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此土著述] 作者:僧宗泐僧如己 [投稿] 放大字體 正常 縮小 關閉

卷上卷下

第二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上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內外言教或有相似。茍不辯明邪必濫正。故大慧以佛說如來藏有同外道所計神我為問。首言如來藏性清凈者。體離染污名曰清凈。此如來藏生佛本同。諸佛悟此起三十二相應身之用。眾生迷佛所悟轉凈為染。故云轉入眾生身中。如大價下喻顯可知。云何世尊等者。正結問也。言亦說有常作等者。即彼計神我為常。是能作者。離于所依陰等諸緣。周遍不滅故。云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也。彼說有我者。意以此同如來藏也。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愿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

人相續(xù)陰緣與微塵勝自在

心量妄想

人相續(xù)陰者。人即是我。陰即五陰。此我陰相續(xù)不斷者。外道計此之法從邪因緣與微塵及勝自在天所作。作即生也。然彼不知此但心量妄想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愿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大慧既聞入三解脫門疾得菩提。菩提是道果。果非因行莫成。行非方便莫進。故為來世之機。伸此請也。無間者。無間雜間斷也。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圣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答中言成就四法是大方便者。方便多門四法乃方便之大。故與其他方便不同。然此四者。不出修性因果。謂全性起修從因至果也。四法義見下文。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釋分別自心現中。言觀三界唯心分齊者。三界由妄想而起。妄想不出自心。分齊者。界限也。了知心外無法。則人法二執(zhí)俱離。復何動作去來之相。但由無始妄想熏故。有三界種種五陰系縛。言色行者。略舉五陰之二耳。由有五陰之身故。有資身財物建立。如是諸法皆因自心妄想顯現。若知本來空寂安有生滅。是為善分別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答中先約法判異。言我說如來藏初無我相。但為顯真破妄故。說我與無我。不同外道妄計之我。言空無相無愿者。三空也?帐切钥铡o相是相空。無愿是性相俱空。無所愿也。如實際是真如實際也。法性。法名軌則性名不改。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為身。涅槃者。滅度也;蛘f離自性。或說不生不滅。或說本來寂靜;蛘f自性涅槃。如是諸句皆如來藏之異名。然如來以種種名演說如來藏義。為令眾生離我。但機樂不同。懼聞無我之名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離妄即無我。是為如來藏門。門者能通。欲眾生從此門而入。故戒云不應計著。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譬如下引喻結顯。泥聚一也。本無定器。陶家以作工方便故成種種器。喻法無我亦一也。本無定名。以智慧方便說種種名。如前空無相至涅槃等是也。故結云;蛘f如來藏;蛘f無我。名雖不同義則是一。蓋開引著我外道說如來藏。本令離著入三脫門成等正覺。豈同外道神我之見邪。三解脫者。性凈解脫圓凈解脫方便凈解脫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前觀內心此修外觀。此之二觀修。乃隨宜未必俱用。言外性非性者。了外法之性。非自他等四性而生也。謂陽焰夢幻等性是也。此一切法由無始妄習為因。故皆不實如焰夢等。是為善觀外性非性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于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離生住滅見。謂如夢等。牒前所觀也。見識不生下。正示離見。言由前觀故。內見心識不生外緣塵不積聚。一一推求性不可得故云不生。不生而生。以妄想緣生于三界。內外諸法均一理故。皆不可得則離自性。由離性故。緣生與見皆悉寂滅。如是證知諸法如幻。即是無生法忍。無生則無滅故。生住滅之見無不離也。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覺圣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此自覺圣智。謂得無生法忍者。初破無明顯法性也。言善樂者。既得無生以此為樂。又云。住第八菩薩地者。此乃通教第八地也。菩薩至此地。受接始證無生法忍。作余教釋之不可也。離心意識等既證無生。何法可離。乃非離而離。得意生身者。起用之本亦舍意得意之用也。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于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于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圣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愿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圣智善樂意生身等者。意有三義。取以為喻。一迅疾二無礙。三遍到。蓋言菩薩得如幻三昧現身攝生亦有此三義也。凡夫意到而身不能到。身意俱到。惟圣及得通者能之。言如幻三昧自在神通者。能生之意也。妙相莊嚴圣種類身者。所生之身也。一時俱生猶如意生者。法喻泯合也。成就眾生者。令其亦得善樂也。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圣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菩薩依此四法修行。即得從因至果起用化他故。戒云。當如是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惟愿為說一切諸法因緣之相。以覺緣因相故。我及諸菩薩離一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上言修行證無生忍。然無生之理未嘗離于因緣所生之法。若覺了斯旨。則能離諸妄執(zhí)。故大慧為眾而請。言漸次俱生者。謂諸法漸生頓生此皆邪見。義見下文。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草席種牙酪酥等方便緣生。亦復如是。是名外緣前后轉生內外因緣皆有親疏之義。謂親生為因疏助為緣。外緣者。合有因字。泥團為因柱輪等為緣和合為瓶。瓶即所生法也。泥瓶因緣既然。例余縷疊等四亦復然也。言前后轉生者。謂前因后緣展轉而生也。

云何內緣。謂無明愛業(yè)等法得緣名。從彼生陰界入法。得緣所起名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前言外者依報也。此言內者正報也。言無明業(yè)等生陰界入法者。此十二因緣也。由過去無明行。乃生現在陰界入。亦由現在愛業(yè)。生未來陰界入也。以是得名內緣起法。彼無差別者。謂本無漸生頓生差別。但是凡夫妄想分別耳。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xù)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xù)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xù)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xù)斷不妄想性生當有因者。謂所作因乃根塵所生法。是現在因。能招當來之果也。相續(xù)因者謂攀緣根塵成善惡業(yè)。續(xù)生后陰種子。果復為因也。相因者。謂作無間斷善惡業(yè)相。因果相續(xù)不斷也。作因者。謂于因上作因。如轉輪王已獲勝報更作勝因。名增上也。顯示因者。謂凡妄想事生必有因。能作所作境相。加燈照物。顯然可見也。待因者。謂妄想滅時還作作時還滅。若相續(xù)念斷則不妄想性生。以妄待不妄。是為待因也。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復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此言六因所生之法非二種生相。但是凡夫妄想之所分別。故言不漸次生不俱生也。所以者何下。征結不生所以。若一切法頓生者。則能作之因所作之法。無有分別。求其因相不可得也。若一切法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故喻云如不生子安有父名。

