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經故事 >

觀無常悟四諦理法

  那伽波羅尊者住在古印度鹿野城時,有位年邁的婆羅門來訪,他是尊者年幼時的朋友。這一天,婆羅門與那伽波羅尊者共相問訊,坐在一旁后,向尊者說:“世間所有喜樂之中,您的喜樂最為殊勝。”尊者于是問他:“您是依據(jù)什么道理觀察,而有此說呢?”

  婆羅門回答:“接連這七天當中,死了七位男兒,他們勇健又有才華,智慧超群絕倫;近六天當中,十二位勤勞不懈、努力幫我工作的人遭遇無常;近五天以來,四位多才多藝、技術嫻熟的兄弟,因無常而舍報;近四天以來,年近百歲的父母舍我而離世;近三天以來,二位容顏端正的妻子死去。此外,我家里原有八窖珍寶,昨天發(fā)現(xiàn)都不知去處;我現(xiàn)在所遭遇的苦惱,實在難以言喻。而尊者您已經永離這些苦惱之患,無有憂愁,現(xiàn)今依于正道而得法樂。我觀察彼此間如此大的差別,所以說:‘在世間所有一切快樂之中,您的是最為快樂的!’”

  尊者聽了老友的感慨后,告訴他:“你為何不尋求方便法門,使這些人不至于舍報往生呢?”婆羅門回答:“為了使他們不失去生命,也不失去我的財寶,我曾經尋求多種方便,作各種功德;我隨時布施供養(yǎng)諸位長老梵志;又祠祀諸天,禮拜諸多神明,誦習各種咒術;還能瞻視星宿;也和合藥草治病救人,并以甘美飲食施予窮苦困厄之人。諸如此類,我做了不可計數(shù)的善行善事,但都無法使他們免于不死。”

  此時,尊者便對他宣說偈語:

  “藥草諸咒術,衣被飲食具,雖施而無益,猶抱身苦。

  正使祭神祠,香花及沐浴,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

  假使施諸物,精進持梵行,計挍此原本,無能療治者。”

  婆羅門問:“我應當用什么方法,脫離種種苦惱之患呢?”尊者以偈回答:“恩愛無明本,興諸苦惱患,彼滅而無余,便無復有苦。”婆羅門聽聞此偈后,當下即說:“雖老不極老,所行如弟子,愿聽出家學,使得離此災。”

  于是,那伽婆羅尊者立刻傳授三衣予婆羅門,聽使其出家為沙門,修學正道。并告訴他:“比丘!現(xiàn)在你應當審觀此身,從頭至足,此發(fā)、毛、爪、齒,從何而來?形體、皮肉、骨髓、腸胃又從何而來?這些一旦脫離身體之后,又將歸于何處?比丘!從今以后,你不需再憂念世間種種苦惱之事,應當仔細觀察微細的生滅無常,由此方便而體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理。”

  如何說比丘少于睡眠呢?比丘于初夜時,心常清明、醒悟,修習三十七道品法,無有遺漏,恒常經行思惟佛法正念臥覺,使意念清凈;中夜時思惟深奧法義,至后夜時,以右脅臥地,雙腳相迭,作光明之想,醒寤后再起來經行,以清凈其意念。這樣的比丘可謂少于睡眠。

  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除想勿多憂,不久成法眼,無常行如電,不遇此大幸。一一觀毛孔,生者滅者原,無常行如電,施心向涅槃。”

  這位年長比丘聽聞尊者開示后,于閑靜之處,思惟此業(yè):所謂族姓子弟剃除須發(fā),以堅固信心出家學道,為了修無上梵行,成就“不受生死系縛,具足清凈梵行,所作皆已圓滿成辦,更不再受生輪回”的道果,如實了達此理,這位比丘當下便證得阿羅漢果。此時,有一位天人,曾經是這位比丘過去的益友,觀見比丘已成就阿羅漢果,便往那伽婆羅尊者居所,在虛空中而說此偈:“以得具足戒,在彼閑靜處,得道心無著,除諸原惡本。”

  天人說偈畢,以天華散向尊者,即于空中隱沒不現(xiàn)。天人及證到羅漢果的比丘,聽聞那伽婆羅尊者的開示,皆發(fā)歡喜心,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二)》

省思:

  婆羅門為了讓親友長生不死,不但求神、咒術,做了諸多善事,也無法改變他們的命運。于是向伽婆羅尊者請教,并依循佛法的智慧,懷著堅固的信心,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進而開悟證果!斗鹫f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森羅萬象是生滅法,唯有勤修戒定慧,息滅三毒苦惱,除去心中的妄想執(zhí)著,從無常中體悟真常,便能獲得真正的自在喜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