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靈的枷鎖

\

  2001年7月25日

  蒙大和尚慈悲,給我這么個機會在這里和大家交流學佛的一些心得。幾天來,前面的法師、老師都作了非常到位的開示,通過昨晚的傳燈法會,大和尚把每位自性的燈點亮了,這個枷鎖可能已經打破了。我再畫蛇添足講點東西,會不會給大家再套一層枷鎖,但是我反過來想,到柏林寺這幾天來,吃用常住,好象不講點東西,覺得有些過不去。因此,還是很冒昧地談談原來準備的話題,題目是“打開心靈的枷鎖”。

  一、 認識我們的心靈

  首先,要打開內心世界的枷鎖,必須對我們的內心世界和心靈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只有當認識到心靈和內心世界的真實以后,才能夠找到辦法去解決、去打開、去面對、去放下?梢灾v,要真正把自心、把這個內心世界認識清楚、了解透徹了,學習佛法、實踐佛法才算是落到實處。佛法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要解決心靈的問題。如何把內心的世界那些骯臟的、污染的、不平等的、分別的、妄想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都放下,讓這顆心寧靜下來,能夠如是、自在地過好生活,很好地感受生命,很好地走完這一次人生旅程,讓我們這次旅行走得很踏實、安心、自在、灑脫、無拘無束、無掛礙,佛法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就像那一首偈子:“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所說,就是要解決心里的不平衡,沒放下的東西。禪宗有個偈子,“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紙上若能了生死,筆桿腳桿洞庭湖”,講的是所學、所了解的佛法到最后都要回歸到自心里面來,把自心改造好,使妄想停下來。外在的尋求、探索與追求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反觀自心,從心地入手,功夫才最直接。禪宗講的直指人心,就是達摩祖師所說的“全憑心地用功夫”的那顆心,心地功夫用成熟了,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光是文字上的功夫是不行的,最后要在應事接物當中把握好自心的當下,這才是最實際的功夫,僅是從文字到文字、從概念到概念、從名言到名言是不解決問題的。所以,有的人盡管學佛多年,各方面也能講,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茫然了。這說明佛法的文字、語言都是工具,我們要通過這個工具,直接指向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我們僅在文字上下功夫,將和生命的凈化走的是兩條路線,是不相應的,發(fā)生的作用會很小。在坐的都很年輕,大部分人有知識、有文化,但不要把此作為優(yōu)勢,學習佛法不存在此優(yōu)勢。佛法的優(yōu)勢是能否在內心用功夫,我認為真的要學佛,就要把以前所謂的優(yōu)勢統(tǒng)統(tǒng)都放下。在佛法用功夫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要以文化高、知識多作為資本。有很多年輕佛教徒看不起老居士,包括有些文化的人批評佛教徒都是愚夫的行為,認為老頭老太婆沒有文化,水準不夠檔次,我經常鼓勵那些老居士們,沒有文化好,六祖大師是榜樣,我們千百年來都受大師的法乳之恩,但一定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成功一半了。

  我想問問大家來柏林寺是為了什么?回答參加夏令營是沒有錯,但沒氣概,當年五祖問六祖是來干什么的?六祖回答是來做佛的。大家敢拍這個胸脯嗎?我們有人去寺里找?guī)煾?有人問他干什么,他小心回答學佛,還害怕別人聽見,這說明內心的力量很小,更有人說是來看看,就像去逛商場,看柜臺里有什么合適的沒有,這樣的學習不會有用的。因此我們學佛就要有六祖那種氣概,自心是佛,干嗎不敢承當?要像六祖一樣,從開始學佛起,就要發(fā)大心,要有高起點,有自信心。在自信心和用功夫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年齡的大小、文化的高低、身份的不同,而在于有無決心與自信心。有自信心,跑步的動力就大了,不要徘徊,不要錯過修行的機會,要把目標、方向樹立起來。我們要敢于承當自己的佛性與佛是平等的。但我們現(xiàn)在還不是佛,不要以為什么都可以不干了,否則就會走極端。在學佛的實際中,內心的力量大小和對內心認識的程度,決定了能否成功、得道。

