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識(六)

  佛法初識(六)

  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肉眼,即平常人的眼。特點(diǎn)是看前不看后,太近太遠(yuǎn)、太大太小都看不見,沒有光也看不見。而且不能穿越障礙,中間只是哪怕只隔一張紙,也看不見了。

  2、天眼,即天人的眼睛,或具有天眼通的人所具有的眼。特點(diǎn)是沒有以上所說的任何障礙,而且可以看到未來的事物。

  3、慧眼,即開悟以后的眾生所具有的智慧之眼。特點(diǎn)是已經(jīng)開始能夠看到事物的真實,小乘人能看到空相,大乘人不但能看到空相,還能看到空性。

  4、法眼,慧眼只能看到空相、空性的總相以及總相中的別相,而看不到別相以及別相中的別相。而法眼,則不僅能看到慧眼所能看到的一切,還能看到慧眼所看不到的別相和別相中的別相;不但能看到空性別相中的別相,而且能看到一切法各個層次的總相別相,但是還沒有圓滿究竟。

  5、佛眼,可以究竟圓滿地徹見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菩薩和一切眾生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故號正遍知。

  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各種通都有不同的層次。

  1、天眼通,即上面所說的天眼的能力。佛能知無量界以后的事,所以可以為人授記,預(yù)告某人何時成佛,佛國名何,度眾多少,佛號為何,住世多久等等。

  2、天耳通,即天人或修得天耳通的人所具有的聽力。大菩薩得天耳通,如觀世音菩薩,能聽到一切世界的一切聲音,所以才可以循聲救苦。

  3、他心通,能知他人起心動念的能力,佛能能知十方一切眾生心中所想。

  4、宿命通,指能知過去事情的能力,佛的宿命通能知自身以及一切眾生無量劫以前的各種事。

  5、神足通,上天入地,飛行變化,無所不能,大菩薩可以剎那間到十方任何世界。

  6、漏盡通,指煩惱已經(jīng)徹底沒有了。小乘的漏盡通只斷分段生死的煩惱,大乘的漏盡通連變異生死的煩惱也斷了。前五通也叫五神通,漏盡通其實不屬于神通。

  心法和色法:

  在百法里,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色法就是五根六塵十一個色法;

  在五蘊(yùn)里,色法就是色蘊(yùn)——五根、六塵;而六塵,主要是指能由六識分別的內(nèi)六塵,心法就是受蘊(yùn)、想蘊(yùn)、行蘊(yùn)和識蘊(yùn);

  在十八界里,心法是意根和六識,色法還是五根六塵。

  能取和所取:須陀洹要證得能取、所取雙空。取是攝取、取著之義。能取就是能分別、能執(zhí)著之義;所取就是被分別、被執(zhí)著之義。分別,是了知之義;執(zhí)著是抓住不放之義。能取的是前七識,而所取的,既有色法,也包括心法。

  色心二法與能所二取,有一些不同之處:

  能取的都是心法,但心法不一定都是能取,第八識不分別、不執(zhí)著,所以祂不屬于能取,能取的只是前七識。不但如此,第八識因為被第七識執(zhí)為自我,反而成了所取的對象。所以,能取,只是前七識,而所取,是一切法。

  一心,就如一只蝸牛,而能取和所取就如蝸牛頭上的兩只角。這個一心是什么?就是出生一切法的總根源,即第八識,也叫如來藏。能取、所取,相對而存在,有能取,必然有所取;有所取,也必然有能取。

  下面繼續(xù)講《心經(jīng)》。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四句是講,在無余涅槃之中,五蘊(yùn)、十八界通通已被消滅,唯余第八識獨(dú)存,煩惱已經(jīng)沒有了,消滅煩惱的十二因緣法也沒用了。其實就在五蘊(yùn)、十八界存在的當(dāng)下,站在第八識本體的立場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這里指小乘緣覺的修行法門,在定中觀察從生到死的三世因果。有順逆兩種觀法。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三世:即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F(xiàn)在世只有一世,過去、未來則有無量世。前兩支講過去世,中間八支講現(xiàn)在世,最后兩支講未來世。

