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位平實的長老
妙心雜志85期2005.1.1 妙心法雨
編按:本文原載于《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印順導師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彌勒,民74年5月)。今欣逢導師百歲嵩壽,作者特將原文稍作修改潤飾,一為恭賀導師長壽久住人間,一為分饗諸大德菩薩進一步認識導師之懿行風范。妙心雜志能于2005.1.1刊載此篇大作與有榮焉,特為之謝!
一、緒說
臺灣佛教,自從明鄭時代的啟蒙,再經(jīng)有清一代的傳播,雖然也曾出現(xiàn)過幾位高僧大德,但佛法的興盛與否,端賴有無清凈如法的僧團;況且當時佛學書籍缺乏、教育不普及,就連受戒、求法等都必須遠赴大陸叢林,再加上日據(jù)時代的特殊政教,漠視文化等主客觀的條件限制,遂使臺灣早期的佛教,無法普遍提升,而滯留于三教混同、神佛不分的民間信仰階段。直到臺灣光復以后,佛門長老耆德追隨政府播遷來臺;三十多年來,文教漸啟,寺院林立,不論是經(jīng)典書刊的印行,或是教理研究機構(gòu)的設(shè)立,都猶如雨后春筍,一時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二、善知識的重要
佛法博大精深,不只是學習、理解佛法,須要「善知法要、善識求學者根機程度」的善士指點;就是實行和證悟來說,也非賴有經(jīng)驗的善知識的引導不為功!「要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顾華嚴經(jīng)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谷欢,善知識的個性、風格是各式各樣的;善知識自己所修的法門,也是彼此不相同的;攝受信眾學者的方法,更是各異其趣的!盡管如此,修行法門,無不隨其個性、風格的差異,或從信愿門入,或從慈悲門入,或從智慧門入,都要歸趣于菩提大道的。攝受學者的方便,不外乎慈悲、嚴峻二類型:嚴以服眾,慈以攝眾。慈悲和藹的善知識,固當歡喜親近;嚴峻威厲的善知識,亦當欣然親聆教益。應該效法善財童子的參學精神;如參訪者沒有求法的熱誠,缺乏堅忍的耐性,妄起怠慢分別心,往往容易當面錯過大善知識的教導!
三、善士的風范
學而后知不足。道生年也晚,學佛日淺,生性魯鈍,學德俱缺!如此晚生后輩,實不足以記善知識的行誼懿范。然深沐慈悲恩澤,又不敢私秘而無言!爰將二十年來,親近見聞點滴,記錄下來,僅供參考而已。
回溯學佛因緣,從民國四十七年,開始信仰佛教,東跑西跑的到處聽經(jīng)聞法;有的說那一部經(jīng)最好,有的說那一個法門最高,有的說那一宗派最究竟、最圓滿、最直捷成就,可以橫超三界,即身成佛!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后來因緣成熟,為探其原因,而出家求學。首先覺得對唯識、楞嚴有興趣,繼而以念佛持咒為應機,最后則以打坐參禪為要著,總是在「光影門頭」打轉(zhuǎn),不但疑團絲毫未消,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于是乎開始參訪善士。善知識的風范是多采多姿的:有的以辦事處眾見長,有的以著書立說見稱,有的專于修持,有的善說法要,有的學德俱優(yōu),有的悲心懇切,有的慈和可親,有的嚴謹可畏,不一而足。其中除剃度恩師開證上人之外,道親近白公上人最久,十年里受惠最多!至于思想的啟發(fā)、疑團的厘清,法義的增益,則印老益道最大!欣逢導師八十華誕,謹記所聞法益,以為導師壽。
四、處世的平實
導師生逢亂世,且體弱多病,竟能以平淡的心境,堅強的信心,在熱惱交逼的環(huán)境中,到處參學、弘法、著作,長沐于法喜中,真是不容易的啊!在《平凡的一生》一書中,處處可見其隨緣平實的風范:幾乎是終身的飄泊,讓人感到他老人家像一片平靜的白云,卻又像處在不安定氣流中的落葉,既平淡又平凡,沒有一點點其他傳記中的傳奇情節(jié),也沒有凌云壯志的敘述。正如〈一生難忘是因緣〉里自述:「我的一生,無關(guān)于國家大事,也不曾因我而使佛教興衰。我不能救人,也不能殺人。平凡的一生,沒有多采多姿的生活,也沒有可歌可泣的事牽。平凡的一生,平淡到等于一片空白,有什么可說可寫的呢!」「自己如水面的一片落葉,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滯,又忽而團團轉(zhuǎn)。有時激起了浪花,為浪花所掩蓋,而又平靜了,還是那樣的流去。為什么會這樣?不但落葉不明白,落葉那樣的自己也不太明白。」讀了一遍又一遍,總覺得平白到像一頁「白描的詩篇」,是那樣的親切!是那樣的真實!又是那么令人反省深思!