  上次小組座談,有個營員講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很多,但不歸依行不行?六祖作佛都敢承當,連歸依都不敢,這點信心都沒有,還怎么往下走。當然,有些人有具體情況,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也是勉強不得,但總的一條是:如果你的條件允許,確實對佛法生起了認識,就應該大膽地跨出這一步。社會上有一批人,對佛法很有了解而沒歸依,認為按佛法去作就行了,但碰到問題時,與佛教徒一比就看出距離來了,因為他們的理由是:管他呢,我又不是佛教徒;而佛教徒則會提醒自己是佛教徒,不能干不好的事情,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

  我們要認識我們的內心世界,大家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看我們的心跑向何處,恐怕有人在想明天要回去,不知火車票訂好了沒有。真的,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在跑,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心態(tài)就是這樣,什么分別、妄想、嫉妒、人我、是非、不平等等,讓我們不得自由、自在。正是由于有這些染污的東西,把我們的心給束縛住了,使我們在家庭中感覺很麻煩;在社會中覺得到處是一片黑暗;在單位里提不起精神工作,看許許多多事物總是與自己格格不入;覺得眼前有很多對立的東西;總覺得眼前有那么些礙手礙腳的東西一直束縛阻擋自己;讓自己好像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施展不開一樣。這完全在于我們心里有種種束縛,這個枷鎖把我們給套住了。套在人我、是非、妄想、分別等一切上,這一層層枷鎖使我們不能認清事物的真相,不能認識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在生活上很彷徨、很困惑、很迷茫,當面臨抉擇困難的時候,毫無辦法,不知道路如何走,這根本在于我們的智慧沒有打開,有種種束縛使我們內心的力量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

  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驗,學佛多年問題依舊,這是由于一些枷鎖太長太久了,慣性很大,人的妄想、分別、習氣一直干擾著我們,即使學佛以后,相當一段時間里還覺得問題解決不了。有人跟我講他天天拜佛、學佛,但佛菩薩好像不知道,其實佛菩薩天天管我們,只是我們不知道,就像房間點了千盞燈,瞎子進去還是什么也看不見。我們整天被枷鎖鎖住了,處在迷茫、困惑當中,那里還會知道外面的光明。佛菩薩時時刻刻在護養(yǎng)、照耀著我們,而我們在睡大覺、在迷惑,認識這個層面得靠自己去努力。我們每個人就像一臺電視機,佛菩薩好比電視臺,電視臺天天在在播放節(jié)目,電視機能否收到節(jié)目,關鍵看頻率對準了沒有。當我們象佛菩薩一樣發(fā)愿、修行時,我們的心與佛菩薩的心相應,就會時時刻刻感到佛菩薩光明的照耀,我們心靈的境界就會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改變現(xiàn)狀,不能再迷茫、困惑。

  二、 心靈枷鎖表現(xiàn)的形式

  心靈枷鎖表現(xiàn)的形式很多,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們,時時刻刻在束縛著我們。我們可以從我見、我慢、我愛三個方面來看枷鎖是如何約束我們的。

