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隨心轉(zhuǎn) 境由心造

\

  大家好,來到寺院禪修幾天有什么感受呢?在這里,我們的生活非常簡單,每天就是吃飯,上課,睡覺?赡苡腥擞X得清苦,但也有人覺得很快樂。覺得清苦的,是把心還沒有安住下來;覺得快樂的,是已經(jīng)擁有了簡單背后的豐足。

  這種生活,可能與我們一貫的生活背道而馳,我們一貫的生活也許是散懶的、隨心所欲的,早晨睡到九十點起來,晚上玩到半夜不休息;或者是非常緊張、紛繁,忙到四腳朝天,去爭名奪利,去不斷比較,攀援。而現(xiàn)在的生活是清靜的,規(guī)律的,向內(nèi)觀照,覺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獨守一份寂寞和怡然。

  其實,生存的本質(zhì)越簡單越幸福。大家看原始人,除了必要的打獵、進食外,就是躺在草地上曬太陽,聽老人講故事,他們的心神是安定的,情緒是平穩(wěn)的,思想是滿足的;但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讓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生存成了戰(zhàn)場,大家互相攀比、爭奪,炫奇斗巧,追求更高級享受,挖空心思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東西,沒有得到渴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或者希望得到更多。因此人人都活在焦慮、煩躁、恐懼和不安之中。

  如果你能讓自己的生活真正簡單下來,生存就是簡單的衣食住行,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原本可以很幸福,很清靜、安樂、閑適和自在。因為你把自己從無數(shù)困擾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了,不需要考慮那么多的復雜關(guān)系,不需要左顧右盼,不需要患得患失,不需要斤斤計較,不需絞盡心機,不需要悲天憫人,不需要望洋興嘆……所以,簡單的背后,一定是幸福的自給,一定是來自一顆,豐足的靈魂。

  這樣的幸福,建立在向內(nèi)而不是向外的掘取上,所以它不隨外物移動而變化,可以守恒,可以永駐,因為它有足夠的主宰權(quán)。

  故此,當你見某人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不要輕視他,在他簡單的背后,一定有不簡單的豐富。事實上,把握簡單就是一種不簡單。

文化的力量

  各位都是做企業(yè)的,恐怕沒有一個人不想把企業(yè)做大,最好在全球范圍內(nèi)四處開花,遍布自己的連鎖店。怎樣才能做到呢?這樣一個夢想,如何在夢里開花,成功地嫁接到現(xiàn)實的枝頭上?我覺得,值得深思。我們佛教已經(jīng)兩千多年了,能延續(xù)到今天長興而不衰,在全球各個角落扎根生長,從某種角度講,我們佛教就是最好的連鎖企業(yè)。這里面連鎖的是什么?思想,教義,信仰。大家看我們都穿一樣的衣服,剃光頭,吃同樣的飯,讀同樣的書,宣講同一種道理,這不是連鎖是什么。而我們這一群人,就是這個企業(yè)最忠誠的員工,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要進入這個企業(yè),就要拋家棄子,不能結(jié)婚,不能要孩子,把什么都舍棄掉,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這個事業(yè)。

  大家應(yīng)該向這個千年老字號“企業(yè)”借鑒到什么?我們?yōu)槭裁茨芤恢毖永m(xù)到今天而不滅亡,世界上有這么悠久的企業(yè)嗎?沒有。其實,能延續(xù)到今天,就是因為大家需要它。在文革期間,我們的寺廟曾遭受極大破壞和摧殘,但十年不到,春風一度,馬上又雨后春筍般興建起來。

  因為我們一直在做利益人的事,是為解決人的生死大事,保住人的慧命,使人能夠安然并且超然行駐在世上,這樣一種理念其實是無價的。而且我們從來不叫賣自己的“產(chǎn)品”,不向別人索取什么,都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都是自愿供養(yǎng)、自愿信奉、自愿“交易”的,如果你把自己的信仰當做商品去兜售,去謀取更大的物質(zhì)利益,很快會被眾人厭棄。佛教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定下了慈濟眾生、慧澤萬物的基本思想。

