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二節(jié) 勸說出家的利益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沙彌別行篇》解讀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濟(jì)群

  第二節(jié) 勸說出家的利益

  這一部分,律祖引用《華手經(jīng)》、《大智度論》等經(jīng)論,進(jìn)一步闡述勸說或輔佐他人出家的種種功德利益。

  《華手經(jīng)》

  又稱《華首經(jīng)》、《攝善根經(jīng)》、《攝福德經(jīng)》等,10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全經(jīng)共35品,敘述初期大乘一切法相、毀訾菩薩道所得之苦報、護(hù)持大乘之功德福報、依大菩薩行所得之位不退轉(zhuǎn)、造像及供養(yǎng)塔之功德等。

  《華手經(jīng)》:“菩薩有四法,轉(zhuǎn)身當(dāng)作善來比丘,蓮華化生,現(xiàn)增壽命。一、自樂出家,亦勸助他人,令其出家。二、求于佛法,無有懈倦,亦勸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勸他人。四、習(xí)行方便,深發(fā)大愿!雹

 、佟斗鹫f華手經(jīng)》卷9

  菩薩有四法,轉(zhuǎn)身當(dāng)作善來比丘,終不受胎,蓮華化生,即于現(xiàn)身續(xù)增壽命。何謂為四?自樂出家,亦勸他人令行出家,亦為佐助出家因緣,即出家已,為之說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復(fù)次阿難,菩薩自能勤行求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復(fù)次阿難,菩薩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三法。復(fù)次阿難,菩薩自能習(xí)行方便,深發(fā)大愿,亦化他人令行方便及發(fā)大愿,是第四法。(T16-196中)

  這段經(jīng)文出自《華手經(jīng)》不退轉(zhuǎn)品,敘述撰擇童子出家七日后得五神通,轉(zhuǎn)生阿閦佛土妙喜世界,其時大地震動,現(xiàn)種種祥瑞。佛陀因阿難請問,為之宣說出家功德。

  “《華手經(jīng)》,菩薩有四法,轉(zhuǎn)身當(dāng)作善來比丘,蓮華化生,現(xiàn)增壽命!鄙苼肀惹,于佛陀座下得具戒者,由佛陀呼“善來比丘”而當(dāng)下得戒!度A手經(jīng)》說,菩薩如果能成就四種法,未來將成為善來比丘,從蓮花中化生而出,現(xiàn)生則能延年益壽。那么,是哪四種法呢?

  “一、自樂出家,亦勸助他人,令其出家。”其一,不僅自己非常向往出家生活,還能勸導(dǎo)并輔佐他人,使其早日圓滿出家的因緣。

  “二、求于佛法,無有懈倦,亦勸他人!逼涠,不僅能精進(jìn)學(xué)佛法,從不懈怠,從不退心,也能勸導(dǎo)他人精進(jìn)修學(xué)。

  “三、自行和忍,亦勸他人!逼淙,常修忍辱,保持柔和心態(tài),也能勸導(dǎo)他人如是修行。

  “四、習(xí)行方便,深發(fā)大愿!逼渌,發(fā)起甚深廣大的菩提心,并修習(xí)種種度化眾生的方便,也能勸導(dǎo)他人如是修行。

  此處所舉四法,分別為解脫、精進(jìn)、忍辱、饒益,其中又以解脫為正因。菩薩若能于此四法自行化他,便能成就蓮花化生、現(xiàn)增壽命的果報。

  《出家功德經(jīng)》

  1卷,東晉所譯,失譯者名。佛陀欲令阿難度化鞞羅羨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難為之解說出家功德,謂出家功德勝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諸功德中以此為最。

  《出家功德經(jīng)》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無量。譬四天下滿中羅漢百歲供養(yǎng),不如有人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無邊。又如起七寶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①