  1、 我見,按現(xiàn)代話講就是固執(zhí)。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不愿改變自己的觀念、立場,而固守自己的成見。我們無論是當領導、家長,還是群眾、孩子,都沒離開這個固執(zhí)。比如學生想老師總為難我;老師認為學生老不爭氣;群眾認為領導武斷、辦事不公平;領導認為群眾不聽話,一開會就講自己主張,而不是先聽聽群眾的意見。我們一般不懂得改變立場,不懂得接納別人,把自己畫地為牢,圈在圈子里,聽不進反面意見,總以個人決定為主導意識,往往對對方的猜度多數(shù)是錯的。舉個例子,古時候,臺灣叫琉球國,每年都向中原進貢,國王覺得很不舒服,很不高興。有個大臣出了個注意,給中原出道題目,如答得上就繼續(xù)每年進貢,如答不上以后就不再進貢。于是,琉球國國王就派人把此話傳給了中原的國王,并講我們國有個人很會心理功夫,要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就繼續(xù)進貢,否則就不再進貢。中原的國王就把文武百官找來,看誰有本事迎接挑戰(zhàn),結果無人敢出來。后來就貼出了皇榜告示,好幾天也沒有人揭榜。有一天一個補鞋匠喝醉了酒,從皇榜前走過,看到有那么多人圍著,很是好奇。由于他不識字,問別人后還是沒搞清是怎么回事,乘著酒興口出狂言?词鼗拾竦娜撕貌蝗菀椎葋硪粋敢揭榜的人,就帶他去見皇帝;实酆芨吲d中原有這么本事的人,第二天就派人通知琉球國。琉球國國王帶著那個會心理功夫的人來到了中原,中原國王就帶著補鞋匠選了個地方開始應對。琉球國那人往胸口上拍了三下,補鞋匠就往背上拍了三巴掌,琉球國那人想這人還真有本事;他又往天上一指,鞋匠就往地下一指,琉球國的那人一看就嚇壞了,就拉上國王趕快跑,并講中原真有能人,我想什么他都知道,我們再不走,他們有那么多兵在,別上來攻擊我們。中原的皇帝很高興,心想補鞋匠真是厲害。琉球國國王跑著跑著覺得很納悶,怎么比一比就輸了,就問那個人是怎么回事,那人講我往前胸拍三下是指前面有住處,他在背后拍三下指后面有玄武,我往天上指表示上有三十三天,他往下指表示下有十八層地獄,看人家就是對得好。中原皇帝也問補鞋匠,你真有本事,文武百官都不敢去,只有你能解決,得給你封官,但你是怎么知道的?補鞋匠告訴皇帝,那很簡單,我是補鞋的,那人往胸口上拍三下在問補鞋用牛肚子上的皮好不好,我告訴他牛肚子上的皮薄,牛背上的皮厚,補的鞋牢固些;那人往上一指是問,我補不補帽子,我告訴他我只補皮鞋。這個故事說明了別人的想法,我們是很難揣測準確,倒不如不管別人在想什么。要先把固執(zhí)放下,多去了解、多交流、多溝通,否則我們在家里、單位、社會上生活得很難如意。把固執(zhí)放下,就是把自己的觀念放下,有個故事講:“有個老婆婆,她有兩個女婿,大女婿以賣傘為生,小女婿以賣鞋為生,老婆婆無論是天晴還是下雨都感到很不高興,因為她的觀點是,下雨時,她小女婿的鞋賣不出去;天晴時,她大女婿的雨傘賣不出去。她就不知道改變自己的觀點,調過來想,下雨時,大女婿的傘賣得好;天晴時小女婿的鞋賣的好。這說明了由于自己的觀念放不下,導致在生活、工作與人際關系中處處碰壁,這些矛盾、人我是非完全是由于固執(zhí)、不肯改變而引起的。

  2、 我慢,是指貢高我慢,用現(xiàn)在話說叫驕傲,就是老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比別人高、比別人了不起,老覺得自己比別人行些,不論是知識的、財富的、名謄的、地位的,甚至學佛方面的都有,而不愿意把自己的謙虛表現(xiàn)出來。我慢有多種,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有的人本來沒多大本事,不怎么會,旁邊的同事可能比自己好些,但在談論時會說他和我也差不多,比我好一點點而已,老怕別人說自己不行。再就是兩人職稱什么都一樣,是平等的,但會覺得別人的本事算什么,我知道的他不知道;還有的是別人比他高出很多,又會覺得別人不就知道那么些東西。反正總是以自己為中心,不愿意承認別人的優(yōu)點,總要突出自己,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學佛的人也是這樣的,學佛時間長的就驕傲,讓剛學的人聽他的,說自己如何如何學得多,越修行慢心越容易出來。有人好像放眼世界人家都不修行,言下之意就我一個人在修行,這種慢心有多大。很多在寺里學佛時間長的人對剛入門的就喝斥,讓別人這樣、那樣。其實人家是來學佛求解脫的,讓這么一整,又增加了一層迷茫,弄得很灰心。比如有人在禮佛時,不在前面過,但剛入門的并不知道,學佛時間長的人就會大聲喝斥別人真罪惡,結果使別人感到不僅沒學什么,還帶來了罪惡,晚上會翻來覆去想著自己的罪惡,又多了層心病。我倒認為,走的人沒罪過,喝斥別人的人才有罪過,他給別人加了罪過,罪過更大。人家不懂,完全可和顏悅色地去和人家講清楚。

