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高僧:一部真實的《西游記》 一個真實的唐三藏
戒日王起初統(tǒng)治的是一個邊陲小國羯若鞠阇國。戒日本是佛家的謚號,應(yīng)是人死之后,據(jù)其功德而追贈的。羯若鞠阇國的大德們,在國王剛一揚名天下時,就贈給他戒日的稱號,是為了避免死后贈名的虛假不實。當時,勢力最大的是商佉王,此人酷虐無道,摧殘佛教。他命人拔掉菩提樹,毀掉樹苗,把三百多名大德活埋,其余的變成奴隸。戒日王在這個時候,準備起兵反對商佉王。戒日王和他的臣子們到拔掉菩提樹的地方,對著樹地發(fā)誓:
“如果我能有幸統(tǒng)一天下,定要重建佛法。希望我佛助我一臂之力,讓菩提樹從地下長出,以示靈驗。”
說完,菩提樹就慢慢拱土發(fā)芽,坑中長出。戒日王大受鼓舞,立刻帶兵前往商佉的住處,一舉滅掉商佉。戒日王由此對佛教更加誠信不移,又領(lǐng)著八萬象兵,開始了征服整個印度的偉大事業(yè)。大軍所向披靡,所到之處無不歸依。這完全是因為戒日王信奉佛教而產(chǎn)生的威力。戒日王統(tǒng)率的軍隊不吃肉,每到一處,如果有羊,一定買來送給僧人,供他們食用乳酪。每五年,戒日王都要進行一次大的施舍,把他所收藏的東西全部施舍出去。
玄奘在迦摩縷多國弘揚佛法的事,早已傳到了戒日王的耳中。戒日王對這位來自大唐的高僧已仰慕多時。戒日王的臣下對戒日王說:“東面的童子王那里有支那的高僧,大王應(yīng)該把他請來。”戒日王說:“ 這正是我的想法。我已經(jīng)邀請過他幾次,可他總是推辭不來。” 戒日王再次派使臣前去請玄奘,請童子王把玄奘送來。
童子王命令一支一萬人的象兵,乘三萬支船,送玄奘與戒日王會面。戒日王與臣下一百多人,領(lǐng)著一萬多人順河東下,去迎接玄奘。只見河面上旌旗飄揚,萬人攢動,兩支龐大的船隊相向而行。猶如兩支即將在海上展開惡戰(zhàn)的兩支艦隊,但船上的人們興高彩烈,精神振奮,顯然面臨是一件重大的喜慶之事。玄奘與戒日王一見面,戒日王就行大禮參拜。隨從的人撒花唱頌,場面莊嚴而隆重。戒日王對玄奘說:
“弟子以前屢次邀請,大師為何不來呢?”
玄奘說:“我當時學法未成,所以延誤了王命。”
戒日王問:“你們國家有個秦王,能征善戰(zhàn),精于歌舞。秦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美名為什么會傳播得如此遙遠呢?”
玄奘答道:“秦王就是大唐現(xiàn)在的天子,是大圣人。他平息動亂,恩澤六方,所以人們都歌頌他。”
“這是天讓他做物主!”戒日王感嘆說。
戒日王請玄奘入宮相談,玄奘給戒日王講《制惡見論》。戒日王對他的臣子門說:
“日光出來,燭光就要消失。大師一到,那些佐道都將被擊破。”
戒日王說:“此論雖好,可卻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想在曲女城開大會,讓五印度的能言善辯和知識淵博的人都到會,讓他們都知道這篇論。使邪道從正,眾僧舍小乘而從大乘,不是很好的事嗎?”
