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品第四(1)

  《阿含經(jīng)》里講的菩薩,主要指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當(dāng)時釋迦牟尼佛的僧團(tuán)里,修大乘道的比丘,據(jù)《阿含經(jīng)》記載,只有一位彌勒(阿逸多)比丘,大乘經(jīng)中又說還有文殊師利比丘,他生于舍衛(wèi)國婆羅門家,隨佛出家學(xué)道,《阿含經(jīng)》里沒有提到文殊師利。說明這兩位菩薩比丘在當(dāng)時的僧團(tuán)中沒有多高地位,其行為跟大多數(shù)僧眾都不大一樣,所以五百上座比丘在結(jié)集佛經(jīng)的時候,沒有他們二位菩薩在場,跟文殊師利菩薩有關(guān)的經(jīng)也沒有結(jié)集。據(jù)大乘經(jīng),當(dāng)時修菩薩道者,主要在在家人里面,大乘經(jīng)里講的在家菩薩有好多,這一品里提到了好幾位。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在《增一阿含經(jīng)》里面叫做阿逸多比丘,說他得佛授記,預(yù)言他滅度后上生兜率天,將來會從兜率天下生成佛,為賢劫第五佛。佛派遣他去維摩詰家中問疾,他也自認(rèn)為不堪此任。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zhuǎn)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xiàn)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生無住。

  據(jù)大乘經(jīng)說,原來在兜率天住的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護(hù)明菩薩,釋迦牟尼佛下生成佛以后,彌勒上生到兜率天,又隨佛下生人中,出家修行。有一次,他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大乘的不退轉(zhuǎn)行,即八地以上的菩薩行,這時維摩詰來問他:佛授記你一生將成佛,你究竟是以哪一生得以受記成佛?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如果說是過去,那你還在兜率天沒有降生,過去生已滅;如果說是將來,將來成佛時的那個彌勒佛還未降生,F(xiàn)在生為人的這個彌勒比丘,念念無住,也會有老、死。授記之記,為肯定、判別之意,又作記莂,指預(yù)言將來成佛!顿t劫千佛因緣經(jīng)》中,佛講述了賢劫千佛的宿世因緣,按成佛次第列舉了其名號,彌勒佛為第五。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佛曾教誡比丘:你現(xiàn)在任何時候也都在生在老在死。從實相來講,人不僅僅是一生有生有老有死,而且每一剎那,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生、老、死?茖W(xué)發(fā)現(xiàn),人體細(xì)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就是生老死滅。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如果是因為無生而授記,那么無生即是正位,正位就是正果,住于涅槃,若住于佛所說的涅槃中,唯有與畢竟空之實相相應(yīng)的解脫心,那也無所謂受記,無所謂得無上正覺,沒有一個什么人或自我可蒙授記、可得正覺者。那么,彌勒究竟如何受記一生成佛呢?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是從真如生這個意義上受記呢,還是從真如滅這個意義上受記呢?如果說是因從真如而生受記的話,真如本身是無生無滅的;如果從真如滅得受記,真如不生故也不滅,無所謂哪一生,那么你以哪一生來受記呢?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圣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一切眾生都是同一真如,以同一真如為體性,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都是如此,同一真如。眾圣賢,包括彌勒菩薩也是如此,本性都是同一個真如。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yīng)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yīng)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如果你彌勒菩薩能夠受記未來成佛的話,那么一切眾生都應(yīng)該受記將來成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不僅僅彌勒菩薩是未來佛。為什么?如果因為彌勒有真如,佛授記彌勒將來成佛的話,而真如“不二不異”,沒有差別,任何眾生平等具有,同一無異,沒有兩樣,按理都應(yīng)該受記成佛。因為“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其本性是空,空即是菩提。所謂菩提,大覺,只是畢竟空的法界體性本具的覺性,所謂本覺。這種必然成佛的因,謂之佛性,什么是佛性,在大乘經(jīng)論中有不同的說法,也成為大乘教義中爭議不清的一個問題,《涅槃經(jīng)》中說凡有心者將來必得成佛,是則以心為佛性。若以真如為佛性,則不但有心者有真如,即無心的草木土石等也有真如,于是有草木非情亦有佛性的說法,但這種說法在《涅槃經(jīng)》中有明確的否定。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dāng)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fù)更滅。

