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hù)法養(yǎng)成教育

  一、般若慧解:

  般若是六度之本,善法之源,諸佛之母,般若來自聞思修

  二、深解密意:

  要能深深了解到佛陀的心懷,主張以心印心。

  三、聽經(jīng)聞法: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聞法是信佛入道的苐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聞法而來。

  四、讀書閱藏:

  讀圣賢書,閱經(jīng)律論三藏以外,對歷代圣賢大德著作更要廣學(xué)研究。

  五、廣學(xué)多聞:

  學(xué)佛要多聞薰習(xí),而且要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

  六、聞空不驚:

  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設(shè)有,能夠正確認(rèn)識緣起性空的真理,便能聞空不驚,此乃大智慧。

  七、聞善著意:

  聞善言不著意,非人也,聞善著意,才是堪受佛法大器。

  八、會意深思:

  聞法要用心領(lǐng)會,不斷思惟,才能夠心開意解,心領(lǐng)神會。

  九、諦聽正解:

  聞法要諦聽,善聽,兼聽,會聽。

  十、正聞?wù)?

  佛法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聽聞正法,并長時億念正法。

  十一、樂觀明達(dá):

  學(xué)佛者應(yīng)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的真理,自能樂觀豁達(dá),智慧明理。

  十二、;雙修: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化空缽。皈依佛兩足尊,即;垭p修具足之意。

  十三、成就辯才:

  口常行慈,修習(xí)善語,可得無礙辯才。

  十四、廣為宣化:

  佛法要廣為傳播,廣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十五、請轉(zhuǎn)*輪:

  經(jīng)常舉辦佛學(xué)講座,印行佛書等。

  十六、親近道場:

  選擇有緣道場,并親近善于說法的善知識。

  十七、弘法護(hù)教:

  講學(xué)證道,護(hù)持三寶,衛(wèi)護(hù)道場。

  十八、護(hù)持教化:

  護(hù)持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事業(yè)之發(fā)展。

  十九、破邪顯正:

  破除邪魔外道,糾正邪行、邪理、邪事。彰顯正法正道。

  二十、明辯是非:

  不要太計較,利害得失,應(yīng)該要明辨是非人我。

  十大礙行第十七[念佛直指卷下]

  詳夫一心平等,體性無虧,眾生誰纏綿于業(yè)識之中,靡不有出塵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虧心,萬善俱失。成小敗廣,得者還稀。況乎物欲交傾,死生遷變,遞相仿效,易地皆然。使我如來于三大阿僧只劫,舍無數(shù)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身肉手足。戒忍精進(jìn),承事知識,不惜身命,修行道品,所得法門,因茲障礙退其心故。一旦在我而滅,可不痛傷。我今既為釋迦之子,不以力爭,坐令法界群有,永失慧目,甚于割切身肉也。

  是故我今依經(jīng),創(chuàng)立十種大礙行,名【不十求人行】。人雖不故愿于礙,但于此間,或不得己。有一切障礙現(xiàn)前之時,俾我身心先居礙中,而眾魔諸惡障礙之境,不能侵我,不能障我。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種大礙之行,今當(dāng)說:

  一、身不求無病。

  ニ、處世不求無難。

  三、究心不求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我。

  七、于人不求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

  九、見利不求沾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

  此十種大礙之行,攝一切諸礙。惟上智者堪任,中下之人,不敢希冀。

  若有得聞此十句義,于諸礙中,一一皆照察覺悟,省身體道,持之不失,則能入諸魔界,不為群魔退轉(zhuǎn)其心。循諸色聲,不為色聲惑亂其志。乃至憎愛利名之境,人我得失之場,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為礙。礙若無礙,則于道行尚可直進(jìn)。何況得于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jìn)哉。譬如高崖之木,雖久旱如焚,尚不改其秀色。何況雨澤滂霈,而又加于三春之令,豈不敷榮茂實者乎?

