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中說“四大苦空”

靜波法師:佛經(jīng)中說“四大苦空”

  所以,佛經(jīng)中說“四大苦空”。

  這就是《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一覺“四大苦空”。我們要出離,不要去執(zhí)著它,但又不能不面對現(xiàn)實。而面對現(xiàn)實,我們又不能去執(zhí)著它。如果執(zhí)著它,會越來越麻煩,反而不執(zhí)著它,我們會天天很快樂。不執(zhí)著,我們活得很自在,很自在就會很快樂。

  有人總是覺得我們很可憐,我說:“我們看別人的感覺也是這樣:你看我可憐,我看你還可憐哪,感覺都差不多。”你看我可憐可是真的,我看你可憐也不是假的。有時候,就好像我們總是在說假話。

  因為我們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真理:四大苦空,你說空不空?你說假不假?你說苦不苦?我們有這個身體就是這樣。每一個在座的老人,請問哪一個沒有過年輕,沒有過孩童時代?都有。我也有,我將來也會同大家一樣變老、死去,無論我同意不同意,也無論大家同意不同意,都沒有用。有人說:“法師,你可不能死。”我也得死,因為沒辦法,所以才學佛。

  人類所依止而住的欲界環(huán)境,也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空間環(huán)境也是如此,不僅僅我們的身體如此,這個世界也是由地水火風組成,不承認也不行。我們就是要說理,如果不承認,那是腦袋有問題。我們就講理而言,它就是緣起,就是各種元素組成的現(xiàn)象,如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茶杯,它是由什么組成的?土、人工、模具,再加上燒制、釉子等,于是成就了茶杯現(xiàn)象。有一天,一不小心它掉到地上碎了,即使你哭,那也沒有用,就是這樣,哭有什么用?

  所以佛教從來不提倡人死后嚎啕大哭,因為你捶胸頓足,挽回不了現(xiàn)實!即使你自殺了,也不能跟他去,因為他的路和你的路因緣不會完全一樣,肯定不同!所以佛教不提倡自殺,也不提倡人死后哭,因緣已散,不要住著。我們自己捫心自問,對待父母沒有喪良心,盡了責任,那么我們就坦然了,不再煩惱了。不然的話,恐怕良心有點問題吧。父母活著的時候不好好養(yǎng),死的時候后悔了就哭,當然是不應該的。雖然人之常情理解!就解脫而言,需要理性。

  如果不能悟得為空,反而執(zhí)著為實有,必然會生起情緒的變化。

  它確實是空的,因為它首先是假的,假的不就是空的嗎?如果不能夠去感悟空性,而認為這個東西是實在的、恒有的、永遠的,很珍惜,那么我們一定要去執(zhí)著它。如此,就會生起貪嗔癡。

  所謂貪,比如說:“那錢有!那就是錢哪,我為什么不貪?”金子在那里擺著,黃澄澄的,那就是金子,你說你不貪,那正常嗎?但是,我們想到,金子不會常有,我們也不會常有,有與沒有已經(jīng)無所謂。

  所謂嗔,得不到就恨,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傻才這樣做。所謂癡,就是沒有智慧的自以為是的意思:因為無明,沒有光明,沒有智慧,所以我們看不透事物的真相,從而活在一相情愿的局限之中。

  據(jù)說古代的時候,有一個人到市場上去,人家做買賣,他偷人家的銀子,人家把他抓住了。有人問他:“你怎么光天化日之下就偷人家的銀子呢?”他說:“嗨!我當時只是看到銀子了,其他什么都沒看見。”所以他就明火執(zhí)仗地搶。這就是悲劇,就是貪嗔癡的結(jié)果。為什么?他就認為那東西可愛、實在,那個東西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就偷了,偷完了之后被抓到了,從而真的改變命運了。

  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不也有差不多的故事嗎?佛陀看到一堆銀子,說是毒蛇,走過去了。阿難一看,也說是毒蛇,也走過去了,不理它。有兩個好奇的人,說:“什么毒蛇呀?”他們跑了過來,到那里一看是銀子,趕緊就弄回家去了。那是政府的庫銀,上面打著字號,人家正好要捉這樣的人,于是就把他們給抓起來了。

  要殺頭時,他們喊:“冤枉。”“冤枉什么?這就是你們偷的。”“哪里呀?佛陀和他的弟子說是毒蛇,我們聽到了,到那里一看是銀子,我們就把它拿回家了。”他們就說是撿的。后來把佛陀和阿難請來了之后,給予證明才最終沒事。最后這兩個人直摸腦袋,說:“真是毒蛇!”

  可見,我們?nèi)绻澬,它就是毒蛇。很多人就是為了財,才會誤入歧途、謀財害命,這當然可怕。所以說,每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是實在的,就會向外攫取,就一定會煩惱。

  人有貪嗔癡,就會有取有舍,好的就要,不好的就不要,這是一種力量,因為有了貪嗔癡,有了取舍,所以苦就來了。它拒絕不掉,緊緊地跟著我們,所以輪回的事情一定無法避免。我們現(xiàn)在又貪又嗔又癡,又有取又有舍,然后你說“我就是不想輪回”,哪里有這樣的好事?告訴大家,沒有這樣的好事。

原標題:【極樂法雨】靜波法師:為什么說四大苦空?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哈爾濱極樂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