  講法是要對機,要講時節(jié)因緣,不能強調別人都和自己一樣。佛在世時都沒達到一樣,也不可能達到一樣,而是我要向大家學習,才能把我慢的心放下去,不要處處昂首挺胸,突顯自己。《壇經》里有個叫法達的出家人,見到六祖頂了一半的禮就抬起了頭,六祖便問他平時修習什么?法達講已念誦《法華經》三千部,六祖就講:“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中國人講頭是最珍貴的,把所謂最尊貴的東西放下,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因此,佛教講要把頭放下,五體投地把頭與佛的足接觸,表示要折服慢心。在法達的思想里,就像他自己講的,誦了多少遍《法華經》,誦了多少年,而六祖一字不識,向你頂禮不合算。這種我慢的心態(tài)非常普遍,就像學佛的人喜歡拿著念珠和人比亮度,意思是自己的功夫深;別人講一天念五千佛號,自己就要講每天念二萬句佛號;別人講打坐15分鐘,自己就講每次打一個小時等等,這些都成了驕傲的資本。這些東西只能說明你在用功,但并沒有到家,只是在旅途中的人,只代表你走在了前面,并不代表已經成功了,就像六祖對法達講的是‘心迷《法華》轉\’,而不是‘心悟轉《法華》\’,使得法達的慢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沒有一點驕傲。生活中的我慢更是厲害得多,如比穿衣服,什么名牌、質地、式樣、價格等等,老要凸顯自己的優(yōu)勢;滿街上的染發(fā),今天像山,明天又是波浪滾滾,后天再是小辣椒式,弄來弄去不就是個頭發(fā)。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束縛,我們的心怎能安定下來?我慢就是驕傲,不愿意放下,總想凸顯自己的優(yōu)勢,不管是學佛不學佛,都有這種毛病。我自己也有慢心,比如碰到剛出家的小和尚,就想你才當幾天小和尚,我都十多年了,我當小和尚時比你清苦得多。老和人家比,就很麻煩,這種慢心的存在,就讓很多很多的東西把心給鎖住了,就給障礙住了,內心的結就沒法打開。

  3、 我愛,這個更是不得了,用現(xiàn)代語言講就是不愿意奉獻。我的親人、朋友、財產、地位等等,全都是我的,覺得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是我的就不允許別人占有,是我的就舍不得放下,這就是“我愛”的心理。我碰到一位老居士,他說自己念佛都八年了,現(xiàn)在一點感應都沒有,也沒看到阿彌陀佛來接自己,他還告訴我早、晚課是如何誦經念佛的,我就問他平時都干些什么?他講他家隔壁有個麻將館,他有空就去搓兩圈。我一聽就知道他的功夫肯定是沒有到家,我便問他假如阿彌陀佛現(xiàn)就站在你面前,讓你和他走,你去不去,他摸摸腦袋,說怎么也得和家里交待一下,我說完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也沒有用。我又問他要和家里交待什么,他回答他有個女兒在美國,有張存折在他這兒,不然找不到,還有他的孫子是由他在家里照管,要和佛走了,得先給孫子找個保姆,我就講這個問題嚴重了,存款單、孫子等已把你給拴住了,阿彌陀佛來接你都不愿去,難道還有救嗎?他改變了想法講,那我可以去,我說晚了,阿彌陀佛已經走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是我的、朋友的、親人的,我要天天把守好,當然,并不是說要把家庭、社會、工作這些東西全都不管了,你們要干什么自己干,我就管自己,這樣走到了另外一個極端。所謂放下,是要打破那種自私的心理,要打破界限,沒有親與疏、恩與仇之分,要破除自私去愛每一個有情眾生。我認識不少老居士,沒學佛前在家里做飯、掃地、買菜、接孩子什么都干,學佛后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管,只管自己誦經念佛,家里人看不慣,認為學佛肯定有問題。我便對老居士們講應比原來做得更好才對,人家喜歡什么就給做什么。學佛后,一定要把家庭處理得好,要放下自私心,容納一切人,要讓一切眾生闖入你心里,對一切要關愛,而不是只去愛那幾個人。借用俗話講:趕一只羊是趕,趕一群羊也是趕。我們可以講,愛幾個人是愛,愛天下人也是愛,所以我們要打開心量,去掉“我愛”。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任何時候都沒有離開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東西就像沉重的枷鎖把我們的心給拴住、給束縛住了,使得心量狹隘,舉步維艱,到處碰壁,生活沒有一點自在與安祥。當我們把內心的枷鎖放下后,就已經超越了狹隘、自私、污染的范疇,就已經和佛菩薩寬闊、奉獻的心相應了,這樣的話,學佛就容易上路。我見、我慢、我愛只是共性,大家都有的,當然也不會完全一樣,每一個個體的枷鎖表現(xiàn)的形式很多,不是千篇一律,上面講的僅是總的原則,每個人的我愛、我慢與我見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要反觀自心,認識內心有多少枷鎖,只有認清之后,才好慢慢地一個個解決。修行是不容易的,就像兩軍對壘,一會兒這方占上風,,一會兒那方占上風,智慧與枷鎖也是如此。有句話講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自己是最大的枷鎖,把我們給套住了,而超越不出來。修行中智慧是一個陣營,煩惱是另一個陣營,兩個陣營對立時,能不能把握得住是最關鍵的,內心的陣地,不是智慧多,就是煩惱多,就要看我們在智慧上用心,還是在煩惱上用心。