五、處事的平實
導師生性內(nèi)向、木訥,不會主動找人談話,不善詞令,「口才平!,且對被動的要求也不善于拒絕,「缺乏斷然拒絕,不顧一切的勇氣。」例如于閩南佛學院求法時,大醒法師要他為同學講課;于上海時,太虛大師要他去武院任教職;以及后來港澳佛教界人士幕后所策劃的會長之職,乃至代表中華民國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友誼會第二屆大會;擔任善導寺導師等,均是被動的參與。誠如導師自我剖析說:「在對人對事的關(guān)系中,我是順應因緣的!等因緣來湊泊,順因緣而流變。如以儒者的觀點來說,近于『居易以待時』的態(tài)度。……「我習慣于在僧團中自修,不會與居士們打交道,(現(xiàn)在老了也還是這樣)。……「但過分的順應,有時也會為自己帶來了困擾!谷粍t雖遭遇到誤會,或漫天風雨的襲擊,導師的襟懷,卻是坦然的說:「從一生的延續(xù)來看自己,來看因緣的錯雜,一切是非、得失、恩怨,都失去了光彩而歸于平淡。」這般恬淡、寧靜、謙沖又能超乎一切是非得失和恩怨之外的生命境界,又是何等的平實敦厚啊!
六、平實的原則
以一個出家人的治學自處之道,導師也有他的態(tài)度和原則。在六十四年十月開示「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時說:
「佛法有所謂『方便』,方便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的,在某一段好得很,過時,時代不同了,也許這個方便會成為一種障礙」。
「法華經(jīng)有一句話,我總覺得非常好:『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怎么舍呢?就是達到了某一階段,有更適合的就提倡這個,不適合的就舍掉。所以我研究的,不是樣樣都在提倡,我也不專門批評。我這個人,生來是不太合時宜的,我覺得某些只是方便,不是究竟的東西,我不講可以,你要我講,我就這樣講,要我說好聽話奉承,那我是不會的。我在原則上,帶點書呆子氣,總是以究竟佛法為重。……這許多就是我學佛的動機與態(tài)度──甚至可以說,我就是這樣的人。」
在學佛的態(tài)度上,導師說:「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別人,我不一定信祖師。有人以為中國人就一定要信中國祖師的教理,我并沒有這個觀念,假使是真正的佛法,我當然信,假使他不對,那就是中國人的,我也不信。我是信佛法,所以在原則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為中心的!
「……在我覺得『宗』都是以佛法適應時代,適應特殊文化思想而發(fā)展成一派一派的……我沒有什么宗,不過有人以為我是三論宗,有的稱我論師,我也不懂他們?yōu)楹稳绱?其實我不是這樣的。怎么叫都可以,我自己知道不是這樣就好了!惯@些原則,清晰地展現(xiàn)導師的風格,可以澄清某些人對他的誤解。
七、平實的警語
對時下的流弊歪風,導師有著沉痛的諍言。如在開封佛學社,當時所見的一位憲兵司令,憑他看過一部《心經(jīng)》注解,就狂妄的到處考問法師!導師說:「這件事,對我的印象極深。出家人對佛法不大留心,而對軍政名流,護法居士,卻一味奉承逢迎:『大居士深通佛法』,『見理精深』,『真是見道之言』。被奉承的也就飄飄然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忘了。憑固有的文字根柢,儒道思想,讀幾部經(jīng),看幾則公案,談禪說教,就是大通家了……」「為什么會這樣?就是自己無知,卻奉承逢迎,攀緣權(quán)勢。所以,如果說有『四寶』,那只因僧寶不成寶,怪不得別人。我從不要求大居士的尊敬,(對佛法的理解)也從不會恭維他們,免他們陷于輕僧、毀僧,連學佛的基礎(chǔ)──歸依三寶的功德都不能具足!箤煇圩o佛教的熱情,溢于言表!仔細看看當今世俗干涉佛教行政的惡風,良有以也,怎不痛定思痛?愿有志革新佛教,復興佛教的大德菩薩,三復斯言!則我佛教幸甚!
