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怎樣做一個佛教徒?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一·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后,應該進一步發(fā)心受戒。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好比學生遵守校規(guī),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guī)、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我要求,屬于自律。即使平坦如高速公路,如果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隨時有發(fā)生車禍的危險;同樣的,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不持戒,也隨時會有犯過招禍的可能。所以,學佛的人必須要受戒。

  戒,分為出家戒、在家戒。又可分為大乘戒、小乘戒。屬于在家信眾受持的戒有: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以下分別略述之。

  貳·五戒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峨s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yōu)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yōu)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雖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區(qū)別,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據(jù)五戒為根本,所以五戒又稱為根本大戒。

  一、五戒的內(nèi)容

  1.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蟑螂、老鼠、蚊蟻等,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如果殺死蟑螂、蚊蟻等,是犯突吉羅(輕垢罪),屬于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物質(zhì),也是殺生,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大眾集聚因緣而成的。

  戒殺生,主要是培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涅盤經(jīng)》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殺害雞、鴨、豬、羊等動物的生命,是為了長養(yǎng)慈悲心。有人認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2.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簡單的說,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jīng)許可便占為己有,就是偷盜;光天化日之下,強取他人的財物,更是盜竊。根據(jù)戒律,盜取價值五錢(古印度摩揭陀國錢幣單位)以上的東西,這樣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的信紙、信封、原子筆等,乃至借用東西未還,叫做不清凈的行為,雖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的。在戒律中,最難受持的戒律,就是盜戒,因為凡將無主以外的東西,私自據(jù)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3.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關(guān)系以外的男女愛欲行為。例如強奸、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礙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戀慕某人,但未付諸行動,雖然沒有觸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凈,煩惱妄想擾動,日子也不好過,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凈。

  邪淫,是社會混亂的導火線。例如亂倫、雛妓問題,是文明社會的一大恥辱。他如同性戀衍生的愛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紀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會發(fā)生這些問題;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則家庭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是個守禮的社會。

  4.不妄語: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妄語依其性質(zhì)又可分為: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三種。

 。1)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得到神通,說得神通了。此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屬于大妄語的行為。另外說四眾的過失,尤其說出家二眾的過失,也犯了嚴重的根本大戒。

 。2)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這些都屬于妄語。

 。3)方便妄語:就是俗稱的善意的欺騙。譬如醫(yī)生為顧及絕癥病人的情緒,因此隱瞞實際病情,這種為別人利益著想而說的妄語,就是方便妄語。

  5.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是凡能刺激神經(jīng),使人喪失理智、敗壞德行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速賜康、強力膠、瑪啡、紅中白板等,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為本質(zhì)就是罪惡,因此稱為性戒;不飲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質(zhì)雖非罪惡,但是飲酒容易引起世人誹謗,或誘發(fā)其他的性罪,因此稱為遮戒。

  《大毗婆娑論》卷百二十三說:印度有位優(yōu)婆塞,由于飲酒,于是盜取鄰居的雞,犯了偷盜戒;烹殺做為下酒菜,犯了殺生戒;鄰婦問起,他妄言說沒看見雞,犯了妄語戒;此時又見鄰婦貌美,非禮她,犯了邪淫戒。喝酒使人無慚無愧、喪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罪,所以應該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視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二、五戒的意義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chǎn)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jié)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奸、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會有犯戒的擔憂。事實上,受戒后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罪過較小,還是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懺悔,罪過加重,因此沉淪三涂惡道。所以,寧可受戒而犯戒悔過,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為受戒才有得度的機會,不受戒就永無成佛的可能。何況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錯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難逃因果業(yè)報。

  三、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不殺曰仁,不盜曰義,不淫曰禮,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個人受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豆囗斀(jīng)》卷三說:我們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護佑!对聼三昧經(jīng)》卷六記載,持戒清凈者能獲得十種利益: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棄舍生死,7.慕樂涅盤,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此外,如果我們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fā)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jié),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嘆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現(xiàn)世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快樂;將來可以免墮三涂惡道,得人天果報,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

  四、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隨分受持。如《十住心論》卷二引《大智度論》說:“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進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進一步受持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決定勝果,乃至大乘佛果

  參·八關(guān)齋戒

  八關(guān)齋戒是佛陀為了使在家信眾有機會學習出家生活,藉以長養(yǎng)出世善根,種植出世正因,而特別開設的方便法門。所以,八關(guān)齋戒其實就是讓在家信徒學習出家生活的戒律。

  一、何謂八關(guān)齋戒

  “八”,是指所受持的八種戒;“關(guān)”,即關(guān)閉八惡,令三業(yè)不起諸過;“齋”,是齊斷諸惡,具修眾善的意思。另外,過午不食,也稱為齋。“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合起來說,就是受持八種齋戒,可以關(guān)閉八惡,不起諸過;可以齊斷諸惡,具修眾善,防止身口意三業(yè)的惡行,并由此關(guān)口通向出家之道,關(guān)閉生死流轉(zhuǎn)之門。因此,八關(guān)齋戒是趣向善道的妙門,是契入佛道的捷徑。

