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八)
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八)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壹、釋品題
慈仁品者 是謂大仁
圣人所履 德普無量
履,音(里)li2柳己切
本品「慈仁品」,「是」闡述所「謂」大慈「大仁」者之心行,及其所得的種種益利福德。
品題之所以謂之「慈仁」,而不用『慈悲』,蓋因佛教初傳,在翻譯上每借用儒家或老莊之語匯,以取得知識分子的同情,時名『格義的佛教』。這在本品中,特別顯見其痕跡,如『慈仁』、『仁』之普見各偈,以及『垂拱無為』均是。所以本品各章雖偏重于慈心的闡發(fā),而以「慈仁」作為品題,但其精神,吾人仍不妨以『慈悲』視之。
何以故?慈與悲固然通常并稱,然二者的意義并不相同!捍,是以利益安樂、世出世間的利益,給予眾生。悲,是拔濟眾生的苦難,解除眾生的生死根本。』1眾生是離不了煩惱而多憂多苦的,菩薩發(fā)心修利他行,若不能先解除眾生的憂悲苦惱,而只一味給予利樂,恐怕他也無能安心受用。所以就世間的現(xiàn)實來看,拔苦的迫切性,委實甚過與樂;要使眾生得到利樂,那非先救拔他的苦痛不可!
慈悲,可說是佛法的心髓;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因為『諸佛心者,大慈悲是』2,故說佛法是以慈悲為宗本的。雖然基督教講博愛,儒家講仁愛,似乎與慈悲的意義相近,但佛法的慈悲更有其不同及殊勝處。
基督教之所以講博愛,是基于神愛世人,所以身為神的子民,也要體貼神的意旨去愛世人。然而神意卻含有殘酷的本質(zhì)──信我者永生、不信我者永火,所以,神絕不會去愛一個不信他的異教徒,換言之,神也絕不會愛一個意見、立場與他相左的異己者。這種『順我昌、逆我亡』、黨同伐異的愛,似乎與『博愛』有著偌大的距離!所以我常笑稱,他們的『博愛』,其實只博一點點而已!
儒家重倫常,而『人倫肇端于夫婦』,所以夫婦被視為一切道德的根源,而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的倫常關(guān)系,合為五倫。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3,即以家為本位而次第開展的、有等級的愛。家,有著自我對眷屬及財物的強烈系著,是最甜蜜、但也最狹隘的!然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卻由二人為基本單位而擴充,可見其終究不易透脫自我愛的固蔽,而難得真正的「大仁」。
仁,原本是果核內(nèi)的仁,如涂豆仁、桃子仁、李子仁,因其『兩相依合,而在相合處,存有生芽引果的功能』4,故而引申其意涵為:整體、合理、和諧的生機之謂『仁』。桃子仁、李子仁,若去其部分,就不再是整體;不是整體,無法健全的生長,就稱為『不仁』。如我們的身體局部或半側(cè)循環(huán)不好、氣血不通暢,而導(dǎo)致行動不能自如,即稱為局部或半身不仁;若全身都如此,那就稱為全身不仁。
將此意涵應(yīng)用到人事上:一男一女結(jié)合,構(gòu)成一個最小的整體──家,如在這整體中,先生只知照顧自己,或者太太只知照顧自己,而不知有對方的存在,那是先生(或者太太)不仁。
將二人世界擴大些:若夫妻二人彼此同心、恩愛異常,但卻不知家庭里其他成員的存在,不孝父母、不順翁姑等,那對這個家庭而言,是這對夫妻不仁。
將整體擴大到社區(qū)來看:如這家庭里的成員,彼此和樂親愛、合理和諧,但是都把自家的垃圾往隔壁丟,那末,就這一社區(qū)的人而言,是這一家人不仁。
再將整體擴大為一縣市來看:如這一社區(qū),家家戶戶都很團結(jié)又和諧,但是卻將他們社區(qū)的廢棄物,統(tǒng)統(tǒng)丟到別的社區(qū)去;或者別的社區(qū)遭遇急難,他們卻袖手作壁上觀,那是這一社區(qū)的人不仁。
再將此整體擴大為一國來看:若這一縣市的人彼此維持著合理、和諧的關(guān)系,但是卻將該縣市的垃圾,運到別縣市去作焚化處理,抱著反正『死是死道友,不是死貧道』的心態(tài),置整體的環(huán)境生態(tài)于不顧,那就是這一縣市的人不仁!