 、佟斗鹫f出家功德經(jīng)》卷1

  (佛告阿難)若有于此沙門法中使人出家,若復(fù)營佐出家因緣,于生死中常受快樂,我滿百歲說其福德,不可窮盡。是故阿難,汝滿百歲盡壽問我,我至涅槃?wù)f此功德,亦不能盡……后若起塔廟,種種珍寶花香瓔珞、幡蓋伎樂、懸諸寶鈴、掃灑香水、以諸偈頌贊嘆供養(yǎng)所得功德。若有人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T16-814中-815上)

  《出家功德經(jīng)》記載,佛陀在毗舍離國時,觀察到梨車王子鞞羅羨那七日后即將命終并墮落地獄,便令阿難度其出家。王子得知后很是苦惱,請求阿難讓他繼續(xù)享樂六天。到第七天,王子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凈戒后命終。經(jīng)中,佛陀為阿難講述王子由出家一日所感種種樂果,并應(yīng)阿難請求,宣說出家功德和阻礙出家的過患。

  這段經(jīng)文是以校量功德的方式進(jìn)行說明,如果同意家人或奴婢出家,將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功德究竟有多大呢?律祖轉(zhuǎn)引了其中兩點。其一,若供養(yǎng)東西南北四天下(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所有羅漢,而且長達(dá)百年,其功德不如有人為證得涅槃而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其二,若建造七寶佛塔,高達(dá)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同樣比不上出家功德的甚深廣大。

  校量功德是大乘經(jīng)典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敘述方式。在我們熟悉的《金剛經(jīng)》中,就反復(fù)運用校量功德的方式進(jìn)行說明。或許有人會覺得夸張,如果一日一夜出家就有如此功德,那我們出家這么長時間又該有多少功德呢?事實上,我們似乎并沒有多少感覺。原因何在?因為這里所說的出家是有明確目標(biāo)的,那就是為了涅槃,為了出離和解脫。只要真正發(fā)起這個愿力,哪怕時間再短,也會在內(nèi)心種下解脫之因,并由此引導(dǎo)我們出離輪回,成就解脫。否則的話,即使供養(yǎng)修得再多,也是輪回中的有漏福報,終是有限而不究竟的。而出家修道所成就的是解脫,是無上菩提,其功德利益高于須彌,深于大海,廣于虛空。

  《大智度論》

  《智論》云:“出家人雖破戒,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蓮華色尼本生經(jīng)》說。如佛度醉婆羅門,以無量世來無出家心,因醉發(fā)心,后當(dāng)?shù)玫愧。”因說出家偈②。

  ①《大智度論》卷13

  復(fù)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yōu)缽羅華比丘尼本生經(jīng)》中說。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舍,常贊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姊妹可出家!敝T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為難,或當(dāng)破戒!北惹鹉嵫:“但出家,破戒便破。”問言:“破戒當(dāng)墮地獄,云何可破?”答言:“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罪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復(fù)破戒,以戒因緣故得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不得道也。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得!苯褚源俗C,知出家受戒,雖復(fù)破戒,以是因緣可得道果

  復(fù)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忽為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作比丘?”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fā)微心,以是因緣故,后當(dāng)出家得道。”(T25-161中)

 、凇洞笾嵌日摗肪13

  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思無慮,內(nèi)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說:“閑坐林樹間,寂然滅眾惡。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納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能及!(T25-161上)

  《大智度論》這段引文,出自“釋初品中贊尸羅波羅蜜義第二十三”,以蓮華色尼出家因緣和佛度醉婆羅門兩段故事,說明出家對于解脫的重要意義。

  “《智論》云:出家人雖破戒,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薄洞笾嵌日摗氛f,作為出家人,雖然破戒是要墮落地獄的。但在地獄罪報結(jié)束之后,因為曾經(jīng)種下解脫之因,終能獲得解脫。對于發(fā)心出家者來說,不會開始就破戒,總是有過或多或少的出離心,有過或長或短的持戒生活。比起那些從未出家求解脫的人,自然更有成就的希望。