  又如根缺之人,運(yùn)用雖艱,而于求食之計,有不勝之巧。若以求得之計,移之于求道,豈在礙不能行道乎?當(dāng)知此礙,即是一切眾生大善知識,亦是一切眾生良佑福田,可以了死脫生,可以超凡入圣。于諸世間所有美味上服,金剛珠玉,一切眾寶可不能及。是故若非以礙為通,則于非礙,反成為礙。何以故?身無病,則貪欲生;世無難,則驕奢必起;心無障,則所學(xué)蠟等;行無魔,則誓愿不堅;事易成,則志存輕慢;情益我,則虧失道義;人順適,則內(nèi)必自矜;德望報,則意有所圖;利沾分,則癡心必動;抑申明,則人我未忘。以是義故,則知十無礙道,能生是過,及成如是一切不吉祥事,為障道因緣。何以故?貪欲生,必破戒退道;驕奢起,必欺壓一切;學(xué)躐等,必末得謂得;愿不堅,必末證謂證;志輕慢,必稱我有能;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內(nèi)自矜,必執(zhí)我之是;意有圖,必華名欲揚(yáng);癡心動,必惡利毀已;存人我,必怨恨滋生。是十種過,從凡妄生,皆名邪見。展轉(zhuǎn)生起無量惡法,偏虛空界,必令眾生,墮于地獄,豈可于此不生驚慎。

  若能體茲礙境,識病因緣,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了難境界,體難本妄,難亦奚傷。解障無根,即障自寂;障不為礙,達(dá)魔妄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量事從心,成事隨業(yè)。事不由能,察情有因。于情難強(qiáng),情乃依緣。悟人處世,觀人妄為,人但酬報,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受抑能忍,忍抑為謙,抑何傷我。

  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消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于此障礙皆成妙境。故得之與失,自不能知,人奚于中,強(qiáng)生取舍,是以如來于障礙中得菩提道。

  至若為半偈時之遇羅剎;作仙人世之值歌利;瓦石來擊之增上慢比丘;木盂為孕之大毀謗嬖女,及央掘魔羅之輩,提婆達(dá)多之徒;皆來作逆,而佛悉與其犯,化令成佛。豈不以彼逆而為吾之順,以彼毀而為吾之成也。何況時薄世惡人事異常,于學(xué)道人,豈無障礙。于今若不先居于礙,則障礙至?xí)r,莫能排遣。使法王大寶,因茲而失,可不惜哉。諸愚故依經(jīng)聊述所知,愿勿嫌棄。徜因聞此義故,障礙現(xiàn)前,反能勇進(jìn)于道,可謂得斯旨焉。

  藕益大師十大礙行跋

  佛祖圣賢,末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韝者。佛四圣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茍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煆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圣賢佛祖,必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忠難行乎患難;方可于穢土植凈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不退。儻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凈土,一遇不如意,輒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于此十大礙行,一一自驗,果于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

  極樂世界最清凈,莊嚴(yán)微妙超世間;

  彌陀愿力同虛空,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離眾生界,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歷劫沉淪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己久,咨嗟彈指誠殷勤;

  光明欲發(fā)蓮華開,令正是時愿生彼。

  身欲無常時欲過,眾苦交煎應(yīng)當(dāng)離。

  名號歷歷分明--即是慮--即是慧--是觀。

  則心無異緣---即是靜--即是止--是寂。

  修念佛三昧之方法[藕益大師]

  是以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普攝一切三昧。修此三昧之方法,凡有三種:

  一,念他佛:

  托阿彌陀佛果德莊嚴(yán),為我成念之境,專心注意而億念之。或憶念名號;或想相好;或緣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無畏等現(xiàn)在勝德;或觀正報;或觀依報,總名為‘念他佛\’。貴在歷歷分明,一心不亂。則三昧功成,徑登凈域。如東林諸上善人,即其證也。

