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講義》科判索引
《成佛之道講義》科判索引
釋開仁.2008/10/5
《成佛之道》〈第一章、皈敬三寶〉
甲一、抉擇信仰(頁6)
乙一、尋求依怙
有海無邊際,世間多憂苦,流轉(zhuǎn)起還沒,何處是依怙。
乙二、抉擇依怙(頁7)
丙一、世樂
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
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丙二、外道(頁9)
鬼神好兇殺,欲天耽諸欲,獨梵依慢住,亦非歸依處。
丙三、三寶(頁11)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甲二、皈依三寶(頁12)
乙一、三寶內(nèi)涵
丙一、贊嘆三寶
丁一、贊佛功德
戊一、智證法身
戊二、諸佛無量(頁13)
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
戊三、本師悲愿
悲愿來濁世,禮佛釋迦文。
智圓悲無極,斷障無余習,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別。
丁二、贊法功德(頁16)
戊一、法印三喻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無人,彼岸林泉樂,禮法離欲尊。
戊二、正法四勝(頁18)
正法妙難思,善凈常安樂,
戊三、依道入滅
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丁三、贊僧功德(頁19)
戊一、僧伽本質(zhì)
依法以攝僧,和樂凈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
戊二、僧伽功能(頁22)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丙二、三寶類別(頁24)
丁一、理體
丁二、事相
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凈,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乙二、皈依儀式(頁26)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
乙三、二種修習
丙一、修供養(yǎng)
至心修供養(yǎng),
丙二、念功德
時念諸勝利。
乙四、皈依功德(頁28)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余歸依,得樂得安隱。
乙五、皈依體性
丙一、信愿為體
所說歸依者,信愿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丙二、皈依真義(頁29)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成佛之道》〈第二章、聞法趣入〉
甲一、聞法(頁31)
乙一、利益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乙二、離過(頁33)
丙一、水器喻
丙二、種植喻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乙三、態(tài)度(頁34)
丙一、病喻
病想醫(yī)藥想,殷重療治想。
丙二、鏡喻
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甲二、趣入(頁36)
乙一、方法(親近善士)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
丙一、善士條件
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丙二、親近態(tài)度(頁38)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
丙三、親近功德
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乙二、條件(頁40)
丙一、離八難
離彼三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丙二、得人身(頁42)
丁一、贊得人身
生死流轉(zhuǎn)中,人身最難得。
丁二、三事殊勝
戊一、智慧
戊二、慚愧
戊三、堅忍
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
丁三、勉勵勤學(頁44)
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嘆空歸。
乙三、目標(頁45)
丙一、總說
聞法而發(fā)心,隨機成差別。
丙二、別敘(頁46)
丁一、下品增上生
下求增上生,現(xiàn)樂后亦樂。
丁二、中品出離心
中發(fā)出離心,涅槃解脫樂。
丁三、上品菩提心
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丙三、抉擇(頁49)
丁一、相依相續(xù)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
丁二、隨機差別
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丁三、歸極一乘(頁52)
不滯于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于正法。
《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
甲一、皈信正修(頁58)
乙一、總敘正修
正信歸依者,應修于正見,及修于正命,勝進不為難。
乙二、別敘正見(頁60)
丙一、總陳四見
丁一、總標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
丁二、別敘(頁61)
戊一、有善有惡
心凈或不凈,利他或損他,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諦察。
戊二、有業(yè)有報(頁62)
有報必由業(yè),微小轉(zhuǎn)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xiàn)生或后報,諸業(yè)不失壞。
戊三、有前后生(頁66)
隨業(yè)報善惡,五趣常流轉(zhuǎn),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由業(yè)往后有,薪盡火相傳。
戊四、有凡圣境(頁72)
生死常相續(xù),圣者得解脫,愚智縛脫異,深信勿疑惑。
丙二、別說五趣(頁74)
丁一、總標
流轉(zhuǎn)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丁二、別敘
戊一、惡趣
己一、類別
庚一、地獄
大地獄極熱,近邊遍游歷,八寒及孤獨,是諸苦中極。
庚二、旁生(頁77)
旁生種種異,吞啖驅(qū)使苦。
庚三、餓鬼
餓鬼常饑渴,不凈以為食。
己二、生因(頁78)
悉由三不善,惡行之所感。
戊二、善趣(頁79)
己一、人趣
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人本誤鬼本,習俗謬相沿。
己二、天趣(頁81)
庚一、分類
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
庚二、福報
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
丙三、警策修善(頁84)
丁一、苦樂由業(yè)
諸苦由惡業(yè),樂由善業(yè)集?鄻冯S業(yè)盡,修善宜積極。
丁二、勸修善行(頁85)
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yè),一旦苦果臨,爾時復何為?
