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8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8

  2006年3月27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講到“三分位差別故”,是講心不相應行法和心法、心所法、色法的關(guān)系。

  心不相應行法是建立在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基礎(chǔ)上,它是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假立,是根據(jù)心、色法的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一種規(guī)律或者特征建立起來的。比如我們剛才所講的“速度”,就是屬于心不相應行法。速度是什么東西?速度它沒有離開物質(zhì)的運動。像“時間”,它就是心不相應行法,時間是什么呢?時間它還是根據(jù)物質(zhì)的運動來計算的。像數(shù)字,1、2、3、4、5、6、7、8……數(shù)字是個什么東西呵?數(shù)字它沒有獨立的東西,它也還是要建立在……我們要有具體的東西,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運算上,這個數(shù)字才有意義。所以,心不相應行法它是建立在……它是沒有離開心法、色法,同時它自己是沒有獨立的實體,所以它是屬于假法。如果說,心法、心所法、色法是有它的自體,那么這個心不相應行法是沒有自體的,就是離開色法,離開心法,就沒有心不相應行法。

  那么,下一句“四所顯示故”,這個是講無為法。

  無為法和跟前面的四種法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無為法是由有為法所顯示,它沒有離開有為法。我們說無為法,無為法不是獨立在有為法之外,但也不是就是有為法,所以它們二者的關(guān)系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在佛教里最常用的一種表述方式,就是“不一不異”,不是一個東西,但也不是二個東西,所以叫不一不異。如果是一個東西的話,有為法是有差別的,但無為法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它不是一個東西。但是呢,它也不是二個東西,因為離開有為法,它沒有另外的無為法,就像離開桌子有沒有無常?無常跟桌子是一個什么關(guān)系?無常跟桌子你不能說是一個東西,但你也不能說是二個東西。無常是一種規(guī)律,那桌子呢它是一個具體東西,我們說無常,要通過這個桌子來體現(xiàn),所以它不是二個東西。同樣地,無為法和跟有為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就是我們要認識無為法,認識涅槃,認識空性,要到哪里去認識呢?就是要從有為法的當下去認識。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清楚,就是無為法沒有離開有為法。

  空性、涅槃,沒有離開有為的一切現(xiàn)象。因為空性是遍一切處,無為法是遍一切處,它是無所不在的,所以,從任何一個有為的當下,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你都可以契入空性。不是說空性一定要在什么地方,哦,在大殿里,還是在什么非常豪華地的圣殿里邊,不是那樣子的。它是無所不在的。你看類似的道理在莊子里面也有說到,道在哪里?“道在瓦礫。道在屎尿! (原文查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睎|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痹:“何其下邪?”曰:“在稊稗!痹:“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痹:“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睎|郭子不應。)當然,道同樣也在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高山流水、白云天空,還有豪華的宮殿……到處都有。關(guān)鍵你要有智慧,有智慧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契入無為的空性。如果你沒有智慧,你著于相,落在相上,落在能所,沒有辦法從有為的依他起所建構(gòu)的這種相見、能所相對的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里邊跳出來,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契入空性。

  其實有為,我們說有為,有為是什么?有為是緣起,緣起的世界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就是一個主客的世界,就是一個能認識和所認識的世界,我和我所的世界。但是我們?nèi)硕?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在這種二元對立的世界里邊,我們執(zhí)著于能所、高矮、美丑、善惡,因為我們的執(zhí)著——我們的心本身是處在一種無限的,因為我們的執(zhí)著,就會從這種無限進入有限,陷入到這種有限的狀態(tài)里邊。我們對有限的執(zhí)著,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所,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那么這就是我們的凡夫心。所以凡夫心是建立在能所的基礎(chǔ)上。所以,能所,能和所它本身是依他起的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其實它本身也是如幻如化的。

