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教育法
特殊的教育法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六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jì)念館
一.以毒攻毒的權(quán)巧教育
二.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
三.以古證今的啟發(fā)教育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大家好!我們這一次夏季佛學(xué)講座,我第一天講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講了“叢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講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謂“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樣。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樣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點向大家做一個說明:
一.以毒攻毒的權(quán)巧教育
有時候,一種壞毛病,如果以毒攻毒來治療,那個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個能干的醫(yī)生,用砒霜毒藥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語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個圣者或正人君子,無論什么樣的法,什么樣的古德名言,甚至風(fēng)花雪月,都能信手拈來皆成妙諦;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是圣賢的啟示都可能被扭曲失當(dāng),造成錯謬。
舉例子說:在佛陀弟子當(dāng)中,有一個人非常的愚鈍,名叫周利槃陀伽,他不會念經(jīng),連一首偈子的上下句都背不牢。有一次,為了不會誦經(jīng),被師兄責(zé)罵了一頓,自己也覺得慚愧難過,就躲在墻邊哭泣。給佛陀知道了,就問他為什么哭呢?
‘我太笨了,不會誦經(jīng)。’
‘你做什么工作?’
‘掃地。’
佛陀見他老實木訥,就用特殊的教育法對他說:
‘你既然會掃地,用的那把掃帚,總應(yīng)該記得它的名稱,從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號,也不要誦經(jīng)文,就念“掃帚、掃帚……”好了。’
周利槃陀伽從此就念“掃帚、掃帚”,久而久之,心里也想到一些問題:“外面的塵埃、骯臟,可以用掃帚去掃;心上的煩惱無明,應(yīng)該用什么來掃呢?”因為他想到心里的煩惱垢穢要去除,心里面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來,光明起來了。
是愚笨的人,就用念“掃帚”這種笨方法教他,也能使他開悟,這不就是佛陀權(quán)巧方便的教育嗎?
有名的鬼子母,是一個兇惡殘暴的女人,專門偷人家的小孩來吃,滿足口腹之欲。佛陀為了教化她,等她不在的時候,也把她心愛的孩子悄悄地抱了走。鬼子母失去了心愛的孩子,呼天搶地的痛哭,四處尋覓,佛陀就告訴她:
‘鬼子母!你愛你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也都愛他們的孩子啊!’
鬼子母受了佛陀的感化,從此不再偷別人的孩子,并且皈依佛陀,成為佛門的弟子。為了彰顯正法,讓愚癡的人也都能親近受用佛法,有時候不得不運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來度化,像佛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權(quán)巧教育嗎?
有名的智舜禪師在打坐時,忽然有只中箭負傷的野雞逃竄到他的袈裟下躲藏,智舜禪師動也不動。不久,獵人氣喘咻咻地跑了來,說:
‘我的野雞剛才逃到你這里,請你還給我。’
智舜禪師勸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饒過牠吧!’
獵人不肯:‘和尚!你可真慈悲,說的這么漂亮,這只野雞夠我做一盤菜,享受一頓豐盛的晚餐呢!’
過去在山崖水邊,云水行腳的出家人,身邊帶著錫杖、帶著戒刀,就是為了護身,保衛(wèi)自己。智舜禪師因為這個獵人實在難以理喻,只得取出隨身攜帶的戒刀,把耳朵割了下來,對他說:
‘我這個耳朵送給你,可以回去做一盤菜,當(dāng)晚餐了吧!’
血光映現(xiàn)中,獵人大驚失色,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殘暴。
有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師,到尉遲公府上拜訪,很欣賞尉遲公的兒子,看他年輕有為,假如出家的話,一定可以成為一代大師,他就問這個年輕人:
‘你跟我去出家,好嗎?’
年輕人聽了,哈哈大笑:
‘簡直笑話,我怎么會跟你去出家呢?’
