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滿與事業(yè)成功

  圣嚴法師:家庭美滿與事業(yè)成功

  一、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一)前言

  很多人以為,佛教是出世的,不主張有家庭,不希望人家結婚,這好象是說,信了佛教的人都應該出家,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其實,唐宋時代,在家的佛教非常興盛,我們可以從敦煌石窟、文字記載、圖畫或雕刻中,看到許多關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及婚姻生活的描述。元朝以后,佛教漸漸隱遁山林,與人世間漸漸疏遠,因而造成一般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逃避現(xiàn)實的錯誤觀念。很多父母,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子女親近道場、親近法師,就會很擔心他們出家。事實上并不盡然,許多人經(jīng)常親近寺院,卻沒有因此而準備出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出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礎,而且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非常地重視家庭生活,重視夫妻之間的相待及小孩的照顧和教育。甚至還有幾部經(jīng)典專門講結婚之后懷孕、生子的事,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與世隔絕的。諸位菩薩很幸運,能夠參加我們第一屆的佛化婚禮。今天請諸位來上課,就是從佛教徒的立場,從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場來認識婚姻。

  (二)婚姻的意義

  婚姻本身是責任和義務的肯定與承擔。通常一般人結婚之前,認為自己還沒有結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沒有想到如何讓父母頤養(yǎng)晚年,甚至還一直接受父母的呵護照顧;可是,結婚之后因為有了家室,同時因為孩子的誕生,才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辛勞,而產(chǎn)生家庭的責任感。所以結婚和沒結婚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婚姻本身是責任的肯定與開始。

  有人說「婚姻是鎖鏈」、「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也有人認為反正結了婚還可以離婚,為什么一定要結婚,不結婚不是很自由嗎?這是不負責任、過分浪漫而不務實的態(tài)度。如果結婚的時候就準備離婚,最好還是不要結婚,婚姻是一份責任,豈能兒戲?

  現(xiàn)今社會問題最多的,莫過于金錢及男女色。印度因為氣候炎熱,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歲就能結婚,甚至更早。加上居住空間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樹下或門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間的性行為非;靵y。釋尊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因而規(guī)定在家居士一定要守五戒,尤其是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見佛教對婚姻的重視,及夫婦彼此之間要守信諾、守貞操等觀念的強調(diào)。可是,中國自五四運動的學者們提倡「守貞操是吃人的禮教」,及毛澤東「破四舊」的主張,因此把中國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五戒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為邪淫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及穩(wěn)定,這種罪業(yè)是很重的。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逢場作戲沒有關系,假戲真演,終會導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嫖女人,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愛滋病的病毒,而帶回家傳染給太太。再就心理層面而言,一個人有了外遇,會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現(xiàn),問題不斷衍生,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這個影響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會責任是不容忽視的!

  結婚是兩個家族結合,人際關系因之擴大而改變。面對人生的新境界,更應秉持慈悲的精神,來對待、照顧另一半、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時也應以智能處理事情,以理性教育小孩。這是在婚姻過程中,應該學習的態(tài)度與義務。

  (三)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1.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法鼓山農(nóng)禪寺的聯(lián)合婚禮都會贈送新婚夫婦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是我們特別請藝術家設計、雕塑后制成白瓷觀音像,希望你們不論居家空間的大小,都能虔誠供奉此尊觀音菩薩像。從此家庭不僅是你的家,也是修行的道場。

  供奉觀世音菩薩有兩種意義,一是學習、模仿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如果我們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慈悲,夫妻還會吵架嗎?還會打小孩嗎?還會棄父母于不顧、對朋友有不忠誠嗎?不會的。第二種意義是,菩薩的確是有感應,當我們有困難、有麻煩時,我們要以佛菩薩為模范,同時祈求佛菩薩給我們力量和信心,讓我們平順地共度一生。夫妻雙方由于生活背景、出生環(huán)境的不同,性格、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同床異夢、意見不合是正常的。我們要互相地調(diào)和,彼此包容,否則就不要結婚。

  有的人結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來找我,通常我是誰來就罵誰,「有理扁擔三,無理三扁擔」,因為吵架是兩張嘴吵的,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吵,一會兒就吵不下去了,有了這種認知,就算對方不改變,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結婚本身很簡單,但未來則是一段很長的路,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為準,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會美滿、幸福。

  2.以家庭的凈化,提升人品、凈化人間

  凈化人間要從凈化家庭開始,也就是要從建立佛化家庭開始。以佛菩薩的慈悲及處事的智能,為我們學習的對象。提升自己,凈化家庭,進而影響周遭的親人、朋友,再擴及至社會,達到凈化人間、建設人間凈土的目標。

  (四)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識

  我們講建立佛化家庭,是希望從夫婦兩個結婚開始,就是一個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需要建立婚姻的共識;橐龅墓沧R是關懷、是互敬、是禮讓、是互為同修菩薩,互為善友,彼此相互提攜、共同地成長。