  但是,當我們的意識在認識這個能所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產(chǎn)生執(zhí)著,我們認為這個“能”就是實實在在的能,“所”就是實實在在的所,所以,我們對這種能和所產(chǎn)生一種對立的,把能所給對立起來,產(chǎn)生一種自性見,那么這個時候進入什么世界?遍計所執(zhí),我們從依他起進入遍計所執(zhí)。如果從遍計所執(zhí)里邊跳出來,那我們就會從依他起進入什么地方?進入圓成實。所以,依他起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核心,這是一個核心。比如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它都是一個依他起,那么從這個依他起,如果在你這個動心動念不起執(zhí)著,你的心不陷入念頭所產(chǎn)生的這個影像里邊去的時候,其實這個念頭對你的影響并不會很大,你們想一想看是不是這個樣子?如果當你生起一個念頭的時候,你保持一種觀照,這個念頭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可能很快就消失。如果你執(zhí)著于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開始成長了。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某一種想法,我們執(zhí)著于某一種情緒,當我們對這個念頭執(zhí)著的時候,這個念頭就開始成長了。你們每一個人想一想看,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驗:你很在乎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很在乎一種感覺的時候,這個時候是一種狀態(tài),你的念頭就開始成長了,就像滾雪球一樣。它可能會因為這一份執(zhí)著將會使你的這個念頭將會無限地夸大、無限地壯大,因為它得一種充分的營養(yǎng),它就會無限地壯大,它就會長時間地主宰著你、長時間地影響著你。甚至,有的人一生他就是在某一種念頭、某一種情緒的左右下生活,某一生執(zhí)著左右下生活。像世間人的這種感情,或者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或者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或者對權(quán)力執(zhí)著……他一生都在追逐這樣的一個念頭。但你要把它看破了,一文不值,其實就是你的一種念頭,一種感覺。你要有智慧觀照的話,這個念頭他不會對你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因為它只是像一片云彩一樣,它對虛空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的。所以,從有為如何契入無為,在這個有為法、依他起法中我們?nèi)绾握_地認識依他起,這是幫助我們契入無為法、契入空性、契入圓成實的關(guān)鍵所在。

  那么,我們要知道:依他起的當下就是圓成實,就像云彩的當下就是天空。我們須要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無為法是要由有為法所顯示出來的,不是離開有為法,也沒有離開有為法。

  下面:

  “如是次第!

  這樣一種次第,什么次第啊?就是這個五種法的關(guān)系:心法和心所法的關(guān)系: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關(guān)系;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的關(guān)系,乃至跟無為法的關(guān)系。那么這種關(guān)系,就是:心法和心所法是勝和劣的關(guān)系;心所和色法是屬于一種能和所的關(guān)系;心法、心所、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的關(guān)系就是假法和實法的關(guān)系,假和實。

  那么,前面四位和無為法就是有和無的關(guān)系,有為和無為的關(guān)系。那么,百法它就是根據(jù)這樣的一個關(guān)系來建構(gòu)宇宙人生的一切法的內(nèi)涵,以及它的關(guān)系。那么在這個關(guān)系里邊,就是我們對佛教的宇宙觀的認識我們有幾點須要知道的。

