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專勤念佛,不雜世念
《西方確指》專勤念佛,不雜世念
菩薩示無朽曰:“大抵修凈業(yè)人,行住坐臥,起居飲食,俱宜西向,則機(jī)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經(jīng)、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掃除潔凈,使經(jīng)行無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則與道日親,與世日隔,可以趨向凈業(yè)。蓋汝生時撇得干凈,拋得干凈,念頭上不存一些子根節(jié)。大限到來,灑灑落落,不作兒女子顧戀身家子孫之態(tài)。豈不是大丈夫舉動!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別無沾滯,正為此一大關(guān)目也。至于修凈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汝今晨起,即誦《彌陀經(jīng)》一卷,持阿彌陀佛一千聲,向佛前回向,念《一心歸命文》,以此文言簡而意備也。此為一時之課。若初起或身心未寧,日止四時。稍寧,漸增至六時。又漸增至十二時,合經(jīng)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聲。更于回向時禮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時。此為每日常課。余工不必計數(shù),或默或聲,但攝心諦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聲心相依,不雜分毫世念。久久成熟,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若余年未盡,猶得以其所證,為四眾向?qū)?報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說,一一遵依,方不負(fù)覺明菩薩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負(fù)三昧和尚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緣,汝莫自生輕慢。慎之慎之!”
請掀開文本第三十一頁。我們這里有一個科判——《西方確指》的科判,也是按照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來分的,F(xiàn)在我們還是講到了正宗分的第四十一段。第四十一:專勤念佛,不雜世念。就是專一精勤地念佛,不夾雜世間的念頭。大家知道《西方確指》它的來歷非常奇特,是來自明末清初有八個修道家功夫的修行人,他們扶乩請大仙降壇來開示道術(shù)的方法,結(jié)果感召過來的卻是一位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菩薩,叫覺明妙行菩薩,給他們開示念佛法門。這個乩壇的八個人也是八百年前跟覺明妙行菩薩有師徒關(guān)系。覺明菩薩早已在東晉的時候就成就凈業(y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然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后,又常;氐轿覀冎袊鸬﹪,示現(xiàn)種種的身份教化眾生。這一期所表現(xiàn)的善巧方便就在乩壇上,有二十四次的開示。對怎么修凈土法門的方法、理路,有一個根據(jù)八個人根機(jī)的深入開示。這八個人也就代表著我們世間修凈土法門的八種不同類別的根機(jī),我們在每一個人的開示里面都可以找到跟自己相類的類型。
那么這段開示是覺明妙行菩薩對無朽的開示。無朽是這八個人為頭的人,也出家了。覺明妙行菩薩介紹他到三昧和尚那里出家受具足戒。所以這段開示也就是對一個出家人作為比丘如何修凈土法門的一種開示。那么這一段有四個結(jié)構(gòu)段,先看第一結(jié)構(gòu)段。菩薩的開示是說,大概一般的修凈土法門的人怎么用功夫。要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dāng)中,在日常生活的起居飲食當(dāng)中,首先他在方位感方面要有一個習(xí)慣性的培養(yǎng),就是都要面向西方。所以我們無論是誦經(jīng)、打坐、念佛,最好是面向西方,包括睡眠都要面西而睡。這樣我們能感之機(jī)就容易成就。因為西方就是我們即將要去的地方,我們要跟這個方位建立一種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我們的六根面向西方的境界產(chǎn)生了一種親切、熟悉的關(guān)系,它就會作用到我們的心性當(dāng)中,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法爾自然地顯現(xiàn)。你看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他也是示現(xiàn)行住坐臥、睡眠都要面西——面向西方這個方位。