甲二、人天行果(頁86)
乙一、確立目標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乙二、三種福業(yè)
丙一、總標
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
丙二、別敘(頁87)
丁一、施福業(yè)
戊一、布施效益
依資具得樂,依施得資具;故佛為眾生,先贊布施福。
戊二、布施類別(頁88)
施以舍以利,由悲由敬別,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戊三、戒非法施(頁90)
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
丁二、戒福業(yè)(頁91)
戊一、要義
克己以利他,堅忍持凈戒。
戊二、類別(頁92)
己一、戒惡
庚一、五戒
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勿邪淫,勿作虛誑語,
飲酒敗眾德,佛子應受持,五戒盡形壽,眾福之所歸。
庚二、八戒(頁97)
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
己二、生善(十善)(頁98)
庚一、德目
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不惡口綺語,離貪瞋邪見。
庚二、價值
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yè),人天善所依,三乘圣法立。
丁三、定福業(yè)(頁100)
戊一、動機
欲樂不可著,散亂多眾苦。
戊二、前提
依慈住凈戒,修定最為樂。
戊三、方法(頁, 102)
調(diào)攝于三事,
戊四、境界
心一境名定。
戊五、階段
漸離于分別,苦樂次第盡。
戊六、類別(頁107)
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丙三、抉擇(頁109)
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乙三、修習正念(頁110)
丙一、六念法門
丁一、應機
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
丁二、修法
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丁三、效益
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丙二、彌勒法門(頁112)
丁一、修法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凈土,
丁二、特勝
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
丁三、效益
見佛時聞法,何憂于退墮?
《成佛之道》〈第四章、三乘共法〉
甲一、二乘通說(頁122)
乙一、人
丙一、動機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于解脫道。
丙二、根性(頁124)
丁一、總標
隨機立三乘,正化于聲聞。
丁二、別敘(頁126)
戊一、在家出家
解脫道遠離,苦樂之二邊,順攝樂行者,在家修法行,順攝苦行者,出家作沙門。
戊二、獨住共住(頁128)
此或樂獨住,或樂人間住。
戊三、信行法行(頁129)
或是隨信行,或是隨法行。
丁三、結(jié)說(頁131)
雖復種種性,同修出離行。
乙二、法(頁132)
丙一、明宗要
佛說解脫道,四諦與緣起,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丙二、四圣諦(頁135)
丁一、總標
苦集與滅道,是謂四圣諦。
丁二、詳敘(頁136)
戊一、世間因果
己一、苦集二諦
庚一、苦諦
辛一、總說八苦
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辛二、別敘蘊苦(頁137)
壬一、類別
癸一、五蘊
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癸二、六處(頁140)
此復由六處,取境而生識。
癸三、六界(頁141)
或六界和合,
壬二、結(jié)說
世間苦唯爾。
庚二、集諦(頁143)
辛一、總說苦集
苦生由業(yè)集,業(yè)集復由惑,發(fā)業(yè)與潤生,緣會感苦果。
辛二、別陳業(yè)惑(頁144)
壬一、業(yè)
癸一、類別
業(yè)有身語意,善惡及不動。
癸二、特性
業(yè)滅如種習,百千劫不失,隨業(yè)感生死,不出于三界。
壬二、惑(頁147)
癸一、麤相
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癡如醉如迷,瞋重貪過深。