玄奘大師在當(dāng)時是很受大唐皇帝的尊敬,尉遲公也很崇仰他。就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
‘你的根器這么好,我今天要定你做我徒弟,你非得跟我出家不可。’
這個年輕人說:‘你要我出家,好!只要你依我三個條件,我就跟你出家。’
玄奘大師說:‘有條件,那就好辦了,你說!哪里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我是個讀書人,無論我走到哪里里,你要有一輛車子裝我的書,隨我到哪里里。’
玄奘大師一聽:‘噢!我就是喜歡讀書人,沒問題,這個條件可以答應(yīng)你。’
第二個條件,尉遲公子說:‘我喜歡吃酒,無論到哪里里,要有一輛車子裝滿美酒隨我走!’
玄奘大師這一聽,為難了:佛教的五戒之一就是不飲酒,我度你出家,你卻還要我特地裝一車酒跟在你后面,供你隨時享用?這在我們聽來,未免太不合理了吧!但是,玄奘大師為了愛才,仍慨然應(yīng)允:
‘好吧!第二個條件也答應(yīng)你,第三個條件是什么?’
尉遲公子說:‘你看,我這么年輕,我最歡喜的就是美麗的姑娘,所以,第三輛車子里,要裝著千嬌百媚的女子,我到哪里里,她們就跟我到哪里里。’
偉大的玄奘大師,他有微妙的權(quán)巧方便教育,他說:
‘好!統(tǒng)統(tǒng)都承認你!’
這個年輕人最初不懂佛法,美酒佳人,統(tǒng)統(tǒng)都要;懂了佛法以后,當(dāng)然他什么都不要了。這位尉遲公子,就是后來繼承唯識宗的慈恩窺基大師,也有人稱他“三車大師”,就是因為他和玄奘大師之間的這一段得度因緣。
過去的大德們,因為有這種權(quán)巧的教育,真是什么樣的人才都能接引到正道上。禪宗的語錄公案里,有一段“婆子燒庵”的典故,也是說明如何“以毒攻毒”的權(quán)巧教育:
有一位虔誠的老婆婆,把房子讓給一位參禪的師父,每天供養(yǎng)他,這位禪師一修就是二十年的時間過去了。老婆婆想考驗他,二十年來的功夫修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就吩咐年輕美貌的女兒說:‘你送飯過去,趁他不注意的時候,上前把他抱住,叫他跟你說話,他說什么話,你回來告訴我。’
那女兒照做了,回來告訴老婆婆:‘母親,我到了那里,抱住禪師,叫他說話,他說了兩句話:“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上一句的意思是說:禪師像枯的木頭長在山邊,沒有生機,沒有感覺,表示不動心;下一句“三冬無暖氣”,是說幾個冬天過去了,沒有再動一點妄心。照講,修行到了這種功夫,也很不錯啊;可是老婆婆一聽,很失望、很傷心,立刻放了一把火將房子燒毀,還責(zé)罵禪師:‘我二十年白白供養(yǎng)了一個俗漢!現(xiàn)在我不供養(yǎng)你了,你請吧!’
這個禪師被趕走以后,覺得很慚愧,在外鄉(xiāng)云游了一番,又回來了,還是請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給他一個地方,讓他繼續(xù)參禪,又再參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兒去試驗他:
‘你再替我送飯去,抱住他,叫他說話。’
這一次,年輕貌美的小姐抱住禪師的時候,這個禪師怎么說呢?他說: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萬不要給老婆婆知道。’
小姐聽了這話回來,照實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歡喜得不得了,她說:
‘好。『冒!我終于供養(yǎng)了一個真正開悟的大禪師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給別人知,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悟的境界,因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擔(dān),生命里的蛻化只有個人知道;千言萬語說給人聽,沒有人懂得,沒有人知道!禪師已不是當(dāng)年那種“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的自了漢,他現(xiàn)在是真正覺悟,直下承擔(dān)的人了。自己雖然無所不知,別人不了解也無妨。因為悟的境界是內(nèi)證,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師第一次被老婆婆燒庵逐出,是因為他鋒芒太露,不知內(nèi)斂,雖參得禪的貌,卻沒有禪的髓;第二次面對考驗時,禪師已經(jīng)融合了“妙高頂上,不容言傳”的義諦,老婆婆派人來套話,他就無一句話。
二.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
有的人講經(jīng),只有講理沒有講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講事,不說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領(lǐng)神會。最好事以理顯,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圓融。講話、寫文章更要有事有理!華嚴(yán)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之王,它也只不過講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有時候,這個道理需要從事上來說明;有時候,那一個道理需要從理上去解釋。
過去有一個寺院,客堂里掛著一幅對聯(lián):“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第一句“須彌藏芥子”,是說須彌山很大很大,處處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納須彌”,這可難說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須彌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個很有名的讀書人叫李渤,因為讀過的書達萬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稱他“李萬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禪師的道場看到這幅對聯(lián),就對智常禪師說了:
‘唉!你們出家人文學(xué)太差了,這樣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掛在墻上?’