大慧漸次生相續(xù)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漸次相續(xù)方便求其生相既不可得。故曰不然。但妄謂生耳。言因攀緣等者。謂四緣也。心緣塵境曰攀緣。亦名因緣也。心數法次第而生。曰次第緣也。諸法生時。隨心所現不生障礙。曰增上緣也。心托緣生。如心識之生眼識。曰緣緣也。言等者。等于緣緣也。言生所生者。謂妄想從此四緣而生。于中求之亦不可得。故云漸次生不生。蓋此四緣亦是妄計。故漸與頓皆不生也。但自心現受用故。然于外性自相共相。推求亦無自性故也。惟除愚夫自生妄想。故戒云。當離漸次俱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亦非因緣滅

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復生相續(xù)因緣起

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

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一切都無生者。言一切法漸次與頓俱不生也。既云不生豈有滅乎。但以本迷而起生滅之想耳。非遮滅復生者。佛之所以說無生滅者。非謂實無生滅緣起。為斷凡愚妄計。作如是說。若究其本性。何生何滅。但無始習惑迷轉。遂有三界生滅。三有者。即三界也。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

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

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猶如虛空華者。言眾生于真如實理中。起生滅見。如病眼見華耳。攝受及所攝者。乃謂能取所取。于此根塵境界。不見有無惑亂等相。則已生當生一切無有。乃假名言說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凈一切眾生上云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然凡愚多于言說起諸妄想。不能會理故。大慧。發(fā)如是問。言心經者。即此經所說名相妄想。顯示第一義心。二種義者。入楞伽云。通達能說所說義。疾得無上菩提。令一切眾生于二義中。亦得清凈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yè)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真實理上離言說相一尚叵得。豈有四哉。如來說此四者。以言遣言。雖說第一義心亦當離著。況此四種皆說眾生妄想也。相言說者。謂從自心所現妄想色相分別自相共相而生也。夢言說者。謂憶念所歷境界。形于夢寐而有言說。然覺已無實境界故云無性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謂昔有怨仇曾害于我。后時憶念而生憤恨之言也。無始妄想言說者。謂從無始戲論妄執(zhí)習氣所生也。若能離此四種妄想言說。則顯一實妙理矣。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惟愿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此問言說所起之處也。

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頭等七處。息風所依和合出聲而成言說。既依眾緣而生則聲為妄矣。故有第二異不異問。佛答非異非不異者。但以分別為因起言說耳。又告。異則妄想不應是因。不異則言說不應顯義。云何而有言說顯示。故曰非異非不異也。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圣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圣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言說者。能詮之教也。所說者。所詮之理也。問意謂此二者。孰為第一義耶。佛答能說所說皆非第一義者。雖所詮是理而非自得之妙。似是而非。惟圣樂處因言而入。非言說即是也。然圣智樂處。是自得之妙。故云非言說妄想覺境界言說不能顯示第一義者有三。一者言說出于生滅動搖。展轉緣起無常故。二者言說問答。有自他相故。三者言說妄想不了惟心諸相無故。乃戒云。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

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

自覺圣智子實際我所說

諸性無自性者。離心緣相也。亦復無言說者。離言說相也。既絕言思。是為第一義空。愚夫昧此則墮諸有一切性自性等。謂一切法有自性則有言說。然皆不實如影。惟圣智所證實際是我所說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圣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xù)漸次上上增進清凈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fā)本愿。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余菩薩摩訶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夫離四見絕百非。乃菩薩入道之初門故。舉以為問。先列四句相。自一異至無常四句有三。初一異四句者。合云一異亦異亦不異非異非不異。俱即亦異亦不異。不俱即非異非不異也。有無四句者。合云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也。常等四句。合云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也。經文從略不具列也。此三四句各有宗計。一切外道正坐此見。言不行者不能離也。惟圣智由能離四句故。不見有自共相?傻堑谝涣x真實之地漸歷諸地至于佛地。無開發(fā)等者。入楞伽云。以無功用本愿力故。蓋自行既滿。復以本愿普入佛剎化諸眾生。如如意珠所現境界無不具顯。無邊相行者。相謂地相。行即所修之行。雖則無邊皆惟心現。一切諸法差別之相。部分即差別也。我及下結請令滿自他愿行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因。計著妄想答中。初總約法說有二。一者不知自心現量。于陰身內見有外法。計內外性。于同相起一見。于別相起異見。依此兩間而起俱見。離此兩間起不俱見。有無常無常皆若是也。二者自性習因。由宿習所熏。而起邪計妄見。下文凡十二喻。各有法有喻有合。不無同異。隨文別點。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虛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鹿逐時焰不知非水。愚夫樂欲不知樂是苦因。言妄想熏習。即自性習因義也。取內外性等。正謂起見也。

如揵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道無始虛偽習氣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揵闥婆本無城種。無智之人妄習所熏而作城想。此喻外道不達自心所現起一異等見也。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夢。憶念不舍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夢所見境本非實事。而乃憶念不舍。非礙而何。此喻外道邪計不了唯心起諸見也。

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余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凈因。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此畫像喻。況外道惡習起見自壞壞他。言余離有無無生論者。指正教也。正教無生之論離有無見。而彼反將此同為己見。亦說言無。勝求謂求勝法者。當離此見。彼外道以邪見故。當墮惡趣可不懼乎。

譬如翳目見有垂發(fā)。謂眾人言。汝等觀此。而是垂發(fā)。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此喻中。言非性非無性者。以見有垂發(fā)故言非無性。以不見有垂發(fā)故言非性。余文可見。

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此喻外道邪心取境。無而為有。起種種見。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知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于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水泡喻中。于無所有說有生者。義通前喻。以莫非無有說有。及于正因緣說有處。則反言斷滅。此外道之倒見。例皆如是。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三種量者。謂現量比量圣言量也。量即楷定義。譬升斗量物也,F量者,F即顯現。親得法體離妄分別。而非錯謬也。比量者。比即比類。比類量度而知其然。如隔山見煙必知有火。隔墻見角必知是牛。雖非親見亦非虛妄。圣言量者。謂以如來正教為準繩故。五分論者。二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結。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合結但成此三義耳。如外道妄計執(zhí)聲為常。于聲明中立量云。聲是有法定常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虛空。然而虛空非所作性。則因上不轉引喻不齊。立聲為常不成。若佛法中。聲是無常故。立量云。聲是有法定無常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如楞嚴云。音聲雜語言。但依名句味。豈常也哉。外道種種計著。自謂過人。若不類彼立量破之。執(zhí)何由破。故如來敘三種量五分論。雖各建立。修之則得自覺圣智。能離緣起妄想二種自性。而愚夫迷教。猶計有性。妄想分別也。

