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出自《楞嚴經(jīng)》第五卷,由于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的提倡,成為中國凈土宗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品經(jīng)。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詢問諸大菩薩進入禪定、獲得開悟的方法,大勢至菩薩說他以念佛方法修學成功,其關鍵在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集中心思,憶佛念佛,維持凈念,相續(xù)不斷。...[詳情]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二集
這個佛他在吃的,穿的,用的,處處都是教我們啊依中道而行,那現(xiàn)在啊這些菩薩們啊頂禮佛足,也是這樣,依中道而行。那他們各個而白佛言。
那現(xiàn)在以大勢至做代表了,看看他怎么說呢,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現(xiàn)在大勢至菩薩在釋迦牟尼面前啊,說起了過去因中所遇到的佛,是如何教他念佛法門的。那到底過去多長世間以前呢。
這里說了,往昔,恒河沙劫,那恒河是印度一條啊最大的河流,而河流兩岸啊,那個沙到底有幾顆,那個只能用無量無邊來形容。
那劫是多長時間,劫就是啊宇宙從形成到毀滅的整個過程,叫做劫,所以這一個大劫的時間是極為漫長的,那現(xiàn)在大勢至告訴我們說。
他在過去恒河沙劫的時候,那個時候修行的時候有遇到一個佛,是什么佛呢,有佛出世,名無量光,這個佛就叫無量光佛。
然后在那一個大劫里面總共十二個佛同時啊就相繼的出現(xiàn)在人間,所以下一句又說了,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那這十二個佛呢,他是一個接一個的相繼的出現(xiàn)在人間,那當時才十二個佛相繼一劫出現(xiàn)在人間,那我們現(xiàn)在賢劫。
我們現(xiàn)在這一個劫里面居然有一千個佛要出現(xiàn)在人世間,所以我們這一個劫叫做賢劫,有圣賢之人很多很多,出現(xiàn)在世間。
這也是我們這一個劫里面,眾生的福報比較大,善根比較好,所以才會感應到千佛出世,而他們當年那一個劫里面只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出現(xiàn)在世間。
所以這樣對比一下,我們現(xiàn)在想想啊,運氣還是不錯的,能夠在這一個劫里面這個在人世間出現(xiàn),遇到這個劫里面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法。
那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的第四個佛,后面還有九百多個佛,所以啊我們將來遇佛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當然我們要是能夠念佛往生極樂凈土以后,以后將來再倒駕慈航回來啊,再幫助九百多個佛一起弘揚正法。
那這樣不就更好了嗎,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太好運了。既遇到賢劫的千佛將要出世,更能夠遇到阿彌陀佛。這個是我們莫大的福報了。
那現(xiàn)在這個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出世以后,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在那十二個佛的最后一個,佛號叫做超日月光佛。
看來這個佛呢,他的功名無量啊,比太陽,月亮光明還要殊勝,所以從他的名號里面,我們會看出這個佛功德。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看來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念佛三昧的功夫是超日月光佛教給他的,這是最初教他念佛三昧的老師。
那這個超日月光佛,他如何教這一個大勢至菩薩呢,后面開始要舉出了比喻,告訴我們。
所以下一段就是古佛說喻,那前面說的是往昔的一些姻緣,現(xiàn)在是古佛說喻。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那在這里面就用比喻告訴我們,念佛的人應該要用什么樣的一種心態(tài)來念佛,從這個比喻里面我們將要看出來這種心態(tài)很要緊。
這里面舉的比喻說,譬如有那么一個人啊,一專為憶,一人專忘,一專為憶,就是其中一個人專門憶念對方,老是想念對方,就像兩個親人一樣,一個天南,一個地北,可能都見不到面。
然后因為幾年不見的時候,就會怎么樣,心里會想念對方,然后一專為憶,其中一個可能更愛另外一個,然后天天想啊想啊想他。