  我們要知道,在這個宇宙里邊,心是具有主導的地位。

  心對于這個宇宙是具有主導的地位,宇宙一切現(xiàn)象的存在離不開你的心。如果離開你的心,它就沒有什么價值,因為價值是人賦予它的,離開人,它是什么價值?所以,心是主導地位,我們要發(fā)揮這種心的能動性。我們現(xiàn)在人就是成為物質(zhì)的奴隸,我們的心早已經(jīng)成為這些物質(zhì)世界的奴隸了,所以這是人的可悲,因為我們的心已經(jīng)失去這種能動性了,而成為一種被動的東西,所以,這個是一個我們認識百法的宇宙觀里邊第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要認識到:心在這個世界的能動性。同時,我們更要發(fā)揮心在這個世界的能動性,不僅僅是認識到它的能動性,更主要是,我們要去做、我們要去選擇。心的最大特點它就是具有選擇的作用。你看西方存在主義,它提倡這種“存在先于本質(zhì)”,就是事物的本質(zhì)它是要人賦予它的,也就是有選擇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人生,因為多數(shù)人的人生事實上都一種接受約定俗成的觀念,接受一種世俗的這種……就是多數(shù)人都在世俗的環(huán)境的左右生活、影響下去生活,都是一種很被動的,而多數(shù)人的觀念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他的人生是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比如說,你從小,你爸爸叫你干什么,你媽媽叫你干什么,然后你到學校你的老師叫你應該要怎么樣,然后周圍的人都怎么樣生活,你看著人家怎么生活,你也怎么生活。我們很少有人去思考:啊,這種生活到底有沒有意義?它到底有沒有價值?為什么要這樣生活?當然,很多人要這樣想的結(jié)果,多半就會很麻煩了。因為你想了之后,你就會活不下去,想了之后,你又發(fā)現(xiàn)找不到價值,所以才有什么哲學、宗教。你看有一個哲學家就說過:沒有通過想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沒有通過用理性去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是沒有價值的。同樣,沒有選擇的人生,沒有通過你的用智慧、用理性去選擇過的人生,這種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是沒有內(nèi)涵的。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可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都是過這樣的一種人生。他們從小到大基本上就是像……一個模式,按社會的一種模式生活著,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是在隨著主流社會、隨著社會的潮流在走……人家怎么過,我也怎么過,生孩子就生孩子、結(jié)婚呵……稀里糊涂地生存,生存得好一點,然后就稀里糊涂地離開世界。多數(shù)人都是這么過的。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是這個《百法明門論》,它強調(diào)這種心的這種主導性,也就是告訴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心的重要性,一方面更要發(fā)揚在這個世界的主導地位。我們須要去選擇有意義的人生,我們須要對我們的人生賦予它的這種內(nèi)涵,賦予它價值。你賦予什么,它就是什么;你賦予它什么內(nèi)涵,它就是什么內(nèi)涵;你賦予它什么價值,它就會有什么價值。那么,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心可以承辦的。心可以造一切,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心就像畫家一樣,它畫什么,最后通過他的努力,最后就成就什么。我們的心就是我們心靈世界的畫家,就是我們?nèi)松膶а。但?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這個導演的作用,而是一個被動的、盲目地,無明。

  那么,其實我們要認識到認識和存在的關(guān)系,這也是哲學的一個大課題,就是精神和物質(zhì)的關(guān)系,心法和色法的關(guān)系,認識和存在的關(guān)系,認識和被認識對象的關(guān)系。這個我們須要清楚地認識。那么唯識呢,就是整個唯識的重點,我們今后如果學習《三十頌》,那么這將是這部論要解決的重點。當然,這幾次上課我大體上已經(jīng)給大家一個提示了,關(guān)于這個唯識的這個哲學,它的知見,它的這種唯識中道正見是如何建立起來。那么,當然我們大家今后還要深入,進一步地學習。學習了之后,乃至我們能夠運用這個唯識見,能夠正確地認識認識和存在的關(guān)系,運用這個唯識見,用這個見來解決我們生命的困擾,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意義所在。因為人的整個心理的形成,它跟我們的認識是有關(guān)系的,如果我們的認識出問題,我們的心理肯定是很麻煩。所以,佛法的修行里邊,八正道的修行第一個就是正見,強調(diào)見的作用,強調(diào)這種認識的作用。所以,學習佛法不能夠不聞,學習佛法一定要有聞思,一定要正見,如果沒有正見,你就沒有正確的觀念。沒有正確的認識,那你就是無明。你在無明的狀態(tài)下,你想要解脫、想要開智慧,那簡直就是做夢。

  那么唯識的宇宙的觀里邊同時也告訴我們現(xiàn)象和本質(zhì)的關(guān)系,就是緣起的現(xiàn)象和空性的關(guān)系,這也是蠻重要的一塊。我們知道如何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如何空性和緣起的現(xiàn)象是什么關(guān)系?我們有了這個正確的有關(guān)系之后,才有可能透過緣起的現(xiàn)象契入空性,這也是蠻重要的。這種理解對我們學習唯識非常地重要。

  接下來就是要正式進入心和心所,關(guān)于唯識對心的介紹。

  我看留些時間給你們提問,看看你們有什么疑問。不要總是我講。看看我今天的講的這些東西,你們聽起來親切不親切,能不能感覺到跟你們有關(guān)系,這個很重要。不要我講半天跟你們沒關(guān)系。我今天要講的就是你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邊的東西。

  問:心它具有選擇的作用,身口意業(yè)它有的時候有善行,有的時候有惡行,它的選擇,它是根據(jù)什么東西來選擇呢?