大慧。立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復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yǎng)及取我人入楞伽云。諸修行者。轉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圣法。于有及無不起于想。大慧。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無執(zhí)。則著我人眾生壽者。此云長養(yǎng)。即十六知見之一也。

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為別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覺三昧樂住者分別顯示如來說法有實有權。言若說彼性等法。是化佛所說權法也。若說自覺圣智三昧樂境。是諸佛所說實法也。言悉由愚夫希望見生者。是實機未熟。但說權法耳。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熟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偽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復如彼熟焰波浪。譬如有人咒術機發(fā)。以非眾生數。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動搖云為。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覺圣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已上五喻詞異義同。皆喻外道無始妄習。不知諸法唯心。起一異等見。說喻之意。要令離見顯性故?偨Y勸云。是故欲得自覺圣智。當離生住滅一異等惡見妄想。咒術機發(fā)者。西土外道咒令毗舍阇鬼入木人中走動如人。實非眾生故。云非眾生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發(fā)熟時焰

如是觀三有究竟得解脫

譬如渴鹿想動轉迷亂心

鹿想謂為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為翳所翳

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

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

如幻咒機發(fā)浮云夢電光

觀是得解脫永斷三相續(xù)

于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

如是知諸法則為無所知

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

于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fā)

如畫垂發(fā)幻夢揵闥婆城

火輪熟時焰無而現眾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

無始過相續(xù)愚夫癡妄想

明鏡水凈眼摩尼妙寶珠

于中現眾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畫熟時焰

種種眾色現如夢無所有

偈中幻夢水樹影等。乃通頌上文。但譬喻有重復。文相交互。重復者三。如翳目垂發(fā)及夢喻。凡四出。熱焰幻喻凡三出。陽焰畫喻凡再出。單頌上文者有四。如揵城等。缺頌者二。如聲及水泡。別出者有六。如楔如浮云如電如水如凈眼如摩尼。皆長行所無。此且大略分之。隨文釋者。初夢等四喻。無非顯幻。故以幻事冠之于首。然皆行本明凡外起見。今以為幻觀三有者。以其不達幻理。所以起見故復明幻。三相續(xù)者。據后文即三毒是也。言無所知者。未知諸法如幻。是有強覺之知。已知如幻則無所知矣。言教唯假名者。謂有無等四句言教。本唯假名無有實相。以其不了故起妄想。想行等陰即實法也。又云如畫垂發(fā)幻等。凡疊七喻以明本無所有而現有眾生。皆頌上文。余皆可見。

復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諦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為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xù)。而為說法。復次大慧。為凈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此段通示說法軌儀。蓋如來說法常依二諦故也。如云離句絕非。則真諦不可說也。又云離四句已無妨四說。則俗諦可說也。即涅槃經中。四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是也。言善分別結集者。上明一異等四句皆外道邪見。即是結集。由是流轉生死之苦。能善分別即妄顯真。非妄外別有。故云真諦緣起。若能慕滅修道。即得一切解脫。解脫即不思議俗諦。此之二諦。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者也。如來證此二諦。即以自行而用化他。故云以是為首。非性等非外道所計勝性。非自在天等邪無因緣為人說法也。既又告云。為凈煩惱爾焰障故。煩惱即惑障。爾焰即智障。凈此二障次第可入百八句無相法中。至于分別諸乘及諸地相。無不皆善。如來如是善導。猶如商主之導眾商人也。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上明離惑智二障。能入如來所證法門。然非首楞嚴定。莫能造詣故。又明四種禪定。蓋非淺無以明深故。兼三種言之。

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瑣無?嗖粌粝。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后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愚夫禪。言二乘外道修者。以其所觀人無我性。不能了自心量所現自相共相性空。并以愚夫目之。骨瑣者。即小乘所觀自他身骨瑣相連。皆是無?嗖粌粝唷χ斡嬛擞^為首。言相不異觀者。謂定中見相與觀不異。此觀成之相也。雖次第增進至無想定。然不離相。是名愚夫禪也。

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觀察義禪。是偏教菩薩所修者。謂人我等疊前所離也。外道自他等者。入楞伽云。亦離外道自他俱性。于法無我諸地相義。一一隨順觀察也。

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攀緣如禪。是頓教菩薩所修者。入楞伽謂緣真如禪。緣即觀也。真如即理。謂觀理將除妄想。妄想者乃人法二執(zhí)。二無我者。空二執(zhí)之觀也。若但分別。心存取舍是為妄想。若了二執(zhí)當體即空。無所待對。是為如實處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圣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如來禪者。即首楞嚴定。修此禪定登妙覺地。究竟自覺圣智。三種樂住者。佛以首楞嚴定。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為所住之處。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三種樂住其在茲乎。不思議事者。是無作妙用。謂全體起用成就眾生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愚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

攀緣如實禪如來清凈禪

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

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

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禪

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

舍離彼一切是則無所有

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

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譬如日月等。出諸禪相以示得失。謂于定中或見如日月形;蛞娎忣^摩。此云紅蓮華;蛞姾S猩铍U之狀。或如虛空或如火盡盡或作燼。凡修觀者見此種種相現不應取著。著則墮于外道邪禪。及落二乘境界。當善觀察悉須舍離。不見有一法可得。則無所有可入。如來禪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為涅槃涅槃有三。謂外道妄計涅槃。二乘取證涅槃。如來究竟涅槃。此三涅槃名雖同而實大異。茍不以法而正其名。則如來藏與凡小混。不可不辯故此致問。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一切自性習氣者。入楞伽云。一切識自性習氣也。即一切眾生心識性執(zhí)熏習氣分。藏意意識者。即藏識與事識。此言自心也。皆言習者。由無始愛見妄想熏習故也。轉變者。謂轉藏識事識。為自覺圣智境界。名為涅槃。然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何轉變之有。所謂名轉而體不轉也。諸佛及我者。佛謂此究竟涅槃。我及諸佛同證。證無別證但了生死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是為空事境界。

