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念佛能往生的道理

  善導大師開示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

  這段文“稱名正定業(yè)”之文,也是在《觀經(jīng)四帖疏》第四卷〈散善義〉之“深心釋”。

  此文顯示:不論凈穢,不論罪福,不論定散,心之是非,一概不論;凡夫之心,余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彌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

  善導大師這段正定業(yè)之文的開示,如果我們念佛的人明白、體悟,必然安心念佛。因為不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在什么時候、什么因緣之下稱念,都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本愿力,使得稱念的人,不論在行住坐臥或在時節(jié)久近,都是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稱念。

  念佛,是正定業(yè),就是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一般念佛的人,總是會考慮到“機”——自己在時處諸緣的念佛,認為說:我這個時候不知道可不可以念佛?我這個時候——躺著的時候不知道可不可以念佛?我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不知道可不可以念佛?有種種的顧慮。在此,善導大師開示我們“不論行住坐臥”,行就是行走,住就是站立沒有行走,坐就是坐著,臥就是躺著。也就是四威儀,不論時處諸緣,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在什么樣的因緣之下都能念佛,這就是念佛法門便利殊勝之處。“不論時節(jié)久近”,也就是不論念佛的時間長或短,只要“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

  “念念不舍”可以從兩方面解釋。第一個方面是站在“法”——阿彌陀佛這一方面來解釋,念念不舍就是我們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對我們不斷地普攝,也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念念不舍的救度。阿彌陀佛十二光明之中的第九光明叫做不斷光明,也就是念佛的人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普攝不斷,這在本經(jīng)第九觀真身觀,世尊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攝取不舍,就是我們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對我們的普攝是不舍的,對我們凡夫因地一直到西方果地,時時刻刻對我們的慈光照耀。

  “念念不舍”若站在“機”——我們眾生這一方面來解釋,也就是我們眾生一生念佛不退轉(zhuǎn),從現(xiàn)在到將來臨終往生西方,始終一貫,稱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一下子修凈土法門,一下子參禪,一下子修密,一下子學天臺,一下子學華嚴,一下子學三論,一下子學唯識,一下子念佛想去西方佛國,一下子念觀世音菩薩不想去西方佛國,一下子念地藏王菩薩要到東方琉璃世界,一下子念藥師佛要求消災免難,當然這樣的雜修,若不想要往生西方佛國就不構(gòu)成往生因,也不構(gòu)成善導大師在《四帖疏》所說的“念念不舍”的道理,也就是不相應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正定之業(yè)。

  “正定之業(yè)”同樣也有兩方面的解釋。第一方面在佛這一方來解釋就是“正選定之業(yè)”,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是法藏菩薩選舍六度萬行,選取念佛一行,用來救度十方眾生的方法。在《無量壽經(jīng)》記載,法藏菩薩攝取了兩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微妙、善的,使十方世界一切清凈、好的,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法藏菩薩看到十方一切諸佛國土的往生因,選取以念佛來救度十方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穩(wěn)當、是最簡單、是最容易,因此念佛就是阿彌陀佛所選擇救度眾生的方法,這就是正選定之業(yè)。

  第二方面,站在我們眾生的立場來講,念佛是“正決定之業(yè)”。“決定”就是一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念南無阿彌陀佛,能被阿彌陀佛救度到西方佛國,既然是法藏菩薩所選取用名號要救眾生的方法,因此十方的眾生,隨順法藏菩薩選取要救我們的方法而念佛,這樣當然凡心就與佛心相契相應。既然凡心與佛心相契相應,就是機法一體。“機”就是眾生,“法”就是阿彌陀佛。眾生歸命那一念,阿彌陀佛萬善萬行的總功德,就回向給歸命的這個眾生,歸命之相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往生論》,天親菩薩一開始就表達出要歸命阿彌陀佛愿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愿!锻摗诽煊H菩薩說: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就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佛的十二光明,第三光明叫做無礙光明,因此阿彌陀佛又叫做無礙光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是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表達出他歸命之心、往生之處,如果這樣,我們凡夫眾生學天親菩薩,歸命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也會往生。天親菩薩也是為我們凡夫做一個示范。所以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對我們念佛的人攝取不舍,使我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么如果要詢問說:為什么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使念佛的人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后這句“順彼佛愿故”,就是答案,因為隨順阿彌陀佛的愿力故。隨順佛的愿力,仰仗佛的愿力,當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輕輕易易、簡簡單單。