  我有個朋友在做微電影,他用自己的鏡頭拍攝平凡人家一天的生活,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整個過程錄取一遍。雖然沒什么新奇,卻是普通人真實生活的一天。以后他們老了,可以看看自己以前的生活狀態(tài),對生命的感受、對人生的回憶和留戀是人之本性,雖然瑣碎和庸常,卻是每個人需要的。這個舉措一旦推出,他的顧客竟然應(yīng)接不暇,忙得不可開交,為什么呢?滿足了人的需要。

  所以我們做企業(yè)請記住一點,一切都是圍繞人的需要經(jīng)營的,是圍繞人的潛在需求或顯在需求。在這個需求上,最關(guān)鍵一點,找到自我定位和方向,你能不能把這點需求用與眾不同、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來滿足大家?如果你總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跟在別人屁股后面打轉(zhuǎn),你的思維沒有超越,舉措沒有創(chuàng)新,事業(yè)就不可能做大。

  如果有機會,到我們寺院來轉(zhuǎn)轉(zhuǎn),看看是不是跟其他寺院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我不敢說我們的寺院多么出類拔萃,多么獨樹一幟,但的確有它與眾不同處。我們的主體建筑不是大雄寶殿,而是萬佛殿;里面不是平常的千手觀音什么的,而是萬手觀音。當然,我們不是專門和別人對著來,為新奇而新奇,而是在當時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上,要實現(xiàn)我們有特色的建筑設(shè)計和弘法理念,這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案。

  寺院建起后,有很多朋友見了我就問:師父,你們的香火旺不旺?

  我很感謝他們的關(guān)心,但我實話告訴他:我從來沒有考慮過。

  這一點他們就不信了,或者目瞪口呆。一個寺廟怎么可能不考慮香火錢,那你怎么生活?怎么運轉(zhuǎn)?的確,在我接任這個寺廟之初,有人就說,他當主持了,我們連飯都吃不飽,大家還是各自逃生吧。當然,有這種聲音很正常,我也沒有在意,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按自己的思路去經(jīng)營。每逢初一、十五,有香客到我們寺院吃飯,最初是收錢的,一次5元。我接手后說不能收錢,讓信客隨便來吃。有人就擔心我們吃窮了怎么辦,有一天沒米下鍋怎么辦?以前我們收錢的時候,一次也就兩百三百,最多五百八百,現(xiàn)在呢,越不收錢錢越多,有人可能一次性捐兩千三千、五千八千給我們。昨天還有人送了2萬斤大米。所以你們吃飯時不要想著給我省,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擔心,根本吃不窮的。

  這種情況,的確出乎很多人意料,在短短幾年里,我們寺院得到社會各方信眾的捐資達七千多萬。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因為你的定位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簡單的物欲,你的思想意識鎖定在我要奉獻多少而不是索取多少。相反,如果把寺院當做一個商業(yè)去運轉(zhuǎn),以謀取多少利益為目的,和現(xiàn)在眾多寺院一樣,那只能讓信眾遠離,這樣的寺院也不缺你一個,我為什么要把款捐給你。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的信仰是不能收買的,這世上最無價的就是信仰,信仰只能用信仰去感化、接引和共鳴。當你真正樹立起了度化眾生的愿望,眾生才會圍繞在你身邊。

  實際上我來寺院第一年,已經(jīng)做好了5年規(guī)劃,10規(guī)劃,15年,甚至更長遠的規(guī)劃。目前我們的各項建筑還在不斷完善,還有更大更多的工程需要上馬,但我們從來沒有擔心錢不夠怎么辦,我們只要盡心、用力去做,順著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去做,很多東西都可以水到渠成。