再將整體擴大到世界來看:這一個國家的人民很合理、和諧,又愛護他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沒錯,但他們卻專砍未開發(fā)國家或開發(fā)中國家的原始林,將其加工成日用品,供自己享用;或者將有毒的工業(yè)及廢棄物,移置他國;也不管此舉是否破壞了他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或者衍生疾病、威脅生命。就全世界而言,即是這一個國家的人不仁!
再就全球的生界來看:如果我們一直強調(diào)『人本』,一切以人的觀點去看待,而否定其他動物、植物、礦物存在的平等價值,抑扼其他生命、生物存活的生機;或甚至講『神本』,認為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服務(wù)神而存在,所以我們都該唯神意是從,那是身為人類的我們不仁!
依佛法說:存在的一切,都是條件因素的組合,所以彼此間是緣起相依互存,而休戚與共的。任何眾生、任何事物,都不能抽離它所在的環(huán)境因素,而單獨存活。它的存在,依于種種的因緣;而這種種因緣,又依于各自的因緣而成就。所以,牽一發(fā)而全身動,只要其中一個因緣變動,那就會造成骨牌效應(yīng),而引起一連串與其相關(guān)者的變動。
準此以觀生界的動物、植物、礦物,不也如此猶似三支束蘆,相依而立嗎?但自號『萬物之靈』的人類,卻妄自以為能夠凌駕一切、宰制一切!而其實,人類充其量只是這地球上的一種生物罷了,依賴其他動物與礦植物的成分或許還多些呢!然竟昧于事實、夸言主宰,而對生界的一切予取予求、肆意破壞;不知:破壞了人類所依存的環(huán)境生態(tài),也就等同埋葬了人類的未來!
這是以人類為本位思考的謬誤,而神本的思考呢?所謂的神──創(chuàng)造主,其實是『由于不重智慧,或智慧不足,在定心或類似定心的映現(xiàn)中,復(fù)寫而走了樣,才成為神,成為神秘的宇宙根源。』5因此,所謂的神意,說穿了,就是統(tǒng)治者意志的展現(xiàn),哪得褪脫私欲與凡情呢?所以,不論人本或神本的主體思考,都于真理不合,而且不能帶來生界的和諧共榮!
綜上所說可知:若以生界的緣起平等共存,來詮釋儒家的仁──整體、合理、和諧的生機,則與佛法的慈悲,有其相近處。然佛法講慈悲的殊勝,不但由外觀緣起的自他相關(guān)而無我、無人,更深刻地內(nèi)觀自我系由心色(精神、物質(zhì))和合的有機體,亦無有一恒常不變、單獨存在、自由宰制的實體我。無我、無我所,沒有對自我及我所有的一切之愛執(zhí),那才能不為一己之利所囿,一家之私所蔽,而真正的慈悲利他。否則,也只是假為他之名,而行利己之實罷了!所以論徹底、論普遍,儒者的仁愛、基督教的博愛,實不能與佛法無我而普緣一切眾生起慈悲,相提并論!