復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云何非斷。謂一切圣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離情故非常。顯性故非斷。

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xù)。若壞者。應墮有為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涅槃言不壞不死者。是對有壞有死而言也。良以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理。若凡夫是有壞死。小乘入于真空涅槃;疑頍o身滅智無智。亦可謂不壞不死。雖離分段之生。復受變易之生。是有相續(xù)之相。雖離于有復著于空。是猶有為。今如來涅槃離此諸相。是為大乘行者之所歸趣。

復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此一節(jié)是總結上義。言非一者是非空非種種者。是非假。非空非假正顯中道大涅槃也。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覺二乘于陰界入自共相中。用苦空無常無我之觀。厭離生死心切故。于六塵境界。不樂習親近。言不顛倒見者。斷見惑也。妄想不生者。斷思惑也。既滅苦集而證真空。故曰于彼作涅槃覺。

復次大慧。二種自性相。云何為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偽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二種性相起各有由。如經所說。若了言說性空諸法唯心。何計著之有哉。事即諸法也。

復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訶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云何二種神力建立。謂三昧正受。為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二種神力建立者。入楞伽云。諸佛有二種加持。持諸菩薩令頂禮佛足請問眾義。三昧即正受。此華梵兼舉。亦翻正心行處。

大慧。菩薩摩訶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為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訶薩住佛神力者。由佛神力能令見佛。復由菩薩三昧善根。乃能感應一致。故曰入大乘照明三昧。即光明定也。由是定故見佛聞法。如金剛藏者。即華嚴會中。佛力加被之一菩薩也。以一例諸故云及余。

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訶薩。得菩薩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積集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訶薩眷屬圍繞。眾寶瓔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卜日月光明。諸最勝手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圣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大慧。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神力。若菩薩摩訶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于百千劫者。此明初地菩薩被加之所以。次第諸地下自淺至深也。譬如自在下。重出灌頂事也。若不如是則不能見者?偨Y反顯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凡所分別三昧。神足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訶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喑啞無量眾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利安眾生凡所分別下。復釋被加之義。起后況釋之意。謂菩薩凡所辯說三昧等法。皆由住佛神力。即以凡況圣。言菩薩若離神力則不能有所說。況凡夫乎。若得神力。雖無情之物亦皆有用。況有情者。而不得以脫苦耶。而言凡夫不住神力者。乃以圣奪凡耳。又云。如來有如是神力者。即如來大寂定中寂。而常照稱性。施設萬端無不可者。亦豈有意于其間哉。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應供等正覺。菩薩摩訶薩。住三時正受時。及勝進地灌頂時。加其神力。佛告大慧。為離魔業(yè)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禪故。為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咸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訶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眾魔希望。不得耨阿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咸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訶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凈

三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此段復問如來加被菩薩所以。如來答以四義。如經可見。良以初心菩薩道力未充。不假如來神力加持。非但不能增進至如來地。亦且不能遠離聲聞魔界。如來慈悲攝受之意?芍^深矣。偈頌可解。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即是說因緣不自說道。世尊。外道亦說因緣。謂勝自在時微塵生。如是諸性生。然世尊所謂因緣生諸性言說。有間悉檀無間悉檀因緣之說有正有邪。佛說者為正。外道說者為邪。此二者不可不知。是故大慧并舉以問。不自說道者。謂佛說緣起。不言緣起所以。故云不自說道外道言勝自在等。而諸法生。諸性即諸法也。然與如來所說因緣生法被機言教。為有間異耶。無間異耶。悉檀即四悉檀機也。

世尊。外道亦說有無有生。世尊亦說無有生生已滅。如世尊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無因說。非有因說。世尊建立作如是說。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漸生。觀外道說勝。非如來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說觀因有事觀事有因。如是因緣雜亂。如是展轉無窮亦說有無有生者。外道言有從無有生。則無因而已。亦說無有生等。佛言無有生生已滅。如無明緣行等。豈非佛說亦無因耶。世尊建立下。以雜亂難言。佛常說此有故彼有。則在一時非漸次而生。是非但并齊而已。亦且見外道之說勝也。外道之說因乃異因耳。佛說不同如觀因有事等。既互相有則成雜亂。遂有展轉無窮之過。此皆大慧所難。

佛告大慧。我非無因說及因緣雜亂。說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大慧。若攝所攝計著。不覺自心現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過。非我說緣起。我常說言。因緣和合而生諸法。非無因生答中先總破彼難。次釋正意。言此有故彼有者。此即六根彼即六塵。謂根塵相由而起。攝所攝非性等者。謂了因緣生法唯心所現。無能取所取。非性謂離性執(zhí)也。若攝所攝計著等者。入楞伽云。若不了諸法唯心所現。計有能取所取。執(zhí)著外境。若有若無彼有是過。非我所說過即雜亂也。彼即外道也。性非性即有無也。因緣和合而生者。正酬無因之問。豈同外道邪無因也。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無性者言說不生。是故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因上說因緣生法。遂疑言說有性一切諸法亦有性耶。若諸法無性。則言從何起。遂結情云。言說有性有一切性。

佛告大慧。無性而作言說謂兔角龜毛等。世間現言說。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說耳。如汝所說。言說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論則壞佛答。以無性而有言說。謂因緣本無性。不妨以言說示之。豈必言說之為性耶。如世間現說龜毛兔角石女兒。亦本無性而有言說。則非性非非性。言非性則非實。非非性則不妨有言說。故曰但言說耳。結斥云。汝論則壞者。謂俱有性之說壞也。

大慧。非一切剎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或有佛剎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剎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及香積世界普賢如來國土。但以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眾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非一切剎土等。正言未必皆言說也。而言說但是隨緣施作。作而無作豈有性耶。或有佛土瞻視顯法等。此皆隨機化事不同。良以諸佛設化不專聲教。香味觸法無非經教。皆可顯法入道。如禪家有拈槌豎拂揚眉瞬目以接人者。蓋亦出此。世但以言說為教者。一何局哉。如瞻視者即不瞬世界。前但通標此乃別出。如香積世界以香為佛事。例余塵設化可知。豈特圣人設化如此。至于有情微細物類。亦有不假言說而能辦事者。故曰見此世界蚊蚋蟲蟻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如虛空兔角及與槃大子

