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懷諸巧藝

  身懷諸巧藝

  人若「身無一技之長」肯定會難以立足在這現(xiàn)實的社會里,生活就會面對種種挑戰(zhàn),最后弄到焦頭爛額,盡是吃虧不已。雖說「行行出狀元」,但是,今非昔比,社會要求,除了身有一技之外還要有一紙文憑來作為保障與肯定。所以說,擁有專業(yè)知識的人,總會在謀事上占了優(yōu)勢。佛陀認為在家佛徒的生活必須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生活安樂就必須搞好經濟,而經濟的來源就是個人的經驗與知識。

  不喜學習即是不喜生活,即使生活情況與

  學校都不好,兒童不肯受教育,不但表示對

  學校不滿,對生活更加不滿。

  有一回,一位名迪卡渣努的在家人向佛陀問到∶「尊敬的佛陀!我是一位擁有妻子兒女的普通人,請你指示我如何使我現(xiàn)下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更快樂,及如何獲得未來的福祉。」佛陀告訴他,在這世間有四種方法,能使人生活得更福祉。

  要有一技之長,工作要有效率。有熱誠。有干勁。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要有認識和內行。

  要辛勤地勞動,以正確的方法賺取及保護自己的收入。

  要結交耿直、有智慧、有道德,能夠協(xié)助自己去除惡習,輔佐自己走上正道的良師益友。

  理智地處理自己的收入,不奢侈也不吝嗇; 要布施,不要浪費;要適當地節(jié)制自己。

  尋找生計,養(yǎng)活家庭,這是居家生活的列;顒。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不鞏固,家庭就會鬧饔飧不繼,妻兒挨餓,終日為炊薪之憂。隨接著是工作事業(yè)等一籮籮的問題也就接踵而來。為求一個福祉快樂的生活,人就要具備謀生技巧,生活才能有保障。求生的意念不分在家或出家,彼此皆一樣。出家人也需要擁有各方面的知識與技巧作為補助於傳教上的利便,這樣才能在傳揚佛教上取得成果。

  技巧與藝能是開掘生活的工具。衣冠文物進步的社會講求的是知識與資訊。知識 (knowledge) 與資訊 (information) 是不同的兩回事。知識的價值,在充實生活的內容、發(fā)揚真理的光輝、增進道德的勇氣。具體來說。不外乎求真、求善、求美而已。要想在知識的領域中,有所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必先懷有內心最大的誠意,肯學習肯追究。資訊則是求取知識最主要及最迅速的管道,而電腦的益形重要正是它提供了我人多方方面整理資訊的方法,故此,對現(xiàn)代科技的掌握是極重要的。

  舊時代人的謀生生計都是以手工藝為主,要賺食就得擁有十八般的武藝,才能踏出社會立足。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卻以科技來作發(fā)展工具,許多以手工藝為主的工作都被新科技所取代,眾多的生活習俗也隨著日新月異的步驟遷變。在適者生存的環(huán)境下,要做一個現(xiàn)代人就得將一些陳規(guī)陋習拋棄,學習新知識,吸收新科技。要不然,適應不了就會成為生活的絆腳石。由此可知,要生活得充實,生存得真實就要具備'博學懷巧藝'的精神。

  佛之所言,確實真,確實善,吾人當心懷「活到老,學到老」的不屈精神,自能趨向吉祥之平安路也!秆p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在佛陀時代,非常注重個人的學識與經驗,并且強調基本的五種知識,亦稱五種藝能或五明。即:

  (一)聲明 - 國文學;熟諳多種國家的國文。

  (二)醫(yī)方明 - 醫(yī)學;精通醫(yī)術,明了藥方。

  (三)工巧明 - 手藝技術;掌握種種科技技術。

  (四)因明 - 倫理學(對宗教、哲學、人文地理、及各種學術,皆能明了。)

  (五)內明 - 心理學(透解人心靈性,精神狀態(tài))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