據(jù)此回觀品題所言:「慈仁品者,是謂大仁。」此處所以言「大」,乃取其無量之意。何謂無量?意指對于眾生與樂拔苦的同情,是不分親疏,不論恩怨,不限膚色、種族,也不獨鍾人類,而遍及一切生命生界,故而言「大」。一個徹證緣起無我的「圣人」,他的智慧、慈悲徹骨徹髓,因此凡其行跡所至「所履」之處,皆能以智德、恩「德」遍施一切,「普」?jié)笩o量」有情。在依報莊嚴──建構(gòu)美好環(huán)境的人間凈土中,使正報嚴凈──自他身心凈化圓滿而成正覺,這就是圣者大慈大悲的本懷。
貳、釋頌義及因緣
1.為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攝,音【澀】siap4時劫切
俗音【涅】liap4柳劫切
俗音【!縧iap8柳蝶切
死,音(史)su2時矩切
適,音(式)sek4時激切
患,音(犯)hoan7喜倦切
2.不殺為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慎,音(腎)sin7時認切
5.垂拱無為 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 是應(yīng)梵行
垂,音(隨)sui5時逵切
拱,音(鞏)kiong2求拱切
嬈,音(饒)jiau5入僑切
惱,音(老)l 2柳稿切
梵,音(范)hoan7喜倦切
6.常以慈哀 凈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14.履仁行慈 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履,音(里)li2柳己切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博,音(樸)phok4頗谷切
譽,音【有】u7英遽切
15.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臥,一音(餓)go7語號切
一音(悟)ngo7
夢,音(望)bong7文洞切
兵,音(冰)peng1邊經(jīng)切
16.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是為十一
水,音【】sui2時鬼切
火,音(伙)hon2
喪,音(宋)song3時貢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本品第一~二、五~六、十四~十六章,因為同一譬喻因緣的緣故,遂先集出而解說如下:
作「為」一個「仁」慈者,他不但慈心「不殺」眾生、不害眾生,「常能攝」持「身」語意行,不使沖動造惡;又能廣集諸善,而慈悲利他。諸惡息止、眾善奉行,若再能以空無我慧勘破無明我見,「是處」當下,即為「不」復(fù)輪回生「死」的寂滅涅槃。那「所」至(「適」,至、到之意)之處,就再也「無」有煩惱相應(yīng)引起的過「患」,而得處處自在!
慈心「不殺」眾生、不害眾生,才堪稱「為仁」慈的人。一個仁慈的人,他不僅不會在行為上殺害眾生的生命、凌奪眾生生存的空間環(huán)境,更會謹「慎」他的「言」說,不惡口傷人、妄言挑撥,以扼殺眾生的生機、撓阻眾生的生趣。他知道惟有「守」攝內(nèi)「心」的意念、建立正確的知見,才能真正使見諸外在的言行如實、如理、如分,而根絕殺害眾生與傷害眾生的煩惱惡。何時做到止惡、行善、凈心,「是處」當下,即為「不」復(fù)輪回生「死」的寂滅涅槃,「所適」之處,即「無」復(fù)惱「患」而隨處自在!
「垂」衣「拱」手、任運「無為」,而只是隨順生界的自然法則,不干預(yù)、甚至破壞眾生賴以存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擾眾生、不「害眾生」。于諸眾生「無所嬈惱」已(「嬈」,煩惱之意),還要進一步發(fā)為護生的行動,如「是」之行徑,即是相「應(yīng)」于清凈(「梵」,清凈之意)的慈心悲「行」。
「!鼓堋敢源取贡,「哀」愍一切眾生,從同情一切眾生,不敢施加苦痛于眾生,繼而思拔眾生的苦痛,這非得修習(xí)「如佛」所「教」之清「凈」行與性空慧不為功。少欲少貪而「知足知止」,便可以大大地減少因為欲貪而造作之惡業(yè),惡消善長,三業(yè)清凈,「是」則能「度生死」煩惱而趣向解脫自在。
「履」踐「仁」心、!感写取贡,以平等「博愛」地「濟」助一切「眾」生,即得享「有十一」種美好的聲「譽」,并得「!箞髸r「常隨身」:一、「臥」而眠得「安」穩(wěn)。二、醒「覺」時亦「安」心。三、「不見惡夢」來侵擾。四、所到之處、所任之事,能得諸「天護」佑;及五、眾「人」的「愛」戴。六、「不」會遭人惡心「毒」害。七、「不」遇刀「兵」爭戰(zhàn)之災(zāi)。八、「水」;九、「火不」能「喪」其命。十、所在(「在所」,乃所在之反置)之處,皆能「得」天時地「利」人和之益。十一、「死」后得「升梵天」,以享天上的福樂。──「是為」履仁行慈的「十一」種福譽。
釋尊之所以宣說以上的偈頌,是緣于這樣的因緣:
佛世當時,在離羅閱祇(即摩竭陀國王舍城)外五百里處有座山,山中有一家族,成員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他們世居深山澤地,代代以殺獵為業(yè),所以生活所須,完全仰賴獵物來供應(yīng):身上穿的是動物的毛皮,日常吃的是動物的肉,從來不曾有過耕田種植的農(nóng)業(yè)生活。
他們平日奉事鬼神,根本不知世上有佛法僧三寶的存在。釋尊以無邊的圣智,得知這一家族得度的因緣已屆,于是就動身前去拜訪他們。到了那里,釋尊就在附近的樹下坐了下來,此時,男眾們都出外打獵去了,留下婦女們在家。這些婦女見到獨坐樹下的釋尊,全身煥發(fā)著光采,那光采似乎將天地照得更為明亮了,連山中的木石,都披上一層金色,看得她們驚喜異常!料想這一定是天神降臨人間,所以就恭敬地全來到釋尊面前禮拜,并且鋪設(shè)座席,請其上坐。