  答:這個選擇它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說某一個心所的力量特別強大,它就會很習慣性地去選擇它。比如說,一個人貪心的力量很強大,他看到好的東西,他貪的心就很習慣地出現(xiàn)了。習慣的力量是選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還有一種因素和我們的觀念有關(guān)系,人生觀、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我們的心能夠起到一種調(diào)整的作用。比如說,我須要選什么——你會經(jīng)常一直告訴自己,可能你一時做不到,但是你會經(jīng)常告訴自己。在這個不斷告訴自己的過程中,慢慢地它就會來完成這種選擇、來完成改善這種選擇。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認識已經(jīng)達到了,但是你還是沒有辦法,就是因為你習慣的某一個心念的力量太強大。那么,你對它也無可奈何。所以,這就是須要有一個修行的過程,你要通過不斷地觀修來強化某一種心,去對治某一種心,有意地去……比如貪的力量特別強大,你就有意通過各種不凈觀,通過各種觀想去對治它;然后我們覺得某一種心比如慈悲心、慚愧心很重要,我們就通過特別的觀修去強化它。其實修行的作用它就在這里的。

  問:法師剛才說,心都有三個層面,相分、見分、自證分,其中里面有體和用的關(guān)系,法師能不能再講一遍。

  答:自證分就是心的體,見分、相分是由自證分上所產(chǎn)生的作用,那么這就是體和用的關(guān)系。即相分和見分是在自證分上面很自然地顯現(xiàn)出來的,而且它的顯現(xiàn)和作用基本上是一個……當它一個心念產(chǎn)生的時候,這個三分的出現(xiàn)基本上是同一個時間的。雖然是同一個時間,但它還是存在體和用的關(guān)系。

  (提問者就法師上個問題繼續(xù)提問)問:然后后來又說,當一個觀念起來時能夠保持一種觀照,這樣的一種觀照,其實我們自己平常檢查一下自己,要保持這樣的觀照,一般都是做不到的。那我們怎么能做到:當念頭起來,不讓念頭能夠占據(jù)我們的心,能夠保持一種觀照。怎么做到這一點呢?

  答:觀照也是一個訓練,也是要有一個長時間的訓練,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的。當然佛教里面最……從普通一點來說吧,當我們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培養(yǎng)一種覺察的能力,我們的心是具備有覺察的能力的。我們知道:哦,我現(xiàn)在想起什么了;我現(xiàn)在一個什么樣的念頭出現(xiàn)了——這種能力我們是有的,但只是因為我們平常的人這種覺察的能力,它的力量非常非常地弱,所以,對這個念頭的……因為它沒有多大的力量,因為它本身力量很弱,而那個念頭本身的力量很強,所以,你觀照一下,可能很快就沒掉了。但是你現(xiàn)在如果說你強化這種觀照力,觀照的力量如果越來越強了,那么,被觀照的這種影像這個念頭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因為能夠觀照的這個心和所觀照這個的念頭,其實都是我們心的作用,它要占據(jù)能量。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的心,當一個念頭產(chǎn)生的時候,當這個心活動的時候,它須要提供的能力的是一百分,如果你沒有任何觀照的情況下,那么在這個念頭上它會把一百分的能量都給使用了,它的力量很強大。如果當你起觀照的時候,這個觀照也是一個心念,也是一種心,當這種觀照的心產(chǎn)生的時候,那么這個觀照的心念的活動,它是須要有能量的。那你剛剛開始觀照的時候所須要的能量可能只有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十,你用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的能量去對抗那個百分之九十的能量,你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你現(xiàn)在須要強化觀照力的力量,那么也就是讓觀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更多的能量,但這個觀照力掌握更大的能量和更多的能量的時候,那么,這個念頭里邊所擁有的能量將會越來越少。最后,有可能你的觀照力有絕對的權(quán)威性的時候,你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能量在觀照上面,被你觀照的念頭,最后只剩一下一個影像,它一都沒有這種能量在產(chǎn)生在作用,那么它對你的影響將會只是一個影像,一點都不會有力量的。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我用這樣的一個比較形象的方式來說明,主要就是要顯示,當我們的觀照力越來越強的時候,這種念頭對我們影響的力量將會是越來越小,因為它本身是沒有力量的。比如說,你想起一個人,你非常生氣,為什么非常生氣?是不是你想這個人,你就非常生氣呢?你跟他是朋友的時候,你想他是不會生氣的,可是后來你們變成仇敵了,才會有生氣?墒,你想他會生氣,這里邊有一個強烈的嗔恨心的這樣的力量在那里,其實對你真正產(chǎn)生生氣的是那種在影像的背后,它有一個強烈的嗔恨心作為基礎(chǔ)。如果這種強烈的嗔恨心已經(jīng)被你化掉了,其實這個人當他出現(xiàn),對你是不會有影響的,就像這個道理一樣。所以,就是要說明,我們要增加這種觀照力的能力,也就是增加它的能量。怎么增加它的能量呢?就是要不斷地強化它,不斷地訓練它,那么這些念頭對我們的影響就會越來越小了。我們只要有一定禪觀經(jīng)驗的人,我想大家一定都能體會得到,如果沒有禪觀經(jīng)驗的人每一個念頭對他來說就是一切,就是全部,它對你的影響將是百分之百的。