禪師說:‘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從事上去解釋,第二句要從理上去推想。’
這個讀書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禪師就說了:
‘儒家也有兩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你知道嗎?’
‘當(dāng)然知道啊!’
‘那么,請你告訴我,你“讀書破萬卷”,萬卷書讀到哪里里去了?’
那個讀書人拍拍肚子:‘萬卷書都到這里來了!’
禪師拿了本書說:‘既然萬卷的書都可以讀到肚子里去,我這一本書,也請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讀書人一怔:‘這是什么話!?我是把萬卷書的道理讀進肚子里,這一本書是東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禪師一聽,笑了:‘萬卷的書可以讀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納須彌,那也是理!’
有的東西從事上就可以解釋,有的東西要從理上去體會;所以佛經(jīng)很重視以事明理這種圓融的教育,像《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都好像在說故事一樣,道理就在此。有人說佛法很深、很難懂,其實佛經(jīng)很淺,都在講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法華經(jīng)》里有名的“窮子”的譬喻,說明窮子有“土中寶藏,衣里明珠”,但是自己卻不知道啊!
有一個老父親,家財萬貫,因為擔(dān)心兒子太小,將來等他長大了,家中的財富不知是否能維持到那個時候,就趕快把那許多金銀財寶埋藏在地下,希望兒子長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銀財寶。后來,不幸家里遭了火災(zāi),窮了下來,老父親也死了,那個兒子怎么辦呢?只好流落街頭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討,不知道家中有財寶,他忘記了!
這譬喻什么?譬喻我們自性都有一個寶藏--真如佛性,可是我們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塵世間,貪好世間五欲六塵的蠅頭小利,去討那一點東西維生,本性寶藏反而不曉得善用。
另一個“衣里明珠”的譬喻也一樣:父母怕兒子未來生活窮困,又不能一直照顧著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么辦呢?就把一顆夜明珠密縫在他的衣服里,希望這衣服跟隨他,將來沒錢時,把這顆衣里明珠賣一賣,也能一生無憂。】墒,這個窮子不知道衣里有明珠,依舊終日乞討為生。
我們本性里面有一個真如之光,一個佛性之光,我們也不曉得去用它,所以流轉(zhuǎn)三涂六道,受種種的業(yè)報苦刑。
佛經(jīng)上說:眾生雖然是千差萬別,可是每個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樣一樣的,不懂這個道理的人就懷疑了:“張三、李四、老人、小孩、圣賢愚癡……,明明是有差別,怎么說是平等平等呢?”
這個道理,要把它說清楚,只有以事明理。舉一個例子來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黃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顏色的不同,但是,擠出來的牛奶,黃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顏色的牛,擠出來的牛奶都同樣是白色;不同的眾生,佛性都相同,這道理還不懂嗎?