  一、無明:無明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無明。有兩種,一種叫一念無明,一種叫無始無明,二者加起來,叫五住地?zé)o明煩惱。

  一念無明,也叫一念無明四住地?zé)⿶?即見一處住地?zé)⿶、欲界住地(zé)⿶馈?a href="/remen/se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色界住地?zé)⿶馈?a href="/remen/wuse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色界住地?zé)⿶。其中見一處住地(zé)⿶酪步幸娀?后三者也叫思惑,所以一念無明四住地?zé)⿶?也叫見思惑。

  見一處住地?zé)⿶?(也叫見惑)在小乘即指三縛結(jié),在大乘即是五利使。結(jié)、使,都是煩惱的異名。

  三縛結(jié):即我見結(jié)、疑見結(jié)、戒禁取見結(jié)。此三縛結(jié),是證小乘聲聞初果須陀洹所必須斷除的,或說,斷除了三縛結(jié),就證初果。但欲證初果,必須要先受持三歸與五戒,這是一定要明確的。

  我見:我見、我執(zhí)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而我見是首要原因,因為我見不斷,就根本談不上斷我執(zhí)。所以斷我見是修行的頭等大事。

  我見,就是認(rèn)為有一個自我存在,而事實,是決定無我。認(rèn)為有我,既然違背事實,就只能是凡夫和外道的虛妄想。具體說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認(rèn)為這個身體就是我,另一個方面是認(rèn)為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就是我。

  其實這兩方面是分不開的,所以,有時說身見就是我見。但若分開來說,身見是認(rèn)為身體是我,我見是認(rèn)為受、想、行是我,見聞覺知心是我。身見很容易斷,因為人一死,身體就壞了。我見則不易斷,因為有人認(rèn)為,靈魂不滅,意識可以往來三世。

  不能斷我見的原因:

  眾生不能斷我見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dǎo),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不能依之熏修正知正見;其次是縱然遇到真善知識,而不肯精進(jìn);三是不能嚴(yán)格受持五戒。

  我見的實質(zhì):一般的人根本不知道有第七識、第八識,只知道有前六識,主要是第六識,稱之為心,或者靈魂。好多人認(rèn)為,身體好比一件衣服,人死了,但精神長存,下一世會有一個新的身體,好比換了一件衣服。

  問題在于,一般人所說的這個心——意識,祂不能到下一世,死的時候就徹底斷滅了,即使活著的時候,也還有四種情況會斷,其實每天睡著不做夢的時候,祂就斷了。所以我見,根本上就是認(rèn)為意識或意識的種種變相境界為自我的錯誤認(rèn)知。

  如何斷我見:就是在有正知見與定力的前提下,認(rèn)真觀察意識及其變相境界都虛妄不實。怎樣進(jìn)行觀察呢?

  其一、觀其為因緣和合所生(前面講過意識產(chǎn)生需要五個條件),而且諸緣亦是無常之法,所以意識決定不能獨(dú)立存在,決定沒有自我。

  其二、既然意識是所生法,有生就有一定有滅,有生有滅就是無常,無常就違背我義,決定無我。

  其三、觀察意識的種種境界都依意識而有,意識虛妄,祂們也都不實,故對意識的各種境界都要有所了解。

  其四、特別要弄清楚的是外六塵和內(nèi)六塵,即外相分和內(nèi)相分,以及外六入和內(nèi)六入。意識所分別的只是內(nèi)法塵而已,內(nèi)法塵唯是影像,決定沒有真實性,所以意識也不真實,不真實則無我。

  其五、對四諦、十二因緣,以及五蘊(yùn)、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要有很具體的了解,然后在定中,一一仔細(xì)觀察思維。