  受持八關(guān)齋戒,可使在家信徒熏習長養(yǎng)出世善根,因此又稱為“長養(yǎng)律儀”;受持八關(guān)齋戒必須一日一夜遠離家居,親近三寶而住,因此又稱為“近住律儀”。

  二、八關(guān)齋戒的內(nèi)容

  根據(jù)《薩婆多論》的說法,八關(guān)齋戒為如下八種戒律。真實說來,應該稱為八戒一齋,八戒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泆,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華鬘香油涂身,7.不歌舞觀聽,8.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

  八關(guān)齋戒的前面五支,實際上就是“五戒”,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戒。因為受持八關(guān)齋戒時,不但禁止邪淫,即使合法夫妻間的關(guān)系也不可,所以受持八關(guān)齋戒的在家信眾便稱為“凈行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

  “五戒”已如前述,今僅就六、七、八支略作說明如下:

  第六支,不著華鬘香油涂身,第七支,不歌舞觀聽:不著、不涂是為遠離香、觸二塵;不歌舞觀聽是為杜絕色、聲二塵,以防止三業(yè)過患。因為芳香的氣息可以迷人心目,歌舞色聲可以喪人心志,都不適宜修行人。因此衣著應當力求樸素,不穿鮮艷華麗的衣服,不涂抹香水、胭脂,如此則有助于攝心正念,遠離貪染,自然能邁向清凈之道,而具足正報身心,以及依報國土的威儀莊嚴。

  第八支,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坐,意指身離觸塵。高廣大床,在《阿含經(jīng)》說:“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廣大床。”蕅益智旭大師重輯的《十戒威儀錄要》說:“床足但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容身轉(zhuǎn)側(cè),過此即名為廣。既高且廣,即名為大。”

  其實,佛制此戒的用意,主要在告訴我們對物質(zhì)生活要能淡泊,要能夠身體精進修行不放逸,才能與圣道相應。所以修道者在物質(zhì)上應該力求簡單,不貪著物欲享受,轉(zhuǎn)而勇猛精進,這是我們對佛制此戒應有的認識。

  又一齋的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也就是過了中午十二時,乃至一時以后就不再進食。這是佛道修行者節(jié)制食欲的戒法!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引《毗羅三昧經(jīng)》說:“佛為惠法菩薩云:‘食有四種:早,天食時;午,法食時;暮,畜生食時;夜,鬼神食時。’佛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時,是法食時也,過此以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時,故曰非時。”

  關(guān)于不非時食戒的制定,據(jù)《四分律》卷十四、《五分律》卷八等所載,迦留陀夷比丘于傍晚時分入羅閱城乞食,由于光線不明,一孕婦疑為鬼魅,驚嚇墮娠,以是因緣,佛陀乃制定此戒。

  五戒以外,再加三戒一齋,成為八戒一齋,看似事小,實則五欲皆備。因五欲引起的后患,其始雖微,而其影響也鉅。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不塞,將成江河。嗔恚之火,貪愛之水,也是如此。所以受持八關(guān)齋戒,對此三戒一齋不可不謹慎受持。

  三、如何求受八關(guān)齋戒

  八關(guān)齋戒是一日戒,受持的時間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齋日受持,即農(nóng)歷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為廿八、廿九日)。這是根據(jù)《優(yōu)婆夷墮舍迦經(jīng)》說:佛陀為顧慮在家信眾為經(jīng)營家計,不能日日受持八戒,因此有每月六齋日受持八齋戒的制定。

  此外,《四天王經(jīng)》說:每月六齋日,四天王會派遣使者、太子,甚至親自下人間來巡察,如果發(fā)現(xiàn)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的人少,諸天則心生不悅;如果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的人多,諸天就心生歡喜。因此,佛陀教誡弟子們應于六齋日持齋守戒。

  其實,八關(guān)齋戒并非一定要在六齋日才受持,譬如諸佛菩薩圣誕、父母師長的誕辰、自己的生日等,都可以受持八關(guān)齋戒。目前一般寺院為了適應工商社會人士的需要,大部份訂在星期日舉行,求受者只要事前報名,屆時前往寺院,經(jīng)過報到、安單、說明等程序之后,便可開始一日一夜的齋戒生活。

  受持八關(guān)齋戒的儀式,據(jù)讀體大師撰《授八戒正范》,共分八節(jié):

  1.敷座請師

  2.開導戒法

  3.請圣證盟

  4.懺悔業(yè)障

  5.三歸納體

  6.秉宣戒相

  7.教發(fā)大愿

  8.護念咐囑

  由上述儀式可知,求受八關(guān)齋戒“要有證盟”,也就是要請法師證授。但是,在《成實論》說:若無戒師時,自于佛前心念口說,“我某甲,今日受持八關(guān)齋戒”,也是可以。