八、平實的作風
(一)避難
抗戰(zhàn)軍興,烽火四起,人的生命毫無保障,體弱多病的導師,從普陀到武昌,一路戰(zhàn)火,居然安抵重慶,還渡過了八年抗戰(zhàn)。是什么力量支耕他呢?是一點小小因緣,也會死過去的意念,而使死神對他老人家不感興趣嗎?不!「從聞思而來的法喜充滿,應該是支持我生存下去的力量。」為什么到四川?「追隨政府哪!響應虛大師的號召(共赴國難)哪,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對我是完全不適用的。在我的回憶中,覺得有種(復雜而錯綜的)力量,在引誘我,驅(qū)策我,強迫我,在不自覺、不自主的情形下,使我遠離了苦難。不致于拘守普陀,而受盡抗戰(zhàn)期間的生活煎熬。……抗戰(zhàn)來臨的前夕,一種不自覺的因緣力,使我東離普陀,走向西方──從武昌而到四川。我該感謝三寶的默佑嗎?我更應該歌頌因緣的不可思議!」旨哉斯言!這種見地和涵養(yǎng),如果不在緣起正見上下功夫,何能至此?否則,一旦遭逢較大的順、逆境時,恐怕就會譽也三寶,毀也三寶了!
(二)明己為人
一個人要真正的認識自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承認自己的缺點,有勇氣把它說出來,那就難上加難啊!「……從知識、感情、意志來說,我的知識是部分的,但以自己的反省來默察人生,所以多少通達些人情世事,不會專憑自己的當前需要,而以自己的見解為絕對的。我不大批評人,而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埂刚f到感情,我沒有一般人那種愛,愛得舍不了,也不會恨透了人。……我缺乏對人的熱情,但不會冷酷、刻薄。……身體的苦,在心力的堅強下,我是不覺得太嚴重的,(經(jīng)濟困難,也不會放在心上)?墒,遇到了復雜的,困擾的人事,我沒有克服的信心與決心。大概的說:身力弱而心力強,感性弱而智性強,記性弱而悟性強;執(zhí)行力弱而理解力強……我就是這樣的人。然而,在來臺灣以前,我不能認識自己。我的學友──演培、妙欽、續(xù)明們,也不能認識我,不免對我存有過高的希望。來臺的長老法師們,也不認識我,否則也不用那么緊張了。……」為了《佛法概論》的風暴,導師喟然嘆曰:「在這一次的經(jīng)歷中,我才認識了自己。我的申請再審查,還是理直氣壯的。但在申請修正時,卻自認『逃難時缺乏經(jīng)典參考,文字或有出入。』我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平凡!我不能忠于佛法,不能忠于所學,缺乏大宗教家那種為法殉道的精神。……辜負當年學友們對我的熱誠!這是我最傷心的,引為出家以來最可恥的一著……」事后,導師還能心平氣和的說:「我不自覺的,不自主的造了因,也就不能不由自主的要受些折磨了!购迷趯煯斈隂]有為教犧牲,不然,民國四十三年以后的巨著就無從問世了!那豈不是佛教界的一大損失呢?「慷慨成仁易,忍辱圖生難!」導師的忍辱為人,寧非為我佛門四眾弟子之福歟?長者風范,悲天憫人,道含淚恭讀再三、中輟者再!
