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文人與禪》

  各位教授、各位同學(xué):

  今天承蒙貴校的邀請,能夠有機(jī)會來和大家講解佛學(xué),感到十分榮幸!關(guān)于佛學(xué),大乘宗派就有八宗之多,名相義理更是繁復(fù)。今天我們就以最具有中國佛教特色,并且比較容易為大家所接受的禪宗,來和各位談?wù)勎覀儦v代‘文人與禪’的典故。

  禪雖然發(fā)源于印度,但是傳到中國之后,和中國文化相互融合,因此在中國開出了曠古的奇葩,獲得文人學(xué)士的喜愛。歷代文人和佛教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很多,因為時間所限,我只能舉幾位大家比較熟悉的來和各位說明。

  一.鳥窠禪師與白居易

  杭州西湖喜鵲寺鳥窠禪師,本名道林,謚號圓修。九歲就落發(fā)出家,二十一歲到荊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來入陜西投韜光禪師門下。后來道林座下收了一位侍者叫會通,日子久了,始終不能開悟。

  有一天,就向鳥窠道林禪師辭行,請求離去。禪師問他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說:“往諸方學(xué)佛法去!”

  韜光禪師說:“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一些!”于是拈起身上的布毛吹了一吹,侍者會通就這樣開悟了,世稱為布毛侍者。道不在遐,道就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根據(jù)《五燈會元》的記載:道林禪師,后來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葉非常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結(jié)巢一樣,所以當(dāng)時的人就稱他為鳥窠禪師。由于禪師道行深厚,時常有人來請教佛法。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也來到巢下拜訪禪師,他看到禪師端坐在搖搖欲墜的鵲巢邊上,于是說道:

  “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回答說:“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我坐在樹上倒一點也不危險!”

  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的說:“下官是當(dāng)朝重要官員,有什么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

  意思是說宦場浮沉,鉤心斗角,危險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領(lǐng)悟,轉(zhuǎn)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白居易聽后,最初以為禪師會開示自己深奧的道理,現(xiàn)在感到很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卻行不得。”

  白居易聽了禪師的話,完全改變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tài)度。有一次白居易又以偈語請教禪師道: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dāng)夢是浮生事,為復(fù)浮生是夢中。”

  禪師也以偈回答說: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kuò)展,不生亦不滅。白居易聆聽禪師的開示之后,深感敬佩,于是依禪師,作禮而退。

  我們從白居易與鳥窠禪師的對話中,了解到禪機(jī)的灑脫生動,禪并不重視知識和口舌的爭勝,而重在知行合一,甚至認(rèn)為行比知更重要。禪師就是以這樣的立場來參究佛法,所以說八十老翁雖然人生閱歷豐富,如果不躬身去實踐,即使熟讀三藏十二部,仍然不能了解佛法的真諦。

  白居易從佛法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成為佛教的信徒,遍訪名山高僧,晚年更是盡遣姬妾,經(jīng)年素食,并且舍自宅為香山寺,自號為香山居士,尤其醉心于念佛,時常行文表達(dá)他信佛有得的心境,譬如他的香山寺一詩:‘愛風(fēng)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棱;且共云泉結(jié)緣境,他日當(dāng)做此山僧。’詩中充滿悠閑、飄游的意境,這種白云水月共來往的生活,使我們不再為世俗繁華所羈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禪的世界中。

  二.明教禪師與歐陽修

  宋朝杭州佛日契嵩禪師,七歲出家,十九歲遍參善知識,得法于洞山禪師,為青原禪師門下第十世弟子。禪師道心堅定,精進(jìn)修行,每天夜晚,頭上必頂戴著觀音圣像,口中誦念觀音圣號滿十萬聲,才肯入室就寢,多年以來,從無間斷,因此宿慧大開,經(jīng)書章句無不通解。曾著《原教論》十萬余言,反駁崇拜韓愈、主張廢佛的文士之流。又撰寫《輔教編》,深得仁宗贊嘆,寵賜封號為‘明教大師’。

  當(dāng)時理學(xué)興盛,一代碩儒歐陽修以儒家的立場,著《本論》毀謗佛法,并且蔚為風(fēng)氣,獲得多人響應(yīng),明教禪師于是針對時弊,倡導(dǎo)儒、釋、道三教思想一貫,著《輔教編》加以辯正。歐陽修看到此書之后,遂完全改變以往錯誤的觀念,說:“我連佛教經(jīng)典中只有二百六十字的《心經(jīng)》,都未明其義理,還談什么佛法?”并且贊嘆大師道:“不意僧中有此龍象。”天微明,就整裝肅衣去拜見明教禪師,請求禪師開示,共語終日。

