居樂業(yè)。

原標題:抗疫|疫情之下,如何用佛法化解嗔恨的情緒?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