  同理,大家做企業(yè),如果能夠?qū)⒆约旱钠髽I(yè)與眾生的訴求永遠綁在一起,合一起來考量,這個企業(yè)終究會做大,甚至是他人無法超越的。

  但是很多人在企業(yè)草創(chuàng)之初,就錯誤地定制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理念:他們把目標聚焦在我要賺多少錢,而不是我要服務(wù)多少人上。當你服務(wù)的人越來越多,你不想賺錢其實是不可能的,這時候不敢說富可敵國,但在行業(yè)中肯定很卓越。所以,就看你的定位,企業(yè)的定位一定來自企業(yè)老板人生的定位。如果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追求享受,滿足自己的貪欲,恨不得把天下的財富裝進一己之腰包,那將非常危險,你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爭奪、掙扎,彷徨和糾結(jié)之中。所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什么是“和”?使天下人幸福,快樂,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就是和。這樣一個和,便是“常”,——就是平常的、不變的道理。知道這樣一個道理你就“明”,——你就是一個聰明的,明智的人,你就身處光明,遠離了黑暗。還有句話說:正則通,通則達。你的道路是正的,當然就通暢,通暢就能達到你的目的。很顯然,這個道路不是自私自利的一己之偏狹小道,而是符合宇宙規(guī)律的天地大道,是蕓蕓眾生都可以走、都愿意去的一條光明大道。走在這樣一條光明大道上,肯定是幸福和吉祥的。

  我們香海禪寺,硬件設(shè)施可能和其他寺廟不一樣,但引以驕傲的還是我們的軟件,我們有網(wǎng)站,有博客,有微信,有短信平臺,有讀書會。我們的小冊子,現(xiàn)在印了近百萬套,遍撒五湖四海。就是這個書,大家仔細瞧瞧它有什么不同?——首先,它的開間小,基本上我們的口袋和一般的包包都裝得下,可以稱為“口袋書”,這樣帶起來非常方便,便于閱讀。其次,我們的紙張是進口里面最貴的,看起來有點粗,不過彩色可以印出銅版紙效果。我們的雜志就用這種紙,在國內(nèi),只有兩家和我們一樣。對于這些,有人會發(fā)出疑問,一個窮和尚,一個破廟,為什么要求這么高呢?——這就是自我定位問題,你想把事情做成什么樣的?你怎樣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當你不自信,沒有使命感,不嚴于律己,當然很難把事情做好。

  就是這樣。目前我們的雜志,在全國不敢說同類中最好的,但起碼不會落于第三名。

  上次在義烏見到一位女士,長的非常漂亮,是富二代,他的父親慈善做得很好,她繼承了父親的事業(yè)。她對我說,自己6年前偶爾拿到我們香海的小冊子——其實那個小冊子是有次我在上海交大演講,他們把錄音整理成的。這六年時間,她的手包換了好幾個,但小冊子一直裝在里面。每當自己碰到什么想不開的時候,她會把里面的文章從頭到尾再看一遍,于是有種豁然開悟的感覺,仿佛接受了洗禮。

  我看到這本小冊子的時候,它已經(jīng)破破爛爛,被膠布纏了好幾層。

  現(xiàn)在,我們每年印書的花費有300多萬,這些全部布施出去,都是免費流通的。我們是一個小廟,還在不斷做建設(shè),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為什么這樣做呢?——蓋因為人在行走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其他東西吸引而忘掉最初的目的,所以保持初發(fā)心是最重要的。你看很多人一當上官、發(fā)了財,就換老婆,換住宅,朋友也換一批,甚至有的連父母家人都不認,嫌丟人現(xiàn)眼。這種人最后往往下場不好,因為他的德行享受不了自己的福報,德不配位。佛教里說,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果為什么又是因?因果是連續(xù)繁衍的,什么因造成什么果,果又成為下一個因。這世上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所以,“人品等于財富,奉獻等于積蓄”,欲成大事者,必先做人,人不立則事不達,俗話說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就是這道理。

  上面講了這些,不是宣揚我們寺院有多厲害,我這個負責人有多厲害,而是給大家做企業(yè)提供一個思路,一份借鑒。企業(yè)的確需要用心去做,但做人,更要用心。很多人論聰明才智都是出類拔萃的,奮斗了一生卻兩手空空,為什么,路走錯了,把聰明才智用歪了,如果用于正道,相信他早就成功了,實在很可惜。

