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3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23
2006年4月6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21、方。
“方者。色處分齊人法所依。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極。亦隨所制!
方,指空間的方位、處所。空間,指十方、四方等,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臻g也是相對的,空間的方位、處所是相對的。比如我們在蘇州,可是如果在福建、廣東看來,這里就有北方的樣子了。要是跑到北京那里,蘇州就是典型的南方了。所以,空間、方位是有相對性的。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這里要“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西面,再過十萬億佛土再來看西方極樂世界,那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了東方極樂世界了。所以,方位、處所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是有相對性的,是離不開物質(zhì)的基礎(chǔ),離不開特定的時空。方位也是假立的東西,也是根據(jù)心法、心所法、色法假立的。
22、數(shù)。
“數(shù)者。度量諸法之名!
數(shù),是數(shù)字,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數(shù)量。數(shù)量是什么東西?數(shù)是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有沒有一個獨立的自體。數(shù)也是建立在一個很具體的事物的基礎(chǔ)上。比如說你有多少錢,離不開你自己有多少錢這個實際的內(nèi)容;你的年齡多大,離不開你這個人。所有的數(shù)字都建立在一個具體的事物的基礎(chǔ)上。數(shù)也還是心法、色法、心所法的假名安立,離開這些數(shù)字是沒有自己獨立的自體。
23、和合性;24、不和合性。
“言和合性者。謂于諸法不相乖反。不和合性者。謂于諸法相乖反故。”
和合性和不和合性,是根據(jù)事物相順或相違的道理建立起來的。事物和事物之間相順的性質(zhì)建立這種和合性,如水和火就是不和合性,五行里也有和合性和不和合性的說法,有相克、相生的說法。木和火就是相生,水和火就是相克,水和木就是相生。相生就和合性。四大里同樣地,比如說水和土就是和合性,水和火就是不和合性。所以事物和事物存在這種相生相克的道理,用百法的話來說就是和合性和不和合性。如二個人相克,那就是,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也不順眼。
以上二十四種不相應(yīng)行法,是根據(jù)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表現(xiàn)或某一種特性、作用建立起來。
這二十四種不相應(yīng)行法,有的單純是建立在心法的基礎(chǔ)上,有的是通心法、心所法、色法,這是不一樣的。
接下來要講的是無為法。
為,造作。造作的法也就是緣起的法,緣起的法是有造作、有生滅,這是有為法。無為,就是沒有為,沒有生滅,沒有造作。有為法指的是緣起法,無為法指的就是空性、真如。空性,是法爾如是,是沒有生滅,也不是靠造作,是亙古亙今的。
無為法和有為法是什么關(guān)系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無為法沒有離開有為法,你不要在有為法以外去找一個無為法,那就錯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無為法是要透過有為法來顯示出來,是要透過有為法來認識。
第三點,每一個有為法都是作為一種個別的現(xiàn)象,是作為個別的存在。雖然法與法之間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但每一個法都是作為個別的存在,是自相的存在。那無為法是一味的、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透過任何一個途徑證得的空性都是一樣的。如你透過桌子認識的空性和透過房子的空性,都是一樣的。你透過糞堆認識的空性,和你透過金銀財寶或是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文物、古董證得空性都是一樣的。在空性上是沒有區(qū)別的。所以,“道在瓦礫。道在屎尿。道在螻蟻”(原文查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痹:“何其下邪?”