  如果彌勒成佛后將來滅度入無余依涅槃,那么一切眾生也必將滅度入無余涅槃,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涅槃,本來不生,也就不再滅。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維摩詰教誡彌勒不要以這世俗法引誘諸天,從勝義諦講,沒有一個什么實體發(fā)心修行乃至成佛,比如,我陳某,現(xiàn)在發(fā)了菩提心,將來成佛,但將來成佛時的那人已非現(xiàn)在發(fā)心的陳某,沒有一個實常自我的某某發(fā)心修行乃至成佛。如《金剛經(jīng)》佛言: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將來得成釋迦牟尼佛。

  彌勒!當(dāng)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而應(yīng)該教導(dǎo)這些諸天舍棄分別無上菩提之見,無上菩提不可以身得,因為身剎那生滅無常,無自性,畢竟空故,不可得;無上菩提也不可以心得,因為所謂心就是心行,即心理活動,顯然是剎那生滅,念念無常,沒有它常住不滅的自體,不可得。既沒有能得無上菩提的主體,也沒有所得無上菩提的實法,所謂無上菩提,只是如實知見真如的清凈心而已。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什么叫菩提呢?菩提就是寂滅,即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無相,是滅諸妄想相而證得的如實知見的覺悟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愿故。

  菩提是無為法,超越因緣,沒有能觀所觀故,不觀;沒有能行所行故、離憶念故,不行;沒有能斷所斷,舍離斷常等諸見故;沒有能離所離,離諸虛妄不實的認(rèn)知;沒有能障所障故,能障諸愿,諸愿,指有為的意愿、愿望。佛教講有二障、三障,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為什么是菩提呢?因為所謂障,終歸是自心的迷昧,無其自性,畢竟空,沒有實體,當(dāng)體即是實相,實相即是菩提;又:斷除諸障,才能證得菩提,所以諸障是證得菩提必要的資糧。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菩提是無為法,離出入,不出不入,不入當(dāng)然就不出了。因為沒有貪著,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超越十二入,叫做不入。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順于如”就是與真如相應(yīng),隨順真如,真如即是菩提。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住在法性里,窮盡實相的邊際。真如、法性、實際都是同一個意思,指的是同一法界體性。住、至,指親證,菩提即是親證法性、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墮在能分別、所分別的二元對立中,叫做“二”。意法,指意識了別法塵,菩提是無為法,不二,超越二元分裂。親證菩提,須離凡夫意識了別法塵這種認(rèn)知途徑之“二”,以能證所證不二的一切智、無分別智親證法性而得菩提。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即平等無差別,一切法皆是真如,所以平等不二,猶如虛空。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菩提是無為法,離有為法之生住滅,不生不住不滅。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這個“知”指知性,就是能知之性,以這種能知之性能夠了達(dá)眾生的心行,所以知性是菩提。宗密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知”指離所知的純粹能知之性。宗密的說法后來受到一些禪師的批判,但這里“知是菩提”之言,可以作其經(jīng)典依據(jù)。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會”為會合之意,凡夫的認(rèn)知,是六根、六塵會合而生識,即十二入,這種認(rèn)知途徑墮于因緣所生法,只能了別名相符號,不能證知絕對真實。菩提離六根六塵會合的因緣所生法,所以說不會是菩提。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xí)故。

  合,指心與煩惱和合或粘結(jié)在一起,菩提不跟煩惱習(xí)氣和合,自性清凈,所以不合是菩提。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無處,就是沒有處所,超越空間,不在東南西北中,處所、空間是意識對物質(zhì)現(xiàn)象的一種分別,菩提沒有固定的形狀,沒有物質(zhì)實體,所以超越空間,無處所,無處所即無在無不在。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假名的自性本空,是人為假立的一種符號。菩提了知假名不實,故超越假名而證實相。假名的“假”,是假借之意。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菩提就像幻化一樣,本無實體故,沒有取舍。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

  菩提不被擾亂,遠(yuǎn)離散亂,本來常定常靜。“善寂”就是善于寂靜,因為法性本來清凈,不受煩惱污染。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菩提無取,不執(zhí)取、不攀緣任何東西。攀援,就像人抓住一個什么,或者靠著一個什么,凡夫的心行就是這樣,總是要攀緣一個什么。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諸法體性平等一如,沒有差異,了知諸法體性無差別相,叫做菩提。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菩提不可言說思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喻,諸法法性微妙難知,非凡夫的認(rèn)知方式所能了知,只可離念自內(nèi)證。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得無生法忍,指證到七地菩薩以上,常住在對諸法本來無生的甚深忍可中,不可動搖。維摩詰如此善于說法,彌勒菩薩也自認(rèn)為智慧不及,不堪去問疾。

原標(biāo)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菩薩品第四(1)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