  問:法師我一個問題。剛才講到自證分是體,見分、相分是用。能夠知道自己在認識是自證分,會不會把自證分當作我來執(zhí)著?這個自證分是不是阿賴耶識?

  答:你要把他(自證分)當作我就不對了。你要認識到每一個心念都是沒有我、沒有我所,這個也是我們將來如果進一步修這些……尤其是修空性觀的時候,這個是須要做的。每一個心念的生起就是一個心念,它是沒有我、也沒有我所的,你把它當作我,那么這就是我們常人的習慣,這種習慣是不對的。那么,佛教里邊就會有很多道理來破斥你。你說:呵,這個心念是“我”。那你高興的心念是“我”,那你不高興的心念是不是“我”呢?因為我們每一個念頭它的性質(zhì)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每一個心念其實都是獨立的,不一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很多很多的心念,就像一個動物園一樣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你說哪一個心是你?哪一個心不是你?是說不清楚的。所以,我們要用緣起的智慧去透視,透視了之后,我們才不會把它當作是我。當我們不會把它當作是我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從這個念頭里邊跳出來。這個時候你對念頭的時候就會很輕松。因為你會感覺,你無非就是一大堆念頭,你的心靈世界無非就是一大堆念頭在活動,其實這些念頭它只是一個緣起的東西,緣生緣滅的,任何一個念頭都不代表你自己。如果我們有一定禪觀的基礎(chǔ),慢慢就會體驗到。這樣你就會很輕松,否則你就會被一些念頭給抓住,你就會很辛苦。

  問:法師我想問一下:緣起性的心念,就是唯識是傾向緣起性,它的前后心念相續(xù)因緣,但是緣起就是原我的心,就是禪宗說的在尋找原來的自我,它是不是從原我的心性中起來的?

  答:我知道你的意思。你這個表述就不對!皬囊粋原我”,佛教是講無我,你怎么哪里來的“原我”,原來的自我?禪宗里面也沒有講到原來的自我,是不是?禪宗的修行中這個也一個極大的誤區(qū)。這個心性是非我非我所,如果當你加上一個“我”了之后,它就會變成被你“我執(zhí)”包裝過的東西,你最后你所證得的,其實不是空性的?招允菦]有我,沒有我所,超越任何意識的東西。它沒有離開空性,但是,每一個心念的產(chǎn)生……當然我們凡夫心的產(chǎn)生它是以有漏的種子、無明為基礎(chǔ)。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每一個心念,它都有它的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是我們無盡生命的一個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形成各種各樣的種子,那么,這些種子它的相續(xù),就導致我們現(xiàn)在生命的相續(xù),這些種子的活動導致于我們現(xiàn)在的身口意的活動。

  問:法師,在心法當中它有沒有對一個事物善惡、好壞的分辨能力?