  如果遇到另一半很消極、很無奈、很孤單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時的挫折無所謂,我們再好好努力,你千萬不要灰心!我會陪著你共同度過難關,而且我們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顧!」這就是互相關懷。釋尊教導我們,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來的佛。

  所以我們要尊敬對方,即使對方不尊敬我們,也要認為這是成長的逆增上緣。我們不是教大家逆來順受,而是倘若實在無法避免的時候,就要學習接受事實,并由衷感謝一切成長的順逆因緣。「山不轉(zhuǎn)路轉(zhuǎn),路不轉(zhuǎn)人轉(zhuǎn)」,如果對方一時無法改變,一定要調(diào)整自己,時時以尊敬、尊重的態(tài)度,來與對方相處,視其為未來佛、為菩薩。互敬、互重,對家庭生活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問題的發(fā)生,來自于夫婦雙方不能相互禮讓。曾經(jīng)有一位先生在禪七期間痛哭流涕,他說:「一味嫌棄太太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罪惡,出禪堂后,我一定要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賠罪、懺悔,并由衷謝謝她多年來的包容!沟诙焖奶軄砀嬖V我:「感謝師父!本來我先生已經(jīng)準備和我離婚,如今,我撿回我的先生。謝謝師父!」這是很不容易的。夫婦之間一定要互相禮讓,尤其是先生對太太,因為一般而言,先生禮讓太太比較困難。

  2.懷胎之教育

  結婚不要孩子,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是拒絕成長的舉動;不過,拚命生孩子也是不負責任的事。有了孩子,我們才會深刻體會到父母生養(yǎng)我們是多么地不容易。從懷孕到生產(chǎn),從生產(chǎn)到小孩上學、結婚、成家,成家之后,還要幫他立業(yè),牽腸掛肚、萬般呵護。沒有孩子,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責任,也不知道為人父母的辛苦。

  但是現(xiàn)在不論中國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結婚之后,非但忽略了雙親的奉養(yǎng),還因忙著事業(yè),而把小孩交給父母去「孝順」,這絕對是錯誤的。

  懷胎的時候要想:這是菩薩來入胎,我們懷的是一尊小菩薩。千萬不要認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來就好了!谷绻阏J為那是小鬼,他真的會變成小鬼;如果你視他為菩薩,他會是個菩薩。心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懷孕時,心中常念觀世音菩薩,多看觀世音菩薩像,經(jīng)常觀想菩薩慈祥的面容,對胎兒很有用;我們要經(jīng)常保持心平氣和,想要生氣的時候,就趕快念觀世音菩薩。懷胎時,不可以暴飲暴食、生活不正常。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情及心理現(xiàn)象,都會對胎兒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先生們可能認為自己跟胎教沒有關系,其實你的身心狀態(tài)會影響太太,也就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

  3.小菩薩的培育

  當小菩薩學會站立時,就要教他拜佛;在還未識字之前,可以讓他看兒童佛教書籍上的圖畫,例如〈本生談〉——講佛往昔生中種種愛護動物、救度眾生的故事,培養(yǎng)慈悲對待一切眾生的胸懷。有人主張讓小孩長大后自己選擇宗教,其實這絕對是錯誤的。佛教的信仰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建立,更何況母親懷胎時,就已經(jīng)在念觀世音菩薩圣號,其實孩子在母親胎里就是佛教徒了,為什么還要等他長大再讓他信佛?這是父母未盡義務及責任。多給小孩一點接觸佛法的時間,小孩才能健康地長大,心理上才不會古怪。

  4.夫婦的生活

  「原諒對方」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有一對皈依弟子結婚四年了,有一次來跟我說他們要離婚了,我問他們?yōu)槭裁?丈夫說:「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樣。我這個太太,吃蘋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絲,還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來擦碗筷!固舱f:「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覺前不漱口也不洗腳的,上臭下臭,我覺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還能睡得著覺嗎?」

  這個好玩了,吃蘋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絲,不漱口不洗腳,都變成了離婚的理由。夫妻之間原本就不會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討厭的就是這些雞毛蒜皮、芝麻綠豆的事,因為太煩太雜了。其實夫婦的共同生活,要包容對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問題,只要太太不紅杏出墻,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

  還有,要諒解對方、不要懷疑對方;夫妻之間要互信、互愛,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點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會覺得慚愧:「太太這么相信我,對我這么好,我竟對太太不忠實,實在太不像話了。」夫妻雙方彼此要絕對信任,而互信是從諒解、原諒來的。做為一個佛教徒,你要相信對方,相信他絕對會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會念觀世音菩薩,學習原諒對方,這個非常重要。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講于農(nóng)禪寺,原收錄于《一九九四法鼓山禮儀環(huán)保年禮儀環(huán)保實錄》)