那么自己修行的念佛堂里面,要非常簡潔,不要放多余的東西,里面只是供養(yǎng)一尊阿彌陀佛像——“一佛一經(jīng)、一爐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你看這就是:修行人一定要簡潔。供養(yǎng)就供養(yǎng)阿彌陀佛——供在那里,一部經(jīng)典、一個香爐、一個供桌、一個床鋪、一把椅子。不是像世間人一樣的:自己的家里、屋子里面擺滿了東西。所以一定要簡之又簡,簡到這個程度:多余之物,一件都不能要。然后自己還常常要經(jīng)行,庭院當(dāng)中也要“掃除”——打掃得干干凈凈,使在庭院經(jīng)行沒有障礙。在行住坐臥、這樣的經(jīng)行當(dāng)中,要使當(dāng)下這一念心一絲不掛:不牽掛任何世間和出世間的東西,一切心意識、一切憂愁掛慮都忘記它,使意地當(dāng)中空空洞洞。甚至忘記了有這個身體,也不知道有這個世間的存在。這就是萬緣放下,不以萬法為侶。不以萬法為侶,這個無依之心就現(xiàn)前。甚至不知道有世間,不知道有自己身體,并且還不知道今日我所做的是修行之事——連修行的這個概念都沒有。修行的概念沒有,那么修道念佛就成了像空氣、陽光一樣:我們每天都在呼吸空氣,但是我們沒有呼吸空氣的概念。如果能這樣修行,就能夠與這個“道”日日地親近了。道是什么?清凈道:諸法的空性——不染一塵的實際理地——無量光、壽。這個道,我們就日益跟它趨近了。道念能夠增長一分,世間的雜念、雜物就會日益地隔離開,這樣才能夠趨向凈業(yè)。第一個段落就是把一個修道人的心態(tài)——這種一絲不掛、萬慮俱忘、空空洞洞、單提一念的行為展示出來。
第二個層次就是: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如果你在生死——在你還在這個世間生存的時間,就能夠在意念當(dāng)中以般若的空慧把世間的五欲六塵、種種的勞作都“撇得干凈”——把它撇干凈,把它放得下,“拋得干凈”,在我們的念頭里面不存一點點世間的東西——這種根結(jié)——如果有世間的根在那里,它就會長出藤蔓,它就長出種種枝節(jié),那就扯不干凈,這就是要真的看破放下了,這樣到了臨命終時——“大限到來”就是“臘月三十”臨命終時,自然就“灑灑落落”——很瀟灑,不再去關(guān)顧留戀自己的家庭、眷屬、子孫這些東西。你在生前都已經(jīng)跟它劃清界限了,不再去留戀這些東西了。那能這樣做就是大丈夫的舉動,出世間修道人的作略。所以要你一心一意這樣的來修行,對世間的五欲六塵、恩恩怨怨沒有一點的粘連和滯礙,就是為這個“一大關(guān)目”——就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個要領(lǐng)。我們很多人臨命終時為什么不能往生?也就是心里對世間的五欲六塵還有很多的關(guān)愛,有很多的舍不得,有很多的系縛。這就說明他的愿還不成就。為什么愿要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就是包含著你對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把它看空看透,知道它一切都是苦,這樣才能“撇得干凈,拋得干凈”。如果你拋不下,撇不干凈,臨命終時就是障礙。好,這是第二段。
第三段就談到修行凈土法門要注意一個秘訣,就是“‘專勤\’二字”。什么叫專?專就是專一,不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這一輩子就是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為這一件事情。如果你一下子念這個佛號,一下子持那個咒,一下子又想開悟,又想得神通,又想當(dāng)生怎么怎么樣……這些,你就離開了“!,這就雜了。所以要做到一門深入,惟此惟大,就是這一件事,這件事情是大事因緣。那有這個“!,下面就是“勤”,要精勤。勤就是不虛棄任何時間——一切時。光陰為真寶,要珍惜時間,都用在念佛這個事情上。那么這個“專勤”具體表現(xiàn)一種方法,就是你早上起來誦一卷《阿彌陀經(jīng)》,誦完一卷《阿彌陀經(jīng)》再就念一千聲阿彌陀佛名號,念完這個佛號就向佛面前回向。回向文就念慈云尊者那個《一心皈命文》,每天我們做晚課念的那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愿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這個《一心皈命文》。這個愿文言詞簡略,但是意思非常完備,念這個就可以。這就叫“一時之課”,就是一個時辰,你定這個功課。如果開始修行,自己的身心還比較散亂,那么你每天就按這樣的修行作四次,在四個時辰里面去作;如果身心逐步地安寧了,就逐漸地增加到六時。這個“六時”都是按我們中國的時辰,就是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你這個功課開始先作四個時辰,四個時辰那就等于是八個小時,漸漸地增到六個時辰,又漸漸地增到十二個時辰——就是在日夜十二個時辰里面都貫穿著念《阿彌陀經(jīng)》一卷,念阿彌陀佛佛號一千聲,向佛前回向。