  二、念自佛:

  觀此現(xiàn)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橫遍豎窮,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具足百千如,種種性相,與三世佛平等無二。如此觀察,功深力到,圓伏五住,凈以六根,豁破無明,頓入秘密藏。如西天四七,東土六祖,及南岳大師、天臺智者,即具證也。

  三、自他俱念:

  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是佛心內(nèi)眾生;諸佛是眾生心內(nèi)諸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議。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議故。感應(yīng)道交,自他不隔,極果圓因,稱理映發(fā)。如、永明壽、楚石琦、所修法門,即其證也。

  自在因為是無著無礙的。

  沒有時間性的變化,所以是【常恒】的;沒有質(zhì)量等差別,所以是【無二】的。

  法身與涅槃之義

  約體證到法性而成為絕對真理的體現(xiàn)者說。

  稱為法身。

  約證入而眾苦[不自在]畢竟解脫說。

  稱為涅槃。

  體現(xiàn)法界性的一為法身。

  得無礙自在的一為涅槃。

  法身-這是自證方知,佛也只能隨順眾生的心境,方便善巧地指示,引導(dǎo)我們從離執(zhí)證真中去體現(xiàn)。

  涅槃一小乘阿羅漢的證境,正確而沒有圓滿。以為現(xiàn)象的生死界,與真實的涅槃界,為截然不同的對立物。大乘經(jīng)論,才充分表達(dá)涅槃的圓義。從生死法說一生死的本性,就是涅槃性。所以說:‘一切法中有安樂性\’。這就到達(dá)了即事而真,真不礙俗的法界觀。也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從法性說,法性空中,本有無量的清凈功德。只因為迷了,而不能顯現(xiàn),以修而顯發(fā)這無邊功德。

  落日觀與太陽神[賣弄字源說]

  釋迦說法,當(dāng)然應(yīng)用當(dāng)時的語言與術(shù)語,如業(yè)、輪迥、菩提、涅槃,這都是舊有的語文《注:雖然如此,印順導(dǎo)師為甚么十六行觀落日觀,硬說是婆羅門的太陽神崇拜,指阿彌陀佛是太陽神。是否亦像神類學(xué)者那樣的賣弄字源說》。

  落日觀

  應(yīng)是從《空相應(yīng)緣起》而說:悟入無常、無我而體現(xiàn)彌陀凈土的涅槃境界。涅槃是阿彌陀佛內(nèi)自證境界《不是外在的他力信仰》。故自證境界,慈悲愿力,顯發(fā)莊嚴(yán)國土,攝度眾生的展示。故修落日定觀,為契入彌陀凈土的修行方法之一。絕對不能說婆羅門教崇拜太陽神,轉(zhuǎn)太陽神為阿彌陀佛的崇拜。若是依印公之說,佛教凈土宗義,就無法合乎教法,應(yīng)被視為外道之邪說了。

  釋迦教證的特質(zhì)

  在緣起無我論,當(dāng)[知法【即絕對真理即涅槃】入法]時,[但見于法,不見于法],這所以徹底否定了神的創(chuàng)造說,而洗盡神教的愚昧論調(diào)。

  阿彌陀[婆耶]佛,是無量光。‘觀無量壽經(jīng)\’:以落日為觀,而生起一切,那是比喻從今生到后生;此土到彼土,意味著那邊《凈土》的光壽無量。彌陀佛的自證說,即佛智證畢竟空性,所顯現(xiàn)的無量清凈光明,及無限時空。現(xiàn)實人間,陷入惑、業(yè)、苦的業(yè)力旋渦,感受無限期的輪迥生死苦迫與缺陷。彌陀凈土卻是無限的清凈、莊嚴(yán)、自由與安樂。同時在凈土中,一切圓滿,經(jīng)常受佛菩薩的教化庇護(hù),一直向上修學(xué),過著光明無障無的合理生活,完成佛果大道。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