  ◎ 美滿婚姻的原則

  夫婦的結合,是同舟共濟、相依為命的兩個人。

  夫婦的相處,除了彼此相愛,也要彼此學習著從沖突與矛盾中,做統(tǒng)一與調(diào)和的努力;在不斷地溝通、協(xié)調(diào)、妥協(xié)、適應之中,幫助彼此的成長,促進家庭的和樂。

  夫妻相待當遵守六個原則:

  一、互相感謝,不要計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計較的寬大心懷。

  二、互相尊敬,不要輕慢,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輕慢的寬大心懷。

  三、互相禮讓,不要侵犯,但是要有接受對方侵犯的寬容心懷。

  四、互相關懷,不要冷漠,但是要有接受對方冷漠的心理準備。

  五、互相信賴,不要懷疑,但是要有接受對方懷疑的心理準備。

  六、互相諒解,不要誤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誤會的寬宏大量。

  因為婚姻關系是終身相守相助的大事,兩個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由于各自身心的失調(diào)以及環(huán)境的沖擊,難免會有意見及性格上的小摩擦,只要有一方能包容對方,就可以維系夫婦間的和諧。

  佛化的婚姻,是共同修行菩薩道的終身伴侶,菩薩是有慈悲和智能的,學佛的夫妻當以慈悲照顧對方,以智能照顧自己,如此便能「慈悲沒有敵人,智能不起煩惱」。

  佛化的家庭是夫婦共同修持菩薩行的道場,所以要學習著用慈悲心、柔軟語,用感激、奉獻和報答的態(tài)度,盡心盡力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服務。

  以佛化婚禮結合的夫妻,一旦有了摩擦,吵了嘴,要趕緊念佛,多多拜佛,至誠懺悔。要記得,自己是在佛前宣誓結婚的,所以要隨時提醒自己,用佛化婚禮誓詞中的兩句話「無論富貴貧窮,此誓終身不渝」來共同勉勵。

  我在這里,完成佛化婚禮的新人祝福,祝福你們的幸福人生,祝福你們的美滿婚姻。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講于農(nóng)禪寺佛化聯(lián)合婚禮,原收錄于《一九九四法鼓山禮儀環(huán)保年禮儀環(huán)保實錄》)

  二、家庭美滿與事業(yè)成功

  (一)前言

  從禪修者的立場,談家庭美滿與事業(yè)成功的原則,可以用兩句話來表達:「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yè)」。

  如果能夠全心全力關懷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不論貧富貴賤,必定會使得全家老少健康安樂;如果能夠用全部的生命從事工作,不論職位的高低大小,也必定能使自己和他人同享成功的經(jīng)驗。

  物質(zhì)生活的富足,未必贏得家庭的美滿;而虛有其表的風光,也未必算是事業(yè)的成功。唯有使得一家大小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的溫馨,家庭才會美滿;唯有投注全部身心于所從事的工作,才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表現(xiàn)。

  (二)家庭親子,互敬互助

  現(xiàn)代人由于過分強調(diào)個人,因而形成了親子間的代溝、夫妻間的裂痕,甚至兄弟姊妹間的隔閡。一家大小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各懷各的心事,不但一味要求對方配合自己,甚至彼此爭權奪利;到最后父母不明白兒女的心事,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苦心,丈夫與妻子彼此互不信任也互不相讓,幾乎每個人都對家庭失去了信任及安全感。

  結果,年老的父母被送進老人院,少年的兒女性格叛逆,青年兒女也離家求獨立,連男女間的婚姻也顯得非常脆弱,人人稱羨的「美滿家庭」,幾乎只成為一句口號、一種夢想。

  其實,夫妻之間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學習、相互忠誠、相互關愛,那么建立美滿婚姻的家庭,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三)經(jīng)營事業(yè),努力踏實

  另外,社會的價值觀念混亂顛倒,多數(shù)人只知道以財產(chǎn)、名望、地位和權勢來當作事業(yè)成功的價值標竿,卻不知道這是要靠先天的福報以及后天的努力才能促成的。如果沒有先天的福報,單憑后天的努力,未必能在名利與權位上獲得稱心如意的滿足感。

  許多人不明白這層道理,于是為了追求一己的私利,罔顧他人私益與群眾公益;企圖從社會的夾縫、法律的漏洞中,施展巧取豪奪、假公濟私、偷天換日的手法,無形中傷害了許多無辜的眾生,并且擾亂社會風氣,一時間看似飛黃騰達,終究還是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會輿論的撻伐;就算暫時逃過了,也仍舊逃不出未來的因果業(yè)報。

  因此,追求事業(yè)成功的理想,固然沒有錯,然而不合因果觀念的盲闖瞎拚,只會變成害己害人的狂徒惡漢和社會的罪人。

  由于現(xiàn)代人普遍都是貪圖眼前的近利,在個人自我意識受到壓抑之時,便容易生起異動的念頭。所以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的人事流動率日漸升高,甚至很多人是改行又改行,跳槽又跳槽,而在這種工作不穩(wěn)定的狀況下,身心勢必無法安定,連帶的也造成家庭的不幸福。

