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在家修行 >

唯識學的修行次第是什么?

常暘法師:唯識學的修行次第是什么?

唯識學的修行次第是什么?

  唯識學是我們大乘三系當中的一系——虛妄唯識系,它的重點是從相講到性。它修行是分五個階段,從資糧位、加行位到通達位,這是一個階段叫解脫道;通達位以后由修習位到究竟位,這個叫菩提道。

  其實我們最重要的是要關注解脫道這個次第,所以我們凡夫重修資糧位。資糧位主要是修什么?修福報、修布施,包括持戒。一個人的福報很重要,最重要的福報是要讓我們遇到善知識,遇到正法。如果你遇不到這兩點,其實修行是很難成功的。所以當你的福報遇到以后,這個時候就要重心去修智慧,叫加行位,因為解脫是來自于修智慧。

  我們一定要明白修福報不能修得過了,因為福報太大也會產(chǎn)生一種修道的障礙,也就是我們佛門當中講的富貴修道難。如果你福報修得很大,但是你又能很好的發(fā)心去修智慧,那你這種人是了不得。加修智慧以后,會讓你的福報產(chǎn)生更大的價值,那你修行就會如魚得水。所以重點是要在加行位這個地方。

  一般我們說從凡夫到成佛分為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從凡夫發(fā)菩提心以后到見道位,他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從見道位到究竟位的話,他要修兩大阿僧祇劫。所以修智慧破除分別我執(zhí)、分別法執(zhí),到俱生我執(zhí)、俱生法執(zhí),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經(jīng)過這樣就告訴我們,修行是要發(fā)長遠心,要把這個修行當做一種健康生活,你要把修行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當中,不然的話修行不會有大成就。

  有些人用一種很急躁的心或者急功近利的心,他修行是堅持不下去的。其實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修行是帶給我們身心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讓我們會面對過去的自己,珍惜現(xiàn)在的自己,去創(chuàng)造未來的自己,這是對生命極度負責的人,那才能成為真正的修行者。

  那這個智慧當中就是講到無分別智,唯識當中的無分別智從哪里來?從粗分別進入到細分別,最后才可能達于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離一切相,而悟入到了平等性。我們要打開自己的慧眼,見到萬事萬物背后的平等性,也就是說世間的規(guī)則因果定律,包括生老病死等等的定律,它是絕對平等的。

  就是在這個絕對平等的因果定律上面,我們每個人種的因地不同,它就會產(chǎn)生果報的差別,所以要打開自己的慧眼,見到平等性那你就必然會接受差別相。肉眼跟慧眼匯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可能真正見到真相。

  就像我們學習佛法明白了三世兩重因果以后,因為每個人的發(fā)心不同,他種的因不同,所以會產(chǎn)生貧窮、富貴、丑陋、莊嚴等等的差別。這些所謂的差別相,也是因為我們自己種的因不同而感召的果不同,就是說這個差別相也是絕對平等的。

  佛法最后講平等性,它就會展現(xiàn)平等相。這里所講的平等相,不是說大家都一樣叫平等相。而是如是因,產(chǎn)生了如是果,它才決定了這個平等相。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明白,一生當中會遇到的人和事,其實都是自己過去生所種的因果而決定的。一個人能感受到快樂,是因為他善業(yè)多而起作用;一個人能感受到痛苦多,是他惡業(yè)多而展現(xiàn)出來。

  我經(jīng)常跟大家講的一個人吃東西很有味道,那是因為他的善業(yè)多,而產(chǎn)生了他吃東西很有味道。但是有一種人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吃起來沒有味道。所以這個福報力它是一種能量,當一個人真的這股能量沒有的時候,再好的飯菜擺在他面前,他都吃不出味道,甚至都吃不下。

  我們人要注重去斷惡修善,去破迷開悟,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你如果把時間跟精力都花在其他的地方,其實是不值得的。你要專注于內在去破除自己的顛倒,也要去破除自己的執(zhí)著。所以修行的人,他的敵人不在外面,他的敵人是在內心。我們有錯誤的思想,有錯誤的執(zhí)念,也會有錯誤的習性。這些如果你不改變,你的命運是不會改變的。

  就像一個人脾氣很暴躁,他經(jīng)常在生活當中發(fā)生的麻煩,其實都是由于他脾氣暴躁而造成的。那你在外面你這個問題能解決完嗎?這個問題解決了,你下次暴躁又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問題。所以唯有你面對內心的時候,這個暴躁的脾氣把它慢慢地調伏了,以后這方面的問題它就消失了。

  我們人在處理麻煩,其實都是由于我們內心而展現(xiàn)出來的。所以你如果不認真地去面對你的內心的時候,這些問題它會在你未來的生命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所以修行的人,他是真正找到了病根的源頭,從根本上去解決,那才是一勞永逸。如果從外面去解決,你是有解決不完的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選擇。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是我聞報德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