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開示法語
三皈是肯定我們的信仰
各位發(fā)心的居士,今天大家這么虔誠地來求取三皈五戒,首先代表僧團向大家恭賀、恭喜。你們加入我們佛教的行列,今后大家都是標準的佛教徒,也是在家修行的佛陀弟子。
做一個佛陀的弟子,我們要了解什么叫做“三皈五戒”。了解這個名相以后,我們必須向大家說清楚,讓大家更能了解什么叫三皈五戒,能夠掌握“三皈五戒”的意義,我們才能真正達到受三皈五戒的目的和理想。
首先來介紹什么是“三皈”,然后才說明什么叫做“五戒”。今天很多人來皈依三寶,皈依兩個字怎么解釋呢?皈是歸向,依是依靠,歸向什么呢?就是三寶,三寶才是我們人生大海中的一條慈航,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盞光明之燈。他們可以引導我們處理生命痛苦,處理種種煩惱的痛苦,所以我們要皈依,來依靠三寶的指導。我們進了佛門,就像小孩子一樣,沒有父母的扶養(yǎng),沒有師長的教導,我們又怎么能夠在佛法里面成人長大呢?又怎樣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亦即修行的利益呢?所以我們要皈依三寶,來親近這三寶,向這三寶來學習。
既然這樣,我們就要肯定地皈依佛,佛就是我們信仰的對象。必須要了解我們信仰的對象是什么,不要迷迷糊糊,不要信仰什么木頭石頭,信仰沒有根據的事物,那樣的信仰,叫做盲目的信仰。我們今天皈依佛,佛就是我們的老師,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的歷史上,確確實實地在現在的尼泊爾藍毗尼園降生,他的國家叫做迦毗羅衛(wèi)國,他是凈飯王的兒子,是一位皇太子,后來因為覺得人生有種種生老病死的痛苦,有種種無常的壓迫,生命苦短,感覺到生為太子,也逃不過生老病死。所以一時的富貴,和他身心的自由、永恒涅槃的快樂,是沒辦法相比的,所以他覺悟這個人生,他到深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苦行林去,在印度菩提伽耶的北方,這地方也是佛陀成佛的地方。佛陀經六年苦修后大徹大悟,悟到人生宇宙的真理,所以我們后來叫佛陀為覺者,覺是開悟的意思,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理,所以叫做佛,佛就叫覺者。所以我們今天的信仰對象不要忘記,我信仰誰?我的教主是什么人?在歷史上確確實實有這毅然修成正果的釋迦牟尼佛,我們要跟他學習。佛陀在世的時候,在恒河兩岸救苦救難,說法度眾生,有四十九年之久,今天我們就要跟佛陀一樣,這么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樣真正一個人類導師,是我們真正皈依的對象,所以我們真正地皈依,皈依我們的導師。
第二是皈依法,信仰什么宗教,必須知道他的教理,教理就是我們人生的指導。我們所處的人生,有各種執(zhí)著、各種疑情、各種愚眛,所以我們產生種種痛苦。佛陀說痛苦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的,因為自己愚癡,自己無知,自己貪、嗔、癡一大堆,追求物欲,所以迷失自己,所以感到很多的痛苦,這些都是自己造的,所以給我們今生帶來這么多痛苦。佛陀悟到了如何解決痛苦的方法,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陀悟到了什么真理。佛陀所悟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告訴我們我們大家如何去實踐這個佛法。佛陀說的法,在我們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里,其內容不出經、律、論三藏。今天大家皈依了以后,對佛陀的教理,應該要努力,精進去學習,我們應該要了解佛陀究竟對我們說了什么道理,這道理了解的話,才能夠黜苦,我們才能夠心里面清凈,不會去造業(yè),不去造業(yè),才不會有痛苦。但是怎么使我們不造業(yè)呢?佛陀在經、律、論里面講得非常詳細,非常清楚。