(三)治學教學
導師的學養(yǎng)、思想,詳見于他老人家的著作,真正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雖不敢妄自臆測,但其治學的態(tài)度和精神,從《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觀今論》、《成佛之道》等書里,亦不難見其一斑,尤其是愈后期的巨著愈見精純!只要親自拜讀過的,就知真實不虛,用不著我再畫蛇添足了。導師在《平凡的一生》說:「十三、四歲開始,就傾向于丹經(jīng)、術(shù)數(shù)、道書、新舊約,而到達佛法。對佛法的真義來說,我不是順應的,是自發(fā)的去尋求、去了解、去發(fā)現(xiàn)、去貫通,化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我在這方面的主動性,也許比那些權(quán)力針赫者的努力,并不遜色。但我這里,沒有權(quán)力的爭奪,沒有貪染,也沒有瞋恨,而有的只是法喜無量。……」這法喜無量源于導師偉大的悲心宏愿,即早年已為佛教、為眾生──人類而修學佛法的堅定意志,也成就了他老人家畢生治學的原動力──「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記得幾年前,藍吉富居士曾經(jīng)陪一位從美洲來臺的學者去拜訪導師,那位學者問:「佛教的大藏經(jīng)那么多,真有人能夠全部看完?」導師回答:「以前確是有人閱過全藏的,我自己也看過幾次。但是這種讀經(jīng)方法,并沒有多大效果。」多么平實而難能啊!
至于學友的教導,無不善知其人的長短處,要皆能因勢利導:對某人最尊嚴;某人最能干;某人口才好;某人有點好勝、好名;某人的處眾處事,如遇了順緣,就不能警覺而易種下了苦因;某人辦事能力高;某人志趣高勝等等,無不了若指掌。好勝、好名的,勉其為名而珍惜自己。不善處順境的,「希望能在不斷的經(jīng)驗中,能從佛法的觀點,容忍的、警覺的去適應一切,創(chuàng)造一切!」志性堅強猛烈的,示其「柔和」與「從容」。這種教育方法和精神,真是使人感到:「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四)病難
修行學佛的人四大不調(diào),恐怕一般人覺得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何況載之自傳中,那是不平凡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人到這種地步,連生死都坦然了,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民國三十年中秋,在縉云山的時候,導師腹部不舒服,「我想起來去廁所,身體坐起,兩腳落地,忽然眼前一片烏黑,一陣從來沒有經(jīng)驗過的異樣疲倦感。我默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我不是祈求三寶的救護,而是試驗在這異樣的境界中,自心是否明白。接著想:『再睡一下吧!』這應該是剎那間事,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了。……直到聽到有同事敲門才再醒過來,發(fā)現(xiàn)滿褲子都是臭糞。……這是由于腹瀉引起的虛脫。前后昏迷了一點多鐘,竟又醒過來了。我想,假使我就這樣死了,也許別人看了,會有業(yè)障深重,死得好慘的感覺。然在我自己,覺得那是無比的安詳與清明。我不想祈求,但如將來這樣死了,那應該是有福的。」
這件事從更深一層的意義去看,啟示我們只要如實地以智為導,將信心建立在悲智的正見正行上,去體見緣起無自性,那放不放光,臨終是不是能預知時至?有沒有燒出舍利子等神跡,甚至于遭遇車禍、橫死等,都不足以影響、動搖我們的信心了!
(五)車禍
上述的例子也許有人認為導師一生病懨懨的,可能習慣了,但車禍情況可就不同,通常多病氣弱的人較經(jīng)不起外境刺激,尤其是突然的撞擊或巨響。五十六年(六十二歲)冬天,導師去天母榮民醫(yī)院作體格檢查,車禍情況摘錄如下:「……大卡車忽然向后倒退,撞在我們的車上,車頭也撞壞了,汽車前面的玻璃,被撞得紛紛落在我的身上,大家慌張起來,我坐著動也不動。他們說我定力好,這算什么定力!我只是相信因緣不可思議,如業(yè)緣未盡,怎么也不會死的(自殺例外)。要死,逃是逃不了的,我從一生常病的經(jīng)驗中,有這么一點信力而已。」
這件令人吃驚的事件,導師卻處之泰然,甚至深怕信徒大事渲染而使人造口業(yè),適時輕描淡寫的以「相信因緣」一語帶過。不過還好,效用是在醫(yī)院外醫(yī)好了「身體虛弱極了,一點小小因緣,也會死過去的」──這幾句口頭禪。以上這些事實,豈是「一位只做學術(shù)研究而沒修行的人」可能呈現(xiàn)的平實呢?