  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論“機”的行住坐臥與時節(jié)久近,也就是不論“機”內(nèi)心的清凈或污穢,不論“機”內(nèi)心的罪福——罪就是造罪,福就是福德,也不論“機”內(nèi)心的禪定與散亂,不論“機”內(nèi)心的是與非,總之,不管眾生的心中是什么樣的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能被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道理,若不是善導大師在《四帖疏》為我們彰顯,確實我們很難體會也很難了解。

  或許聽到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這樣的道理,一般自力心重的人,難免心中還帶有疑惑:難道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就這么容易嗎?我的心在念佛還會打妄想,哪有那么簡單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我們能往生不能往生,是看南無阿彌陀佛因地的法藏菩薩有沒有成佛?因為法藏菩薩誓言救度。四十八條大愿當中的十八愿說:“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乃至十念”就包括多與少,也就是長在一生的念佛,阿彌陀佛當然救度;短在一聲十聲的念佛,阿彌陀佛同樣也救度。“乃至”這兩個字有很深的佛意,乃至多念、乃至少念,乃至清凈心的稱念、乃至污穢心的稱念,乃至智慧心的稱念、乃至愚癡心的稱念,乃至禪定心的稱念、乃至散亂心的稱念,這都是在“乃至”這兩個字之中。

  法藏菩薩是古佛,佛發(fā)愿要救度眾生是沒有條件。佛是很慈悲的人,如果佛發(fā)愿要用名號救度眾生有設(shè)條件,必須眾生修到如何如何才加以救度,那么佛對眾生的根性非常地了解,必然會將所設(shè)的條件一一說清楚、講明白,可是在十八愿的因愿文中,法藏菩薩只有發(fā)愿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并沒有發(fā)愿說“十方眾生要念佛念到?jīng)]有煩惱、沒有妄想才決定救度,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并沒有這樣的發(fā)愿。也沒有說“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清凈心現(xiàn)前、智慧心流露,我才加以救度,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并沒有這樣的發(fā)愿。

  所以,今天我們身為佛弟子,將來要去的地方是西方佛國,臨命終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所以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看我們要修什么因才會感召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成佛的果報。因此任何人對凈土教法的開示,我們都要拿來對照四十八條大愿,如果與四十八條大愿相應,就是正確,便可以采用;如果與四十八條大愿相背,不相應,就不可采用,這就是原則。因為接引我們的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怎么修因才能感召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發(fā)愿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不論“機”內(nèi)心的清凈污穢,也不論“機”內(nèi)心的禪定與散亂,就是因為阿彌陀佛并沒有對我們設(shè)限這樣的條件,并沒有說散亂心念佛我不接引,禪定的心念佛我才加以接引;沒有說清凈的心念佛我才接引,污穢的心念佛我不接引;并沒有說愚癡心念佛我不接引,智慧心念佛我才要接引,沒有,阿彌陀佛并沒有這樣分別。所以我們以阿彌陀佛的誓言,依教奉行,決定正確。