有很多人皈依了三寶以后,對佛教的教義完全不懂,如果不懂的話,那么信仰就沒有辦法產生正信,沒有正信的信仰,那里會有力量呢?那有可能改變你的身心,那里可以改變環(huán)境,塑造你未來生命的解脫呢?所以我們一個人既然皈依了三寶,就要肯定我們的信仰,了解佛陀說的法是什么,不是說我們皈依就好了。有的在家弟子來皈依佛時,是為什么來皈依的呢?有個人,我問他為什么來皈依,他說到街上,擺地攤算命的告訴他要去佛祖廟拜佛祖皈依,他的災難才能逃掉,算命的說他今年的命不好,他相信這句話就跑來皈依。我就問他說,你今年命不好,就來依皈一下,逃過今年的運就好了是不是?他說不曉得,是算命的這樣說。于是我告訴他,皈依的意思不是這樣,不是說今年運不好才來皈依,那運過了,就不叫三寶弟子嗎?不是這樣的,我們來皈依,就是要肯定我們的信仰,我們要有信心。信心從何而來?信心就是佛陀四十九年當中所講的道理,就是剛才所說的經、律、論三藏,所以一定要好好去研究。
我們要去聽道,現在很多法師講道,也有很多錄音帶講得很好的,諸位不妨隨時隨地打開錄音機聽聽,為什么呢?師父講的道理很清楚。佛經講的道理很深,又看不懂,最好就聽錄音帶,有師父講經,最好去參加,我們聽師父講經典,就能了解佛陀講的道理是什么,我們皈依三寶修什么,就能夠了解。所以我們今天皈依法,就要去了解佛陀所說的道理,不了解的話,就會亂信,亂信、隨便信,最后得不到結果,人家要往西方去,人家要成佛,你跑到人天福報去了,做魔子魔孫去了。很多人學佛,就是沒有好好親近師父,好好來研究佛法,所以我們第二個一定要好好研究佛陀的教理,才叫皈依法,不研究懂的話,還不算皈依法。今天諸位既然這么虔誠來皈依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研究佛陀的道理,我們真正了解佛陀的道理之后,就像心中有一盞明燈一樣,不管走什么黑路,它能照亮我們的路,我們就不會做錯壞事,就不會造業(yè),不會造業(yè),才能修成正果。所以佛法是最好、最殊勝的清涼劑,諸位一定要來聽,來研讀這個佛法。
那么第三個是什么呢?就是皈依僧,僧就是出家人,就是僧團。佛教組成的團體,包括在家眾與出家眾,我們說出家有五眾,在家有兩眾。出家五眾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一個就是學法女(式叉摩那尼),諸位今天皈依三寶,就是在家修行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今天大家這么虔誠來皈依三寶,加入佛教的行列,我代表佛教(三寶)向大家傳授這個三皈五戒,今后我們看到出家眾都要非常恭敬,非常有禮貌地向師父問好,不管認識與不認識,你總要稱一句師父。我們稱師父是尊稱,不要看到一個比丘尼就叫菜姑、尼姑,你說我不認識她,所以這樣叫,這樣叫是不對的,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師父,都合掌問訊:“師父您好”,你不要說我又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稱呼?不管認識不認識,他是出家眾,我們在家眾要恭敬三寶,所以我們對師父合掌問訊,喊一聲:“師父,阿彌陀佛!”不要說圓光寺的住持才是我的師父,其他不是,那你今天就不叫做皈依三寶,皈依我而已。不是這樣的,你們今天是皈依僧寶,是一個團體,團體就是說由出家人組成的,所以看到出家?guī)煾?我們一定要稱他師父。我們知道師師有道,每一個師父都有他的修行法門,但是都是一樣,佛陀所說的法沒有兩樣的,有的師父要念佛,有的師父要坐禪,各人的根機不同,但同樣可以成佛,同樣可以離苦得樂。
我們信仰三寶要肯定我們的信仰,如果諸位皈依三寶以后,不能肯定我們的信仰的話,那皈依沒有用,沒有任何功德。所以我們今天皈依,最主要的是三寶,這三寶是什么呢?就是說佛教成立有佛寶、法寶、僧寶,這三個條件組合而成的,不能分開的。有佛就有法,就有出家人,出家人是傳道的人,這樣佛法才能常住世間,普渡眾生,佛陀救苦救難的法,才不會斷掉。我們要肯定我們的信仰,對三寶要恭敬,讓佛法常留世間,生生世世,很多娑婆世界的眾生,都可以聽聞佛法,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今天我們要知道皈依三寶是非常殊勝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意義。