一般兒女在外面工作的時候,在老家的父母都是這個樣子,他會天天倚門祈盼,盼望兒女哪一天要回來,特別是節(jié)日來的時候,父母肯定會站在門口向遠方看,或者站在高高的地方向遠方瞭望,希望現(xiàn)在要過年了,兒女回來了沒有。
又要過什么好節(jié)日了,八月中秋節(jié)了,看看兒女回來了沒有,這世間的父母期盼兒女回來的心,基本都是這個樣子。
但奇怪的是在外面工作的兒女,有時候工作忙的還真的把父母給忘掉了,而且沒有像父母想兒女那么強烈,縱然兒女也有想念父母。
但是跟父母比起來,可能那種強烈的程度,差的是十萬八千里,除了極少數(shù)的孝子可能想念父母會想念的很厲害。
但一般的兒女在遠方工作的時候,想念父母可能就沒那么多,所以在這比喻里面我們看到了。
另外一人是怎樣,專忘,忘是忘記啊,他老是給忘記掉,他不是不想,他偶爾也會想,但是他會經(jīng)常忘記,是這個樣子。
所以就出現(xiàn)了兩種狀況,一個是一專為憶,另一個是一人專忘,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這兩種情況,那這兩種情況用來比喻誰啊,那個一專為憶是比喻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念念不忘眾生啊,念念想要令眾生往生凈土,想要普渡一切眾生,所以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大家看到可能感覺到阿彌陀佛的佛像怎么跟釋迦牟尼啊,跟藥師琉璃光如來啊,跟其他的各種佛像都不一樣,他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
其他的佛像要嘛就是手放在這里,要嘛手上還要拿一個藥缽,像藥師如來手上拿了一個藥缽,然后這個各種各樣的手勢跟阿彌陀佛的就是不同。
阿彌陀佛的手勢是什么手勢,他的這個左手這樣放在心口,左手上面放一朵蓮花,這朵蓮花是接引往生的人,他的蓮花臺,然后另外一只手,是這樣向下垂下來,那垂下來是想干嘛,表示天天去接引眾生,所以接引到蓮花臺上,所以阿彌陀佛的佛像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天天很忙,好像他是個大忙人,他確實是個大忙人,因為每天往生極樂凈土的人很多。
據(jù)經(jīng)典介紹啊,每天往生凈土的人就像下大暴雨一樣,一個雨滴就等于一個往生的人,你說一場狂風暴雨過來有幾個雨滴啊,每天從十方世間生到極樂凈土的人就像暴雨那么多,天天都無量無邊,但是不管怎么樣,佛都是天天盼望著大家全部都來,下暴雨那個還不夠,希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皆生我國,這在四十八愿里面,一開始我們就看到這句話,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專為憶,這個一指的是誰,指的就是阿彌陀佛。
然后另外一人專忘,這一人是誰啊,就是我們,我們念佛,說實在話,最近這幾年念的還不錯,還能夠天天念,但是在早期呢,在早期信心還沒有非常堅定的時候,說實在話也老是忘記啊,然后念著念著就忘了,然后一忘記了可能很長時間都記不起念佛,然后忽然間記起來了,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念了幾句,所以說實在話,就一人專忘,老忘記,那這個還是學佛以后一人專忘。
其實在學佛以前,連佛都沒念啊,那不知道幾十年,那開頭從出生到學佛的之前那一個過程,那幾十年當中恐怕一句都沒念過,那忘記的很徹底了,所以啊,看了這些以后,現(xiàn)在心里就覺得好慚愧,今天看到這一句,一專為憶,一人專忘的時候,我們就馬上想到,這一人專忘的就是我們啊。
很慚愧,對不起彌陀母親,彌陀就是那一個渴望兒女回來的母親,我們就是那一個不孝順的兒女,在外面老是把母親給忘記了,所以啊,大逆不道,不孝,那現(xiàn)在要趕快孝順父母,也要做到一專為憶,佛憶念我,我也要憶念佛啊,這樣兩個人一起憶念,往生凈土就快了,為什么,心心相應才能感應,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假如念佛只是偶爾有空念念,沒空就忘記,那這樣不行。
所以你看下一句怎么樣呀,告訴我們說,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就會產(chǎn)生這種結(jié)果,就是斷斷續(xù)續(xù),因為一人專忘,一人唯憶,這樣一來,兩個人心好像有時候兩顆心相應,有時候又不相應,這樣就出現(xiàn)了這兩個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逢不逢就是相應不相應,我們的心偶爾念的時候相應了一下,但才相應了幾分鐘又胡思亂想了,妄想紛飛又不相應了。