  答:心法如果沒有分辨能力,那色法有分辨能力?

  問:法師,種子遇緣起現(xiàn)行,這個緣是不是相分?

  答:種子生現(xiàn)行,現(xiàn)行本身包含著見分、相分、自證分,那么種子生現(xiàn)行的助緣就是八識、三性諸法,就是一切法,當然每一個種子生現(xiàn)行都有不同的因緣。這個我們下面會說到,比如眼識生起它要俱備哪些條件,耳識的生起要俱備哪一些條件……每一個心念的生起它都要有相應的因緣,內(nèi)因或者是外緣,都是有因緣的。這個要落實到具體的什么心,什么心會有什么樣的因緣。比如你貪心的生起,你肯定是有貪的種子,你這個人是有的貪的習慣,然后你要看到你喜歡的東西,如果你看到很討厭的東西,你可能不會起貪心,你可能會起嗔恨心了。所以具體到每一個心念的產(chǎn)生,都有它自身的因緣。

  問:法師,學習南傳的時候,南傳它不會講念頭有見分、相分、自證分,前一念頭和后一個念頭的這種念念的生滅,在他們來看,自證分只是一種后一個念頭對前一個念頭的再認識,二者之間是平等的,而不是體跟用的關(guān)系。我就想問一下:唯識是怎么成立它的自證分。

  答:你說,南傳有講自證分嗎?(學生插問:不不,它沒有講,它只是說后一個念頭對前一個念頭的認識,這是相當于……)你這種“相當于……”就不對。其實這種說法在唯識里邊也是一樣,唯識里邊講心法是四緣生,那么四緣中有一個“等無間緣”,等無間緣就是體現(xiàn)了識的……因為唯識最喜歡用的一個比喻,就是用流水來比喻我們的意識活動,那么這個流水的過程就是一個念念生滅的過程。流水的時候,前面的水一定要流過去,后面的水才流的上去,其實心的活動也是一樣的,一念一念,前面的一念要騰出空間來,后面的念頭才會上去。所以,心不是一個常恒不變的一個固定的實體,它是一個由念念生滅、念念相續(xù)形成的心念的延續(xù),這種心的延續(xù)它是揭示了心這種活動的一種特征,同時也說明了:心念的活動,本身它前念會帶動后念,前念會作為后念的一個開導依,開導依也就是開路。所以前面會帶起后面,后面又會帶起后面。它是說明每一個念頭在活動中它本身前后念的關(guān)系,這個跟唯識講的自證分和相、見二分根本就是二碼事的,它要說的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的。(學生又插問:我覺得,像我現(xiàn)在看到一顆樹,然后我現(xiàn)在沒有反應,然后我第二個念頭就反應:哎,我在看一個樹——這后一個念頭是不是自證分?)你看到一棵樹的時候,只要這個影像出現(xiàn),見分、相分、自證分就都有了,因為自證分、見分、相分它是同時出現(xiàn)的。每一個心念,當它出現(xiàn)的時候都有一個影像,當然至于說,你說這個影像好與不好,那么這個就是說有沒有介入意識,是屬于現(xiàn)量、比量的范疇,不是屬于什么前后念的問題。這是二碼事的。當然有的時候,我們的分別會滯后一點。比如說你看到一個東西沒感覺,這是一個現(xiàn)量,你甚至說不出來,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影像,這個是屬于五識的作用。然后你馬上就伴隨著一大堆情緒、經(jīng)驗,就會出現(xiàn)概念、出現(xiàn)判斷,那么這個就是進入意識的狀態(tài)。

  問:法師,在我們在發(fā)菩提心的時候,那么在成就菩提道的時候,是哪一個心念使我們可以獲得空性見。

  答:從菩提心到空性見,像百法里的“思”心所,還有“慧”心所,這都是蠻重要的。慧,抉擇,是幫助我們證得空性的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比如說“欲”,欲望的欲——我要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就是一種欲望,是一種善法欲。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眾生。那么這個欲心所是很重要的。我一定要利益一切眾生,我要以利益一切眾生作為我盡未來際的事業(yè)——那么這就是一個“思”心所的作用,意志的作用。你要有一種強烈的意愿,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意愿的話,這個菩提心是發(fā)不起來的。(學生插話:那空性見的形成呢?)空性見的形成要靠聞思,先要從聞思,樹立正見,然后再作止觀