五戒是真正的修行
三寶只是肯定我們的信仰而已,還不算真正修行。我們每個人都要修行,不是出家?guī)煾覆判扌?在家人一樣可才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五戒上,以戒為師,我們要把人格修得好,要怎么修?就是五戒,五戒持得好,才可以有人的資格。人家講做人都沒有資格,還修成佛道,還能成佛,那不是做夢嗎?有的人說我不要做人,我要成佛!不行的,佛陀說:“錯了。”這樣子的觀念錯了,我們人要從人修成,五戒都沒辦法修持,想要做佛祖,那可要等等!人要先做好,人做好了,佛就自然成就,人做不好,很難可以成佛的,一定要持五戒持好。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在家人也是一樣,這五戒是所有修行人都要遵守的,不管在家、出家,都要以五戒為本。
五戒都沒有辦法遵守的話,叫你不要殺生,你卻去殺生,叫你不要偷人的東西,你卻偷人家的錢財,沒有錢財叫人如何去買東西,如何去養(yǎng)活自已呢?偷人的東西,損害到別人,使人沒辦法生存,這不可以。你要生存,別人也要生存,你要好,別人也要好,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在五戒。今天諸位來受三皈依,是肯定你是一個三寶弟子,肯定我們的信仰,進一步要慢慢練到受五戒,受持五戒才是我們修行的第一關道。五戒沒有修好,那是不行的,戒是我們做人的一個尺寸,不管什么人,違背這個尺寸不叫人,人有人的標準,如同我們穿衣服有它的尺寸,太大或太小穿起來就不像人。行為怎樣作尺寸呢?用五戒作尺寸,人不可以為非做歹,做歹法律要制裁我們的,殺、盜、淫、妄是性戒,是與國法一樣,不是說佛陀制定的戒才會怎么樣。
殺、盜、淫、妄和世間國家立法一樣,你敢殺人的話,要判徒刑、判死刑、所以我們做人絕對不可以殺人。當然說殺人是不可以的,但佛陀慈悲,他認為凡是有生命的,都有生存的自由,我們不要隨便去傷害它,同時要做到護生,護持它的生命,你看我們佛教徒,不但不吃它,我們還去放生。所以這樣子話呢,我們有這大慈大悲,天下才會太平,如果你說小動物可亂殺,人不可以亂殺,但是戒是在防微杜漸,你要是濫殺,什么都敢殺,人也敢殺。但是我們佛教徒呢?一只螞蟻都不敢亂殺,不去隨便殺害他。你看,小的螞蟻我們都保護他,培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那么你殺人就殺不下手,就不會去傷害別人。
我們人有人性,我們的人性要能夠培養(yǎng)出來,要靠慈悲心,慈悲心靠什么?就是同情。不要隨便傷害,傷害有生命的眾生,我們盡量不去傷害眾生的話,我們的生命才不會給人傷害。所以我們講因果報應,很多都是因果報應,你隨便殺生殺多了,殺得怎么樣呢?殺得地球上生態(tài)不平衡!什么叫生態(tài)不平衡?松鼠對樹木來講是害蟲,松鼠在樹上鉆個洞,松樹很快就死掉,但是以前老鷹,專門抓松鼠,這叫一物克一物,生態(tài)非常平衡,F在沒有老鷹的話,山上松鼠太多了,把樹木都吃光光,那怎么辦?很多稀有動物現在都瀕臨滅種。這些把它破壞以后,慢慢地我們人沒有抵抗力,所以現在人什么病都有,像癌癥、愛滋病等,什么病都有,人的病越來越多,為什么呢?生態(tài)不平衡。生態(tài)不平衡的話,加上工業(yè)災害,帶來空氣染污,水質染污,現在水不能喝,空氣更壞,所以我們生命很難維持,過得很痛苦。
佛陀說末法時代刀兵劫來后,人類不能生存,為什么呢?自己造的。人類里面,不知道保護生命,如果知道的話,我們就不會偷盜,現在在社會上,大家為了生活很辛苦,為了養(yǎng)家,早出晚歸,但是有很多人游手好閑,無惡不做的。你看,社會很多這種流氓太保、搶人的盜匪,所以我們臺灣不管去到那里,鐵窗最多,臺北的門有三層,再裝下去,四門、五門,還是沒有辦法,還是有人要偷東西。有的人一上班回來以后,東西都被搬走一空,還要借錢去買東西,他說怎么有這樣一個世間?這么一個社會?甚至搶不到東西,把人殺掉。你看,現在火災時,人跑不出,鐵窗鐵門做得太好,救火員用大刀砍它不破,很多人因此活活被燒死。這是什么世界,這是像人的世界嗎?這是個禽獸不如的世界,是不是?所以不遵守五戒的話,人類就會走向很悲劇的命運。大家不殺生、不偷盜,不去偷人的東西,那么很多鐵窗鐵門就不用做,大家就會生活得很好。