  歐陽修在明教禪師處得到開示之后,從此對佛教有截然不同的體認(rèn),經(jīng)常到名山寶剎去參訪。有一次游廬山,禮拜祖印禪師,祖印禪師引用百家之說來啟迪他對佛法的認(rèn)識,使歐陽修肅然起敬,大有省悟,對過去自己的狂妄謝罪道:“余舊著《本論》,孜孜以毀佛法為務(wù),誠不知天地之廣大,不知佛法之奧妙,更不知佛之為圣者,今修胸中已釋然矣!”于是信仰佛教,自稱為六一居士,時常行文勸善,與佛門高僧來往甚歡,成為當(dāng)時文壇的佳話。

  又有一次,歐陽修到嵩山去游玩,看到一位老和尚獨自在閱讀經(jīng)典,不喜歡與人交談,心中很好奇,于是上前請教說:

  ‘禪師住在此山多久了?”

  老僧回答說:“非常久了。”

  “平日都誦讀什么經(jīng)典?”

  “《法華經(jīng)》。”

  “古代高僧,臨命終時,能夠預(yù)知時至,談笑自若,生死自如,這是什么原因?”歐陽修緊握良機(jī)問道。

  “這是定慧的力量。”

  “現(xiàn)代的人寂寥無幾,又是什么原因呢?”

  “古德念念皆在定慧,臨終那會散亂?今人念念皆在散亂,臨終那會有定慧?”

  歐陽修聽了這話以后,恍然有悟,于是走近禪師座前,再三頂禮,感謝他的開示,解去他胸中的疑團(tuán)。歐陽修以當(dāng)朝宰相之尊,以學(xué)貫翰林之譽(yù),篤信佛教,那是因為佛教使他了解到生命的涵意,解除他對人生的迷惑,所以古文八大家之一的宿儒歐陽修,卻在佛法之中找到他的安止處。

  三.大顛禪師與韓愈

  現(xiàn)在和各位所談的是歷代排佛最堅決的韓愈與佛教的一段因緣。唐朝是佛教最興盛的時代,朝廷上下都非常護(hù)持佛教。韓愈看到當(dāng)時儒學(xué)的衰微,為佛家所代替,于是以儒家道統(tǒng)自居,自比為孟子之拒楊墨,以尊儒排佛為己任。當(dāng)時唐憲宗非常崇信佛法,迎接佛舍利入宮殿供養(yǎng)。有一天,殿中夜放光明,早朝時群臣都向皇帝祝賀,只有韓愈不賀,并且說:“此光是神龍護(hù)衛(wèi)之光也,非佛之光。”并呈,斥佛為夷狄,觸怒了對佛教虔誠信仰的皇帝,于是被貶到潮州當(dāng)刺史,遇到了大顛禪師,留下禪門的一段美談。

  當(dāng)時潮州地處南荒,文化未開,大顛禪師道行超邁,深為大眾所推崇。韓愈耳聞此地有一高僧。有一天,抱著問難的心情去拜訪大顛禪師,此時,正當(dāng)禪師入定坐禪,不好上前問話,因此,苦等了很久,侍者看出韓愈的不耐煩,遂上前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敲了三下,輕聲對禪師說道:“先以定動,后以智拔!”

  侍者的意思是說,你禪師的禪定已打動了韓愈傲慢的心,但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用智慧來拔除他的執(zhí)著了。韓愈在旁邊聽了侍者的話后,立刻行禮告退,他說:“幸于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這一次韓愈不請開示了。時隔不久,韓愈仍覺得心中疑團(tuán)不解,又拜訪大顛禪師,問道:“請問和尚春秋多少?”

  禪師手拈著念珠回答說:“會么?”

  韓愈不解其意說:“不會!”