癸二、細相(頁150)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xù)。
己二、豎說緣起(頁152)
庚一、總標
苦集相鉤纏,死生從緣起,佛說十二支,如城如果樹。
庚二、詳釋(頁154)
辛一、生死本源
無明之所覆,愛結(jié)之所系,有識身相續(xù),相續(xù)而不已。
辛二、生死依持(頁156)
緣識有名色,
辛三、觸境系心
從是有六處,根境相涉觸,從觸生于受,緣受起于愛,
辛四、逐物流轉(zhuǎn)
愛增則名取,因是集后有,生老死相隨。
戊二、出世因果(頁162)
己一、滅諦
滅應滅于惑,惑滅則苦滅,解脫于癡愛,現(xiàn)證寂滅樂。
己二、道諦(頁163)
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三學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甲二、二乘行果(頁166)
乙一、別詳?shù)乐B
丙一、類別
丁一、三增上學
戊一、戒增上學
己一、尸羅內(nèi)涵
庚一、總說
初增上尸羅,心地凈增上,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
庚二、類別(頁168)
辛一、在家戒
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說。
辛二、出家戒(頁169)
壬一、五種戒類
癸一、總說五類
癸二、別敘具足(頁172)
于中具足戒,戒法之最勝,殷重所受得,護持莫失壞。
壬二、輕重戒法(頁173)
癸一、四重
極重戒有四,殺人不與取,淫行大妄語,破失沙門性。
癸二、余戒(頁174)
余戒輕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還清凈,不悔得安樂。
庚三、效益(頁177)
能持于凈戒,三業(yè)咸清凈。
己二、六種修法(頁178)
庚一、類別
密護于根門,飲食知節(jié)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遠離,順于解脫乘。
庚二、結(jié)說(頁182)
此能凈尸羅,亦是定方便。
戊二、定增上學(頁183)
己一、前方便
進修于定學,離五欲五蓋。
己二、二甘露(頁185)
庚一、類別
不凈及持息,是名二甘露。
庚二、效益(頁187)
依此而攝心,攝心得正定。
己三、七依定
能發(fā)真慧者,佛說有七依。
戊三、慧增上學(頁189)
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丁二、八種正道(頁190)
戊一、前五支
己一、正見
庚一、正見緣起
辛一、總敘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
辛二、別說(頁191)
壬一、順逆觀照
癸一、流轉(zhuǎn)律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無我,惟世俗假有。
癸二、還滅律(頁198)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壬二、不著二邊(頁201)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庚二、正觀四諦(頁203)
又復正見者,即是四諦慧;
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庚三、依俗契真(頁207)
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己二、正思(頁210)
正思向于厭,向離欲及滅。
己三、凈行(頁212)
庚一、正語
庚二、正業(yè)
庚三、正命
正語業(yè)及命,凈戒以為性。
己四、綜論(頁213)
始則直其見,次則凈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于彼岸。
戊二、后三支(頁214)
己一、正勤
正勤徧策發(fā),
己二、正念
己三、正定
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丁三、總集道品(頁216)
佛說諸道品,總集三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丙二、結(jié)說(頁219)
此是圣所行,此是圣所證,三乘諸圣者,一味涅槃城。
乙二、二乘果位(頁220)
丙一、階段
通論解脫道,經(jīng)于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由利鈍別。
丙二、果位(頁222)
丁一、聲聞
戊一、初果
見此正法者,初名須陀洹,三結(jié)斷無余,無量生死息。