  如果你真正為客戶著想,必定會得到客戶的支持,得到客戶的支持,企業(yè)沒有不興盛的道理。你服務(wù)的人越多,企業(yè)就越壯大。比如做影樓,平常我們對客戶的定位可能只是周邊人,我們在杭州,杭州市內(nèi)的人能來到這里就滿足了,但如果你能把寧波、上海、蘇州等地的人都吸引過來呢?他們有影樓為什么還跑到我們這里來,你考慮過沒有?同樣,寺院到處都有,為什么李老師帶領(lǐng)你們到香海來,而不是在義烏,在龍華,在當?shù)氐撵`隱寺呢?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吸引。

  企業(yè)的軟實力文化,可以主導一個企業(yè)的興衰,所以一個有眼光的企業(yè)家都會在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你定位的基礎(chǔ)上不斷地升華自己的文化品味,不斷打開你的思維,創(chuàng)新你的技術(shù),從更廣闊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事業(yè)。一個老板要站在行業(yè)的高度去考量,一個員工要站在老板的高度去審視,一個企業(yè)要站在民族的高度、人類的高度去思考。你站在什么樣的高度就有什么樣的視野、什么樣的風景,這是必然的。你站在一樓看到的是什么?現(xiàn)在只能看到桌子、椅子、墻壁吧?你站在三樓看到什么?看到的東西更多一些。站在十樓二十樓看到什么,你站在五十樓,站在飛機上看到的是不是更廣闊?那如果你站在外太空上看地球又是什么感覺?

學習的智慧

  這個時代,很多家長為孩子的成長憂慮,焦心。有的孩子很叛逆,大人不知道怎么辦,是矯正他還是隨順他?有的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戲,像中了毒,未來怎么辦?現(xiàn)在各種教育理論的書也很多,看多了自己都不知所措,因為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好像都有理,信誰的呢?不好意思,我在這里也引用一個觀點: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個理論是由法國的思想家、哲學家盧梭提出,“教育即生長”他指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所以,用功利目標規(guī)范生長,結(jié)果必然是壓制生長。有人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就給你獎勵什么,用物質(zhì)去刺激。有人希望把孩子打造成一個未來的什么大家,能賺多少錢,能光門耀祖。這些都是用功利做動力催化孩子的成長,而沒有真正從內(nèi)心去建立一個自足的豐富的心靈世界,去承載他的健康人生、幸福生活。

  還有,中國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本身也是有問題的,現(xiàn)在多如牛毛的早教機構(gòu),就是用這句話來招睞生意。在體育領(lǐng)域,只有短跑才拼起跑,你見過哪個馬拉松比賽有人搶跑?而且在長跑中,沒有哪個傻子會一路領(lǐng)跑,因為第一位的那個,跑起來最吃力,風阻最大。

  任何事都有兩面性,關(guān)鍵看你是否能吸收到成長的營養(yǎng),有的人玩游戲,最后成了游戲開發(fā)人才,有的人喜歡看閑書,最后成了作家。我說這話的意思不是鼓勵大家玩游戲、看閑書,而是沒必要談虎色變,關(guān)鍵是怎么看、怎么玩,要善于化短為長,因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短的一面翻過來就是正面,正的一面翻過來又是短面。

  我們?nèi)寮易钪v究中庸,從五四以來,中庸這個詞被貶義化了,其實中庸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平衡,就是不走極端,就是執(zhí)兩用中,是大學問。把中庸運用得好的人,可以在人生中得到極大受用。

  有人問孔子:“顏回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仁慈的人。我不如他。”有人又問:“子貢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善于辭令的人。我不如他。”又問:“子路是個怎樣的人?”孔子說:“是個勇敢的人。我不如他。”那位客人就說了:“他們?nèi)齻人都比你強,可是都成為你的學生,聽你教誨,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我孔丘既能仁慈又能下決斷,既善于辯說有時又顯得嘴笨,既勇敢又膽怯。拿他們?nèi)齻人的長處換我這種處世之道,我還不情愿呢。”孔子是懂得怎樣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同樣,對于他的三個弟子,他都看到了他們的長處,但同時又避免了他們的短處。