  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有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枷鎖的束縛,使得我們的生活在應事接物當中,表現(xiàn)得不和諧、不自在,充滿著許多迷茫。我們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枷鎖后,就很難客觀、冷靜、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的真相,總是在取舍、分別、計較當中。在明末清初的重慶,出了位弘揚禪法聲望很高的破山祖師,參訪他的人很多,有一天一個學道的人來到了廟門口,看到一位穿的又臟又爛的老和尚,正坐在那里補衣服,學道的人想大祖師的道場,收這樣的人在廟里,有些煞風景。于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位學道人就去了客堂,知客師問他干什么來,他回答是來參訪破山祖師,知客師問他是從哪里進到廟里來的,他回答從廟門口進來的,知客師便告訴他祖師就在門口,他就問是門口哪一位,知客師回答是在補衣服的那一位,學道人心又想,這樣的人怎么可以作祖師,于是就又去了門口,問那個補衣服的老和尚,聽說你是破山祖師,老和尚沒答理他,又問了一次,老和尚把針拿出來講:“此針本是鐵造成,一頭尖來一頭沉,你眼長在屁股上,只認衣冠不認人”。破山祖師的話意味深長,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枷鎖,就把我們的智慧束縛住了,使得我們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要記住祖師的話,把束縛我們心靈的枷鎖全部放下。

  三、 打開心靈的枷鎖

  佛法是對治眾生病的法門,由于我們的內心充滿著那么多的阻礙,充滿著那么多枷鎖,佛就給我們開了兩個藥方:一是菩薩的四無量心;二是四攝法。我們在生活中能很好地實踐這兩個藥方,心靈的枷鎖就會迎刃而解。

  1、 四無量心:我們的心由于有枷鎖,變得狹隘、自私和污染,菩薩的心則是無量的,是廣闊、圓滿、奉獻和清凈的,把佛法拿來就是要開啟我們的心靈枷鎖,開啟智慧之門,四無量心由慈、悲、喜、舍四部分組成。

  第一、 慈,令眾生歡喜,就是令佛歡喜,當眾生在最困惑、迷茫的時候,我們給他鼓勵、給他力量與希望,這就是慈的表現(xiàn),要勇于承擔眾生的擔子。我們往往在生活中不是這樣的,我曾經在成都碰到了一位很知名的北京居士,他在廟里住了有幾天,有輛車要去峨眉山,他就想乘車去拜普賢王菩薩,便找到知客師,知客師告訴他,可以搭乘那輛車,但需帶上《普賢菩薩行愿品》在車上誦,他雖不知道為什么,出于對知客師的信心,就按他講的做了。車上有幾個人是去旅游的,一路天南海北地聊天,他一路上就誦著《普賢行愿品》。快到峨眉山的夾江縣境內,有一座坡度很大的大橋,突然從橋上有輛拖拉機沖了下來,寺里的車子還沒有來的及剎車就被拖拉機給撞到了橋下,車上幾個人雖沒亡命的,但傷勢都很嚴重,有斷胳膊少腿的,唯有那位居士只是摔破了眼鏡,身上一點沒有受傷,,去醫(yī)院檢查也是好好的。他回成都就特別得意,逢人便講自己誦《普賢行愿品》一點傷都沒有。后也和我講了,我就補一句說,要是我,就不愿講這件事,要講的話就加上如果受傷的是自己就好了。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學佛的人常自豪得到菩薩保佑,拿著佛的感應,到處為自己宣揚貼金,而沒想到眾生在最苦的時候,需要挺身而出,給眾生勇氣和力量,幫助別人不只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本來人家好好的,再給一點意義不是很大,只有在人家最需要幫助和最困惑、迷茫、徘徊的時候,你應像風一樣悄悄走近,給他力量、勇氣與鼓舞,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行菩薩道,給眾生以快樂,這才是慈心。對真正需要幫助的,按一曲流行歌的歌詞講,就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度眾生。對修行有感應,是好事要肯定,還需推進一步往上上一臺階。

