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藍
【前集一五六】
謹?shù)马氈斢谥廖⒅拢┒鲃帐┯诓粓笾恕?/p>
6月5日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為來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實際上則有傷道德,貽誤終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華,舉動輕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難免會染上不良習氣,不如去和山中隱退的老人談心。官高位大的富貴之門,日子久了也難免沾染壞的習慣,趨向墮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窮人相親近,反而比較有益。
聽街頭巷尾的傳聞消息,使人動氣,名利觀念便縈回于心中不去,使情緒紊亂,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聽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樂,心中就悠然自得。其次是談論批評現(xiàn)代人的言行得失,這也是于人有損于己無益的事。如果人把古圣先賢的立身處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跡加以琢磨,于本身的增進學識、修養(yǎng)道德都有很大的幫助,何樂不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詣未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6月6日
修身種德,事業(yè)之基
建筑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穩(wěn)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堅固。人作一番事業(yè),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礎,如果基礎不堅牢,事業(yè)也隨之不能悠久。這基礎就是人間不可缺的道德。
有堅忍不拔的道德基礎,所營事業(yè)必定圓滿;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業(yè)也必定更加悠久綿長。反之,僅憑一時的利害而互相為用,縱使成功也不過是一時而已,絕不會悠久綿長。這就像建筑房屋一樣,根基不穩(wěn)固的房屋是不會支持長久的。
古德說:‘德為善政,政在養(yǎng)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為政的基礎也在于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后方可以解決民生問題,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為基礎。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業(yè)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6月7日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系,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fā)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里所指的‘我身’,并不是肉體,而是體內(nèi)的心。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執(zhí)著于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為社會上的害蟲。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6月8日
勿妄自菲薄,勿自夸自傲
《學佛入門》有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也就是說:心即是佛,人人皆備,只求諸內(nèi)心,勿求于物外。
我們不要拋卻自家的寶藏去向人家乞討。不要向人自夸所有,人人皆有良知與明德。良知與明德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圣賢君子之道,只是求諸于本心,只是修心養(yǎng)性的工夫高人一籌。
須知道本無涯,學無止境。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則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屬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為學問切成。
6月9日
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
道德并不是圣人與君子的占有物,乃是一種公共且公開于世的事物。所以垃沒有彼此高下的差別的,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是人人都應該施行的。
相同的,學問之為物,也不是學者的私有物。它好比家常便飯,是人人不可缺的。然而,學問的目的,不僅僅是辨明道理的一種知識,而是希望學問能夠?qū)嵱谩?/p>
當一件事情發(fā)生了,人們必須以大學問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個圓滿解決的方法。
【前集一六一】
道是一重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客飯,當隨事而警惕。
6月10日
信人示己之誠,疑人顯己之詐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誠,推己及人;俗話說‘將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則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則以為他人如我的誠實不欺,實際世間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誠實。只因我一念之誠,相信他人與我一樣,則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誠相見,于是互相幫助而事業(yè)得到發(fā)展。
反過來說,我如果一直懷疑人家,以為他人都是欺人騙人,則對方縱然是正直的人,也因為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這么一來,自己形成孤立,大家離心離德,結(jié)果所做的事業(yè)沒有不失敗的。
【前集一六二】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6月11日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心胸廣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風薰化萬物,所接觸到的都是生生之機,其所感應者都是和和之氣,草木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發(fā)展。其人如冬日之可愛,人們都愿意與他親近。
反之,性情殘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沒有不枝枯葉脫,這樣的人還有誰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應當如春風之和,而不當知秋氣之肅殺。
【前集一六三】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6月12日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做善事不見善報,如草里長冬瓜,善根暗長,慢慢的自然壯大。做惡事不見惡報,如庭前積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見善報,也許是因為祖先有了余殃波及他這一代,或是還要延及他的子孫,因此應當不斷積善修福以補償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惡的人不見惡報,也許因為他的祖先尚有余慶,蔭及了他這一代或還要庇及他的子孫,等他的余蔭完了之后,如果他仍然怙惡不悛,則必定要受惡報。
【前集一六四】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里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6月13日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易于親近新交的朋友,而疏遠舊日的朋友,所以我們一旦遇到故舊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記,一定要更比以前還要親切相對。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見之處就容易胡作。我們應當在暗地里比明面上,以還要光明正大的心跡來處理事情,不要認為在人所不見之處就任意胡作妄為。無論任何時候,也要不計其私才好。
我們對待老朽的人,應當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跡宜越顯;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
6月14日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所謂‘勤勉’,本來就是為人之道,是實行道德仁義所應當奮勉不懈的一種行為,然而,世人竟誤認為勤勉是增殖財貨以達到富貴榮華必經(jīng)的手段。所謂‘儉約’,本來是對于增殖財產(chǎn)、圖謀利潤的一種淡泊行為,世人誤認為存貯財貨凍結(jié)不用是一種儉約行為,竟為他的吝薔行為作辯護。
世間事大多是如此,本來為君子保身之守則,竟成了小人圖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說春秋時候有歐冶子制成的千將莫邪雌雄二劍。這劍用在名將完成了克敵致勝的功業(yè),這劍要是落到壞人的手里,就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兇器。
同一種東西,有兩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動者敏于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于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惜矣!