無而有言說如是性妄想

因緣和合法凡愚起妄想

不能如實知輪回三有宅

言槃大子者。即石女兒也。與兔角等。皆喻本無而有言說。亦猶法本無性而妄想云性。故云如是性妄想。以例因緣和合法。凡愚妄想不能如實而知。故有輪回三有之事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常聲者何事說。佛告大慧。為惑亂。以彼惑亂諸圣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焰火輪垂發(fā)揵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大慧。彼惑亂者有種種現。非惑亂作無常。所以者何。謂離性非性故常聲者。說常法也。問意謂如來說常。法依何事而說也。惑亂者無常也。佛意正謂無常說常。要達無常即常。故言諸圣亦現者。謂惑亂無常生死之法。非唯眾生實造。而諸佛果后權現示同眾生。以了無常即常。不同凡夫。故曰非顛倒也。如春時焰等七喻。正喻顛倒惑亂。凡夫在迷執(zhí)無為有非常計常。是為顛倒。雖非明智者之事。然亦非不現也。復告大慧云。彼惑亂等者。言彼妄法現時。雖有種種差別不同。然非無常。良以諸法本離有無。一一即性。即性故常。離性非性。即離有無也。

大慧。云何離性非性;髞y謂一切愚夫種種境界故。如彼恒河餓鬼見不見故。無惑亂性。于余現故非無性。如是惑亂。諸圣離顛倒不顛倒。是故惑亂常。謂相相不壞故。大慧。非惑亂種種相妄想相壞。是故惑亂常云何下。謂惑亂之法。圣人見之其性本常。而必曰離性非性者。何以未能了達即是愚夫境界故也。如彼恒河等者。承上愚夫所見。舉以為喻。餓鬼雖近恒河。而不見水。以其見水是火。故云見不見也。見雖有異。而彼恒河體常自若。無惑亂性者。謂不以見故為有。不以不見故為無。自其見者言之。非無恒河。故曰于余現故非無性也。如是惑亂等。正釋惑亂常義。謂諸圣以離倒不倒見故。即彼惑亂體是常住。以其法法不壞故也。又言非惑亂者。謂非諸妄法自有種種差別之相。以愚夫妄想分別。見有異相。若離分別妄法即常。故曰惑亂常也。

大慧。云何惑亂真實。若復因緣諸圣于此惑亂不起顛倒覺。非不顛倒覺。大慧。除諸圣于此惑亂有少分想。非圣智事相。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說非圣言說入楞伽云。云何而得妄法真實謂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顛倒非顛倒覺。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則非圣智。有少想者。當知則是愚夫戲論非圣言說。

彼惑亂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種種性。謂圣種性及愚夫種性。圣種性者三種分別。謂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聲聞乘種性。謂自共相計著。起聲聞乘種性。是名妄想起聲聞乘種性。大慧。即彼惑亂妄想。起緣覺乘種性。謂即彼惑亂自共相。不親計著。起緣覺乘種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謂覺自心現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種性。是名即彼惑亂起佛乘種性言彼惑亂者。謂分別妄法是倒非倒。則成二種種性。非倒是圣倒即愚夫。先出圣種性復有三種。謂聲聞緣覺佛乘。初聲聞乘中。言愚夫妄想起者。謂愚夫于五陰自相共相。照了空寂而生厭離。乃成聲聞種性。緣覺亦云自共相者。離執(zhí)義同。但樂修遠離故云不親。是為緣覺種性。佛種性中。特言智者異二乘。故覺自心現量。等義見前釋。是為佛乘種性。

又種種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種性。彼非有事非無事。是名種性義。大慧。即彼惑亂不妄想。諸圣心意意識過。習氣自性法轉變性。是名為如。是故說如離心。我說此句顯示離想。即說離一切想愚夫種性中。言種種事性者。謂分別妄法種種事物。隨事計著以成其性。言彼非有事等者。謂即彼妄法非事非非事。即非有非無。是為愚夫種性。又曰。即彼惑亂不妄想者。重示佛乘種性。不特于妄法不妄想而已。亦于心意意識過患習氣等法。皆悉轉變。轉變之極乃復其性無非一如。以皆如故。離心絕想。此句即離心絕想之句。所謂真如離念。向則心絕是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亂為有為無。佛告大慧。如幻無計著相。若惑亂有計著相者。計著性不可滅。緣起應如外道說因緣生法自此之下問答有四。初問惑亂有無因。上以惑亂為常為實又以為妄想。然則果有耶果無耶。佛答以如幻無計著相者。意謂若言妄法定有定無。則生計著。性不可滅故。以如幻言之。若不能了如幻。則緣起之法。同于外道邪計因緣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亂如幻者。復當與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過故。大慧。幻不起過無有妄想。大慧;谜邚乃魈幧7亲酝脒^習氣處生。是故不起過。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計著。非圣賢也此問因答而起。若以惑亂如幻。復能起過與余惑作因而生法耶。佛答。幻非惑因有三義。一幻不起過故。二無妄想故。三從明處生故。明處者。入楞伽云。明咒謂幻從咒術而生。非自分別過習而起。然此三義皆明幻不起惡非妄法因。若分別妄惑起過。乃是凡夫。故曰非圣賢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圣不見惑亂中間亦無實

中間若真實惑亂即真實

舍離一切惑若有相生者

是亦為惑亂不凈猶如翳

前四句明大乘圣智了妄即真惑亂妄法乃凡夫境界。佛眼見之無非真實。而此真實亦非實體。離此空有是為真實。良由圣智了達妄法。即是真實故也。后四句明小智離妄顯真。于真著相亦為惑亂。如目有翳見為不凈也。

第二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 下

復次大慧。非幻無有相似。見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為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法如幻。為異相計著。若種種幻相計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謂色種種相非因。世尊。無有因色。種種相現如幻。世尊。是故無種種幻相計著。相似性如幻上言一切法如幻。佛恐大慧疑何獨以幻為喻。故復告云。非假幻喻諸法。更無有可相似者。故說一切法如幻也。此第三問中。意謂佛說一切法如幻。為執(zhí)著種種幻相而言如幻耶。為不執(zhí)著諸相而言如幻耶。若執(zhí)著幻相。言諸法如幻者。未必諸法皆如幻也。故曰有性不如幻者。性即法也。又征難者意謂若概言之。凡諸色相應無別因。然世間未有有因之色皆如幻者。世尊下結難如文。

