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世界之光

佛法是世界之光

  過去有些人有誤解,說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極的,其實佛教的本質(zhì)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教是心地法門,佛經(jīng)上講“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凈則國土凈”,這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內(nèi)心染污,國土就染污,環(huán)境就染污;內(nèi)心清凈,國土就清凈,環(huán)境就干凈。心與物,心與境,在佛教來講是一體的,二而一,不能分開,《華嚴經(jīng)》講“三界虛妄,但是心作”、“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陀的誕生,佛教的創(chuàng)立,八萬四千的修行法門,都是圍繞著一個目的“如何改造心地”來說的。心地能改造,世界就安定,就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改造好的心是什么心呢?佛心。佛心就包括清凈心、廣大心、真實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清凈就不污染,廣大就不狹隘,正直就不諂曲,平等就沒有差別,慈悲就沒有嗔恨。以此佛心,融攝一切,在器世界、物質(zhì)世界來講,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由一微塵能夠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中也有一微塵的存在,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大小相依;在有情世界來講,眾生緣緣相資、緣緣相助,一切平等平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就是佛教法界緣起觀的思想,很廣大!很微妙!具備這種思想才能實現(xiàn)真正徹底的大和諧、大和平!所以,要講和諧和平,必須要從佛經(jīng)中來找,這是本源。

  如何改造我們的心地?佛經(jīng)中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首偈子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什么叫惡?凡是以損人、害人為前提,結(jié)果害他必害己,而致自他俱害,對現(xiàn)在和將來都沒有好處,要受苦果,叫做惡。什么叫善?善以利他、利人為前提,而結(jié)果是利人必利己,而致自他俱利,對現(xiàn)在和將來都有好處,有好因就必有好果,叫做善。

  “諸惡”,有五逆十惡。五逆是什么呢?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凡是犯這五種必定墮無間地獄,一般也叫阿鼻地獄;十惡是身三“殺生、偷盜、邪淫”,口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三“貪欲、嗔恚、邪見”。犯這十惡的人,下墮三惡道,嗔心重墮地獄,貪心重墮餓鬼,癡心重墮畜生,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

  “眾善”,有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三種。人天善就是講五倫八德、五戒十善,要深信因果;解脫善就講離欲解脫,少欲知足,過清凈淡泊生活;菩薩善,是以緣起性空的觀點,二諦圓融,悲智兼修,達到一切都圓融無礙,也就是說達到大和諧的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法法相資,法法平等,;圓滿,就成佛陀。這是從學佛到成佛的一個階梯、一條道路,也就是《華嚴經(jīng)》所講菩薩修行成佛要經(jīng)過的五十二位階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因此,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關閉十惡之門,開啟十善之門,從人天善到解脫善再到菩薩善,這就是一條“人成即佛成”的道路,也就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思想。

實行人間佛教是佛法弘揚的指導思想

  人間佛教,源于太虛大師提出來的人生佛教,就是要用佛法來凈化人間,太虛大師有一首詩“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意思是說:我們所仰望的、要達到的目標是佛陀,要完成這個目標就要把人做好,做人,做超人,做超超人。做人就要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識果,為人天善;做超人,必須要解脫身心,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為解脫善;做超超人,要具備緣起性空的宇宙觀,二諦圓融,悲智兼修,達到法界圓融的境界,這是菩薩善。

  太虛大師的這個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中國佛協(xié)開展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全世界開展人間佛教的指導思想。要成佛必須先把人做好,萬丈高樓從地起,地基要打堅牢,房子才能一層層地修上去,不然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饑。

  人間佛教思想,貼近于現(xiàn)實生活,與人的道德、生活密切相關,不迷信化、不神秘化,做人就要有道德,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雖然我們是佛教徒,但也是一個公民,在工作、生活各種行為中都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國家的事情,這樣,就可以真正為人民服務。

  在寺院中,我們要建立和合僧團,以此和合僧團為榜樣,逐步推廣,逐步輻射,若人人都能夠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識果,提高道德修養(yǎng),那么就可以實現(xiàn)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思想。我們的國土就是干凈的,清凈的,就可化濁土為凈土。

  寺院的僧人,除了在寺院中搞好管理工作,做好宗教活動以外,要積極做到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一要奉行法律政策,遵紀守法;二要推廣、傳播、弘揚佛教文化,凈化人心;三要積極提倡并投身到社會主義慈善事業(yè)中,關心人民的疾苦,關心人民的衣食住行,使人民得到實際好處。

  學佛關鍵在于踐行!度A嚴經(jīng)》的內(nèi)容精深博大,但落腳點卻在《普賢行愿品》的十大愿行,十大愿行之中,重點介紹了恒順眾生。如何恒順眾生呢?“于諸病苦為作良醫(y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大家看,佛菩薩處處不離眾生,離開眾生就沒有佛菩薩。所以,不能與苦難群眾相脫離,要密切相關,要血肉相連,解決苦難眾生的實際問題,就是在踐行人間佛教。

  《華嚴經(jīng)》還有這么一段話“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大悲什么呀,悲憫眾生,處處不忘眾生!度A嚴經(jīng)·凈行品》里文殊菩薩講要善用其心,所發(fā)一百四十一愿,舉足下足,都是當愿眾生如何如何。

  所以,弘揚佛法,一定要以人間佛教作指導。只有這樣,才能把佛法昌明到全世界,成為真正的“世界之光”!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立國之本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為代表。儒與道是本土文化,佛教是由印度傳來,但是在唐宋以后已經(jīng)深深融入了中國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講五倫八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返樸歸真,少欲知足,使人們能夠在勤勞刻苦中建設家園,凈化國土;佛家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重在改造心靈,能夠以佛心對待一切眾生,達到與法界融合圓滿的境界,才能實現(xiàn)最根本、最徹底的和諧!

  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之所以是文明的社會,是道德的社會,都是源于華夏兒女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代代如斯,朝朝如是。因此,我們的民族鞏固,國家疆域廣大,國家實力也強大,我們的民族就能夠幾千年以來,在世界歷史風云變幻之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

  現(xiàn)在中央領導人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權(quán)為民所享,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些內(nèi)容都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偉大的繼續(xù)。

  習近平副主席鼓勵黨員們:一要愛讀書,二要讀好書,三要善讀書。愛讀書就是要勤于學習,不要丟棄書本,要學習理論。讀好書就是要讀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內(nèi)的各種精華典籍,他說:“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許多優(yōu)秀典籍蘊涵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道理。領導干部要通過研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籍,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境界。”善讀書就是要將書中所學應用到生活工作上、日常行動上、待人接物上,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要具備《中庸》上講的學習態(tài)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才是真正的善讀書。

  《中庸》是儒家一部很重要的經(jīng)典。什么叫中?什么叫庸?中就是中和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什么叫庸呢?在平常生活中體現(xiàn)這種精神叫做庸。中庸之道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中和之道,中正和平。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享樂在人民之后,吃苦在人民之前。同時期的大儒張載也有幾句話很精典,他說,作為一個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天地立心”立什么心?仁心、愛心;“為生民立命”立什么命?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要好,物質(zhì)、精神生活都要雙豐收;“為往圣繼絕學”,就要把過去的圣賢經(jīng)書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下來做為精神財富;“為萬世開太平”,就是為萬代的后世子孫,開啟太平之世,永無災難,永無戰(zhàn)爭。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延綿不絕、生生不息幾千年,都是因為傳統(tǒng)文化的代代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其思想特點都在于改造心靈,使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能夠交流,能夠溝通,破除國土、民族等各種障礙,達到和諧。而要實現(xiàn)真正的大和諧?只有佛家分析得最詳盡,講得最徹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