  當然,如果是階段性的轉(zhuǎn)換、計畫性的改行或調(diào)整性的升遷,那都是成長的過程,也是邁向成功之道的必經(jīng)步驟。可是如果是時時不滿現(xiàn)實的工作環(huán)境,不愿全心全力投入于當下所從事的工作,就不可能從任何行業(yè)的任何工作中,獲得成功的果實了。

  (四)忙人時間最多

  現(xiàn)代人幾乎無人不忙碌,為了賺取生活所需,往往不只有一項工作,有時還得身兼數(shù)職;也許白天已為個人的事業(yè)或工作累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可能還有不得不出門的交際應酬。于是有些人因為忙于事業(yè)而疏忽了對家庭的關懷,每天早出晚歸,往往一星期之中難得跟子女打一、兩次照面,甚至夫妻之間也難有充分的時間來互相溝通。在如此繁忙而緊湊的生活中,該如何將家庭和子女照顧妥當,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以我個人的經(jīng)驗,以及我的見聞所得,卻可以證明「忙人時間最多」,因為只要有心,「忙人」會充分運用時間、分配時間,兼顧家庭與事業(yè)的雙勝雙贏。

  我自己雖沒有妻兒的小家庭來拖累,但卻有寺院的大家庭以及僧尼徒眾們的管教養(yǎng),是身兼父母和老師的三重責任。我必須全心全力經(jīng)營寺院、關懷徒眾,在極其繁忙的弘法日程中,總不忘對每一位弟子愛護關心,有時是采團體方式的討論指導,有時則用個別談話來開示勉勵。俗語說:「知子莫若父」,我是他們的師父,我應該是他們心目中的知己者,他們才會心甘情愿做我的弟子。

  同樣的,身為家長如果不知道子女的心向、性格、興趣、資質(zhì)和潛能,也就沒有辦法指導子女,協(xié)助他們來選擇前途;如果不能陪伴著子女一同學習成長,做子女心目中的知音、知己,便不能取得子女的信賴,讓他們感到安全。

  (五)全心全力照顧家庭事業(yè)

  對于家庭與事業(yè),只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必定能夠雙贏全勝。

  我在指導禪修時,經(jīng)常提醒大家:「活在現(xiàn)在,佛在現(xiàn)在。」意思是:及時努力、及時心安,以「一步一腳印,一印一個坑」的態(tài)度,提醒自己人生短暫,必須步步踏實,生命才有價值。

  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時隨地都以全生命去適應、感受,事后不牽掛其成敗得失,那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真義。

  總而言之,只要家庭中每一位成員付出真誠的關懷,體會彼此的心境,不一定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就能使家庭幸福美滿;對于事業(yè),只要在工作時全力工作,在思考時全心思考,在處理問題時,將全部生命投注進去,就能獲得輝煌的成果。

  即使在物質(zhì)方面沒有收獲,但對于身心的安定、經(jīng)驗的成長、社會的貢獻,卻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就。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講于臺北安和分院「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座談會,本文現(xiàn)收錄于︽平安的人間︾)

  三、佛化家庭

  過去佛教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消極、厭世、逃避現(xiàn)實的,甚至以為凡是學佛的人,都應該出家,真正學佛的人就應該沒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屬于脫離人世的。

  其實,釋迦牟尼佛時代,在僧、俗、男、女四眾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數(shù)人出家修梵行,絕大多數(shù)的佛弟子,都還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對家庭必定是有幫助的。

  基本上,佛教對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點來討論:

  (一)凈化人間,必定要凈化社會

  凈化人間的目的是為了要凈化社會,凈化社會的目的是為了凈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說的凈土,在人間落實建立起來。

  (二)凈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凈化家庭開始

  凈化家庭要從凈化婚姻開始。家庭的組成,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近世以來,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法鼓山除了推動佛化的聯(lián)合婚禮,并且也編了一本小手冊,叫做《佛化家庭手冊》。

  (三)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yǎng)三世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為「老菩薩」,便是要把父母當成佛菩薩一樣的恭敬、孝養(yǎng)

  對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應當平等敬養(yǎng);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須要兩者兼顧。

  2.夫妻之間是同修凈業(yè)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對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間應彼此當成同修伴侶,互以「我家?guī)熜帧购汀肝壹規(guī)熸ⅰ瓜喾Q,把對方當做共創(chuàng)幸福的善知識來看,彼此相敬、相讓、互助、互諒,并互相關懷。

  3.對于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中國人所說「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佛教徒并不贊成。佛教徒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yǎng),目的不是為了防老,乃是為了負責,畢竟每個人的福報與業(yè)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教導兒女建立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卻不必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yǎng)父母,否則當指望變成失望時,便會衍生出無窮盡的煩惱。

  (四)家庭的成員當各盡其責任和義務

  1.現(xiàn)代人在婚后應該對于三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1)婚后由男女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2)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2.婚后的男女,如果計畫養(yǎng)育下一代,就應負起作父母親的責任和義務。作父母親應該有三個條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健康,否則對胎兒將造成不利的影響。