  “晝夜一百八。”

  韓愈仍然不能明了其中的含意,第二天再來請教。當(dāng)他走到門口時,看到一位小沙彌,就上前問道:“和尚春秋有多少?”小沙彌閉口不答,卻扣齒三下,韓愈如墜五里霧中,又進(jìn)入謁見大顛禪師,請求開示,禪師也同樣扣齒三下,韓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說:“原來佛法無兩般,都是一樣的。”

  這則公案是什么意思呢?韓愈問春秋有多少?是立足于常識經(jīng)驗,對時間想做一番的計算,事實上,時間輪轉(zhuǎn)不停,無始無終,那里可以談多少呢?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中,生命不斷的輪回,扣齒三下,表示在無盡的生命中,我們不應(yīng)只逞口舌之能,除了語言、文字之外,我們應(yīng)該實際去體證佛法,認(rèn)識自己無限的生命,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尋找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永恒性。

  一向?qū)Ψ鸾惕畎敛挥焉频捻n愈,受到大顛禪師的教化,從此對佛教一改過去的態(tài)度,對佛教能夠站在‘同情’的立場,給予客觀的評斷,并且和大顛禪師相交甚好,其往來問答的公案很多,臨別潮州時,曾經(jīng)贈送禪師詩句說:

  ‘吏部文章日月光,平生忠義著南荒;肯因一轉(zhuǎn)山僧話,換卻從來鐵心腸。’

  宋代的黃魯直也曾說:‘退之見大顛后,作文理勝,而排佛之辭為之沮。’佛法感人力量之深入,移情化性之真切,雖頑石也會點頭,更何況是一代古文大家的韓昌黎?

  四.藥山禪師與李翱

  藥山禪師俗姓韓,唐灃州人,少年敏俊超群,素懷大志,曾說:‘大丈夫當(dāng)有圣賢志,焉能屑細(xì)行于布巾邪?’遂舍棄世俗,投石頭禪師門下,因住在藥山而聲譽(yù)震遐邇。

  當(dāng)時,名學(xué)者李翱久慕禪師德行高遠(yuǎn),恭敬地邀請禪師到家中供養(yǎng),但是屢次邀請,禪師都不去應(yīng)供,于是李翱親自入山拜訪禪師。剛好遇見禪師坐在山邊樹下看經(jīng)。侍者看見大名鼎鼎的李翱來了,趕快上前說:“師父!太守來了!”但是藥山禪師聽了之后,仍然紋風(fēng)不動,照常看經(jīng),并不理會李翱。

  李翱懾于禪師的威儀,必恭必敬地站在一旁等待了好久,禪師一直毫無動靜,最后實在不能忍耐了,就憤憤地說:“見面不如聞名。”意思是說:我仰慕你藥山禪師的名聲,特地來拜訪你,想不到也不過是拒人千里之外,虛有其名的禪師罷了,說完話怏怏不樂地舉步就要離開。

  這時,藥山禪師卻開口說話了:“何必貴耳賤目?”意思是告訴李翱,何必將耳朵所聽到的就以為了不起,而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反而認(rèn)為沒有價值,興起虛妄差別呢?

  李翱畢竟是一位知書達(dá)禮的文人,聽了禪師的話,馬上拱手道歉,并且虛心請教禪師:“如何是道?”

  藥山禪師以手往上一指,又往下一指說:“懂嗎?”

  “不懂!”

  禪師再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于是欣然有得,回去后,做了一首偈子道: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說,云在青天水在瓶。’贊嘆藥山禪師行解合一,心中坦蕩蕩,已見自性本源。

  李翱聞法后,甚為欣喜,又問禪師道:“什么是戒定慧?”禪師卻潑了他一盆冷水說:“我這里沒有這許多閑家具。”三學(xué)戒定慧本來是佛法的綱要,每個人都要奉行不違,但是禪宗的特色,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對于繁瑣的名相是不重視的。禪師為了破除李翱的執(zhí)著,因此否定了三學(xué)的名相,要他直接的從本性上去著手。

  藥山禪師接著又告訴李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有清高的修持,也要有隨和入世度眾的方便,這樣才不 偏廢一邊,才能把握中道。然而李翱還是未能參透,他向禪師說:“閨閣(私心)中物舍不得。”心中仍然有掛礙,不能超然塵外。唐名詩人李商隱因此作詩評李翱悟性不高說:

  ‘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隨指落深坑;溪花不耐風(fēng)霜苦,說甚山高海底行。’

  可見禪師的悟境,并不是常人所能輕易理會得到的。以李翱的聰明博學(xué),都無法窺見藥山禪師的功行,更何況一般凡夫俗子?禪悟原是脫胎換骨的境界,不是有限的語言所能說明的;不是有形的現(xiàn)象所能詮釋的,如果以常識的妄執(zhí)去知解禪境,仿佛霧里觀花,無法參透禪的本來面貌,要了解禪的境界,也要具備實際禪定的功夫。