曰:“在稊稗!痹:“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痹:“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yīng)!懊娴谖逯v和第八講仍然同樣引用過,若重新整理時,可一并改過。)很多禪宗祖師的開悟都是在生活中開悟的,不是在禪坐的時候。有的看到花,有的聽到妓院的樓上唱的什么歌,有在干活,鋤草,鋤著鋤著,有個什么東西掉下來,就開悟了。開悟,隨時隨地都有開悟的機會的,隨時隨處都沒有離開。所以,僧肇大師在《肇論》里說:“然則道遠乎哉!钡离x你是不是很遠?它說:“觸事而真!蹦阌|到任何一個事情,當下其實是道,都是真,都是空性。還有一句話叫“圣遠乎哉。”,佛菩薩是不是離你很遙遠,回答是:“體之即神!蹦阒灰w悟到了,即是的。遠不遠?不遠,只是你識不識而已。你認識了,就是了;你不認識,也就不是了。
關(guān)于無為法,略有六種。大家聽了有點納悶:講無為法是一體的、普遍的、平等的,怎么還有六種。它可以講六種,我可以講一百種。講一百種而不是說無為法有一百種,而是說可以透過這一百個方面去認識無為。比如說,通過桌子來認識的無為,可以叫桌子無為;通過房子來認識的無為,可以叫房子無為;通過一棵樹來認識的無為,可以叫樹無為,但是,不管是桌子的無為、房子的無為還是樹的無為,其實在無為上是沒有差別的!耙磺匈t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辈皇钦f無為有差別,而是證的人有差別,證有深淺。就像三獸過河一樣,對法性的證悟有高低,不是法性的本身有高低。這個道理要知道,所以,在無為法、在法性、在空性上是平等一味的。其實唯識里還講七種真如,部派佛教里講到無為,有的講三種,有的講八種,有的講十種,其實不管講幾種,這只是一種顯示的方式不同,不是無為的本身有這么多差別。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1、虛空無為。
這只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說無為像虛空一樣,遠離一切障礙,無相、無所得,又是那么平等、普遍的。其實有沒有相呢?那么,虛空有沒有相呢?事實上虛空還是有相的,所以,任何比喻都不能百分之百地準確。虛空如果沒有相,那你是怎么知道虛空的?從比喻的角度,無為因為具有像虛空的特征,所以叫虛空無為。
2、擇滅無為。
擇,是用智慧來揀擇,通過智慧滅除妄識之后,所證得的空性,這叫擇滅無為。你要證得無為,你必須要靠智慧,靠智慧斷除見惑,斷除見惑之后,才能證得無為。
3、非擇滅無為。
其實這個法性是無所不在的,是時時都在顯示的。當有為法的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事實上有為法是在顯現(xiàn)的,是在放光的,是在作用的。在這個時候所呈呈現(xiàn)出來的無為,就是非擇滅無為。當空性沒有被妄識遮蔽的時候,沒有被染污的緣起遮蔽的時候,它當下就在顯現(xiàn)。而這種當下的顯現(xiàn)就是屬于非擇滅無為,不須要你要智慧去揀擇,事實上它當下就在呈現(xiàn),它當下就在作用,只是你識與不識而已。你只要認識到了,你當下就可以契入進去了。
4、不動滅無為。
不動滅無為是指第四禪,第四禪已經(jīng)做到了遠離前面的初禪、二禪、三禪的喜、樂,初禪叫離生喜樂,二禪叫定生喜樂,第三禪叫離喜妙樂,有喜有樂。其實喜和樂都是一種動蕩的心態(tài),所以,真正最高的快樂是超越苦和樂的,我們世間所謂的苦和樂乃至包括禪定的苦和樂,都是屬于一種動蕩的,這種動蕩的狀態(tài)最終都將要導致災(zāi)難性的后果。所以,在世界要滅亡的時候,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前三禪天到地球要滅亡的時候,都要被地、水、火、風給摧毀了。但是,到了四禪天的時候,因為心已經(jīng)舍、念清凈了,心已經(jīng)進入不動的狀態(tài),已經(jīng)不再落入喜樂的情緒的狀態(tài)時候,這時任何災(zāi)難也就傷害不了他了。所以,這個不動,是指在第四禪的禪定的基礎(chǔ)上,作毗婆舍那所證得的這種無為,叫不動滅無為。
5、想受滅無為。
想受滅無為,這個想受滅是無所有處,在四禪八定修到了無所有處的時候,想受都不行了,這個時候如果能作毗婆舍那的觀的時候,證得的無為,這個時候的無為叫想受滅無為。
6、真如無為。
真,真實;如,如如不動。指空性具有真實、如如不動的特征,叫真如無為。
這里講六種無為主要是根據(jù)一些比喻,也根據(jù)契入無為的方式、角度、狀態(tài),建立這樣的六種無為,其實像我剛才講的也可以講一百種無為。說多少種都沒有關(guān)系,但是,無為是沒有二樣的,空性是沒有二樣的,如果有二樣就不是空性了。
關(guān)于《百法》的內(nèi)容到這里已經(jīng)介紹完了。《百法》這部論分三塊:
第一塊,“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憋@示無我,這是本論的一大要領(lǐng),整部通過對一切法的分析,揭示了一切法,所謂宇宙的一切法不外乎這一百法,其實在一百法以外還是在一百法中,是找不到“我”這樣的一個東西,也就是找不到獨存的、不依賴緣起的、具有主宰性的這樣的一種東西,找不到。所以,通過百法的分析,第一個要說明是無的道理。
第二,要說明的是什么呢?唯識的道理。唯識,就是這五位百法事實上都離不開識。心法本身就是識;心所法是和識相應(yīng)的,還是識;色法,是識的顯示,也還沒有離開識;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建立在識的基礎(chǔ),是識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還是沒有離開識;無為法,是識的實性,也還是沒有離開識。所以,通過五位百法,主要是要證明:一切唯識、無我。
第三塊,就是要幫助我們來認識我們有情的心和心所。作為有情的存在,存在是個什么東西?存在不外乎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些心所,有普通的心所,有善和不善的心所,以及在我們在尋求解脫的過程中,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哪一些是我們要經(jīng)歷的心所,哪一些是對我們禪修構(gòu)成障礙的心理,這都是我們須了解的。
所以,關(guān)于對心理這一塊的了解,其實對我們大家修學佛法非常非常地重要,因為修學佛法終歸是要落實心行上,如果你不能能把佛法落實到心行上,你所學的將會只是一種理論,對你的生命是沒有多大幫助的。如果你要落實到心行上,你必須要了解到你有哪一些心,每一種心行的規(guī)律,如何去張揚我們善的心,如何去克服我們不善的心。這些都必須要建立對這些心認識的前提條件下。如果說我們不了解我們的心,我們說要參禪,參什么?你要找什么?你要克服什么?不知道啊!不知道,那就是稀里糊涂的,所以,很多人禪修,修著修著,就出問題了,著魔的著魔,跳樓的跳樓,神經(jīng)病的神經(jīng)病,生病的生病。還有很多老修行,修著修著,后來就變成老不修行了,還俗了。有的時候我們在佛學院讀書,如果哪一個學生特別特別老修行,結(jié)果后來,還俗得最快了。修了半天沒有名堂,痛苦不堪的,所以,最后最容易出問題,亂修。因為如果你的修行方式是錯誤的,但是你很懈怠,你還不會出問題的,你越精進,就越容易出問題。所以,百法的法相在整個從《俱舍論》到部派佛教的各個論典,到唯識的論典,每一個論典對這一塊內(nèi)容都很重視。這說明什么道理呢?這說明對心的了解,對我們修行來說,是非常地重要。
最后還有一個結(jié)論: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你看這個論是不是前后呼應(yīng),很呼應(yīng)。你看印度的這些大論師們多有智慧,就這么一個百法,大概也就幾個字,你看把宇宙人生的道理、關(guān)系,講得這么透澈,這有多大的智慧啊!
“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逼鋵嵾@個論就是二個問題,一個是“何等一切法”,我們前面的所有的說的這個內(nèi)容,都是回答這個內(nèi)容: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者無為法。對每一個法的解釋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宇宙間到底有一些法,這些法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云何無我。你說的無我又是怎么回事?“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逼鋵嵕褪嵌N無我,一種是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是梵語,翻譯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數(shù)取趣,就是不斷地在六道里去投生,這樣的生命形態(tài)。數(shù),就是數(shù)數(shù)地,在六趣里投生。為什么會數(shù)數(shù)地在六道里投生,因為有情生命的基礎(chǔ)就是惑和業(yè),因為惑和業(yè)就會感果,就會受生;在受生的過程中,又會起惑、造業(yè),然后又去投生……我們無始以來就是這么干的。所以,叫數(shù)取趣,不斷地投生,不斷地流轉(zhuǎn)。在不斷地流轉(zhuǎn)過程中,事實上在輪回中沒有主宰的,由惑和業(yè)在推動著。所以,佛教的輪回觀是無我的輪回觀,無我的輪回觀是沒有受者、沒有作者,但是這種惑和業(yè),就像流水一樣,就像燈焰一樣,就像流水前后相續(xù),就像我們點燈,燈芯一直往下燒,火不會滅,但是,所燒的燈芯不是一個東西的,它前后燈芯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每一期受生的生命都是不一樣的,舊的業(yè)力受報結(jié)束,新的業(yè)力又產(chǎn)生了。