  (2)太太懷孕后,夫婦兩人更應該經(jīng)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則會影響胎教。或許會有人認為:「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吧?」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fā)脾氣,會影響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間接也影響了小孩子;因此夫妻兩人都應該共同擔負起胎教的責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為止,父母都必須為了兒女的教養(yǎng),而經(jīng)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tài)。

  (3)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作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應該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長。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稱為「小菩薩」,是以迎接菩薩的心態(tài)來歡迎子女的出生,把他們當成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菩薩道的人,所以要跟他們一起成長。

  (五)佛化家庭的經(jīng)濟應有的原則

  (1)用正當?shù)姆椒?以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能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從事與佛教五戒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于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于買賣酒類等的行業(yè)。

  (2)經(jīng)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為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用錢則可依:家庭的生活、營利的資本、資產(chǎn)的增加、儲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個方向來規(guī)畫。

  (3)除了家庭儲蓄、經(jīng)營所需之外,盈余的財產(chǎn)也應該用在孝養(yǎng)父母、救濟幫助親戚朋友,以及布施貧窮,供養(yǎng)三寶,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yè)。

  總而言之,現(xiàn)代家庭應該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應該由佛化婚禮開始,然后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同時每天要有定時定數(shù)的修持恒課。

  (摘錄自圣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四、安身、安心、安家、安業(yè)

  (一)前言

  我不是科技的專家,也不是生理、營養(yǎng)、心理分析、家庭問題專家,更不是企業(yè)管理專家;我是以佛法來整合問題、疏導問題的法師,站在佛教徒的立場,把對佛法的體驗,將人間所有身、心、環(huán)境的問題,做整體性的疏導,提供大家一些原則性的指導,以達成安身、安心、安家、安業(yè)的目的。

  (二)安誰: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1.行菩薩道——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一般人總是先求安身,才求安心,也就是說,以為自己的身體得到安全的保障,內(nèi)心才能安定下來;也認為自己應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后再考慮到社會上其他的人。

  但是學佛的人,一位菩薩道的修行者與實踐者,觀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來做為安身的基礎原則,以安人來完成自安的功德。

  因為心安定了以后,身體自然也會安定。心理健康,身體即使有病也算是個正常健康的人;如果心不健康,身體再怎么好,這個人也是有問題的,對社會、對家庭,都可能造成困擾。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以他人的安全、他人的安定、他人的幸福,以及他人的利益為首要考慮,你一定是個很安定的人,你的家人、親友,也都會因此而得到安全。

  因此修行菩薩道的人,一定是舍己而利人,安心而安身的。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的心不受環(huán)境污染,也不因個人心念的蠢動而影響社會環(huán)境,這就是法鼓山所提倡的「心靈環(huán)保」。

  如何安身?就是要落實法鼓山提出的「禮儀環(huán)!,其中包括了心儀、身儀、口儀,要我們從語言、身體,乃至于面部的表情、動作,都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尊敬、尊重、感謝、感激與感恩。由于我們對人真誠有禮貌,所得到的回響也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當然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就會是安全的。

  2.身心平安——身心的平衡與安穩(wěn)

  身體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身體機能不平衡,佛法稱為「四大」││地水火風失調(diào),也就是冷熱不調(diào)、飲食不調(diào)、睡眠不調(diào)、運動不足或運動過度、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等,這都會使我們的身體失衡。此外,不能夠控制內(nèi)心的浮動,而造成種種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狀況,也會使得身體的健康受損。

  此外,外在的誘惑,環(huán)境的壓力,也會讓我們的身體失去平衡。本來不想生氣卻生了氣,本來不想喝酒卻喝了酒,本來不想賭博結果卻賭博,本來不想暴飲暴食,為了克制煩惱就拚命地吃喝……,凡此種種,都是根源于內(nèi)心的不平衡,最后終將演變成身體機能的失調(diào)。

  平常生活中,當你發(fā)現(xiàn)心中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時候,首先要注意你的呼吸,然后注意你的心在想什么?然后把自己客觀化,觀察自己為什么會生氣?生的是什么氣?看一看你生氣時的呼吸如何?心臟跳動得如何?接下來注意你自己的感覺,是不是很不舒服?