  “如《蓮華色尼本生經(jīng)》說!北旧,佛菩薩因地修行的記述,十二部之一。在《蓮華色尼本生經(jīng)》中,蓮華色尼針對某些人害怕出家破戒的畏懼心理,現(xiàn)身說法,告訴大家:我現(xiàn)在之所以能出家成為阿羅漢,就是因為過去生曾在演戲時扮演了僧人。由于種下此因,在迦葉佛教化的時代出家,后因破戒而墮落地獄。輾轉(zhuǎn)反復(fù),到釋迦佛教化的時代,再次出家,成就阿羅漢果。所以說,出家關(guān)鍵是要發(fā)心正確,具備這一前提,即使偶爾因煩惱現(xiàn)前而破戒造業(yè),只要出離心不退,將來還是有希望的。但若開始就以其他目的混入僧團(tuán)或從未生起出離心,就另當(dāng)別論了。

  “如佛度醉婆羅門,以無量世來無出家心,因醉發(fā)心,后當(dāng)?shù)玫馈!薄洞笾嵌日摗方又峙e一個例子。有位婆羅門無量世來不曾生起出家修道之心,卻在一次喝醉后要求出家,佛陀就讓阿難為他剃度了。雖然他酒醒之后就翻悔了,但因為種下這份善根,未來也能走向解脫。

  “因說出家偈!闭撝,佛陀還就出家功德說了一個偈頌。在《四分律行事鈔批》、《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等注釋中,都說此偈為“孔雀雖有色嚴(yán)身,不如鴻雁能遠(yuǎn)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大智度論》卷3,T25-84中)”?兹鸽m然有美麗的外表,卻不如鴻鵠能展翅飛翔,邀游天空。白衣雖然有世間的富貴,但不如出家能精進(jìn)道業(yè),成就無量功德。不過,《大智度論》舉蓮花色尼出家和佛度醉婆羅門例之前,還有一個出家偈,那就是“閑坐林樹間,寂然滅眾惡。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隱,求利無厭足。納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能及”,這一偈頌正是對出家清凈生活的真實寫照。

  《本緣經(jīng)》

  經(jīng)文出處見大正藏第三冊“本緣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又名《本生心地觀經(jīng)》、《心地觀經(jīng)》,8卷,唐代般若譯。乃釋迦如來于耆阇崛山,為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敘述出家住阿蘭若者,如何觀心地、滅妄想成佛道。

  《本緣經(jīng)》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雹

 、佟洞蟪吮旧牡赜^經(jīng)》卷4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萬劫不墮惡趣。(T03-312中)

  在《心地觀經(jīng)》“厭舍品”中,智光長者等聽聞佛陀演說報恩之法后,心懷踴躍,發(fā)心出家以酬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所以,佛陀又為他們講述出家功德:哪怕僅僅是一日一夜,由此所種的善根,也將使我們在二十劫內(nèi)不再墮落惡道。

  《僧祇律》

  《祇律》:“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離六百六千六十歲三涂苦①!

 、佟赌υX僧祇律》卷29

  若人百千歲,供養(yǎng)百羅漢,不如一夜中,出家修梵行。緣此之福祚,得離于六百六千六十歲三涂之苦惱。(T22-466下)

  《僧祇律》這段引文所敘述的事件,和之前《佛說出家功德經(jīng)》的記載相同。佛陀觀察到離車(毗舍離城的剎帝利種族)童子只有七日壽命,且命終將入地獄。為了讓他擺脫即將到來的噩運,佛令阿難“教化此人,勸令出家”。離車童子出家不久,即便命終,其他比丘和他的家人都很悲痛,佛陀就說了這個偈頌,告訴他們:“即使一日一夜出家修習(xí)清凈梵行,也能遠(yuǎn)離六千六百六十年的惡道之苦!

  一日一夜出家所以能感得如此功德,關(guān)鍵有二:一是發(fā)起出離求解脫之心,二是如法奉行出家生活。如果做到這兩點,即能種下出世解脫之因,功德不可思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