  五.佛印禪師與蘇東坡

  佛印了元禪師,俗姓林,宋朝江西人,書香世家。誕生時,祥光通照,天資聰穎,三歲能誦讀《論語》,五歲能誦詩三千首。長大后博覽世典,精通五經(jīng),鄉(xiāng)里稱他為‘神童’。后來志慕般若空宗,禮日用禪師學(xué)習(xí)《法華》。后來更游方到廬山,訪居訥禪師,承嗣其法,駐錫在云居山。

  當(dāng)時信仰佛教的文人雅士非常多,緇俗往來公案更是不勝枚舉,其中最為人所樂道的當(dāng)推佛印禪師和蘇東坡之間的故事。蘇東坡為文壇巨匠,詩、書、琴、藝無不精通,并且學(xué)佛多年,以悟性甚高,頗能領(lǐng)會佛法妙諦。蘇東坡和佛門高僧多有來往,尤其和佛印禪師,過從更是密切。

  有一天,佛印禪師將要登壇說法,蘇東坡聞?wù)f趕來的時候,座中已經(jīng)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禪師看到蘇東坡就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xué)士坐處。”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jī)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禪師看到蘇東坡和他論禪,于是說:“學(xué)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么老和尚我的身體就當(dāng)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么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來。”蘇東坡一向自命不凡,以為準(zhǔn)勝無疑,便答應(yīng)了。

  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xué)士要坐在哪里呢?”蘇東坡為之語塞。因為我們的色身是四大假合,沒有一樣實在,不能安坐于此,玉帶就因此輸給佛印禪師。三十年前那條玉帶還留在金山寺,我曾借出辦過佛教古物展覽,現(xiàn)已成為鎮(zhèn)寺之寶。蘇東坡當(dāng)時還為這件公案寫了一首偈子:

  ‘百千燈作一燈光,盡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東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禪床;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jī)。’

  佛印禪師更有謝偈一首說:

  ‘石霜奪取裴休笏,三百年來眾口夸;

  爭似蘇公留玉帶,長和明月共無瑕。’

  這件事情一時傳為美談,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傳頌。

  又有一次,蘇東坡要來見佛印禪師,并且事先寫信給禪師,叫禪師如趙州禪師迎接趙王一般不必出來迎接。這件有名的公案是這樣:趙州禪師德高望重,趙王非常尊敬禪師。有一天,趙王親自上山來參見禪師,趙州禪師不但沒有出門迎接,并且睡在床上不起來,禪師對趙王說:“對不起!出家人素食,力氣不足,加之我年老了,所以才睡在床上見您!”趙王聽了不但毫無慍色,反而更加恭敬,覺得禪師是一位慈祥的長老,回去之后,為了表達(dá)內(nèi)心的敬仰,馬上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給禪師。禪師聽到將軍送禮物來了,趕忙披袈裟到門口去迎接,徒弟們看到禪師的行徑感到莫名其妙,就問道:

  “剛才趙王來,師父睡在床上不迎接,他的部下來了,反而到門口去迎接,這是什么道理呢?”

  趙州禪師說:“你們不懂,我接待上等賓客是躺在床上,用本來面目和他相見;次一等的客人,我就坐起來接見;對待更次等的客人時,我就用世間俗套出門來迎接啊!”

  蘇東坡自以為了解禪的妙趣,佛印禪師應(yīng)該以最上乘的禮來接他──不接而接?墒,卻看到佛印禪師跑出寺門來迎接,終于抓住取笑禪師的機(jī)會,說道:“你的道行沒有趙州禪師高遠(yuǎn),你的境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yuǎn)的路來迎接我。”

  蘇東坡以為禪師這回必然屈居下風(fēng)無疑了,而禪師卻回答一首偈子說:

  “趙州當(dāng)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都是一禪床。”

  意思是說:趙州不起床接趙王,那是因為趙州不謙虛,而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門來迎接你,你以為我真起床了嗎?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雖然你看到我起床出來迎接你,事實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禪床上睡覺呢!你蘇東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見的有形的床,而我佛印的床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大廣床啊!蘇東坡以為可以調(diào)侃禪師,想不到第二次又輸了。

  又有一次,蘇東坡到金山寺來和禪師打坐,蘇東坡覺得身心舒悅,于是問禪師說:“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么樣?”“好莊嚴(yán)喔!像一尊佛像!”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禪師接著反問蘇東坡:“學(xué)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么樣?”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jī)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