  也就是說,在內(nèi)心不安定時,不妨馬上把心念移轉(zhuǎn)到觀照自己身體的種種反應,心情便會立刻平和下來。這種平衡與穩(wěn)定身心的方法,非常有用,但是要經(jīng)常練習。

  所以,落實「心靈環(huán)!,實際上就是運用佛法來調(diào)整我們的心;雖然不可能一下子就頓悟成佛,但至少可以用這些簡單的方法,使得身體平衡,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當遇到重大困難,光是著急、痛苦,是沒有用的,應該提起心念,持誦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圣號,祈求佛菩薩的護佑,給你信心和力量。其實,當你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圣號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已經(jīng)是平靜、穩(wěn)定下來了。

  3.安居樂業(yè)——家業(yè)的幸福與安全

  家的定義是指同住在一起的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家,也都有不同層次的家。有家就一定有眷屬,眷是眷愛、眷顧、親愛、親近、關懷、照顧的意思;對所屬的人眷顧、關愛,就叫眷屬。在家庭中,每一位成員應該互相照顧、關懷、勉勵,彼此相愛、相助,也一定要有責任、義務,以及倫理的分際關系。

  現(xiàn)今一般家庭,都是由大家庭分出的小家庭,所以家庭的安定力,往往比較薄弱,夫妻間常常為了一丁點小事就吵架、鬧離婚。孩子稍微長大些,就開始叛逆,甚至于離家出走。

  如果我們能夠從一個小家庭、小家族,慢慢把范圍擴大,把所服務的機關、公司、團體,都當成是自己的家,如此一來,心量就會寬大,而不會老是圍繞著個人的小家庭而吵架、鬧意氣。

  釋迦牟尼佛便告訴我們,要以如來的事業(yè)為家務,以一切眾生為眷屬,這樣的家,范圍就非常大。在《維摩經(jīng)》中,維摩詰菩薩是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以一切眾生的俗眷為成佛的家業(yè)。

  照顧好自己的小家庭,是菩薩行基礎,但如果能再擴大,以一切眾生的煩惱為家,荷擔起「如來家業(yè)」,那更是深廣的菩薩行愿。但是大家千萬不要把順序顛倒了,一定要由小而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安穩(wěn)與平安。

  (三)安身:在于生活的勤勞儉樸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不一定是壞事,但生活得太舒服也不一定是好事。

  許多人拚命賺錢,為的是「養(yǎng)兒防老,積穀防饑」,希望辛苦努力賺錢之后,晚年就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似乎工作的目的,只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得到安定的保障。

  因此很多人都說,老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有「老本」。但是很多人為了老本,老夫妻兩個人會吵架,和兒女、兄弟、朋友之間也會爭吵,結果老本反而變成了一個不安全的東西。

  基于安全的保障,對國家來說,要藏富于民;對個人而言,則不妨將努力的成果儲藏于社會、眾人之中,把自己的安全寄放在社會上,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若只希望自己安全、兒孫安全,十代、百代、千代以后還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這想法不但不可靠,反而會害了兒孫。當然,首先你自己要創(chuàng)造財富、增加財富,然后你的家人、團體、社會,都會因你的努力而得到幸福。

  人是應該工作,但工作不等于人生,人生也不僅是為了物質(zhì)的富裕而工作,更不僅是為了滿足物欲的享受而勤勞地工作,乃是為了健康的身心以及感恩的奉獻而工作。

  一個勤勞的人,通常是健康的,勤勞的人,身體即使不好,也會懂得照顧自己;勤勞的人,也不會寂寞。所以我鼓勵年紀大的人,雖不一定是為了錢,也要有事做,否則便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勤勞努力除了讓身體健康、心里平安,多半也會得到物質(zhì)的報酬,但是有了物質(zhì)的報酬,必須節(jié)制地使用,否則為了享受物欲,對身心又會產(chǎn)生不健康的行為。

  換句話說,勤勞工作的同時還應該要儉樸,所以「勤勞」、「節(jié)儉」這兩個原則是身體健康的秘訣。而且儉樸的結果,便會擁有很多福利,可以提供給他人,到那時候你將會是一個人人都喜歡、人人都贊歎的人。

  忙忙忙,忙得很快樂!累累累,累得好歡喜!

  通常我們忙的時候都會很累,累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煩,其實能夠忙也是一種幸福;蛟S有人會認為,忙人的時間一定很少,其實忙人的時間是比較多的,因為他會珍惜時間、安排時間、爭取時間,抽出時間來,做他應該做而且想要做的事。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帶笑。

  放松能使我們身心健康,發(fā)生任何事,遇見任何人,都不必害怕,不要擔心,心存感謝對方,就能面帶微笑。如果經(jīng)常是在緊張、憂愁、忿怒的狀態(tài),或挖空心思、胡思亂想而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臉上一定缺乏笑容,造成心理不健康,結果身體也不會健康。

  我們應該要心中常常保持沒有需要煩惱的事,也就是頭腦里沒有憂郁、不滿意的事,因為世界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既然已經(jīng)知道,可能會有八、九成不如意的事出現(xiàn),那還有什么不如意的呢?

  知福惜福,廣種福田;利人利己,多結人緣。

  所謂「得道者多助」、「有德者不孤」,若能廣結人緣,常為他人著想,把安全給別人,對方多半也會給你安全;把安樂給別人,別人多半也會給你安樂,此即「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

  當然,這樣做好象是舍近求遠,而且有人質(zhì)疑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連自己都不保全自己、都不照顧自己,還能夠利益他人嗎?