  其六、不僅要在定中觀察,還要能在生活中歷緣對境也做深細(xì)的觀行,這就是修證,極為重要;不但可以斷我見,還為進(jìn)斷我執(zhí)打下了基礎(chǔ),為大乘的明心見性做好了準(zhǔn)備。

  疑見:對一切世間法都是緣生緣滅不確定,對無我的真理不清楚,對意識不是自我不明白,對世間的哲人、思想家以及外道所說的道理錯在哪里不了解,對佛門內(nèi)的大師們所說的道理是對還是錯,沒有能力判斷揀擇,故人云亦云,隨大流,無有正確的決定心。

  戒禁取見:屬于“非因計因”,即不知正確的證果原因,妄圖修不正確的戒條,取得超生或解脫。比如,有些外道,有一點(diǎn)小神通,當(dāng)他們看到有的牛、魚死后生到天上做了天人,就誤以為吃草,或在水里生活就可以生天,于是,與其弟子就受持所謂的牛戒、魚戒。

  有些想證初果須陀洹的人,不知證初果必須先斷我見,而我見就是認(rèn)為第六識是常住不滅的無我真心,于是勤修禪定,企圖修到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禪定境界;不知縱然一念不生,因了了常知,仍然是意識心;縱然修到斷掉第六識,也只不過在無想定中,不離三界,仍然在生死大夢之中。

  五利使:相對于五鈍使(貪嗔癡慢疑)鈍且難斷而言,利且易斷,故名五利使,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其中,我見、戒禁取見,與三縛結(jié)相同,而邊見、邪見、見取見三者,其實就是疑見。

  也就是說,疑見展開來,必然體現(xiàn)在邊見、邪見、見取見上。相比較小乘法來說,同樣一個法,在大乘法里往往更加深細(xì)。五利使或三縛結(jié)總結(jié)起來,其實就是百法六位心所法中六個根本煩惱的最后一個——惡見。所以,在大乘法中,斷三縛結(jié),就是斷五利使。

  1、我見(或名身見):誤認(rèn)為五蘊(yùn)和合的苦果——身、心,就是真實的自我;誤認(rèn)為覺知心就是真心,覺知心的某些禪定境界就是真心的境界。

  2、邊見:妄認(rèn)此五蘊(yùn)身心,或死后常住,或死后斷絕,各執(zhí)一邊;種種謬誤,不出常見、斷見兩邊。

  3、邪見:否認(rèn)輪回,認(rèn)為現(xiàn)在之身心不是過去業(yè)因所感之果報,撥無因果。余四種見其實都為邪見所攝,故若有不為余四所攝者,皆為邪見所攝。

  4、戒禁取見:以為使現(xiàn)有身心受持種種邪戒苦行,即是將來的人天果報或解脫之因。

  5、見取見:由于種種原因,迷執(zhí)自己前四種錯誤見解為正確,不肯舍棄。執(zhí)著自己是正確的,他人是錯誤的。

  那么,斷三縛結(jié),或說斷五利使,大小乘有何區(qū)別呢?

  最重要的區(qū)別,就是要不要證到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小乘法因為只證解脫,不需要證到第八識;大乘法因為要成佛,必須要證到第八識。

  為什么?因為證解脫只要斷一念無明四住地?zé)⿶谰托?而成佛還必須斷無始無明住地?zé)⿶啦判。從另一個角度說,證解脫只要斷分段生死就行,而成佛還必須進(jìn)斷變異生死才行;證解脫只要斷除分段生死煩惱的現(xiàn)行和種子就行,而成佛還必須盡斷煩惱的習(xí)氣隨眠,乃至斷除那些極為微細(xì)的習(xí)氣隨眠。而所有這些必要的進(jìn)修,都必須在證得第八識以后,才有可能。

  所以大乘的見道,斷除三縛結(jié)或五利使還不夠,那只是真見道的準(zhǔn)備——加行道,還必須在此基礎(chǔ)上證得真心第八識如來藏。

  證得大乘真見道的五個基本條件:

  1、信心,必須對成佛之道、對參禪開悟具有足夠的信心;不懷疑自己的善根,不懷疑真善知識的指導(dǎo),不懷疑末法時期還有開悟之人,還有開悟之法,不懷疑參禪確實可以開悟。

  2、知見,不但必須了知一切有為法因緣和合而生,無常無我,終必歸滅,還必須熏習(xí)有關(guān)第八識及其與前七識互動關(guān)系的正確知見,以及參禪的正確知見。

  3、定力,早晚必須勤拜佛憶佛,白天必須在生活、學(xué)習(xí)、工作的同時,鍛煉動中定力保持正念不失,而且向深細(xì)發(fā)展。

  4、福德,勤修福德,回向證悟;必須修夠感得真善知識的福報,得遇真善知識,有緣隨其修學(xué),并在修學(xué)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逆緣障礙證悟。

  5、無慢,必須對大乘法、對真善知識、對修學(xué)正法之團(tuán)體,無傲慢之心,勇于放棄過去的錯誤知見。

  思惑:也叫修惑,即見道以后,進(jìn)入修道位是要去除的煩惱。

  1、欲界住地?zé)⿶?欲界有貪、嗔、癡、慢四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六種。主要指對欲界身心的執(zhí)著。

  2、色界住地?zé)⿶?色界有貪、癡、慢三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五種。主要指對色界身心的執(zhí)著。

  3、無色界住地?zé)⿶?無色界有貪、癡、慢三種。大乘加身見、邊見,共五種。主要指對無色界身心的執(zhí)著。

  無始無明:

  什么是無明?無明就是對無我的真理以及法界的實相不了解、不知道,沒有智慧的光明。

  一念無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小乘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一切萬法,剎那變化,沒有不變的自我;唯有涅槃,永無煩惱。

  無始無明,就是不了解、不知道大乘的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即一切萬法,之所以能生生滅滅,是因為有一個一切萬法得以產(chǎn)生的總根源不生不滅,那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含藏著無量無邊的種子——各種潛在的功能,所以在因緣和合的時候就能出生并住持一切法。眾生無始以來,對此懵然無知,故謂之無始無明。但無始無明并不障礙解脫,只障礙成佛。所以說到十二因緣,就有大小乘之區(qū)別。

  二、行:就是身口意三業(yè),或善惡無記三業(yè)。由于無明,就不可避免地造作種種業(yè)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就是這樣的。活得很盲目、很無奈,全都被無明所推動。無明是造業(yè)輪回的原動力,所以斷除了無明就能解脫。

  三、識:對這個識,我們要分開來講。

  1、先說小乘,這個識指六識。上一世種種業(yè)行,匯集成一種強(qiáng)大的慣性,死的時候也不甘心死亡,由此出現(xiàn)了中陰身。中陰身的六識延續(xù)強(qiáng)大的無明業(yè)力,去尋找未來世之父母。一旦投胎,中陰身即滅,六識隨之亦滅。引生了一個新的生命,下一世開始了,又有一個全新的六識。

  2、再說大乘,這個識指第八識。上一世種種業(yè)行所匯集成的強(qiáng)大的慣性保存在哪里?只有一個地方,就是第八識。因為只有第八識有這個功能,即持種的功能。故第八識也叫持種識。只有這個第八識帶著種子入住胎中,才會受孕,形成受精卵。

  當(dāng)然,第八識入胎,是因為執(zhí)行了第七識的入胎指令,跟隨第七識而入胎的;而第七識的入胎指令,不僅是因為審查了第六識對未來父母的識別,更因為第七識受了上一世種種業(yè)行所匯集成的強(qiáng)大的慣性——業(yè)力的推動。

  四、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質(zhì)。名色,即身心的和合體,生命最初形成的時候,就指受精卵。受精卵位的心,只有七、八兩個識。小乘不說第七識、第八識,說到第七識時,都說意根,所以受精卵位名色之名,就只有意根。在胎中漸漸長成五根,名色之色就具足了。