  蘇東坡看到禪師被自己譬喻為牛糞,自己終于占上優(yōu)勢,欣喜得不得了,逢人就說:“我一向都輸給佛印禪師,今天我可贏了!”消息傳到蘇小妹耳中,就問道:“哥哥!你究竟怎么贏禪師的?”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傳說蘇小妹天資超人,才華出眾,不讓須眉,她聽了蘇東坡得意的報告之后,正色說:“哥哥!你輸了!徹底的輸了!佛印禪師的心中如佛菩薩,所以他看你如菩薩;而你的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糞!”禪悟的境界是無法偽裝的,必須自身去實證。

  蘇東坡再一次輸給禪師。

  又有一次,蘇東坡被派遣到江北瓜州任職,和金山寺只隔著一條江。有一天,蘇東坡修持欣然有得,做了一首偈子,來表達(dá)他的境界,并且很得意地派書僮過江把偈子送給禪師,并囑咐書僮看看禪師是否有什么贊語?偈子上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意思是說:我頂禮偉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經(jīng)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稱、譏、毀、譽(yù)、利、衰、苦、樂八風(fēng)所牽動了,好比佛陀端坐蓮花座上一樣。禪師看了之后,一語不發(fā),拿起筆來,只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贊嘆自己境界很高,看到書僮拿回禪師的回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字,無名火不禁升起。豈有此理!禪師不但不稱贊我,反而罵我‘放屁’。于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已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憤填膺的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你怎么可以開口就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說:“罵你什么呀!”

  “我那首偈上面的‘放屁’兩字呀!”

  禪師聽了呵呵大笑說:“哦!你不是八風(fēng)吹不動了嗎?怎么讓我一屁就打過江來了?”禪的境界是超諸文字語言的,知識言說上的‘八風(fēng)吹不動’,如果沒有真實的證悟,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蘇東坡雖然才華超群,但是對于‘禪’終不免于知解分別的體會,最后仍然輸給佛印禪師。由上述公案,可以知道‘禪’是言語道斷的。

  蘇東坡一向自視文學(xué)造詣很高,和高僧往來的公案更是眾多。有一次到荊南,聽說玉泉承皓禪師駐錫此地,機(jī)鋒辯才很高,心中不服氣,想去試試禪師的悟境,于是化裝成達(dá)官貴人的模樣去見禪師,禪師看到他,上前招呼說:“請問高官貴姓?”

  蘇東坡機(jī)鋒回答說:“我姓秤,專門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玉泉禪師大喝一聲,然后說:‘請問我這一聲有多少重?”

  蘇東坡啞口無言,內(nèi)心大服。

  有一天,他掛單在東林寺,與照覺禪師談?wù)撚嘘P(guān)‘有情無情’的事,徹夜不眠,至黎明時頗有所悟,做了一首千古傳頌的偈語,來表明他感悟的心境說: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這首偈語主要告訴我們:對佛法有所證悟的時候,大自然到處都是佛陀的法身圓音,流水溪澗、青山翠竹,無一不在為我們訴說著佛法妙諦,能夠如此認(rèn)識,就能契入禪境,不能如此,即使背熟八萬四千偈子,即使佛菩薩站在你的面前,仍然不能與佛法相應(yīng)。

  蘇東坡在佛法中得到法益之后,非常護(hù)持佛教。有一位范蜀公不信佛法,并且非議說:“平生事,非目所見者未嘗信。”蘇東坡聽了就說:“怎可如此?吾人患病,請醫(yī)生把脈醫(yī)療。醫(yī)生說:內(nèi)太寒則服熱藥,內(nèi)太熱則服寒藥。你何嘗見過脈動,但是對體內(nèi)的寒熱則信之不疑,何以獨對佛法講求眼見才肯相信呢?”佛理之高妙,豈可用凡夫肉眼來窺睨。

  以上我們列舉幾位文人和佛門高僧之間有名的公案,為什么歷代文人崇信佛教的那么多呢?本來文人學(xué)士對人生的體驗較常人為切,對境遇的感悟較常人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對宇宙人生的闡明,正可以滿足他們追求真理的饑渴,安住他們的身心。文學(xué)本來就是發(fā)于中,形于外的性情之事,有了佛教教理做為內(nèi)容,給予文學(xué)活的生命,而不流于無病呻吟、遣辭造句的文字游戲,佛法給予文人對生命有深刻的體認(rèn),所以歷來為文人所喜愛。

  今天很高興能和各位見面,并且能和各位說話,限于時間短促,不得不做個結(jié)束,最后祈求三寶加被各位事事如意吉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