  問:法師剛才說:有為法是對立的世界,有染和凈、好和壞和能緣和所緣,然后又說凡夫心是建立在能緣和所緣的基礎(chǔ)上,但是,凡夫心是把能緣和所緣對立起來了,然后對立以后,執(zhí)這個能所二者為真實有,最后進入了一種遍計所執(zhí)的世界。怎么理解這個把能緣和所緣對立起來?又怎么理解能緣和所緣都是真實有?是不是說能緣和所緣不是真實有的。又或者說,認為能緣和所緣不是真實有的,就可以擺脫了遍計所執(zhí)的世界?

  答:可以(學生繼續(xù)問:“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能和所,就是見分和相分,它只是一種因緣的假相,緣起的,如幻如化的,所以在佛經(jīng)用得最多的概念,就是對有為法的說明,一個是假,一個是幻,虛幻。你要認識到它是因緣的假相,那么你就不會產(chǎn)生我法二執(zhí)。因為我們是把能所認為是實實在在的能、實實在在的所,然后進行分別、判斷、執(zhí)著,然后就把很多情緒就培養(yǎng)起來了,就帶動起來了,然后我們就進入一種凡夫心的世界。如果你認為它是一種很虛幻的東西,那你的執(zhí)著就會減少了。執(zhí)著減少了,它對你的影響就會小了,那你的念頭相應地能得到平息,你的心也會很平靜。你的心很平靜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心是比較接近于空性的,會更接近于空性的時候,對你修空性是一個非常好的心理環(huán)境。所以,這個過程就是你對依他起怎么樣認識,這個是修行的關(guān)鍵。佛法的修行為什么要強調(diào)正見?第一個是正見,其實就在這里。

  問:剛才法師講,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不是也包含了善惡的種子?那依他起的當下就是圓成實性?

  答:對呵。依他起生它沒有離開空性,它是在空性上所呈現(xiàn)的一種影像,如果你不執(zhí)著這個影像,你就可以透過依他起的影像,直接當下就可以契入空性了。

  問:請教法師,慈悲心也就應該屬于善的種子這一類,那么我要不斷地薰修這種慈悲心,但這也是屬于一種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它就是屬于變異的、無常的,既然是無常,我為什么要不斷地薰修這種呢?比如說修慈心,不斷地修道、修道,意念非常猛地那種,但是,這是無常的,對不對?這屬于有為法。那么,這樣搞來搞去,是不是最終還是不會有成就?阿羅漢既然是證得空性的,那應該是不須要再圓滿慈悲、圓滿智慧,那么為什么還說他不比不上佛陀,比不上菩薩?那歸根結(jié)底還是慈悲心和智慧上不如(佛、菩薩)。

  答:你的觀念里邊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斷見。所以,你一想到無常就想到斷滅了,這是一個蠻可怕的觀念。無常不是斷滅,正是因為無常,所以你才要修;如果不是無常的話,你沒法修,因為它是固定的。正是因為無常,所以你才可以創(chuàng)造因緣,形成一種無盡的良好的相續(xù)。因為是無常,所以你才可以改造。如果不是無常,一切都固定的,那你的菩提心也修不起來了。如果你沒有慈悲心,你永遠也修不起來,是不是?

  問:法師,我想問證自證分和比量有什么關(guān)系?

  答:證自證分和比量有什么區(qū)別?怎么會有這樣的問法呢?比量是一種認識的方式,證自證分是一種認識的工具,是一種認識的本身。比如說,在心的認識里邊有現(xiàn)理,有比量,還有非量。證自證分它在三量里邊它的認識應該只是一種現(xiàn)量,它只是一種自證,一種單純的自證。也還是有關(guān)系哦。不是沒有關(guān)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