佛陀再來提到不邪淫,現在社會很亂,外遇的問題很嚴重,很多家庭破碎,離婚率很高。桃園的法官有幾位信佛的,常常告訴我說:“師父啊,現在最容易造成離婚的原因是什么?”我說應該問你們辦案件的法官才對呀!他說離婚率最高的原因是外遇,就是邪淫。佛陀說我們在家人一夫一妻制度,好好修行,身心清凈要緊,現在很多人不是,很多人有了外遇,夫婦互不相信,產生各種家庭不幸,就是為了這“淫”字。萬惡淫為首,世間就是這樣,兩個人辛辛苦苦建立的家庭,子女都是很不錯,但是有了外遇問題,就產生了悲劇,離婚率這么高,全世界沒有這么高的,嚇死人了!所以我們講的道德是如何,今天來受五戒的人,什么叫邪淫一定要搞清楚,今天來受這五戒,絕對要做到,丈夫要忠于自己的妻子,妻子要忠于自己的丈夫,叫不邪淫。如果今天受五戒以后,還是對不起丈夫,丈夫對不起妻子的話,那就不叫修持五戒,那么家庭就會產生很多糾紛。
再來是不妄語。不妄語是什么呢?不妄語就是說話要很誠實。說的話很重要,一個人修養(yǎng)的好壞就看你講話,說的話不老實的話,做什么事就會失敗。佛陀說我們做人要誠實,講話一定要老少不欺,我們不管怎么樣,講話要很誠實,而且不可以惡口,惡口是什么?就是罵人的話,不要脾氣一來的話,人家的袓宗八代都給你罵完了,惡口傷人,這最不好。所以我們做一個佛教徒,少造口業(yè),不要罵人,不要惡口傷人。再來就是不可以兩舌,兩舌是什么呢?就是兩頭舌,挑撥離間,東家長,李家短,挑撥是非,本來人家家庭好好的,或是公司里面好好的,我們挑撥離間,使大家沒有辦法在團體里面生活,在家庭里面生活,人與人之間產生很多誤會,所以不兩舌。再來不綺語,就是說我們是佛教徒,知道這口業(yè)很不好,閑談雜話一大堆,沒有用,不如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有功德,你講那么多不三不四的話,講得心很亂,一個人就是話太多,所以心很亂,情緒就不好,情緒不好,晚上就睡不著覺,心府很深的話,就會頭痛,會身體不舒服,有種種的病痛,所以不要說沒有意義的話,我們好好念佛。以上講不妄語。
這殺、盜、淫、妄,是共國法的,是性戒,犯了以后會受國法的制裁。最后一條是酒戒,是遮戒,“遮”是遮蔽的遮,我們說遮太陽,太陽的光線這么大,什么東西可以遮蔽它呢?是烏云,烏云可以把太陽光遮掉,所以下雨的時后就看不到太陽。我們也是一樣,喝了酒就是這樣,沒有喝酒的人,腦筋清清楚楚,講話也不會亂講,做什么事情不會亂做。但是三杯酒喝下去,馬上失去理智,馬上自己不知道自己,話也亂講,不該做的事也做。所以一個人的理智,因為飲酒,就把它遮住了,本來一個很好的人,因為喝酒,糟糕了,身敗名裂。很多人喝酒誤大事,很多人喝酒把自己的生命都送掉了,出車禍,酗酒開車,不但自己撞死,還撞死別人。有個皈依我的臺北警察局交通隊員王先生,他說,十件車禍差不多有六、七件是因為酗酒,拼命喝酒,喝得方向盤都拿不住,撞死人自己都不曉得,甚至自己給人撞死可能也不知道。
所以酒的害處很大很大,酒本身沒有罪,酒是米、葡萄等釀的,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應該可以喝酒啊?本來是可以喝酒的,但是佛陀為什么不讓人喝酒呢?就是因為酒喝了下去會亂性。證了羅漢果的人有神通,不得了的,以前有個證羅漢果的人,有一天皇帝供養(yǎng),那時候沒有酒戒,出家人也可以喝酒,為什么呢?因為酒是沒有罪的,米、水果釀的、根本不是殺生,但是這個證羅漢果的人,他到皇宮去,皇帝因為要供養(yǎng)三寶,把這個百年陳酒,來供養(yǎng)三寶,這個阿羅漢本來很好酒,后來不喝了,但是今天皇帝拿出這么好的酒,他習氣一來(羅漢還有習氣),拿起酒來就一直猛灌,不知道灌下了多少酒,喝下去以后,因控制不了自己,走到半路就倒下去,衣服也不知道跑到那里,裸身躺在街上,吸引很多小孩子,很多路人圍觀,一個出家人醉酒到這個樣子,在地上打滾。剛好佛陀從那里經過,佛陀身邊有很多弟子,經常追隨的有一千多人,他看到這種情景,知道是自己人,故意叫阿難去看看怎么一回事?結果一看是一個證羅漢果的弟子,因為喝酒裸身躺在地上,不省人事,所以佛陀坐下來給弟子開示,從當日起,皈依佛陀者一律不能飲酒。證了羅漢果,有神通的人,喝了酒竟然倒在那里獻丑,那我們沒證羅漢果的人,喝下酒一定迷迷糊糊,所以佛陀制酒戒,不管在家、出家,只要受五戒的話,就不可以飲酒。