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教法里,像“本事”、“本生”、“因緣”、“譬喻”等,多少部的經(jīng),都是以事來明理,可見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們的佛學(xué)講座,承蒙大家來參加,如果光是講理,講理比較容易,但是講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講事,各位不要以為故事很好講、很淺,不是這樣。我每次要講演的時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經(jīng)的道理很多,但是要舉大家都聽得懂的事例,大家一聽就明白的事例,這是不容易的。
我現(xiàn)在說一段經(jīng)里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個出外旅行的人,他經(jīng)過一處曠野,忽然身后竄出了老虎,一路追趕他,為了逃命,他想找個地方躲起來,曠野中沒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亂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里藏身不就好了嗎?這個旅行的人趕緊逃到井里,一看,嚇!井底有四條毒蛇緩緩蠕動著,怎么辦呢?還好,井里頭有一條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這條藤,懸在半空中,讓腳不要著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里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還是下面的毒蛇,現(xiàn)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際,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兩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囓這條藤。萬一藤斷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嗎!?正在緊張恐懼的時候,井口飛來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盤旋著,掉下來五滴蜜,這旅行的人舔著這五滴蜜,喔!好甜哪里!一時之間忘記了危險。
這一段譬喻在說明什么道理?這一個旅行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我們大家;行走在曠野上,就好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老虎追趕我們,老虎就是比喻無常的風(fēng)在逼迫我們;我們趕快躲到井里,那口井是什么?就是生死的深淵;這一個深淵里面有四條毒蛇,就是四大五蘊,我們?nèi)说纳眢w就是由這四大“地、水、火、風(fēng)”和合而成。比方說:地大就是指我們堅硬的骨頭、頭發(fā);水大,像我們的痰啊、便啊、溺啊都是;火大,指我們的體溫;風(fēng)大,就是我們的呼吸;這當(dāng)中,只要一大不來,人就不能生存了。四大的毒蛇要來吸噬我們,分食我們,還好,我們有一條生命的藤,這藤是我們的生命線,要好好把握它,不可以放棄,它是我們生命的依據(jù)!這條生命線本來是給我們依靠的,卻來了黑、白兩只老鼠要咬斷它。黑白老鼠是什么?比喻黑夜和白晝,晝夜循環(huán)就像黑白老鼠要把我們的藤咬斷,在這種生死關(guān)頭,應(yīng)該要很著急;一群蜜蜂滴下了五滴蜜,這五滴蜜是什么?就是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大家享受財、色、名、食、睡,咦!很好嘛!很有味道啊,就忘記了生死熾燃的可怕!
據(jù)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讀到這段“丘井空聚落”時,非常震撼,后來托爾斯泰趨向宗教,據(jù)說受這一段“丘井”的譬喻影響很大。
我們?nèi)顺吮槐扔鞒?ldquo;丘井”、“枯井”之外,也有比喻成“空聚落”、“房子”。我們的身體就好比房子,我們就是這房子的主人翁。有時候,主人翁不住在房子里面,或者是我們主人翁雖然住在里面,卻沒有權(quán)利管轄這間房子,那么,這間房子誰來住呢?--六個強盜住在里面。哪里六個強盜呢?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及一顆愛分別的心。這六識好比六個強盜土匪,住在里面,天天想搗蛋、作怪,危害我們自己。你們各位難道不感到自己終日被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強盜攪亂,身心都不得安寧嗎?人家隨便諷刺你一句話,你聽到了,噢!生氣了!眼睛看到不滿意的,噢!生氣了!吃的東西不好吃,把盤子摜到地上,噢!又生氣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住在我們的身體房子里,就是這么搗蛋!
我們要喚醒已經(jīng)沉睡的主人翁,叫他做自己的主人,管理這六根的土匪!
這樣子的比喻,多切實!佛經(jīng)里,有很多深奧的義理,都是用“因緣”、“譬喻”來講,這種方式可以說是三根普被的,目前在臺灣有不少佛經(jīng),或原文,或白話翻譯,其中流通最廣的一本是《百喻經(jīng)》,因為它以活潑的譬喻傳達深奧的佛法;而不是以深奧的理論來闡釋佛法,讓佛法更深不可解,所以能廣受大眾喜愛。這種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在佛經(jīng)里實在是一個特殊的教育法。
三.以古證今的啟發(fā)教育
佛法很重視根據(jù),在佛陀的十二分教里,那個本事、本生、因緣等,大部分都是佛陀用過去的事情,來啟發(fā)時人的心靈。說慈悲,就說過去生中,我是怎么樣慈悲,怎么樣慈悲;說精進,就說過去生中,我是怎么樣精進,怎么樣精進;說持戒,就說過去我是如何持戒,如何持戒,所以今生才得以成佛。他都以過去的修行,來證明現(xiàn)在應(yīng)該怎么做,才會這樣。這也就是佛教常說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像佛陀在《金剛經(jīng)》里,就說明自己成佛也是有憑有據(jù),是因緣果報的累積,不是僥幸得來的!督饎偨(jīng)》說:“過去燃燈佛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rdquo;,這就是以古證今啊!