  為什么叫名色?因為從入胎到出胎,胎兒經(jīng)歷了一個迅速長成的過程,五蘊(yùn)或十八界的功能雖然具足了,但并不完善。為區(qū)別于出胎以后的五蘊(yùn)或十八界,所以在胎中,就稱其為名色。廣義的名色,當(dāng)然包括各個層次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已經(jīng)有了觸塵生識的作用,也就是六塵能夠入根、入識,十二處、十八界已經(jīng)基本具足了。這是胎兒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候。由于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名色中之名,這時也具足了。雖然具足了,然還非常稚弱,胎兒常處睡眠之中,然亦有睡醒之時,故開始有胎動現(xiàn)象。

  六、觸:胎中雖已有觸,但所觸的六塵境界極其有限,所以這里的觸,主要指初出胎以及出胎以后六根對六塵的接觸,這個觸,貫穿出胎到死之前的全過程。當(dāng)然也包括五遍行心所的觸心所。因為七、八兩個識恒存,此觸心所也恒存,前六識的觸心所,則隨其識之生滅而生滅。

  觸之三義:

  1、根觸塵之義,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細(xì)分又有三步,第一步是五扶塵根觸外五塵,這時并不能生五識;第二步是五勝義根觸內(nèi)五塵,這時也還不能生五識;第三步意根觸內(nèi)法塵先生意識,有了意識,才會生前五識。

  2、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指識觸所緣境。前五識觸內(nèi)五塵,第六識觸內(nèi)法塵、第七識既觸外法塵也觸內(nèi)法塵。第八識則透過五根觸外五塵。

  3、六塵中之觸塵,即冷、熱、滑、澀、輕、重等。

  七、受: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有苦樂舍三受,或苦樂憂喜舍五受之別。

  八、愛:所有的眾生皆避苦求樂,對樂受的追求,就是貪愛。貪愛覺知心、作主心之自我,貪愛了知六塵萬法之境界。

  九、取:對自己樂受的追求和貪愛,是眾生生存的強(qiáng)大動力,由此而努力執(zhí)取一切六塵境界,為此不辭千辛萬苦,可以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

  十、有:有和行,其實是說同一件事,就是指造業(yè)。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行支強(qiáng)調(diào)過程,而有支強(qiáng)調(diào)結(jié)果。過程是指造作身口意之善惡業(yè)(十二因緣不說無記業(yè),因為無記業(yè)不感果),結(jié)果是說造業(yè)以后,業(yè)種就完好地被保存了下來,形成了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感果力量,就一定會“萬般將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十一、生:由于強(qiáng)大的業(yè)力——有,就無可避免地又要投胎,又有了下一生,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窮盡。唯有兩條道路可以徹底了斷生死,不再出生。一條就是小乘的解脫道,證得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另一條就是成佛之道,證得菩薩八地,現(xiàn)世證得無余涅槃而不入無余涅槃;有意生身,有大神通故,永斷分段生死,隨緣化現(xiàn),利益眾生,無有窮盡。

  十二、老死:有生就有老,有老必有死。眾生就這樣循環(huán)往復(fù),在六道中頭出頭沒,受苦無窮。究其總根源,端在無明。故欲拔其苦根,必先斷其我見。我見一斷,便可進(jìn)斷我執(zhí),長者最多七次人天往返,短者勇猛精進(jìn),當(dāng)生便可證得阿羅漢,永脫分段生死。

  惑業(yè)苦:惑,也是煩惱的異名。佛說十二因緣,主要顯示有情流轉(zhuǎn)生死,并沒有主宰、自在、常住的我體,沒有外道所說的作者、受者,唯是煩惱、業(yè)行、苦果的相依、相續(xù)而已。因惑造業(yè),因業(yè)受苦。

  佛在緣起經(jīng)中說:“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嘆、苦、憂、惱,是名純大苦蘊(yùn)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