酒是遮戒,喝酒國家法律不會抓去關。但是,因為喝酒滋事的話,你撞死人,你打死人,照樣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可以不必要喝酒,喝酒有什么用?傷害身體,惹出很多災難,所以我們修行的人,在家學佛的人,滴酒不沾,出外做客時,以茶代酒,以汽水代酒。有個居士說,他常常懺悔,向師父懺悔,他說前四戒他可以做到,但第五戒,酒戒做不到,因為他做生意常常要應酬,每次總是認為喝一點沒有關系,現在變得好像沒有酒不能活了。他說怎么辦?我說沒有辦法,自己皈依以后就要防微杜漸,喝一口就想喝第二口,喝兩口會有第三口,一瓶下去就會有兩瓶、三瓶,所以受戒叫防微杜漸,所以戒律里說滴酒不沾,沾了以后就會有興趣出來。所以我們今天既然受五戒,不管什么時候不可以飲酒,但可以“開緣”,比如我們受傷,醫(yī)師說用酒做藥引,當作藥來喝可以,但是要向人表明。現在很多藥酒,醫(yī)生說你身體太虛,當藥喝可以,但是,不要說當藥喝就買許多酒拼命喝,藥酒喝醉也不可以,當藥喝怎么會喝醉呢?一小瓶喝下去就好了,醉了還是犯戒。藥酒叫“七日藥”,藥酒七天的量,醫(yī)生說一天一小杯,但是七天就要把它喝完,七天喝掉再去添購,不能一次購買許多慢慢喝,這樣不可以。受戒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苦行”,我們修行要修苦行,別人說喝酒很快樂,我們不做就好像很難過,我們就是想要斷去生死的根本,我們想做一個很標準的人,所以今天來受三皈五戒,受這五戒,受五戒是自己愿意的,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下,殺、盜、淫、妄、酒這五戒要守得清清白白的,守得清清白白的,人格自然清清白白。佛經里面說一個人守五戒守得清凈的話,就受人恭敬,你講話,你做事,龍?zhí)熳o法會護持你,我們修行的人也是一樣,常常龍?zhí)?a href="/remen/hu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護法會護持我們,所以我們沒有災難,沒有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三皈只是認同我是佛教徒,五戒才叫修行,那不容易呀!五戒持得清凈那要相當一番功夫。
今天諸位來受三皈,非常吉祥,能夠受五戒的,更是吉祥,二六時中,龍?zhí)熳o法就會保護我們,諸佛菩薩同我們在一塊,修行用功,所有的師父也是一樣,跟我們一起用功修道,所以說非常吉祥,也非常有褔報。所以今天諸位百忙之中能夠來受三皈五戒,希望大家好好地共修佛道,好好地把三寶護持,五戒修好,這樣龍?zhí)熳o法,諸佛菩薩非常高興今天大家能來受三皈五戒。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大家阿彌陀佛!
- 夢參法師:受了三皈五戒后需要注意什么?
- 憨山大師:佛設五戒以不殺戒為第一
- 界詮法師:學佛者受三皈依后要從受持五戒開始
- 明海法師:什么是五戒?佛為在家弟子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
- 大安法師:僅持五戒能否上品上生?罪惡凡夫只能下品下生嗎?
- 凈界法師:五戒有哪兩個重點?為什么要懺悔?
- 大安法師:沒受五戒的往生者可以穿海青火化嗎?
- 大安法師:不殺生戒就是要制斷殘忍心,生起慈悲心
- 寬見法師:受五戒后可以喝紅酒嗎?燒菜能放料酒嗎?
- 寬見法師:受五戒后因應酬,把酒戒給舍了,這樣如法嗎?
- 靜波法師:與其供養(yǎng)一千個好人,不如供養(yǎng)一個持五戒的佛教徒
- 靜波法師:五戒是什么意思?
- 印光大師:五戒中為什么說酒戒是遮戒?
- 大安法師:受五戒后可以喝葡萄酒嗎?
- 明海法師:關于五戒,我們現在的人會有什么誤解?
- 衍慈法師:五戒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 凈界法師:改變內心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它主要有哪兩個重點?
- 印光大師:“諸惡莫做”具體咋做?著名高僧說從5方面著手
- 界詮法師:這幾類人不能受佛門中的“五戒”
- 慈航法師:三皈五戒是學佛的基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