佛陀曾經(jīng)開示弟子,他是如何精進修道的,他說了一個故事:
‘在很遠很遠以前,我還是鸚鵡身的時候,有一天,附近的山林失火了,我很著急,拚命銜水想滅火,因為山林里的動物、昆蟲很多,我要把火熄滅才能救牠們。有人就笑我:“這么自不量力,一只小小的鸚鵡,杯水車薪,鳥嘴里銜的那一點水,怎么能把大火撲滅呢?”但是,我不被那許多人動搖我的信心、愿力,我認為只要心中有堅持,能精進,一定可以達成滅火的心愿。’
佛陀用過去精進的事例證明,讓當(dāng)機眾及后來的弟子們警醒:要成佛道,當(dāng)如是精進。
說到慈悲,佛陀也對弟子們說了這么樣一個故事:
‘我過去生中是一只美麗的九色鹿。有一天,這個國家的皇后夢到九色鹿,渴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國王就貼出告示,如果有人活捉九色鹿,就有重賞。這個告示勾起了一個獵人的貪念。由于多年前,他曾經(jīng)在山里迷路,好幾天沒吃沒喝的,病倒在深山里,后來被九色鹿救了一命,獵人很感謝,又不知怎么表示才好,九色鹿告訴他:“只要你答應(yīng)我,不將我的藏處告訴任何人,就是最好的回報了。”多少年來相安無事,獵人幾乎都遺忘了。如今在重賞誘惑下,獵人忘恩負義去揭了榜,泄露了九色鹿的藏處。國王立刻派人入山獵射,把九色鹿捕捉回來,活剝牠的皮。當(dāng)九色鹿鮮血淋漓,哀號不已時,獵人終于良心發(fā)現(xiàn),向九色鹿懺悔地說:“九色鹿!你是鹿中之人,我是人中之鹿。”’
佛陀常常用這些無量劫前的事情,來啟發(fā)大家的信仰心、慈悲心。
對于如何降伏內(nèi)心的煩惱魔,佛陀也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過去,有一位鋤頭賢人,他原是個農(nóng)夫,一天到晚拿鋤頭鋤草種菜,后來他發(fā)心要出家,出了家之后,覺得很不習(xí)慣,就還俗回去種田了。但是種田實在辛苦,想想,還是出家沒煩惱,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后,每天早晚都要誦經(jīng),他又不適應(yīng)了,為了不辱佛門清凈勤樸的形象,就又還俗了。這么多少次的出家,還俗;還俗,出家,總是不能持久。有一次,他出家很久,本來不想再還俗了,忽然看到一把從前用過的鋤頭,心念一動,又想起從前農(nóng)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逍遙!忍不住就荷著鋤頭,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覺來到了江邊,望著滔滔的江水,他終于下定決心:“都是這把鋤頭,害得我在佛道里進進出出,來來去去,唉!今天決定不再還俗了!”他毅然把鋤頭丟進江里,眼見鋤頭迅速的沉沒,所有的掙扎疑悔也隨之消失,哦!真好!他想自己以后再也不必掙扎了。這個時候,正好有一位國王作戰(zhàn)勝利,率領(lǐng)一大批將臣班師回朝,一行人浩浩蕩蕩乘船而下,鋤頭賢人忍不住大喊:“你們作戰(zhàn)勝利了嗎?你們能打倒別人,卻不能勝過自己。我,鋤頭賢人,今天終于戰(zhàn)勝了我自己,我丟掉了鋤頭,放下了我的執(zhí)著,戰(zhàn)勝了我心里的煩惱,我才是真正的勝利!”’
世間上,最可怕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污染,我們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煩惱作戰(zhàn),能戰(zhàn)勝五欲六塵的人,才是自我戰(zhàn)場上的真正勝利者!