所以啊,若即若離,或見非見,說的就是這種似有似無的感覺,就像這個電源的那個保險絲,保險絲接觸不良,接觸的時候燈亮了一下,然后一斷了燈又暗了,然后因為接觸不良,就會暗了亮了暗了亮了,老是這個樣子,這樣幾下子,完了,整個燈都燒掉了,所以燈也燒了,保險絲也燒了,那這樣就全完了。那我們現(xiàn)在要把他鏈接上去,不要這樣弄得接觸不良,像這里說的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就是接觸不良。
我們自己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啊接觸不良,就會出麻煩,所以現(xiàn)在人用電腦啊用什么的,都需要電,只要哪一個角落接觸不良,都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所以現(xiàn)在念佛的心也不能夠接觸不良,我們時時刻刻心中要想著佛,要想著往生極樂凈土,想著佛的一切美好一切功德。
所以說或見非見,若逢不逢,要是那樣的話,那個就不會或見非見了,那我們現(xiàn)在要怎么做呢,后面教我們,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兩個人啊互相憶念對方啊,叫做二人相憶,那個相就是互相,佛憶念眾生,這個是不需要再說了,因為佛的心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所以他憶念眾生的心也是永恒的不生滅的。
現(xiàn)在的問題不在于佛那邊念不念我們,而在于我們念不念佛,所以現(xiàn)在問題在我們了,那么我們要做到二憶念深,跟佛一樣,憶念很深很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想乖異。我們的心要跟佛一樣,從生至生,什么叫從生至生,就是從今生到后生,從后生到大后生,所以生生世世都要憶佛念佛,這樣我們的心跟佛的心就會形影不離,就是這里說的,同于形影。
那這個形就是我們?nèi)说纳硇危澳鼐褪俏覀內(nèi)苏驹谔栂碌厣系哪且粋倒影,那形跟影是永遠不會離開的,所以叫做形影不離,那在這里叫做同于形影,那不相乖異,乖就是違背,異就是不同,兩顆心呢,并不互相違背,并沒有互相不同,我們的心也想著佛,佛的心不也想著我們嗎,那么兩顆心互相想著對方,兩個人就會越靠越近,最后成為一體。那么念佛念到這個時候啊,彌陀即我,我即彌陀,彌陀與我本為一體。
這就是經(jīng)典上另外一句話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啦,我們的心跟佛跟無量眾生都是無二無別啦,你證到了這種法界一如的境界以后,你是證得法身了,所以啊在這里面教我們的這些比喻我們要牢牢記住了,那后面又進一步告訴我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如來憶念眾生,就像母親想兒子一樣,所以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假如兒女不孝跑了,不肯贍養(yǎng)父母,跑到外面去的時候,這時候父母再盼望也是回不來,所以雖憶何為,這就代表什么,代表有一部分沒有善根的人,他不肯念佛了,這個時候你假如勉強逼他念他也不念。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燈云比丘
- 上一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一集
- 下一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三集
- 一切論典,為什么都是以禮敬開頭,有何目的?
- 什么是真如?真如的不同名稱有幾種?
- 佛經(jīng)的五不翻是誰提出的?指的是什么?
- 馬鳴菩薩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論》?
-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出自哪部經(jīng)?多少字?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為什么要學習《地藏經(jīng)》?學地藏經(jīng)的目的
- 什么樣的人有資格弘揚《法華經(jīng)》?
- 《圓通章》的出處殊勝
- 抄完的經(jīng)書怎么處理?
- 題解之“波羅蜜”
- 題解之“般若”
- 題解之“金剛”
- 《金剛經(jīng)》到底說什么?
- 《金剛經(jīng)》的譯本有幾種?六大譯本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一集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三集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第四集
- 念佛圓通章講記
- 拜經(jīng)是一字一拜還是一句一拜?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