佛告大慧。非種種幻相計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實一切法速滅如電。是則如幻。大慧。譬如電光剎那頃現現已即滅。非愚夫現。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觀察無性非現色相計著答中言諸法如幻者。正非計著幻相。直以一切法不實速滅如電。乃如幻耳。又以喻顯電光剎那起滅之速。惟圣智乃知。非愚夫所覺現相。如是一切下。入楞伽云。一切諸法依自分別自共相現。亦復如是。以不能觀察無所有故。而妄計著種種色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

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

上二句答非幻無以喻諸法。下二句答幻相如電。

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一切性無生。及如幻。將無世尊前后所說自相違耶。說無生性如幻此第四問。謂佛既說一切法無生是無。又云如幻是有。豈非有無相違耶。

佛告大慧。非我說無生性如幻前后相違過。所以者何。謂生無生覺自心現量。有非有外性非性無生現。大慧。非我前后說相違過。然壞外道因生故。我說一切性無生。大慧。外道癡聚。欲令有無有生。非自妄想種種計著緣。大慧。我非有無有生。是故我以無生說而說佛答非我說有相違所以下。征釋。生無生者。言我了于生即是無生。唯是自心之所現故。若有若無一切外法。其性本無有生故。我說無生。此總答也。別答中有二。一為壞外道因生。如彼計種種異因有生故。說一切性無生。二為破外道計有無生。非自執(zhí)著妄想為緣。又告大慧云。我非有無者。謂離有無之見故。我以無生之說。而說無生也。

大慧。說性者為攝受生死故。壞無見斷見故。為我弟子攝受種種業(yè)受生處故。以性聲說攝受生死說性者下。入楞伽云。說諸法者為令弟子知依諸業(yè)攝受生死。遮其有無斷滅見故。為我弟子下。為令弟子知隨業(yè)受生。性聲者。性即法聲即說。言以法說說攝受生死也。

大慧。說幻性自性相。為離性自性相故。墮愚夫惡見相希望。不知自心現量。壞因所作生。緣自性相計著。說幻夢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惡見希望。計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實處見作不正論。大慧。如實處見一切法者。謂超自心現量說幻性下釋說幻義。一為之性離故。以知幻性即離自性。圓覺云。知幻即離是也。二為破愚夫取著相。此復有三。不知自心現量一也。壞正因緣所生法二也。緣自性相作實有計著三也。故說一切法如幻如夢之相破之。不令愚夫下。結過顯德。于如實處作不正論。結過也。不正論即自他性計戲論也。又如實處下。是顯德。入楞伽云。見一切法如實處者。謂能了達唯心所現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生作非性有性攝生死

觀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無生作非性者。入楞伽云。無作故無生。謂諸法性本無生故說無生。有性攝生死。頌上依業(yè)說生死也。以如幻觀之。則離妄想分別也。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名句形身者。唯識論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形即文也。身者聚義。名詮自性者。如說六根。但云眼耳鼻舌身意之名而已。句詮差別者。如云眼是佛眼法眼慧眼等種種差別也。然此名句形三身。名為三假。假者對實而言。則聲為實。此一實三假。乃能詮教體。今但云當說名句形身。而不言一實者。以佛說法之聲即一實也。善觀者。謂當善觀察名句形身能詮之教即達所詮之義速成菩提。非唯自覺亦能覺他也。已上總釋。自大慧下別解。謂依事立名者。即名詮自性也。句有義身者。即句詮差別也。凡句以詮義差別。為性故。決定究竟不相混濫。是身句之功也。形身謂顯示。名句者。即由文字以顯名句。亦即名句以成文。故曰文即是字。為二所依。又形者是喻。喻如人之形有長短高下。文之長短亦猶是也。句身謂徑跡者。如因跡始知有象馬等所行。猶尋句而得義也。上乃以形句對言。若名與形相對言者。則如五陰之受想行識四陰無色而有名。色陰自相顯現故說有形。亦猶文因義而顯也。佛之說此名句形身。是示學者入理之門。理由行顯故。云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

凡愚夫計著如象溺深泥

文字性離即是解脫。若隨文起見過同邪外。如象溺深泥。可不戒耶。

復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佛說離四句本令歸正故語大慧。未來世菩薩。當以離四句相問彼世人。意示入道之門。彼無智人不達此意。乃答云。此非正論。謂色等者。言約陰入界等諸法上。而分常無常異不異等四句也。如是涅槃諸行者。行即能顯涅槃之行。能相所相能依所依能造所造能見所見塵及微塵。謂泥團微塵也。修與修者即人法也。如是比展轉相者。言上相對二法。如是等下。入楞伽云。如是不可記事次第而問。世尊說此當止記答。愚夫無智非所能知。佛欲令其離驚怖處。不為記說。

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于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止外道見論者。隨語生解執(zhí)為見論故。皆止而不說。俾思之而自得。命即身者。以外道計即陰是我離陰是我故。說身命為一異等。如是等說名無記論。于因作無記論者。計無因而生。是為無記。然佛所說者。離能取所取不起妄想。云何止彼者。謂何不直作如是而說以曉之。而止之者何耶但為彼執(zhí)著能取所取不知唯心所現故止之也四種論如后文。止論是其一也。不唯止彼外道。亦為根未熟者。時復說之耳。

復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一切法下。明不生句有一意。一離所作因緣故不生。二離自共性相故不生也。不可持來下。以事言之非無去來。但以四句求自共相不可得故。不見有去來之跡。凈名經云。來者無所從來。去者亦無所至。此以理言之也。諸法不滅者。謂一切法本無性相。豈有滅乎。常無常句約情理言。若以情見相相遷流。故云相起無常。以理言之法法即性。故云相起無生。此無常即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詰問