大家都聽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首七佛通偈,從過去諸佛以來,至今仍然廣受傳頌。我在佛光山,看到沙彌學(xué)園的小沙彌初初學(xué)道,常常為了一二句話,在那里爭論:
甲沙彌對乙沙彌說:‘這話是你說的……’
乙沙彌指著丙沙彌辯解:‘不,是他說的……’
丙沙彌一生氣:‘胡說!我沒有說。’
我告訴他們:以后不可以說“你說”,“我說”,“他說”,要說佛陀說什么,菩薩說什么,師父說什么……,要這樣子說才可以。
佛光山開山二十多年來,我有一件很歡喜的事情,就是幾年前,韓國三大古寺中,代表佛寶的通度寺,經(jīng)過楊白衣教授的介紹,和佛光山結(jié)成兄弟寺。佛光山才十六年,通度寺一千三百多年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老前輩,是有歷史,有佛教傳統(tǒng)的;佛光山雖然只有十六年,卻是以佛法為根本,遵守佛教的傳統(tǒng)來現(xiàn)代化,用現(xiàn)代化來開展我們的佛教。佛光山和通度寺結(jié)成兄弟寺,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以古證今”的證明!
今天下午,中國電視公司“九十分鐘”節(jié)目制作小組,到普門寺訪問我,他問:
‘這種現(xiàn)代型態(tài)的佛光山,對古老的佛教是怎么樣遵守的呢?’
制作小組告訴我,節(jié)目下周要播出,要我即刻講幾句話。由于這個問題最近幾年來,社會大眾也很關(guān)心,今天我也一并在此告訴大家。
佛光山,一般人到了這里,從不二門到朝山會館、大雄寶殿、大佛城……,這些區(qū)域是開放的,一般信徒看到車水馬龍,熙來攘往的游客這么多,這么熱鬧,對了!佛光山怎么修行呢?
我告訴各位,你們到的地方是對外開放的,不是我們佛光山大眾的修道區(qū);佛光山大眾的修道區(qū)是有結(jié)界的,是謝絕參觀,游客止步的。佛光山的人,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做早課,吃早飯,打掃,七點鐘要進入課堂上課;十點鐘后,典座、行堂、吃飯、跑香、經(jīng)行;下午一點半又要進課堂去聽經(jīng)聞法;三點半后要出坡作務(wù);晚上七點到九點要再做一些自修的準(zhǔn)備,然后做晚課;十點鐘開大靜,每個人要在床上打坐,然后才可以睡覺。平常不準(zhǔn)出院門一步,生活區(qū)域有嚴(yán)格結(jié)界,你們各位到的地方,我們佛光山的人除了工作,平常是不準(zhǔn)到的。
佛光山的大眾,有的人修“不倒單”,就是不倒下來睡覺;有的一天只吃一餐;有的連續(xù)多少年閉關(guān);甚至有人修行“般舟三昧”--在那里站著,不睡不吃達一百多天,很疲倦時才抓住繩子休息一下。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大家覺得是現(xiàn)代呢?還是古代?我們希望用古老的方法磨練自己的意志,堅強自己的愿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弘揚佛法,普渡眾生,所謂“佛教現(xiàn)代化”,就是佛光山的內(nèi)涵!一般人把佛光山曲解為世俗的商業(yè),實在令人痛心!
也有人說:‘佛光山很有錢喔!你看,地下舖著地毯,還有冷氣設(shè)備,很有錢喔!’這是讓你們各位到佛光山來享受的,如果說有錢,是你們有錢。我們出家人睡的寮房仍然遵守古制,仍然是榻榻米,一點冷氣也沒有。更有一些人說:‘哼!你們出家人還用電話。’、‘這些出家人還坐汽車呢!’我覺得出家人不用電話、不坐汽車,難道才算是修行人嗎?那么樣的落伍,不是要貽笑于國際,恥笑于大眾,讓人嘲笑我們國家太窮了嗎?佛光山開山的精神,是要古今融合,所謂“以出世的精神,辦入世的事業(yè)”。出家人自己雖出世,但是弘法要入世!不然如何度眾?眾生是菩薩的道場,離棄眾生,佛道也遠了。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佛陀也好,禪師也好,都很重視幽默。不幽默的人就不聰明,沒有智能,不容易入道啊!怎么樣子才算幽默的教育,才能入道呢?我們第一天講演的時候,有位老太太在觀眾席聽講,聽著聽著,突然發(fā)現(xiàn)‘哎喲!菩薩會動啊!’她說臺上的這些師父菩薩會動。講演結(jié)束后,她趕緊趕上臺來要拜菩薩,一看,‘喲!菩薩沒有了!’我把這件事情告訴當(dāng)時在臺上打坐的出家眾同學(xué),這些“會動的菩薩”們聽了,也都哈哈大笑。我告訴他們:不要笑,明天可不能再動!