無遮大會就這樣,在戒日王的操辦下,在印度曲女城召開了。
無遮大會圓滿結(jié)束后,當時的人們已都承認,玄奘的學識已超過了他的老師戒賢,成為全印度的第一高僧。
玄奘向戒日王請求東歸,戒日王讓他主持了七十五天的大施場。此事完畢后,玄奘再次請求回國。戒日王命所屬部下送玄奘出境。戒日王贈給數(shù)萬金錢和許多頭青象。這種象,形體圓大,高約三丈,長約二丈多,上面可坐八人,并放置一些物品。象行走起來,就象空身而行,坐在象背上感到很安穩(wěn),不會掉下來。玄奘不想接受金錢和青象。諸僧都勸玄奘留下青象。
“這是佛法興盛的象征。自佛涅槃以來,各國國王雖崇敬佛法,布施種種物品,但還沒有聽說有賜給青象的事,因為青象是極為珍貴的國寶,F(xiàn)在戒日王贈給您青象,說明國王對您崇敬至極。”
玄奘于是收下青象。因為青象形體大,每天要吃四十多個草料餅,又三斛料。戒日王為此下令所屬各國,要隨供給玄奘草料。
戒日王等十八國國王,都來相送,執(zhí)手垂淚,依依惜別。
此后的路程,玄奘晝夜兼程,極少休息。經(jīng)過了卑利、于活、摩悉鐵、商彌、竭盤陀、烏鍛、于遁等國。途中的勞苦艱辛自不必說。
玄奘在越過蔥嶺后,就派人上書太宗皇帝。
貞觀(太宗年號) 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京城西郊,人流始涌,僧俗摩肩接踵,幾十萬人聚集在這里,迎接從西土取經(jīng)歸來的玄奘。從舊城西到京城朱雀門二十多里的道路上,站滿了人。道路被阻,玄奘無法進城,只得在郊外的館驛中休息。虔誠的人們守在館外,通宵站立。
玄奘第二天把帶來的經(jīng)書、佛象送往弘福寺。京城中眾僧競相列帳支車,幫助玄奘運送。人聲鼎沸,甚囂塵上。天空一輪明日的周圍,出現(xiàn)了彩色的云朵,佛像放射出紅白相間的輪光。眾人對此贊嘆不已。從午時佛像入弘福寺的晡時,瑞像一直存在。
京中萬民因玄奘回都而停業(yè)五天,眾多的人歸依佛門。對玄奘的隆重迎接,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那時,太宗正在洛陽。玄奘就從京都到了洛陽。玄奘把各國帶來的奇珍異寶進獻給太宗,太宗請玄奘入宮,與他見面。太宗與玄奘在宮中促膝交談,從卯時一直談到酉時,并不覺得時間過了很長。等到敲響出征的戰(zhàn)鼓時,才結(jié)束了談話。當時,太宗正帶兵去討伐遼左的叛亂。太宗請玄奘與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勞累,又加上要翻譯佛經(jīng),因而推辭不去。太宗傳旨給留守京城的梁國公房玄齡,讓他派人保護玄奘,且供給一切費用。
接著,玄奘又上表太宗,請求翻譯佛經(jīng)之事,并要選擇賢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譯。太宗說:
“法師唐梵皆通,詞理通敏,恐怕再找的人,也是孤陋寡聞之徒,他們是不適于翻譯圣典的。”
玄奘說:“過去二秦之時翻譯佛經(jīng),門徒有三千人。即使是這樣,還恐怕后代無人知曉佛典,而去信奉邪道。如果現(xiàn)在不召集許多有賢能的人同時翻譯,僅憑我一個人的為量是不行的。”后來,玄奘又多次奏請,太宗批準了。
玄奘返回京城后,密集僧人慧明、靈潤等為證義,沙門行友、玄賾等為綴緝,沙門智證、辯機等為錄文,沙門玄模為證梵語,開始的中國佛教史上規(guī)摸空前的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先翻譯了《太菩薩經(jīng)》二十多卷,接著又翻譯了《顯揚圣教論》二十卷,《大乘對法論》十五卷,稍有空閑,又翻譯了《西域傳》十二卷。此后又譯了《佛地六門神呪》。
從前代以來,翻譯經(jīng)文,大都是先談梵文經(jīng)典,然后根據(jù)對梵文經(jīng)的理解,再寫成漢文。這種漢文經(jīng)書,和原來的經(jīng)書相比,增添的或丟失的東西很多,F(xiàn)在玄奘卻是從梵文直接譯出,意義和原經(jīng)相符。玄奘翻譯佛經(jīng),出口成章,錄者隨寫就行。吳魏時所翻譯的經(jīng)書,只是看重梵文的表面形式,注重文詞的鉤鎖聯(lián)類和重迭布置。這樣譯成的經(jīng)書,顯得冗長繁雜。玄奘因此讓詞工做貫通詞義和節(jié)儉文字的工作,譯出的經(jīng)書語言簡練而意義完備。
太宗討賊回到京城后。玄奘上表,請?zhí)跒樗g經(jīng)書寫序。太宗說:
“法師您行為高潔,已出于塵世之上,泛寶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淺薄,對俗事尚且不能通達,何況是玄妙的佛理呢?”
玄奘認為,弘揚佛法,必須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
“奉您的旨意和獎喻,我才得以翻譯佛經(jīng),傳播佛法。我本來學識淺陋,卻有幸參拜九州高僧,向他們學習佛法,又憑著您的英名而遠涉他國學習佛法。弘揚佛法,所依賴的是朝庭的教化。我從天空得到的經(jīng)論,奉旨翻完,只是還沒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過百王。我認為佛法無邊,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夠解釋它的道理,圣教玄遠,不是圣人的文詞,是不配序?qū)懰膩碓吹摹K晕腋颐胺改耐䥽,讓您為圣?jīng)做序。帝王之言影響深遠,您就不要再謙虛了。教化眾生在于日積月累,如果只是觀望等待,就會失去時機。”
- 因果報應(yīng)
- 嫖娼有報應(yīng)嗎?真實的嫖娼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yīng)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jīng)招鬼?不敢念地藏經(jīng)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jīng)》,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jīng)的真實感應(yīng)六則
- 佛咒感應(yīng)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guān)系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