  這個道理用個譬喻讓大家比較了解,佛號就像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就是如意珠,價值連城,我們有什么心愿對摩尼寶珠的祈求,摩尼寶珠都能滿愿,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也說:佛號有兩種的威神功能:第一破暗,第二滿愿。破暗,破除我們眾生內(nèi)心的煩惱黑暗;滿愿,滿足我們眾生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愿。那么佛號像摩尼寶珠,價值連城,摩尼寶珠如果用很名貴的珠寶盒裝起來,摩尼寶珠的價值,一樣是價值連城;如果摩尼寶珠換用一條很骯臟、很污穢的破布包起來,摩尼寶珠的價值也沒有減失,仍然是價值連城,遂眾生的心意。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就是摩尼寶珠,你用清凈心來念,當然這是很好,很值得肯定;你用散亂心來念,照樣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才是凈土法門的真實教法,才是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發(fā)愿以名號要救度眾生的本意。

  講到這里,我們就要引用《觀佛三昧海經(jīng)》,世尊告訴我們:念佛猶如在泥中包著黃金,雖然在爛泥巴之中的黃金,從外貌來看骯臟污穢,全是泥巴,但是卻不失去黃金的價值。

  在《觀佛三昧海經(jīng)》,世尊對阿難尊者開示說:譬如有一個大富長者,非常的富有,金銀財寶很多,大富長者唯有一個兒子。大富長者自己知道不久將死亡,他就準備將滿倉滿庫的金銀財寶要交付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得到這些金銀財寶,非常地高興。忽然間,一時遇到災難,來自四面八方的眾賊,要來偷取這些金銀財寶、要來搶劫這些金銀財寶,唯有一個黃金,就是閻浮壇紫金,重有十六兩,長短有十六寸。這個閻浮壇紫金,如果一兩,就價值其他所有黃金的百千萬兩。但是因為有強盜賊寇要來搶劫偷取,無可奈何,只有將這個閻浮壇紫金用很骯臟、很污穢的破布包一包,置于爛泥巴之中。這些眾賊一看到金銀財寶,都搶光了,唯有看到這團爛泥巴,不知道里面所包的就是價值連城的閻浮壇紫金,因此就腳踏而過。等到這些盜賊離去了之后,這位長者子才將爛泥巴所包的閻浮壇紫金拿起來,清一清、洗一洗,一樣那么有價值,內(nèi)心很高興。

  世尊說完了這個譬喻,才說話,說什么話呢?“念佛三昧亦復如是,當密藏之。”念佛三昧就像閻浮壇紫金這么有價值,價值連城。

  我們凡夫在念佛,雖然內(nèi)心有煩惱、有妄想、有執(zhí)著,還沒有開悟、還沒有見性、還沒有斷除無明煩惱,但無妨,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普攝,能夠使我們念佛的人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煩惱的心在念佛,就猶如爛泥巴中的閻浮壇紫金,并沒有失去它的價值。換一句話來講,我們念佛的人,雖然用妄念在稱念這句佛號,也無礙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威神功德對念佛的人加持護佑。

  因此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論“機”——就是我們眾生內(nèi)心的凈穢、罪福、定散、是非,這就是善導大師在《四帖疏》這段正定業(yè)之文要對我們開示的道理,因為念南無阿彌陀佛,順阿彌陀佛的愿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愿力就在六字洪名之中,因為六字洪名是法藏菩薩以古佛的真心發(fā)愿修行所成就的。如同爛泥巴里面所包的閻浮壇紫金,它的價值是在它本身,因此縱然用爛泥巴將其包住,也不失去它的價值性。我們以污穢的心、以散亂的心稱念這六字洪名,不失去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力對我們的救度。

  這就是我們念佛能往生的道理。善導大師將這個道理,在《觀經(jīng)四帖疏》對我們開示彰顯出來,令我們念佛的人內(nèi)心安心。因為念佛能往生,使得我們安安心心快快樂樂地稱念,不會說在臨命終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這樣懷疑。不會說臨命終不知道阿彌陀佛到底會不會現(xiàn)前來接引?不會這樣顧慮。

  希望大家聽聞這番善導大師精妙的開示,能夠成為一生歡喜感恩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人。

  在此,信愿至誠祝福諸位四眾佛子,念佛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