這樣子哈哈一笑,不是也能入道嗎?
什么叫做“幽默”?《讀者文摘》上曾記載一件事:
有一個信徒,要找一個出家人去念經(jīng):
‘我父親死了,請你幫我誦一部經(jīng),要多少錢?’
‘一卷經(jīng)一千元啦!’
‘師父啊!可以打個折扣吧?八折好不好?’
‘好吧!就八折!’
這一卷經(jīng)念完后,要祈禱了,和尚念:
‘佛祖!你把這個人帶到東方世界去吧!’
東方世界?喲!不對呀!這個兒子一聽,還得了,趕緊告訴師父:‘師父!師父!這不行。∥野职质且衔鞣绞澜,你怎么叫他去東方世界呢?’
這個和尚說:‘不行!到西方是一千元,你要打八折,八百元只能到東方。’
這個兒子沒有辦法,就說:‘好吧!好吧!不打折,一千就一千,我再加兩百元,你帶我爸爸到西方去。’
這個和尚就重新再祈禱:‘唉!……你上西方去吧!’
這時,棺材里的父親突然大聲喝斥:
‘你這個不孝的兒子,為了省兩百元,叫我一下子?xùn)|方,一下子西方,這么來來去去,把我累壞了!’
這件事說明什么?說明功德、佛事是不該打折扣的,有多少就是多少,它是內(nèi)心誠懇的布施。所以幽默的話語,大家聽了哈哈一笑,就會心了,明白了。
唐朝有名的牛頭法融禪師,落發(fā)不久,便入石室內(nèi)打坐觀心,見人來,既不合掌,也不起迎。有一天,四祖道信知道因緣成熟了,就來到石室要度化他,見他一付泰然自在的樣子,好像世間一切都與他無干,道信禪師就問:
‘你在這里做什么?’
‘我在這里打坐觀心。’
‘那么,我問你: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牛頭法融答不上來,立刻起身頂禮,拜四祖為師,請四祖入禪房休息,經(jīng)過回廊時,突然竄出兩只大老虎,四祖立刻舉起雙手,站在原地不動,牛頭法融見狀,哈哈大笑:
‘原來你還有這個在啊!’
四祖道信禪師默然不語。等到進了禪房后,道信禪師用毛筆在椅子上寫了一個大大的“佛”字,請牛頭法融入坐,法融禪師嚇了一跳,不敢坐,道信禪師就笑他說:
‘哦!原來你還有這個在。’
這說明了什么?“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觸目遇緣,都可以是佛的妙用,也可以是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這三天的佛學(xué)講座,感謝各位給我們很多的護持,讓我們一起祈求三寶加被我們的總統(tǒng)政躬康泰,我們的社會祥和無爭,我們大家福慧增長,同時也把蒙受三寶給我們的平安帶回家去,謝謝大家!
- 上一篇:佛教對民俗病態(tài)的療法
- 下一篇:叢林的教育法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dāng)?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biāo)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星云大師]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黃茶]黃茶的品質(zhì)特點是什么?
- [禪宗思想]“念佛禪”體現(xiàn)了禪宗怎樣的變化?
- [生活故事]小蟲負重
- [哲理故事]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dāng)今
- [佛與人生]人生路人甲
- [佛學(xué)常識]回向偈是什么意思?
- [星云大師]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的“不二法門”指什么?
- [白茶]什么是白茶,如何分類?
- [禪宗公案]禪宗公案一絲不掛
- [生活故事]背在身上的獨木舟
- [哲理故事]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競
- [佛與人生]是劫還是緣,只在一念間
- [佛學(xué)常識]什么是四出偈?
- [星云大師]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烏龍茶]福建漳平什么茶最有名?漳平水仙茶餅的產(chǎn)地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