戊二、二果(頁225)
二名斯陀含,進薄修斷惑。
戊三、三果(頁227)
三名阿那含,離欲不復還。
戊四、四果(頁228)
己一、境界
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
己二、類別(頁229)
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
己三、功德
六通及三明,世間上福田。
己四、贊頌(頁232)
庚一、明日喻
明凈恒不動,如日處晴空。
庚二、蓮花喻
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丁二、緣覺(頁234)
或不由他覺,從于遠離生,名辟支迦佛,合說為二乘。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甲一、大乘不共法(頁237)
乙一、大乘通說
丙一、根機不同(頁239)
丁一、動機異
戊一、回入
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凈,回入于大乘。
戊二、直入(頁242)
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丁二、性習異(頁243)
或以信愿入,或智或悲入。
丁三、依法異(頁245)
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
丙二、教法有異(頁248)
趣入大乘者,直入或回入,相應諸教法,實說方便說。
丙三、成佛種性(頁249)
丁一、二種佛性
眾生有佛性,理性亦行性。
丁二、別敘行性
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以是待修習,一切佛皆成。
丙四、菩薩殊勝(頁254)
發(fā)心名菩薩,眾生之上首。世出世功德,悉由菩薩有。
丙五、菩薩要行(頁257)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
丙六、菩薩學處(頁259)
丁一、十善為本
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
丁二、三聚凈戒(頁260)
攝為三聚戒,
丁三、七眾通行
七眾所通行。
丁四、總別重禁(頁261)
戊一、總相戒
退失菩提心,
戊二、四重禁(頁262)
嫉慳與瞋慢,障于利他行,違失大乘戒。
乙二、大乘行位(頁263)
丙一、總說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漸入于諸地,圓滿佛功德。
丙二、大乘行(頁265)
丁一、別述六度
戊一、施度
己一、利生為本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眾生,無惜而行施。
己二、三類能施(頁268)
下士為己施;中士解脫施;利他一切施,是則名大士。
己三、三類所施(頁269)
財法無畏施;
己四、行施態(tài)度
難施殷勤施。聞施心歡喜,勝于寂滅樂。
己五、三種戒施(頁271)
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己六、最勝布施(頁272)
施以舍心勝,常修于意樂。
己七、世出世施
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三輪空相應,出世波羅蜜。
戊二、戒度(頁274)
己一、護生為本
戒斷于損他,普施無所畏。
己二、失戒果報(頁276)
失戒眾患本,惡趣亦貧困。
己三、持戒功德
持戒三善本:增上決定勝;為他凈尸羅,則入于大乘。
己四、輕重等持(頁278)
受持凈戒者,如護于浮囊。
己五、決諸戒慢
不輕于毀犯,
己六、不著于相
持犯俱不著。
戊三、忍度(頁279)
己一、攝生為本
攝護于眾生,菩薩修忍度。
己二、三類忍義
耐怨安受苦,及諦察法忍。
己三、別明忍辱(頁282)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瞋火燒善根,忍則五德具。
戊四、綜述前三度(頁284)
施戒及安忍,多為在家說。廣聚福資糧,是佛色身因。
戊五、進度(頁286)
己一、二種資糧
佛說精進度,福智之資糧。無厭心如海,力盡而不止。
己二、障難對治(頁288)
庚一、總敘二障
推延著世樂,自輕心怯弱。
庚二、別治怯障
辛一、三退練心
滿果亦難行,久處于生死,資糧廣無邊,練心勿退屈!
辛二、易行方便(頁290)
壬一、方便攝護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勝方便,攝護于初心。
壬二、例舉二門(頁293)
癸一、彌陀凈土
癸二、藥師凈土(頁295)
不舍現(xiàn)法樂,而向于菩提,藥師大悲愿,東方現(xiàn)凈土。
己三、修集四力(頁297)
勝解堅固力,歡喜休息力,能修于四力,精進不為難!