  第二、 是悲,悲就是當眾生在受苦受難時,內心也滴血流淚。如果看到人家很痛苦的時候,還在幸災樂禍,心存總等到這一天、早該遭報應的思想,說明菩薩行還遠遠不到位。有幸災樂禍的心,就是有我見,就是固執(zhí)。不論是親人,還是仇人,,只要看他受痛苦,內心有滴血流淚的感受,恨不得此時此刻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全部奉獻給他,說明悲心才起來,這樣的悲心才上路,正如一首詩里寫的:“萬幻唯汝淚是真,輕淌能濕大千塵”。記得我還在寶光寺上學時,學校組織看了場懲處貪污犯張青山的電影,雖然張青山是建國后被判死刑的第一個級別較高的罪犯,但犯人最后很是悔恨,看完電影,老師問我有什么感受,我說電影是假的,老師則告訴我心量還不夠大,并講那人多慘,要灑幾滴同情的眼淚。我們平常灑的多數(shù)是痛苦的淚和歡喜的淚,很少有同情的淚,只有當別人的痛苦好像痛在自己的身上時,我們滴血的淚、同情的淚才能生起來,才能想辦法去救度他。在生活中行菩薩道時,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tài),有時看到人家作的事很可惡,這是愚癡所至的,我們要同情他,有責任去愛護他,悲心就是要多灑幾顆同情的淚。

  第三是喜,就是看到人家有成就的時候,不要生嫉妒心,要有高興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能人的心態(tài)。由于我們內心我慢心沒有放下,總覺得一不留心,他又超過我了,他成了正職,我還是副職,這個家伙又出了風頭,這樣的心常讓自己感到苦惱、壓抑。在生活中,看到人家有成就,我們要認同,要贊嘆人家的成就,隨喜也是這個道理,但隨喜很不容易。在南方寺廟大殿里,都放有功德箱,功德箱有的寫廣種福田,也有的寫隨喜功德,我記得作小和尚時,有人問一位師父隨喜功德是什么意思,那位師父回答就是往功德箱里放錢。所以隨喜功德很難做到的,不是菩薩心量隨不起來,有的人不僅不隨喜,看到人家好,心里還很不平衡,就要去嘀咕、排擠人家。文化大革命時期,一位中央領導人妻離子散,看到另一位領導人是妻賢子孝,家庭和睦,心里非常嫉妒,后來硬是把人家給打倒下去了。學佛的人看到人家好,不僅不要嫉妒,而且還要鼓勵人家,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人家好。

  第四是舍,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后,把它忘掉。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tài),生活中是很難的,老想在最難的時候,我?guī)椭^他,現(xiàn)在卻把我給忘掉了,怎么不帶些東西來看我,來感謝我。這種心理是在索取,你對任何人給他奉獻,而不要去索取,這才叫舍。不要老是想著我那天幫了他,他卻無情無義、恩將仇報。不圖回報,也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舍只是奉獻,不要圖回報,不要圖感恩。

  慈悲喜舍四個方法用活了,我見、我慢、我愛這些枷鎖就可以對治掉,四無量心像激光掃描一樣對那些枷鎖一掃,自然就會冰消霧散。簡單地講,慈就是要雪中送炭;悲就是要多灑同情淚;喜就是要認同人家的成就;舍就是只講奉獻,不圖回報。