6月15日
學貴有恒,道在悟真
‘不退之輪’,輪是*輪的意思。如來說法,摧破眾生的執(zhí)迷邪見,轉(zhuǎn)成廣大正見,如車輪輾過的地方,邪見都被摧毀輾破。所以,佛家所說的‘*輪常轉(zhuǎn)’,又叫‘不退轉(zhuǎn)輪’。此處所說的不退轉(zhuǎn)輪,是‘唯有前進而不后退’的意思。僅憑著一時血氣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將起始就突然終止去做別的事情,這樣忽做忽輟,絕不是出于本心的堅持,當然無法持續(xù)到永久。
如來說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燒而不滅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燈’來比喻它。如果僅僅從情識之中來分別道理,則有時解悟,有時迷惑,終不能大徹大悟,所以說,從情識之解悟者,終非常明之燈。
【前集一六七】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6月16日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古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人有了過失,總要原諒寬恕,不應當嚴厲的責備。但自己有了過失的時候,一定要嚴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諒自己,務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盡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別人有了困難的時候,則要毫不猶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夠解除,能夠這樣做,道德才算是有進步,事業(yè)才能夠成功。孟子所說‘舍生取義’的道理就在于此。
【前集一六八】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6月17日
為奇不為異,求清不求激
一個人如果能夠棄舍名利之念,當然是很可貴的,是與眾不同的人。
如果一個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與常人不同的言論與行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處于污濁的世俗之中,其心卻不被染污,這種人像蓮花的性質(zhì),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這就是清凈潔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卻又斷絕與世俗的來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凈潔白,便不是真正清凈廉潔的人。
【前集一六九】
能脫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
6月18日
恩宜自薄而厚,威須先嚴后寬
對人施恩,應先從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對人很厚道,慢慢的減少了分量,則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對下應先嚴而后寬,如果先寬而后嚴,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并不傾服。
所謂‘恩威并濟’,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嚴,同時也對下施予適當?shù)亩骰。另付威嚴而無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實而內(nèi)里多行不義,則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無威嚴,則受恩者對他失卻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亂了統(tǒng)制,這與無恩招怨同樣有害。但威嚴也不可以過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嚴統(tǒng)御部下,就可以達到恩威并濟了。
【前集一七0】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
6月19日
心虛意凈,明心見性
心、性、意三者俗語叫做‘心’,但其實有點區(qū)別,‘性’就是萬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徹悟的人才能夠照見本性。所謂‘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謂‘意識’也就是心的馳聘與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經(jīng)紀人,意識是受命的伙計。這三種東西雖然在人身里面發(fā)生作用,結(jié)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當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時候,就會顯露出本性來。假如善惡是非、取舍憎愛的各種念頭不能熄滅而想要徹見本性,那宛如‘鏡中看花,水里撈月’,是絕不可能的事。
當意識凈化,不破妄想與煩惱污染的時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識不清而妄想尋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塵污的鏡子上面想要見出鏡子的光明,也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見性,必須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須先清凈意識。
佛家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一七一】
心虛則性現(xiàn),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鏡增塵。
6月20日
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們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華貴的衣服,與其說是尊重人物,不如說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賤的民間,人們都對我輕視。某輕視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與德行,多半是輕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來,在高官高位之時,人對我的尊敬并非真實,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歡。又我在民間,人對我的侮辱也并非真實對我侮辱,所以我也無須發(fā)怒與計較。
從前有一個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缽向一個富豪之家化緣,這富豪對他非常輕視,連一文錢都不施舍給他。后來這和尚換了金色燦爛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緣。富豪把他請到內(nèi)堂,供養(yǎng)一桌富盛的素齋。并且布施了很多錢。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脫下來,放在床上,把素齋和布施的錢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連手部不觸一下。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是什么緣故?和尚說,施主今天的供養(yǎng)不是供養(yǎng)小僧 是供養(yǎng)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齋和怖施奉獻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們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慚愧,連忙請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尊崇權(quán)勢而輕蔑貧賤是愚蠢的行為,而和尚以巧妙的說教警戒富豪的愚癡。