  我在〈四眾佛子共勉語〉里有兩句話:「利人便是利己,盡心盡力第一」,便是鼓勵大家,以利人而為利己,而不是先利己以后再利人。不過,我們一定是先努力成長自己,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利益他人,成長他人;但成長自己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那么你就會有安全了。

  我個人一生之中都在求成長,為了什么?為了「佛法這么好,知道的人這么少,誤解的人那么多」。為了弘法,所以必須要自我充實,自我成長,而且是一邊充實成長,一邊弘法利生、廣結人緣,這樣同時更成長了自己。

  (四)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陽光、空氣、水分、起碼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風遮雨的房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基本的交通工具、計算機、電話也成為需要的,有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裝飾品,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或撐場面用的東西。不過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位,為了配合當時的環(huán)境因緣,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莊嚴,那也可以算是一種需要,但一定要有適度拿捏的分寸。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

  當你的心在忿怒、憂慮、恐懼,不能夠平衡的時候,念這四句話,心就能夠安定下來。因為還有呼吸,雖然什么都沒有了,至少還沒有死;活著還能呼吸,表示還有希望,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又何必那么擔心、憂慮與恐懼呢!

  為了個人的私利,應當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

  為了眾生的福利,必須盡心盡力,安他人的心。

  少欲知足,就不會有強烈的欲望而貪得無厭,就能夠安自己的心了。

  安他人的心是一種菩薩行為,也是一種慈悲愿心,應當發(fā)起悲愿來利益眾生,為他人謀求福利;否則僅僅少欲知足,不但不夠積極,甚至還有可能是消極的。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

  上等人安心于道,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中等人安心于事,給他適量而較忙的工作,他就不會自尋煩惱,或為他人制造煩惱;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

  (五)安家:在于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員之間倫理關系的互敬、互助、各盡其責、各守其分、共存共榮、同甘共苦、共同成長。

  家庭的溫暖在于互相敬愛,家庭的可貴在于互相幫助;ブ囊馑,是讓需要接受幫忙的人,能夠得到幫助。幫助對方的時候,不要趾高氣昂,不要認為自己是施恩者,別人應該感謝你;而是應該心存感謝,感謝對方讓你有機會來做奉獻,有機會在為他服務之中獲得成長。

  家庭倫理的責任與義務一定要遵守,也就是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做母親的要像個母親,做太太、做丈夫、做兒女的,也都要各盡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千萬不要斤斤計較,那會出問題的,因為家庭成員就和我們的社會一樣,是分工合作、各有本分的。如果能夠如此,家庭一定會和樂平安。

  凡是建立起相愛、互助的共同生命關系者,都算是家。

  家的范圍可大可小,小至一夫一妻,大至一家、一社、一族、一國、一世界,凡是建立起相愛、互助之共同生命關系的,都算是一個家。

  安家的要領是互相尊敬、互相學習、互相體諒、彼此關懷、彼此感恩、彼此奉獻。

  光在物質(zhì)上把自己的家安頓好,不算是真正的安家;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各盡其力,各守其分。

  家中的成員,是共同修行慈悲行與智能行的菩薩伴侶。

  把家中其他的人都當成菩薩來看,因為他們時時刻刻都是在幫助我們,都在警惕我們,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成長。

  尤其身為佛教徒,就是一名菩薩道的菩薩行者,不論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性格、行為如何,都是增上緣菩薩,都是在幫我們成長,助我們在菩薩道上更往前走。

  更何況菩薩是救苦救難的,要救苦救難,先要學著受苦受難,有了受苦受難的經(jīng)驗,才能夠真正成長,才能夠真正安身安心,才會知道如何救眾生苦、如何救眾生難。

  慈悲沒有敵人,智能不起煩惱。

  與家人相處時,若能經(jīng)常念這兩句話,家庭一定非常和樂。

  以智能來對待自己,就不會有煩惱,如果沒有智能,就要來學佛法、聽聞佛法,藉著佛的智能來幫助自己并照亮自己的心,也藉佛的智能照亮他人的心,同時學習菩薩的慈悲來利益所有的人,關懷所有的人,敬愛所有的人。

  (六)安業(yè):在于身口意的清凈和精進

  凡是舉手投足、一言半語、舉心動念,都叫作「業(yè)」。

  一般人所講的安業(yè),是指對自己的職業(yè)、工作,要有安定和保障?墒侨粢陨砜谝膺@三類行為的清凈與精進為范圍,便已經(jīng)將個人行為,以及工作都包含在內(nèi)了。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安于身口意三業(yè)的本分,不要輕舉妄動、沒有準則,不胡言亂語、信口開河,也不要心猿意馬、三心二意,這些都是我們?nèi)粘I钪斜仨氉袷氐男摒B(yǎng)。