戊六、論后二度(頁298)
己一、定慧功德
三乘諸勝德,悉由定慧生。
己二、止觀次第(頁301)
修習止觀者,應先修習止;止成觀乃成,次第法如是。
戊七、禪度(頁303)
己一、總明修治
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
己二、別說修治(頁307)
庚一、治懈怠
懈怠為定障,信勤等對治。
庚二、治忘圣言(頁308)
辛一、正念明記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余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
辛二、二類所緣(頁310)
圣說是所緣,能凈惑障者,或順于正理,能向于出離。
辛三、多習二念(頁312)
壬一、總敘所緣
大乘多修習,念佛與念息。
壬二、別詳緣境(頁313)
癸一、念佛
念佛由意念,真佛非像佛;觀相而持心,善識于方便。
癸二、念息(頁315)
念息數(shù)隨止,非風非喘氣。
庚三、治惛掉(頁317)
覺了沉與掉,正知不散亂。
庚四、治不作行
為斷而作行,切勿隨彼轉(zhuǎn)。
庚五、治作行(頁318)
滅時正直行,斷于功行失。
己三、九住心(頁319)
內(nèi)住亦續(xù)住,安住復近住,調(diào)順及寂靜,次最極寂靜,
專注于一趣,等持無作行:圣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己四、止成就(頁322)
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
己五、簡異計(頁323)
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是道內(nèi)外共,由觀成差別。
戊八、慧度(頁325)
己一、總敘般若
庚一、贊嘆功德
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
庚二、依次修證(頁327)
現(xiàn)證由修得,修復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為慧所依。
己二、別論般若(頁330)
庚一、標示宗依
般若本無二,隨機行有別;般若諸經(jīng)論,于此最親切。
庚二、二諦觀門(頁332)
辛一、總敘二諦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依俗得真諦,依真得解脫。
辛二、分別世諦(頁335)
世俗假施設,名言識所識。名假受法假,正倒善分別。
辛三、隨勝義觀(頁339)
壬一、勝義空觀
自性如何有?是觀順勝義。
壬二、觀空證滅(頁340)
苦因于惑業(yè),業(yè)惑由分別,分別由戲論,戲論依空滅。
庚三、二空觀門(頁343)
辛一、法空觀
壬一、緣起性空
壬二、四門不生(頁346)
法不自他生,不共不無因;觀是法空性,一切本不生。
辛二、我空觀(頁349)
我不即是蘊,亦復非離蘊,不屬不相在,是故知無我。
辛三、二空互證(頁354)
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諸法性尚空,何況于彼我!
庚四、現(xiàn)觀善巧(頁358)
辛一、初學觀身
惑業(yè)由分別,分別由于心,心復依于身,是故先觀身。
辛二、次泯能所(頁361)
無我無我所,內(nèi)外一切離,盡息諸分別,是為契真實。
辛三、善辨正邪(頁364)
真實無分別,勿流于邪計!修習中觀行,無自性分別。
辛四、止觀階次(頁367)
以無性正見,觀察及安住。止觀互相應,善入于寂滅。
庚五、結(jié)贊般若(頁369)
善哉真般若!善哉真解脫!依無等圣智,圓滿諸功德!