【前集一七二】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6月21日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古人認為人既是萬物的靈長,應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所謂‘人道’也,是幫助天地發(fā)育生生不已的機用而生的,人類也就是這生生發(fā)育的根本,所以應當對于萬物懷有慈悲心。
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念頭,就是無情無義的東西,與土木無異,也不過等同行尸走肉了。
【前集一七三】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6月22日
勿為欲情所系,使與本體相合
人心的本體是一個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悅之念,天也就現(xiàn)出景星慶云。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則天也就降下雷雨風雹。我心生出了威嚴之念,則天就表現(xiàn)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謂‘上應天象,下應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這喜、怒、慈、嚴四種念頭,好像是天有四時景象,對于心體來說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現(xiàn)象,此四者是一致協(xié)調(diào)的,隨起隨滅過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樣。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適當?shù)臅r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長,綿延不絕。
【前集一七四】
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云;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
6月23日
無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圍的環(huán)境沒有什么變化的時候,心就像在睡眠時候一樣,心體的運用也非常遲鈍。心雖如此安靜,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觸,則如同明鏡般映照出來,絕不使外界的動作有所逃脫。如果不能以靜寂來照見的話,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狀態(tài),對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靈活敏捷了。
反之,當我們遇到意外事變的時候,心就忙亂不易控制,這時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靜、沉著、警覺,以理智冷靜的頭腦去應付。
總之,心之為用在閑暇之時,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狀態(tài)。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亂慌張,始可免除錯誤。
【前集一七五】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6月24日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慮
古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置身于事外的旁觀者,才能夠虛心平氣來評議是非,辨別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確的。反之,置身于事中首當其事者,應當忘掉利害的念頭而能一心一意的處理,才可以使事業(yè)有所成就。
一個國家立法機構(gòu)是評議政事的,而行政機構(gòu)則是實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機構(gòu)如果被行政機構(gòu)驅(qū)使,或是行政機構(gòu)受立法機構(gòu)過分牽制,則兩方面都不能夠善盡其職,而使政治改善勢所不能。
這就是如上面所說的一樣,立法者雖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應當熟悉事務內(nèi)中的利害情形,而執(zhí)政者雖然是居于當事人地位,但應當忘卻利害的顧慮。能夠這樣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誠,一切政事才能完滿而無阻礙。
【前集一七六】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6月25日
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時候,處于國家的樞要地位,要使威權(quán)行于天下,那就當操守嚴明,心氣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為己任。不稍放縱,不事營私,不結(jié)小人,不邪惡,執(zhí)法公正無私,做事必須無過與不及,能夠如此做,不致有‘近惡濁,以招腥擅之氣’或觸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氣的禍患。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因為他有這種偉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為廟堂之器。這實在值得后世執(zhí)政者效法。
我們做事必須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須有了預備才能夠免去后患。怎樣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還是要由正心、誠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須言出必行,才可以擔當起政治上重責。
【前集一七七】
士君子處權(quán)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安和易,毋少隨而近腥檀之黨,亦毋過激而犯蜂之毒。
6月26日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有學問的人往往被無學問的人恥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險詐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養(yǎng)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誹謗。世間往往是認假而不認真。但是真正達到學問淵博、道行高深的學問家、宗教家們,他們絕不說一句罵人的話,看起來也絕不受他人的注意,這是和氣不露頭角,居身處世的最好辦法。
以節(jié)義為外表的人,絕不是真正的節(jié)義。以道學為號召的人,也絕不是真正的道學。所以,標榜節(jié)義反而因節(jié)義受社會人士褻瀆,以道學為號召的結(jié)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評和嘲笑。
君子不標節(jié)義、不榜道學,只是審慎而不做惡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間的褒揚。因此,只有渾然和氣不露鋒芒,才是處世之道、度世之寶啊!
- 上一篇:夜夜夜思
- 下一篇:云深不知處──說剎那無常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