  2、 四攝法就是布施、受語、利行和同事。布施有淺層次的和深層次的,淺層次的是給人家一些財物,而高層的如法施、無畏施是指當人家恐懼時,給他力量;人家失望時,給他希望,給人家打氣、鼓掌。在生活中行布施,一定要突破心量小的框框,現(xiàn)在乞丐很多,給人家錢時,一般人會考慮是不是在騙自己,其實不論乞丐是真是假,他申手就已是乞丐,布施后不要有后悔、被騙的想法。布施應是心甘情愿,不要強迫、勉強,如在功德箱前,人家拿出了五元錢,我就拿出十元錢,這就不是發(fā)自內心。成都有句話是,當你干不情愿的事情,就像鈍刀割肉。對那些喜歡問這問那的學佛人,我們應耐心地回答,而不是礙于面子,敷衍了事。我的看法是不要化緣,人家要布施會自然送來,人都是怕化緣的!西游記》里有個故事講,有一天來了個妖怪,妖怪很愛錢,到處搶了不少錢。別人都沒辦法,神仙告狀告到觀音菩薩那里,觀音菩薩讓神仙去找佛,佛就派孫悟空去,孫悟空也沒招,又向佛報告,佛便派了位小和尚,并給了他一個背包,里面放了張紙條。小和尚就去了妖怪那里,并打開包把紙條給了妖怪,紙條上寫著“我想找你化緣”這幾個字,妖怪一看趕緊跑了。這個故事講的是魔鬼都怕化緣,化緣有時會使人痛苦,化緣應讓人心甘情愿,讓人主動地去做。

  “愛語”就是要說柔軟、善解人意的話,語言要像春風拂面一樣。當然,愛語與奉承、拍馬屁的話是不一樣的。我去河北豐寧壩上,曾經見過馴馬師拍馬的大腿和馬屁股時的用意,就是讓馬感到舒服,當馬陶醉的時候,就一腳跨上去騎住,說明拍馬是為了騎馬。對別有用心的好聽話要有所警惕。愛語不是講奉承的話,把黑的說成白的是不對的。愛語是要講善解人意、貼近心理的話,愛語就是平常講話不要大聲張揚,話說重了會傷人家的自尊,說話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利行”就是凡對大眾有利的事都要做,對大眾沒有利益的事堅決不做,比如販賣毒品是不可做的;研究科技項目、解決環(huán)保問題這樣的事情要多做。同事,就是與眾生打成一片,但不是混同,如一起搓麻將,一起走私等那不是同事,而是同流合污。同事是要有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事業(yè)、共同的目標,我們在坐的共同的心愿就是成佛。有時家里人與自己沒有共同的心愿,則要慢慢地引導,要學會當臥底去摸清他們的情況,逐漸引導他們走向共同的目標。

  總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門,是菩薩行的準則,按照這四個法門去做,就完全可以消除我見、我慢、我愛。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及四攝法是打開我們心靈的鑰匙,我們要在生活中的在在處處,應事接物、舉心動念等各個方面將這把鑰匙對準自己、解脫自己。要不斷地完善、不斷的升華、不斷地提高,把這個方法掌握好,心靈的枷鎖就會逐漸解除掉。本來枷鎖都是自作的,正如古語所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憂之”。那些東西都是自己找上去的,所以我們應想辦法把那些東西卸下來,心靈的枷鎖被卸下以后將會是一片光明、一片新天地。打開心靈的枷鎖,就要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得自在,就要凈化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放下不是什么都不管,筷子、碗不能放下,只是讓把筷子上的枷鎖統(tǒng)統(tǒng)放下,放下的是枷鎖,而不是具體的事情。生活中應更加有智慧,讓智慧在生活中發(fā)揮作用,我們現(xiàn)在的生命是單一的、個體的,應與大眾融為一體,要和大家在一條起跑線上。學佛一是要修智慧,二是要修福報,有了這兩條,學佛的道路將會走得很平坦。生活禪倡導的覺悟人生是智慧,奉獻人是福報,生活中缺少哪一個都不行,佛的兩足尊就是具足福德與智慧,所以才功德圓滿。佛經上講:“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四攝法和四無量心就是智慧的體現(xiàn),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但缺了福報也不行,福德與智慧是同時進行的,不要存有饒幸心理,等是等不來的,大家要好好用功夫。

  今天所講的題目是要落在實處,要打開心靈的枷鎖,首先要認識心靈的現(xiàn)狀,認清我們的心為什么會跑、會煩惱、會迷茫。是由于有這些枷鎖造成的,我見、我慢、我愛是這些枷鎖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要想打開這些枷鎖就要行菩薩行。發(fā)四無量心和行四攝法是打開枷鎖的工具和方法,解除枷鎖的束縛后,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寬闊,心量更加博大。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使生活處處充滿自在;要凈化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在座的諸位能夠隨時隨地在內心里如此下功夫,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一定會成功的,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