生命就是在這樣一種惑業(yè)的過程中,生生不已。這個生生不已的生命其實是沒有我、沒有我所,就是一個緣起的生命,就是因為你造業(yè),形成了各種妄念、情緒,然后這些妄念、情緒又促使你去造業(yè),然后流轉(zhuǎn)生死。所以,在輪回的狀態(tài)里,是沒有我,你是找不到我的。關(guān)于無我的道理,在佛經(jīng)里有很多的說明。就像說我們五蘊的色身,每一個蘊也不是我,你能不能說哪一個蘊是代表著你呢?你說是鼻子是你?還是耳朵是你?還是眼睛是你?不是。那每一個零件都不是你,那所有的零件合起來,也不是你。所有的零件合起來,只不過是一大堆的零件。所以,所謂的你,只是一個假名安立。我們說汽車,一個零件不叫汽車,但是所有的零件合起,我們把它叫作汽車。但事實上,汽車又是個什么東西呢?離開零件,汽車是個什么東西呢?離開零件,找不到一個汽車這樣的東西。所以,汽車不在這個零件之內(nèi),也不在零件以外。就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是人無我。
還有法無我。法也是沒有自性的,法也是一種因緣和合的,一切法都是緣聚緣散,離開因緣找不到法的自性。什么自性?自性,就是自生自成,自己產(chǎn)生的,自己形成的。什么叫自己產(chǎn)生的?就是不依賴任何條件,它自己就存在。你們想一想:有沒有哪一個東西,它是不依賴任何條件它自己就存在的,它自己就形成的。然后,它自己存在之后,就永恒地存在,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東西?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東西,沒有。如果有這樣的一個東西,那就是有自性,可是我們找不到這樣的一個東西。比如說我們在物質(zhì)上可以分析,分析到最后,那就分到極微,極微還可以往下再分。你看,現(xiàn)代的物理學已經(jīng)證明:物質(zhì)在不斷地分析之后,最后就空的,就變成是一種能量了。但是合在一起,就是物質(zhì)的形態(tài)。我們的心法,也可以分,分到最后就是剎那。心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里又分為九十個剎那。那你再往下分,心念是什么東西?其實每一個忙你剛剛生起的,它都是微不足道的,只不過是因為你執(zhí)著了它,你在乎了它,它就會無限地張揚。所以念頭是個什么東西呢?念頭也是了不可得的,也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也是因緣法。所以,我們對有情、對法,要不斷地分析。通過不斷地分析,分析到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所執(zhí)著的所謂我、法、美、丑……都是一種假相,都是一種我們的意識所投射的東西,實際上在客觀上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東西。你說,美,可是美是沒有實質(zhì)的。你說哪一個人長得好看,可是好看是個什么東西?完全就是一種假相,你給她解剖開,看看好看,到底好看在哪里?好看就是假相。美是這樣,丑也是一樣,任何東西都是一樣,都是因緣的假相。沒有我,也沒有我所。
我們須要學會做這樣的觀察、觀照,因為我法二執(zhí)它是我們一切的妄識、妄想、顛倒建立的基礎(chǔ)。生命的妄流就是建立在我法二執(zhí)的基礎(chǔ)上,如果我們認識到我空、法空,我們生命的妄流將會被瓦解掉,如果沒有這種我法二執(zhí),我們就很容易契入空性。所以,佛法的正見,這個正見不只是唯識宗的正見,還有阿含的正見,還包括中觀的正見,如來藏的正見,還是像禪宗的正見,如來藏的正見的,所有的正見,無非是要幫助我們一方面要破除我法二執(zhí),摧毀我法二執(zhí)。因為只有摧毀我法二執(zhí)才有可能最終達到舍棄凡夫心的效果。因為凡夫心就是建立在我法二執(zhí)的基礎(chǔ)上。另外一方面通過正見,幫助我們契入空性,獲得空性見。所以,這是佛法的核心,也是我們整個佛法修行所要做的事情。
百法講完了。
講完了,要做一篇作業(yè)。每一個人根據(jù)自己的生活或是人生的經(jīng)驗,或者是修行的體驗,你選擇某一種心或是某一種心所,好好地寫一寫。比如說你對懈怠這個心所特別有體會,對我的人生產(chǎn)生過多大的作用,我應(yīng)該如何去對治它;或者覺得貪心特別有體會,貪心對你的人生、對你的修行有什么樣的影響,然后應(yīng)該如何對待它;也有的人對慚愧心很有體會,你就根據(jù)你自己的生活或者修行來好好地談?wù)。當然一方面可以適當?shù)匾?jīng)據(jù)典,最主要是寫自己的修學心得,要結(jié)合人生、修行來寫這篇文章;蛘哂械娜藢ΧU修方面,如輕安、定方面有體會,也可以寫。
- 上一篇:第一頁
-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2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