分別及止論以制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師

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

以離于言說故說離自性

此四種論。言一向曰直答。謂隨問而答也。反詰問亦曰反質。謂反質所問也。分別。謂詳辯而答也。止論謂置而不答也。制諸外道多用止論有及非有生者。謂數論計有勝論計無。僧佉者數論也。毗舍者勝論也。如是等法皆無記論所攝。彼外道計不出有無。故云彼如是顯示。以正智觀之。求其性相皆不可得。況言說乎。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訶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為眾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凈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眾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眾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yǎng)一切大慧是大乘人。請說小乘者何。蓋菩薩有自行化他不同。自行則唯趣極果;麆t法須遍至故。為眾請說四果之法。須陀洹此云預流。初果也。又言須陀洹趣者。趣即趣向。謂初果向也。差別通相者。通即同也。謂分別同相別相也。及二果三果四果。修行方便之相皆得善解。分別知已如是如是者。謂如是分別如是而知。為諸眾生。說此四法。令其證得二無我相凈除惑智二障。于諸地相漸次通達。獲于如來智慧境界。以法身法財。利物無盡。如摩尼珠以寶濟人之無匱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佛告大慧。有三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云何為三。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答初果中。言有上中下三種差別者。根性利鈍不同耳。極七有生者。謂極鈍下根。斷見惑證初果。后進斷思惑欲界中九品思惑。具經七反生死。方斷此惑取證三果。七反者。謂人中七生天中七生中陰中十四。生合二十八。生今言七反者。從略也。三五有生者。謂中根之人證初果。后三生或五生。斷此惑盡取證三果。即彼生而般涅槃者。謂上根之人得初果已。即于當生超至四果。而入真空涅槃也。

此三種有三結下中上。云何三結。謂身見疑戒取。是三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三結正當初果所斷見惑。與八十八使。廣略之異耳。言亦有下中上者。以結惑從人根性。而分為三也。上上升進等者。于此斷惑證果。合有三斷四超。言上上者。約大超根性而說也。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熟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身見者。彼于五陰身作主宰見。此分二種。俱生者。謂見與身俱生。如前身見。妄想復依見而起。如后邊見。故曰如緣起等。謂依緣起故。起妄想自性。以彼非有下。正釋上妄想身見。以本非四見而有四見。則是無實妄想相。如彼緣起。而愚夫以妄想故。起種種妄想自性計著。故譬之。如熟時焰非水謂水。即其相也。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者。即初果向人。以人無我觀。了本無性故其惑即斷。言無知者。謂染污無知也。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俱生身見者。初果人觀察自他之身受想行識四陰無色相故。色由四大種生。造及所造即能造所造。謂四大造色陰。展轉者。即四大互相因也。不集者。謂大種與色性無和合。如是觀之五陰有無皆不可得。孰為身見。故曰有無品不現。身見既斷貪亦不生也。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于余處起大師見為凈不凈。是名疑相須陀洹斷此疑相中。謂初果人。于四諦法諦了無惑即善見相。及前二種身見分別斷故。于諸法中更不生疑。自然明了邪正。不復余外道處起大師想。為凈不凈者。不于佛處疑善不善。是為疑相不生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為眾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戒取者。非戒為戒也。外道邪習非因計因。如持雞狗等戒是也。初果人不取彼戒。謂善見彼受報苦相徒勞苦行故不取也。愚夫取者。以五欲等眾具為樂故求受生。然非三昧之樂。雖求樂果其實何有。彼初果人不取是為戒。非無自己所持之戒。故曰除回向自覺勝等。即彼所修戒行回因向果。戒支者。支謂支分。如七覺支及五支戒等是。雖不取乎彼。而取乎此。然非大乘無取之戒。是亦取也。

須陀洹斷三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眾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yè)。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言三結者。見惑也。因斷此見離貪嗔癡。此三者。即見惑中之思惑也。言二過者。身見本也。諸結末也。本既不除末何由滅。貪有多種。特言愛樂女人。舉其重者言之。初果人得三昧勝樂能斷比欲。雖離于有猶著于空。故云非趣涅槃貪斷也。

大慧。云何斯陀舍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禪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舍此明二果相。謂照了五陰色相妄想。不同初果修四行觀故得頓名。生相即諸結。見相即妄想。此二不生。惟無漏智加修禪定。則善見禪趣之相。進斷欲界思惑。至盡六品。惟余一生故。曰頓來此世。盡苦際者。離人中生死。得涅槃者。證二果也。

大慧。云何阿那舍。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舍此三果人。通觀三世色相皆空。非性即空也。離有無分別過患。故云妄想不生。結斷者。斷欲界后三品思惑也。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諸禪三昧。即羅漢所修智定。解脫力明。即所證之法。力即神通明乃三明也。以是照了煩惱諸苦分別皆空。謂色無色界思惑凈盡。證無學果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三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為說寂靜一乘道。為菩薩摩訶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為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余。余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眾中示現受生。為莊嚴佛眷屬故。大慧。于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禪。禪者入禪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復次大慧。欲超禪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此蕳羅漢名相通別。通則通名羅漢。別則三種不同。三種中一實二權。得寂靜一乘道者。一實也。菩薩方便示現及佛化化者。二權也佛答謂所說羅漢是實非權。一乘者。乃三乘之一。非佛乘之一也。巧方便本愿者。即余二種。為已曾發(fā)善巧方便誓愿。示現羅漢莊嚴佛會。而為眷屬也。于妄想眾生之處。為其說法同其修證。故曰得果得禪。雖入于禪而不住禪。亦隨心量示現得果。而不住于果。二種權行既不同于實行。又不住果住禪。是為超禪。故示超禪之相。令其舍世間禪得出世間禪。世間禪。謂四禪四無量四無色定也。當離自心者。心量既極即是如來禪。然則滅受想定。豈非超心量乎。故復蕳云不然。以其取滅受想亦是心量故。須一切舍離皆不可得。圓覺經所謂。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斯得之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禪四無量無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滅心量彼無有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

及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

禪者禪及緣斷知見真諦

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

偈中初四句。頌上超禪相。中四句頌上四果;髞y者。以大斥小。謂小乘取涅槃相。亦是心惑亂也。后四句禪者禪等。即上能入所入。及禪所緣境。與夫斷集知苦見真諦理。皆寂滅性中妄想心量。若能覺了則究竟解脫無得而得也。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上云若覺得解脫故。又告之以覺知之道。二種覺義。一往言之。雖若真妄之異。然據結文。云菩薩成就。則皆大士所觀而真俗不同。觀察覺即真諦之覺也。建立覺即俗諦之覺也。良以菩薩觀真不舍俗。照俗不違真。若覺性自性等者。即觀一切法之自性。此性本來離相。不可以一異等四句分別蕳擇。故云不可得也。

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分別四句之相如前。言四句離者。是不著于妄計也。若墮四句計中非所以覺性自性。今皆求之叵得。則離彼四句。復乎本性。是名一切法。以此四句觀一切法。無情不離無性不顯。故結勸云應當修學。

