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科學的三大交涉點
近現(xiàn)代以來,將佛教與科學置于同一平臺進行考察與對話已成為一個新興的理論視域。參加討論的,既有佛學家,也有科學家,兩種原本看似排異的力量逐漸尋找著彼此的融合點,從而拓寬了各自的理論疆域,并促成了一門邊緣學科的誕生。
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將佛教視作迷信,就是將迷信等同于佛教。發(fā)現(xiàn)佛教與科學的接軌點并將佛教科學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學時代人們對佛教的誤解與偏見,同時引導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語境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許多獨特價值不但可以為科學提供富有啟發(fā)意義的認識路徑,而且也可以彌補與校正科學的某些實踐缺失與價值偏弊,以共同促進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應當說,這是“佛教與科學”雙向受益的一個過程。
我認為,“佛教與科學”可以在物理、心理、倫理三大交涉點上展開:
一、從物理學層面看,佛教之“空”本指“因緣和合”、“真空妙有”的“無限可能性”,而科學對宏觀本體與微觀本體的探索也最終指向“無限大”與“無限小”,兩者共同的目標是在整體的、有機的、主客觀交融的普遍聯(lián)系中探索與揭示宇宙存在的實相與本來面目。與世間許多宗教、哲學總要預設一個本體、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從體證出發(fā),在紛紜萬象中概括出緣起法則,得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結論,以“如實知見”宇宙實相,從而使人們不是在迷信中祈求護佑,而是在心靈的感悟中獲得解脫的力量;而伴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對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探索也在不斷深化。正如當代英國科學史家布魯克教授所言:“按照那種把原子看成是一個含有各種可能性的系統(tǒng)的量子力學詮釋,把原子還原為關于其組成部分的狀態(tài)的單一描述是行不通的。在原子中,基本粒子的獨立身份消失了,描述系統(tǒng)的規(guī)律不能從描述其組成部分的規(guī)律中推導出來……它們與包含它們的那些系統(tǒng)處于共生的關系之中……如玻爾告誡:在尋找生命的和諧時,人們千萬不能忘記,在存在的戲劇中,我們自身既是演員,又是觀眾。”①所不同點,一為體證,一為實證,一為性智,一為量智,它們是人類智慧的兩大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成完整的、健全的智慧。性智是人文的、價值的、求道的、整體的、靈性的、直觀的、情感的、做人的智慧,量智是科學的、理性的、邏輯的、數(shù)理的、實驗的、做事的智慧,只有將雙方彼此打通、綜合運用,人類才能不斷認識大自然和人自身以及所有未知世界的奧秘,才能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這種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是佛教與科學的精髓,也是佛教與科學可以達成交涉的堅實基礎。
二、從心理學層面看,佛學可以說就是一門最古老的“心學”,佛陀即以療治眾生心病的大醫(yī)王為己任。以“如實知見”的智慧來“自知其心、自凈其意”是佛教極為殊勝之處。此點在佛教“唯識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佛陀細致入微地解析了心識的生起、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并提出了一系列“轉識成智”以及獲得心靈凈化與解脫的方便法門與操作技術,樹立了由人成佛的超越型人格的典范,F(xiàn)代人由于不能善治其心,故染上了浮躁不安、緊張焦慮等種種心病。而佛陀的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其實都是對治心病之法。如果我們能善用佛陀“心”的智慧,以靜心對治動心、以好心對治壞心、以信心對治疑心、以真心對治妄心、以包容心對治狹隘心、以無心對治有心、以永恒心對治無常心、以平常心對治執(zhí)著心,那末我們就能釋放出心的不可思議的妙用。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心凈則國土凈,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世界平,F(xiàn)代西方心理學諸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對人類潛意識的描述、榮格對集體無意識的揭示以及弗羅姆、叔本華、胡塞爾等哲學中都可以看到佛學的影子。西方心理學家能在實驗與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研究人格的發(fā)展過程以及行為的潛在因素,但卻在人格改造上暴露出明顯的局限。佛教心理學在這方面的統(tǒng)一性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三、從倫理學層面看,佛教基于三世因果的業(yè)力論所提出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戒偈”,具有強大的社會教化功能?茖W從事物普遍聯(lián)系中揭示出因果關系的法則,而佛教則將這種因果法則運用于社會倫理與人格塑造之中,具有高度理性化的特質。佛陀理性化的業(yè)力因果論既消解了神意倫理的迷信色彩,也在強化“自作自受”中避免了宿命論、機運論等倫理學說的弊端。佛教倫理學特別強調業(yè)由心造、人心有能自主其業(yè)的自由意志,從而對于人類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力行眾善、自鑄良善人格、凈化生存環(huán)境、提升生命境界、共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發(fā)展的美好社會具有切實的道德實踐效用。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理念,我們太原白云禪寺自覺實施了“日行一善、善行一日”的日常道德機制,呼喚更多的人們從每一天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對善良的理論認知、價值訴求轉化為最真誠、最具體的行動,并將其養(yǎng)成為一種最為內在的信念、情懷、境界、習慣與人格。我們深知,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自然而然,無處不在,而且不但能夠自善,還可善人,并能隨時隨地以自己的人格與行為帶動和影響他人共同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以形成社會互動和社會風尚。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如果每個人能夠“日行一善”,那么日積月累,積行成習,積習成德,積德成賢,就會成就全社會的大善與至善。佛教在科技時代的獨特價值,也可以在我們具體的倫理體認與道德實踐中體現(xiàn)出來。
自近代以來,整個世界在推進工業(yè)化和信息化的歷史進程中,科技和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生存需求和發(fā)展需求,但同時也遭遇到了許多現(xiàn)代性問題。在出現(xiàn)生態(tài)危機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心態(tài)危機、價值危機和道德危機;人類進化了智商,退化了智慧;發(fā)達了科技,淡化了人文。這種通過向外逐物、向自然掠索來滿足欲望的文明發(fā)展模式極易導致人類逐物不返,將欲望變質為永無休止的“貪欲”,走向一種“深度迷失”,F(xiàn)代文明急需在重構中調整自己的價值航向,進而能夠真正尋求到一條走出異化怪圈、以人為本、多維和諧的新的發(fā)展之路。如果我們能夠從佛家智慧中汲取有益的營養(yǎng),并從中衍生和轉換為現(xiàn)代人所需要的生態(tài)智慧、道德智慧、和平智慧、和諧智慧和心理智慧的話,那么,最古老的東方智慧將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并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取之不竭的價值資源。
正如愛因斯坦、羅素等著名科學家所呼吁的那樣:在科學發(fā)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性的覺悟,并且認為探索真理應該是兩條路互補:一條是器證與推理,一條是悟覺與體證,甚至認為道德標準與道德價值應該置于科學真理之上。我們相信,佛教與科學的關系不但是一個富有內涵的研討會命題,而且會導致思想的突破與實踐的超越。這無論對佛法,對科學,都是值得歡喜贊嘆的世紀福音。
參考文獻:
、、布魯克:《科學與宗教》,蘇賢貴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P348
- 凈界法師:佛教妙音是什么意思?心力跟佛力之間的橋梁是什么?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典與道教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