釋尊就對這些婦女們開示殺生的罪業(yè)、慈心的福德,以及世間無常變幻,一時的恩愛合會,終久別離的道理。婦女們聽聞了這些法義,十分歡喜,就向前稟白釋尊說:『山民等人因為貪欲為害,素來以肉為食,今欲為您準備微薄的供養(yǎng),愿您歡喜納受。』
釋尊聞言,就告訴這些婦女說:『諸佛之法,首重護生,故而不殺眾生以自食;而且方才來時,即已食畢,無須再為我準備飲食。』
借此機緣,釋尊就又機會教育她們說:『人生世間,所可食之物無數(shù),為何不以有益于我們身心的食物為食,卻要殘害眾生的生命,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呢?殺生惡業(yè),死墮惡趣,對自己只有百害而無一益。人類本當以五谷為食,為愍念眾生,即使蜎飛蠕動之類,亦莫不貪生畏死之故。何苦殺彼生命,以自存活?這真是罪業(yè)無窮啊!唯有慈心不殺,才能世世無患!』于是釋尊即為她們說了以下的偈頌:
「為仁不殺,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不殺為仁,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垂拱無為,不害眾生,
無所嬈惱,是應(yīng)梵行。
常以慈哀,凈如佛教,
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說完此偈,男眾們也正好狩獵完返抵家中,然而這些婦女卻因為太專注于聽釋尊開示,所以沒像往常一樣出門迎接。這不尋常的現(xiàn)象,令男眾們的內(nèi)心充滿狐疑驚懼:族里是發(fā)生了什么變故嗎?于是眾人把手上的獵物一丟,就趕緊分頭找人去了。
不找還好,一見妻孥們正端坐在一個陌生男子的面前,雙手合十地聽他說話,心中的瞋火與涅火,剎時急速攀升至沸點!正欲傷害釋尊,婦女們見狀,連忙在一旁勸諫:『別誤會!別誤會!這是一位神人,你們千萬不要惡心傷害他!猾C人們聽見妻子這樣說,又見到釋尊莊嚴的德相、慈和的神采,即生悔過之心,便息了怒氣,向釋尊作禮懺罪。
釋尊于是又重為獵人們開示不殺之福、殘害之罪,這些獵人們因為宿世的善根成熟,一聞法義,即心開意解,就長跪釋尊面前說道:『吾等生長深山,從來只知捕殺動物為食,至今不知積累了多少罪業(yè),還請世尊慈示:今后當行何法,始得免于深重的罪報?』于是釋尊就對他們再說了如下的偈頌:
「履仁行慈,博愛濟眾,
有十一譽,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不毒、不兵,
水、火不喪,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是為十一!
聽完此偈,族中的男女老小,因為了得懺贖罪愆之道,于是個個歡喜信受,自誓盡形壽受持佛制的五戒。后來釋尊又對瓶沙王進言,請賜予他們族人耕種的田地與谷種,讓他們得以如愿地依照佛說的正命生活。而瓶沙王也因為遵奉佛法,廣行仁政,使得該國境內(nèi)民生安和,國界安寧。(待續(xù))
【注釋】:
1.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三要》,頁131。
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大正12.343下)。
3.《孟子.盡心篇》。
4.同注1.,頁124。
5.同注1.,頁127。
- 上一篇: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九)
- 下一篇:法句經(jīng)講記(二十七)
- 欲望的壓抑與紓解
- 從解脫道到菩薩道
- 法句經(jīng)講記
- 法句經(jīng)開示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八)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七)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六)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五)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四)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三)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二)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一)
- 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九)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八)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七)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六)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五)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四)
- 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