大慧。云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后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勝神力自在法云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系心十無盡句成熟眾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圣樂三昧正受二建立覺者。入楞伽云。謂于堅濕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zhí)著虛妄分別。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zhí)著建立智。宗因喻者。即五分論法雖是不實建立。以世諦故而建立之。則真俗兩行不相妨礙。若菩薩下?偨Y二覺成相。初覺成故。于人法知無我相。次覺成故。了無我相不離人法。故曰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者。還以二種覺。觀歷于行地。而后得入初地也。入三昧見佛等。皆以百言之者。以菩薩初破無明。能分身百界所入法門數皆如之。故攝論云。菩薩入初地時。證十百明門。一于一剎那頃。證百三摩地。二以凈天眼見百佛國。三以神通力。能動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眾生。五能以一身化百類身形令有情見。六能成就百類所化有情。七若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際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門。洞達曉了。十能以身觀百類眷屬。余地倍倍增勝。十無盡句者。如華嚴十地品住初歡喜地有十不可盡句。云云。亦如普賢十行愿。皆言無盡。以此善系其心。成熟眾生。至于自覺圣樂三昧。則菩薩之能事畢矣。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訶薩作是覺。彼真諦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三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凈。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上云四大。言之未詳故重示之。初明能覺觀。則曰菩薩作是覺等。言彼真諦四大不生者。理也。亦承上觀察覺。言之。然理非無四大。直彰無相故云不生。所以菩薩作不生觀察。不生而生。是生四大之本。故有四大名相妄想次第。究其四大所起。亦是自心現之分齊。既了諸法唯心即達外性非性。是則觀彼四大造色性離。性離者。無生四句也。以是四句通凈四大。亦即四大圓離四性。由是離我我所。離故復本。復本故法法不失自體。故曰如實相自相分段住。如實相則相相一如自相分段則有差別。惟其同異不相妨礙。則無生自相如是而成。此能覺之智也。

大慧。彼四大種。云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澳芡氪蠓N。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諦。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此明所覺之法。復躡上文征釋其相。彼四大者對真諦而言。則以四大為彼。對四大而言。亦以真諦為彼。言四大種生造色者。即大種為能造。如前堅濕暖動是也。四大為所造。如后內外水大等通名為色是也。若楞嚴則交互而起。如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等。云云。今各從類造故。有津潤大種。生于水大等。蓋文雖別而理通。言其造法。莫不因性而有相從微而至著相因想成未由種起。所以發(fā)生萬類。本乎一心。所謂津潤堪能搖動斷截者。各隨四大性分說也。又津潤等。亦可約貪嗔癡等分言之。故一一皆曰妄想想也。大種種也。此皆發(fā)于微者也。及其既著則為內外四大。謂正報為內依報為外。俱遍一切而與空俱。故曰色及虛空等。外道于此計著邪諦;蛴嬘袩o或起分齊。已如前斥。由四大造色故有五陰。因陰而有六根。次第而生故。云四大。造色生也。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余趣相續(xù)。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識者六識。謂六識樂諸塵境出入履歷。故曰跡。此由妄識著于妄境。遂成結業(yè)。六趣受生相續(xù)不斷。又曰地四大等者。示四大不能獨造必兼于緣。不專在緣。故曰非彼四大緣。所以下征釋其義。謂性津潤等性形相。四大色相因也。處及所作方便緣也。若因無生性。雖緣亦不生。故曰大種不生。必由眾緣和合成形。非無形者。則亦在緣也。既無在無不在。則本無實性無性而生。則因緣之義彰矣。言外道妄想者。此與前計著邪諦之語。皆因而斥非。謂四大造色相。不同外道妄想分別。故曰非我。

復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云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云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于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于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圣賢也此明五陰自性相數非數。言數者。以色非色各有四數故曰彼四陰非色。又曰色者。四大造色各各異相。則四大不同通名為色。而色亦有四。次言有數者。即色界無色界皆非數也。且約無色界示之。故云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正言無色四陰本無有四。譬如虛空超過數相。然妄想分別。言虛空是一。陰亦如是。離諸數相有無等四句。計有數相者。是凡夫所言。非諸圣賢。如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是也。

大慧。圣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圣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凈。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菩薩摩訶薩普濟眾生亦復如是圣人了陰如幻。雖現種種色像。離于施設異不異見。如夢影中現士夫身皆無實體。豈有異不異耶。然異不異見。乃凡夫之妄想。佛之所以能離者。由了凡圣陰體本來不二。故曰圣智趣同陰妄想現。凡夫欲復本體。當須遠離陰妄性相。故云汝當除滅。妄執(zhí)若滅寂靜乃彰。故復能說此寂靜之法。遠離一切外道之見。說此法時既離法無我執(zhí)。即能入不動地。得無量三昧一切法門。普濟群品。如地之載育也。

復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云何為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xù)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涅槃之說有邪有正。佛欲說正乃先斥邪。言外道四種涅槃。名相如經所列。涅槃是果果由因得。其因既邪果亦非正。故云非我所說。我之所說涅槃者。直以妄識心滅耳。蓋有外道涅槃不離神我。神我即妄識故。以妄想識滅。而對破之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邪。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yǎng)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上云妄想識滅名為涅槃。遂疑八識亦滅。佛答以不滅。言建立者不滅也。又疑七識不滅。佛答以彼因及攀緣故。七識不生者。彼即六識。言因及攀緣在六識。而七識執(zhí)我未常相離。若六識滅則七識亦不生也。意識者下。通示諸識展轉相因。未始不俱。乃體一而相異也。又有四意。一境界分段者。言六識從六塵生也。二習氣長養(yǎng)者。言六識不離七識八識也。三我我所計著者。言七識我執(zhí)。從思惟彼因彼緣而生。四不壞身相下。藏識即第八識。言因攀緣自心現境界等。此八識因于六識能緣。還緣自心所現境界。即六塵也。以計著故而生六識。能總諸心故云心聚生也。謂八識與六識。展轉相因而生。如此相因有本有末。本謂八識轉生諸識。末謂六識起善起惡。七識則傳送其間。故云展轉相因。復以喻顯。海喻八識浪喻六識。以六塵為境界風。境界乃自心所現。還吹八識心海轉生諸識。若生若滅亦猶依海而有風因風而鼓浪。展轉之相其若是也。風息則浪滅。故云意識滅七識亦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焰識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

與因者是心為識之所依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