  這里面有很深的學問,值得我們思考。

  人生就是如此,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學習的心,善于學習。所謂善于學習不僅指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還指在同一個人身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你不要認為他好就一股腦全來學,學的再好也無非是第二個他。正如我們學書法臨帖,其要旨是“先與古人近,后與古人遠”,“先與古人合,后與古人離”,如果你只近不遠,只合不離,你永遠沒有自己,沒有獨出機杼的東西,就無法在這個領(lǐng)域立足。

  當你有一顆學習之心,你的行為和習慣就隨之得到改變,因為你的身邊總有可以學習、汲取的素材,有的人為什么知識那么淵博,為什么可以舉一反三,觸一通十?就是因為他善于學習。比如我們到寺廟去拜佛,看到各種佛像,有人就迷信了,把這當做神來崇拜,有的人是智信,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菟,他有什么值得我們崇拜的理由?其實所有的佛像都是表象的,在佛教之初,為了反對迷信崇拜反對塑像,后來漸漸發(fā)展起來,把佛教徹底弄成迷信也就近兩百年的事。我們看釋迦牟尼的清凈法身相,他有一雙嬰兒的眼睛和面容,這是為什么呢,他的內(nèi)心是無染的,純凈的,無邪的,有如處子。如果你磕頭、朝拜,不學習他這種純凈的品質(zhì),而是用五濁惡世的貪欲去索取,去祈禱,滿懷著貪嗔癡去求佛給你一個大福報,怎么可能呢,你與佛的頻道根本就不相應(yīng)。

  所以,修行不是吃素,不是經(jīng)常去廟里磕頭,也不是求神保佑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每天用鏡子不斷自我觀照,學會從內(nèi)在去覺醒、反思和察覺,不斷改變自己的言行,把心里的污垢清掃出去。

  一句話,時時保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狀態(tài),這即是修行要到達的目標。

“守空”的能量

  佛教的最高智慧是“空”觀,它是站在事物緣起角度看待一切,從出世間高度看待世間的一切!心經(jīng)》里面說的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質(zhì),空就是沒有獨立的自性,從更高的層次看,色和空是一個東西,色空不二。這個世界的實相和本質(zhì)是什么?就是“不生不滅,不凈不垢,不增不減”!金剛經(jīng)》里說得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因為事物的本質(zhì)是不斷流動、變化、生滅,是緣起緣滅的,所以凡事不可執(zhí)著,一旦執(zhí)著就著了相,最終給自己造成極大痛苦和失落。一個證入般若實相的人,他的內(nèi)心是清凈的,他的世界是停止的,正所謂“江河競注而不流”,正因為他能透過現(xiàn)象擷取本質(zhì),所以才能在無為中把握住那個“真我”。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錯誤地看待世間問題,把生滅的當做永恒的,把流動不居當做一成不變。有人戀愛失敗,婚姻失敗,家庭發(fā)生矛盾,皆出于此。你念念不忘以前他對你多好,現(xiàn)在不好了,不能接受。其實就是愚癡。變化,為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感情也是如此,有最熱烈期,有疏淡期,它也一直在發(fā)展。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安安而能遷遷”——既能適應(yīng)平安穩(wěn)定,又能適應(yīng)變化不定。執(zhí)而不著,安于當下。

  最明智地活著,乃是始終不離實相。只有如此才能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心的究竟解脫,一定是超越二元能所對立契入一元空性,在這個基礎(chǔ)上,你才能把握事物的核心,倘若總在表象上看待問題,就永遠把握不了事物存在的規(guī)律,最終陷入被動局面。

  說到底,我們要通過歷事練心,最終達到“轉(zhuǎn)物而不被物轉(zhuǎn),轉(zhuǎn)事而不被事轉(zhuǎn),轉(zhuǎn)人而不為人轉(zhuǎn)”的定力。物隨心轉(zhuǎn),境由心造,你有什么樣的心,就有什么樣的世界。一個人,只有參透生死,才能豁達無畏地活在這個世間,而生命的自主,的確來自這樣一種駕馭能力和參透能力。具有這樣一種能力,便是具有行云流水情懷的禪者,而這樣的禪者,一定能做出風生水起的事業(yè)。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