這樣一天就念十二卷《阿彌陀經(jīng)》,佛號一萬二千聲。而且在回向的時候再禮佛一百拜。如果開始是四個時辰來做四次功課,那就拜四百拜。這就是每天的日課——“常課”。除了這樣的定課之外,其他的時候就不必計數(shù)了,就把佛號貫穿在你的行住坐臥、起居飲食的全過程,或者是默念,或者是出聲念。無論是默念、出聲念,都要攝心認(rèn)真地諦念!爸B念”,就是你念出來,聽清楚。念念不空過,這叫“攝心諦念”。一定要念的時候心在這里,心能夠攝住。那么執(zhí)持名號的方法,就是這六個字字字句句要做到聲心相依,你念出的聲音和你能念的心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不脫開的。如果你有聲音出來,心都跑了——還是打其他妄想了,這就是聲音跟你的心不相依。你的念頭和你的聲音相依,就是你當(dāng)下這個心不跑,全體的聲音就是你心里的一種外化。在這個聲心相依的過程當(dāng)中,里面不夾雜一點點世間的念頭。那什么叫世間的念頭呢?這世間的念頭常常會跑出來,一下子想到家里怎么樣,一下子想到我這個錢怎么賺,這個人際關(guān)系怎么做,這個家親眷屬情況怎么樣:這個不招自來。這些離不開五欲六塵、恩恩怨怨的都是世間念頭。對于一個念佛的人來說,不夾雜任何這樣世間念頭。這個世間念頭一來,你要生慚愧心,馬上把它轉(zhuǎn)化成阿彌陀佛。你這樣來修,久久就會成熟,什么叫“成熟”呢?就是我們對五欲六塵慢慢生疏了,遠(yuǎn)離了,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越來越熟悉了,熟得像一個親人見面,熟得像母子會面,這就由生變熟,由熟變生。這樣就決定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坐七寶蓮華,登不退轉(zhuǎn)地。這都是實實在在修行的方法。能這樣修不僅僅是往生了,而是上品上生的修行方法。如果盡形壽能這樣修,功夫得力上軌道。
不是說你功夫到了就馬上往生,它不是這樣。你還是要活完你今生命定的壽數(shù)。如果你壽數(shù)還沒有盡,還可以以你念佛所證的境界、功夫、福德、智慧,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作向?qū)。就是你還可以弘法利生,去把你修證的理論和方法向四眾弟子講述。自信,教人信,讓更多的人執(zhí)持名號,用這樣的方法來修,都能夠成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是勸進(jìn)行者了,就是無盡燈法門:一盞燈點燃所有的燈了。這樣做就是“報佛深恩”。我們怎么報佛恩?而且佛對我們像大海般深廣的恩德怎么去報答得了?!實際上就是能夠勸進(jìn)行者:傳揚凈土法門就真正的是報佛深恩。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又殷切地叮嚀無朽比丘:“你如果能對我上面所說的這些話,一一能夠遵守,能夠依循,落實在行動上,才不辜負(fù)覺明菩薩給你開示正確的修行方法!薄笆救暾馈,就是指示往生西方之大道。并且覺明菩薩還讓他出家——觀察到他有出家的因緣。“令汝出家”,出家讓他拜的師父是三昧和尚。當(dāng)時三昧和尚是見月律師的師父,三昧和尚是一個戒律非常精嚴(yán)的祖師。無朽比丘就是在三昧和尚座下剃度的!澳隳軌蜻@樣念佛修行,勸進(jìn)行者,才不辜負(fù)三昧和尚給你剃度,給你授大戒——三壇大戒。那么這不是小小的因緣了,這是你多生多劫的善根!睙o朽原來就是一個修道人,只不過是修道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八百年來都在身心憔悴地流轉(zhuǎn)。今生由于他原來的老師覺明妙行菩薩已然成就,以師生的因緣來登壇教化他。教化的是一個出世間往生凈土的大法。這些無論是能感和所應(yīng)都不是小小的因緣,這是多生多劫難以遭遇的殊勝的一時!澳闱f不要自己生起輕慢之心”,不要以為這個法門很簡單,你不去這樣修。如果你不這樣修,你想今生解決問題是不可得的,到時候又輪轉(zhuǎn)到什么地方去飽受痛苦。這就是交臂而過,就會耽誤幾百年、幾千年甚至若干劫。這樁事情可是要慎重又慎重,一定要按照前面修行方法去做。對于四眾弟子尤其是比丘,能這樣修才叫真正的專勤來修行凈業(yè)。這個“專勤”,你看他專到什么程度?非常簡單,就是念《阿彌陀經(jīng)》,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拜阿彌陀佛——禮拜。就是這樣的方法,你每天就這樣做,行住坐臥都是這句佛號——貫穿自己的二六時中。你看這樣的人那還能不往生嗎?他往生的品位絕對不在中下。這樣的開示似乎沒有什么玄妙,但是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落實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當(dāng)中,能夠幾年、幾十年、盡形壽這樣去做,那這個人就太了不起了。那是人中的芬陀利花,他的信、愿、行將是非常堅固的。這種人一定是上品上生的。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