  更進一步來說,修行菩薩道的人,要修兩種業(yè):一種是「慧業(yè)」,即是智能業(yè);一種是「福業(yè)」,即福德業(yè)。智能的業(yè)圓滿,就如同文殊菩薩;慈悲的業(yè)圓滿,就像觀世音菩薩,此兩種業(yè)圓滿的時候,名為福慧兩足,那就是佛了。諸佛菩薩都是以安定眾生為如來的事業(yè),這種精神,是我們大家應該學習的榜樣。

  「嬰兒菩薩」,要屢跌屢起,堅定菩薩道的愿心。

  發(fā)了菩提心的眾生,雖然是凡夫,雖然還有缺點,但已是在修行菩薩道的初發(fā)心菩薩,是「嬰兒行的菩薩」。嬰兒時期的人,學走路時總是搖晃著而常常跌倒,跌倒的時候多,站起來走的時間少。雖然站起來的時間少,爬在地上的時間多,還是得練習著,一直要到漸漸成長以后,才會獨立站起來。

  因此做為一名「嬰兒行的菩薩」,要勉勵自己,跌倒了沒有關系,只要再站起來就好,繼續(xù)前進就能照著我們所要修行的菩薩道,一直走下去。

  對自己的行為全心全力、認真負責,是敬業(yè)、精進。

  凡事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觀點來考量,就是樂群、清凈。

  敬業(yè)樂群雖是老生常談,但很不容易做到,縱然在平常做得事事成功,稱心如意,一旦有些波折、困擾、難題出現(xiàn)的時候,就會懷疑所做的工作,是為誰辛苦為誰忙?若出現(xiàn)了這些想法,就不是敬業(yè)樂群了。

  敬業(yè)就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負責認真;精進是努力不懈、全心投入;如果對心力、體力、能力,樣樣都是持著保留的態(tài)度,那就不叫敬業(yè)精進了。

  對自己的任何行為,都應以「利人便是利己」的觀點來考量,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追求,但為他人的福利而努力,并且是以他人的遠利與近利來設想。如果凡事都能用這種心態(tài)來面對,不論在家中、公司,乃至在任何場合,相信你會很有人緣,也會很得人心。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今天,才能走出明天。

  這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而是「現(xiàn)在主義」。修行一定是以把握現(xiàn)在為最重要,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只有現(xiàn)在這個時刻最重要,它使我們有著力點,能及時努力。

  如果我們現(xiàn)在有努力的機會而不努力,有演戲的舞臺而不演戲,錯過一個機會,就少了一次成長的因緣,那就很可惜了。所以,現(xiàn)在能夠讓我們做的,就要盡力做好。

  在明確的方向感中,時時踏穩(wěn)腳步,步步站穩(wěn)立場。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應該及早確立方向,考慮自己的才能、興趣,以及所擁有的資源,包括身體的健康、智能、愿心,以此做為判斷的依據(jù),然后找到人生的大方向。

  方向確立就不能輕易改變,立場則是可以換的,例如今天做總經(jīng)理,明天做董事長;今天做兒子,明天做爸爸;今天做太太,明天做媽媽;立場可以不斷地換,如果一個人的立場不換,立足點也不調(diào)整,那他大概是已經(jīng)不進步、不活動的人了。

  選定方向,踩穩(wěn)了立足點后,一定要步步踏實,步步為營,如此做任何事業(yè)都會成功。

  以智能時時修正方向,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一般人常常會因為環(huán)境的影響、時代的轉(zhuǎn)變,種種外在因素,加上本身的條件不具足,便產(chǎn)生一種茫然的感覺,迷失方向,不知該如何?就好像走在三叉路口時,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這個時候就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我的根本大方向是什么?」如果發(fā)現(xiàn)目前的狀況已經(jīng)偏離原來的目標,就要用智能的判斷來做修正。

  不自私自利,自求安樂;不可不自量力,輕言犧牲,輕諾寡信。

  少以近利私利為著眼,多以遠利公利來著想。

  人品的成長,以及菩提心的堅固,才是大成功。

  成功是多元化的、多層面的,不要斤斤計較于某一個特定的事件、某一種特定的情況,才叫作成功。即使一時間財富、地位、事業(yè),都沒有成功,也千萬不要把菩提心也失掉了,不要把人格也丟掉了?v然一切的努力都未成功,只要人格成長、人品提升,就是成功。

  凡事都必須靠各種因緣來成就,因緣往往不是一個人所能操控的;個人努力是主因,尚須有助緣的成熟,才會有成果。所以,一帆風順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一波三折的時候也不必灰心喪志。情況好的時候,不能沒有警覺心、沒有危機感;壞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喪失毅力;很可能時機、環(huán)境、條件一改變,情況馬上就會轉(zhuǎn)好。

  所以用因緣、因果這兩個觀念,能夠使你勇于面對現(xiàn)實,開創(chuàng)未來,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嫉妒人、羨慕人。因為沒有永遠的失意失敗,也沒有個人的成就與成功可言。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講于農(nóng)禪寺的四安講師培訓課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