  八關(guān)齋戒雖然是佛制的暫時出家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只搭縵衣誦經(jīng)禮佛。因為在家二眾,佛令其隨力供養(yǎng)三寶,自己不應受他人四事供養(yǎng),既然不是眾生的福田,因此不能著福田衣。

  如果有人在受持八戒的一日夜當中,半途想要舍戒,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說: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從五眾(戒師)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

  八關(guān)齋戒受持時日究竟要多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有人不能具受八戒,或者只求受晝?nèi)正S法,或只求受夜齋法;甚或希望連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是否得受?據(jù)《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說:佛制八關(guān)齋戒屬一日一夜戒,因此不可晝夜分開求受,也不得過限。如果自己斟酌情況許可,應該于一日一夜后,再次繼續(xù)求受八關(guān)齋戒。如此隨自力的多少,就不計較天數(shù)了。

  其實,八關(guān)齋戒、五戒都是在家信眾所受持的戒,而八關(guān)齋戒的受持為一日一夜,時間短而戒多,五戒乃終身受持,時間長而戒少,二者之間,功德孰勝孰劣?據(jù)《大智度論》說:“如果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一日戒也。譬如懦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fā),禍亂立定,一日之勛,名蓋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復如是。”由此可知,一日一夜的八關(guān)齋戒實有其殊勝處,應發(fā)大心受持,才不辜負佛陀的方便教化,而不是在受持的時日長短上計較。

  四、受持八關(guān)齋戒的功德

  受持八關(guān)齋戒可得無邊的殊勝功德,根據(jù)諸經(jīng)記載,可歸納如下七項:

  1.罪障消除:《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八戒齋品》說:“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凈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滅。”

  2.遠離惡趣:《十善戒經(jīng)》說:“持此(八戒)受齋功德,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盤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zhuǎn)*輪。”故此八戒,又稱八種勝法。

  3.福報優(yōu)厚:《優(yōu)婆夷墮舍迦經(jīng)》說:“六日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計。”

  4.來世尊貴:《普達王經(jīng)》說:“欲知王(普達)者,本是先王時執(zhí)蓋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凈守意,不犯諸惡,其后過世,魂神還生為王作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

  5.得相好身:經(jīng)上說:“有一天女,光顏威相,與眾超異,諸天見已,生希有心。釋提桓因問之:‘昔作何業(yè),獲得此報?’天女答言:‘昔于迦葉佛受持八戒齋,今得生天,獲端正報。’”

  6.得無上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凡是齋日,悉斷諸惡罰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凈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

  7.所求如愿:《增一阿含經(jīng)·高幢品》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關(guān)齋者,欲求生四天王上,亦獲此愿,持戒之人,所愿者得。(乃至)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愿。”

  受持八關(guān)齋戒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凈,所得功德無量無邊,尤其能令在家信眾播下出世的正因,將來獲致解脫,免于生死輪回。因此,人人皆應發(fā)心求受,以期早日進趣菩薩道。

  肆·菩薩戒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于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fā)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薩戒的內(nèi)容

  菩薩戒的內(nèi)容為三聚凈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于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

  1.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凈,由于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xiàn)。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2.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口、意的善業(yè)回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yǎng)三寶、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愿,發(fā)菩提心,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3.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于利生門。《菩薩地持經(jīng)》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

  (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2)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

  (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4)知恩報恩。

 。5)見眾生有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遠離憂惱。

 。6)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8)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9)對有實德者,贊嘆歡喜。

 。10)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

  (11)以神通力示現(xiàn)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二、菩薩戒的特色

  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fā)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生的饒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眾生。因為菩薩發(fā)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fā)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善戒經(jīng)》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據(jù)《梵網(wǎng)經(jīng)》內(nèi)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fā)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fā)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于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此外,菩薩戒只有受法而無舍法。《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卷下說:“一切菩薩凡圣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梵網(wǎng)經(jīng)》說:菩薩戒是佛陀成道時,一時頓制,非待緣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稱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說,菩薩戒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將本具的戒德加以長養(yǎng)薰發(fā),故說增上,而非新得,這是菩薩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wǎng)經(jīng)》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xiàn)在賢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的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wǎng)經(jīng)》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1.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

  2.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3.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

  4.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5.今世后世,性戒;圓滿。

  四、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又說,受戒有三品:

  1.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xiàn)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2.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后,于千里內(nèi)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3.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后,千里內(nèi)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于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fā)“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伍·結(jié)語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戒如軌道,規(guī)范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墻,幫助我們抵御五欲六塵盜賊的侵襲;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欲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脫我們到達涅盤的彼岸。所以,佛陀在《遺教經(jīng)》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說盡。但是畫餅不能充饑,一切還是要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悟。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須嚴持凈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