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原文▼

  問:大乘小乘之區(qū)別如何?

  太虛大師答:

  大乘小乘之別,細言之頗深。概言之,大小乘均為出世法,了解生死輪回,程度均超過人天法。人天法者,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間太平安樂,即人法;有許多宗教求升天,即天法。自佛教言:做人及升天,仍在輪回之內,非永久解脫;雖在天上,仍受輪回。能見全世界眾生在生死輪回中,欲超出生死輪回,求自己了脫,故曰小乘;以其所求者僅及自己,但不害人。若有人求學,亦愿教助,然不能普度眾生,故其結果僅自己得涅槃;故見理亦較淺,僅能空我而不能空萬法。理淺行小果亦小,即由小乘發(fā)心乃至小乘所修之果。

  至大乘之發(fā)心,非為一己,是無己而為眾生,以眾生為己。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其本身生命不屬于己而屬于眾人;其發(fā)心為大眾,故可成為菩薩。此中相差頗遠,大乘無一定范圍,菩薩發(fā)心無量無邊,故云眾生無邊誓愿度。如欲救國,應先知吾國之歷史,人民之生活狀況,然后始可救國。若欲普度全法界眾生,必須先明白其理,始能普度眾生,非同小乘僅見及我空。若見眾生種種煩惱,必先知種種法門;欲度無量眾生,必學無量法門。先從初發(fā)心菩薩地位,漸漸修到佛之地位,始能度一切眾生成佛,始真能有普度眾生之智慧能力,否則有其心而力不足。故大乘乃自普度眾生而發(fā)心,澈底了解無量世界、無邊眾生之一切,而度脫其煩惱;要修證圓滿,始能成佛,成佛始有普度眾生之功能。

白話譯文▼

  問: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太虛大師答:

  大乘和小乘的區(qū)別,仔細說來很是深奧。大概地說,大小乘都是出世法,能引導人出離生死輪回,程度都已經超過了人天法。什么是人天法?在世界上要做最好的人,使人間太平安樂,就是人法;有許多宗教求升到天上,就是天法。從佛教來說,做人和升天,仍然在輪回之內,不是永久的解脫;雖然在天上享福,仍然會受輪回。

  能夠見到全世界的眾生在生死輪回之中,想要超出生死輪回,求得自己了脫,這就叫小乘;因為他所求的只涉及到自己,但是不害別人。如果有人請求學習解脫生死之法,他也愿意教授、幫助,但是不能普遍地度化眾生,所以其結果僅僅是自己得到涅槃之果;他證悟的理,相較大乘,也是淺一些,只能空“我”而不能空萬法。理淺行小所得的果也小,就是由小乘發(fā)心乃至小乘所修證的果。

  至于大乘的發(fā)心,不是只為自己,是“不為自己得解脫,但求眾生得離苦”,以眾生為自己。比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本身的生命不屬于自己而屬于眾人;他發(fā)心為了大眾,所以能成為菩薩。

  從發(fā)心來看,大小乘相差比較遠,大乘沒有一定的范圍,菩薩的發(fā)心無量無邊,所以說:眾生無邊誓愿度。如果想救國,應當先知曉我國的歷史,人民的生活狀況,然后才能救國。如果想普度全法界的眾生,必須先明白一切的理,才能普度眾生,不同于小乘的見地僅達到“我空”。如果知道眾生的種種煩惱,必定先知曉種種法門;想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必要學無量無邊的法門。先從初發(fā)心的菩薩,漸漸修到佛的果位,才能度一切眾生成佛,才真的能有普度眾生的智慧和能力,否則有這樣的發(fā)心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所以說,大乘是從發(fā)心普度眾生,徹底地了解無量世界、無邊眾生的一切,并且度脫眾生的煩惱;要修證圓滿,才能成佛,成佛才有普度一切眾生的功能。

原標題:大德開示丨大乘和小乘的區(qū)別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廣州光孝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