己三、會通異說(頁371)
庚一、善巧抉擇
法性本無二,隨機說成異。了義不了義,智者善抉擇。
庚二、性空唯名系(頁375)
辛一、現(xiàn)空無礙
諸法從緣起,緣起無性空;空故從緣起,一切法成立。
辛二、略指上說
現(xiàn)空中道義,如上之所說。
庚三、虛妄唯識系(頁379)
辛一、應機說法
一切法無性,善入者能入。或五事不具,佛復解深密。
辛二、二類假實(頁385)
或是無自性,或是自相有。
辛三、依他緣起(頁388)
緣起自相有,即虛妄分別。依識立緣起,因果善成立。
辛四、無境唯識(頁390)
心外法非有,心識理非無。達無境唯識,能入于真實。
庚四、真常唯心系(頁397)
辛一、應機說法
或以生滅法,縛脫難可立,畏于無我句,佛又方便攝。
辛二、唯心緣起(頁399)
壬一、如來藏
甚深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壬二、阿賴耶(頁404)
無始習所熏,名為阿賴耶。
壬三、迷悟依
由此有生死,及涅槃證得。
辛三、抉擇真義(頁406)
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
庚五、殊途同歸(頁408)
方便轉(zhuǎn)轉(zhuǎn)勝,法空性無二。智者善貫攝,一道一清凈。
丁二、別述四攝(頁412)
成熟眾生道,佛說以四攝: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
丙三、大乘行位(頁415)
丁一、劫行位次第
戊一、十信位
初修菩提心,習行十善業(yè);成就心不退,入于大乘道。
戊二、勝解行位(頁419)
以諸勝解行,廣集二資糧;經(jīng)一無數(shù)劫,證入于圣位。
戊三、十地位(頁421)
1初住極喜地,生諸如來家,斷除三種結(jié),施德最增勝。
2戒德滿清凈,名為離垢地。
3發(fā)光地忍勝,慧火除諸冥。
4進滿修覺分,焰慧見無余。
5難勝靜慮勝,善達諸諦理。
6第六現(xiàn)前地,慧勝住滅定,佛法皆現(xiàn)見,緣起真實性。常寂常悲念,勝出于二乘。
7遠行于滅定,念念能起入;方便度熾然,二僧祇劫滿。
8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盡斷三界惑,大愿極清凈。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xiàn)身。
9善慧無礙解,圓凈一切力。
10第十法云地,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云。
丁二、隨機頓漸(頁439)
菩薩所修道,三祇歷十地。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
丁三、圓滿佛果(頁445)
三僧祇劫滿,登于妙覺地。
乙三、佛果功德:三身(頁446)
丙一、法身(頁447)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丙二、法性所流身(頁448)
丁一、一多無礙
法性所流身,念念現(xiàn)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
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于一現(xiàn)一切,一切入于一。
丁二、具諸功德(頁449)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
丁三、凈土圓滿(頁452)
佛住于凈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眾,受用于法樂。
丁四、唯是一乘(頁454)
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丙三、化身(頁455)
丁一、示現(xiàn)身土
佛得不動身,悲愿化三有,示凈或示穢,咸令入涅槃。
丁二、方便說法(頁458)
為除眾疲乏,化作可愛城;
丁三、終歸一乘
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甲二、同歸佛道(頁461)
一切諸善法,同歸于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
- 上一篇:「佛法概論」簡介(佛寶及僧寶)2
- 下一篇:成佛之道講義 第一章、歸敬三寶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濟群法師: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仁德上人:為什么修行人要成佛很難?
- 仁德上人:改錯真成歌
- 廣欽和尚:我們要廣結(jié)善緣,未成佛先結(jié)人緣
- 仁德上人:如何修行才能成佛?
- 仁德上人:真正落實做到才能明白見性成佛真實不虛
- 仁德上人:新圓覺歌
- 仁德上人:三首聽聞歌
- 仁德上人:隨順自知歌
- 仁德上人:真空無一物,一悟即佛地
- 仁德上人:只有達到理與事的圓融,才能真正見性成佛
- 明海法師:學佛不一定成佛,但下輩子離成佛就更近了,是嗎?
- 明海法師:路要自己走,痛苦與煩惱是成佛的修練
- 靜波法師:三世諸佛皆出家 不出家不能成佛
- 明海法師:每一個眾生都是將來成佛的種子
- 如瑞法師:為什么要發(fā)菩提心?入道的要門、成佛的種子
- 仁德上人:經(jīng)過艱辛磨煉,才能體會到“不磨不成佛”!
- 仁德上人:見性后要去除習氣障礙,否則難以圓滿成佛
- 明朗法師:慈悲與智慧是成佛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