九、平實的接眾
記得民國五十六年,師范大學中道社的學員一行,邀道一齊上報恩小筑拜訪印老。當時導師病體未愈,但仍然慈悲開示:從讀經(jīng)入門次第,到一門深入的層次,旁征博引,如數(shù)家珍;諄諄善誘,如話家常;歷一個多小時的殷切垂示,真如醍醐灌頂,感激涕零!六十八年,道曾于慧日講堂,欣逢導師,方便請益,詳盡垂示,幾忘開飯時間!方解古人「廢寢忘食」之義。
導師移駐妙云蘭若和華雨精舍后,攝受大專佛學社團及各方學佛人士,可說是不遺余力!尤其是「研究佛法的立場與方法」,和「佛學三年讀經(jīng)課程」的提示,最為平實!嘉惠后學最切、最深!從學佛的動機和態(tài)度,到研究佛法的立場──根本原理,簡明、扼要的剖析、陳述,平實無華、鞭辟入里。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法則,作為研究佛法的方法,拈出宗派演變的原理以及制度──戒律的真正意義和不共世間的特質(zhì)──緣起性空。從把握「緣起」的最高通遍法則里,「才會了解佛法的制度與其他的所以不同。理論與制度有關(guān)。佛法稱為『依法攝僧』。把握緣起的原則,在思想上、制度上,以及實際的修持上,都會有與世間不同處!
導師更以兩個方法來區(qū)別行者的言行是否符合佛法:一、所說的與佛法的根本義理是否相合?二、行為表現(xiàn)是什么樣子?若光談修行或勸人作善事,一般宗教也會啊!倘「用神通建立佛教,外道也會神通,佛教就和外道一樣了」。「現(xiàn)在有些人,稍為修行,就說前生后世,談神通,這不是真正的佛法!箯佛陀證悟、說法的史實來看,佛世尊不是那樣!雖然身、語、意業(yè)三輪都可以教化,但是「佛法的重點是教誡輪,用語言來引導你,啟發(fā)你,使你向上!谷缡瞧綄嵍粦勂錈┑拇故,在侈談特異、神通的今天,不特是對癥的針砭正見,更無異是炎熱里的清涼劑!
尤須拳拳服膺者,是導師苦口婆心的一再叮嚀,研究佛法要能培養(yǎng)溫故知新的精神,而且還要能受用佛法。因為佛法是宗教,終究是離不開實踐的,「總是要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熱忱,來護持圣教,還覺得眾生非?鄲,應該如何救度……。」時時用佛法來指導自己,警策自己,「真正學佛的人,要諒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來熏陶自己,應該時常在佛法里改變氣質(zhì),向來時常發(fā)脾氣,脾氣慢慢少發(fā)了,向來懶懶的不肯做事,慢慢肯發(fā)心了,這至少就有一點好處了……」假使連自己對佛法都沒有信心和受用,還要拿什么教人家生信心呢?「如果你越學越煩惱……或者你學了自己覺得了不得,瞧不起人……」那就是和研究世間的學問一樣,變成非佛教了!
十、最難得的平凡
導師的一生,充滿著無數(shù)的平凡、平實:從出生、披剃、求學、來臺弘化等等,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缺少了神跡瑞相;不特是不善交際,且口才平常;加上體弱多病,而且災難重重;沒有眾多的徒眾,也沒有嫡傳的法子;幾乎是佛教界最最平凡的一位長者,平實得可敬、可親!平凡、平實到?jīng)]有我們置喙的余地。子曰:「吾無間然矣!拐驗槠椒病⑵綄,我們總覺得平易近人,平實可學!否則,豈不是變成「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了?近幾年來,有些人很怕知識份子閱讀妙云集,以及導師的作品,害怕他們變成太平凡、太平實,銷熔了「高蹈的凌云壯志」!也有一些人為了怕平凡、平實而認真地研讀,「當仁不讓」,儼然不讓導師專美于前!又有人怕形成「妙云風」、「妙云派」,更有人為求平凡、平實才去研讀的。
總之,有人關(guān)心,有人研討總是好事,但導師的平凡、平實功夫,又豈是等閑可一學而成的呢?不然,導師會喟然嘆曰:「汝儕豈知我哉?」導師的平凡、平實,豈是我這枝禿筆,所能擬議的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乖笇煼w康泰,久住世間。愿導師哂納這一瓣心香的頌祝。
佛歷二五二九年元月十五日書于臺南妙心寺
- 傳道法師:欲望的壓抑與紓解
- 傳道法師:從解脫道到菩薩道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八)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七)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六)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五)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四)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三)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二)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一)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四十)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九)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八)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七)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六)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五)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四)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三)
- 傳道法師:法句經(jīng)講記(三十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