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凈果德,弘經(jīng)威力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凈果德,弘經(jīng)威力

  本品的前半部分,是本門正宗分〈壽量品〉的續(xù)篇,后一半為本門流通分的開始。故其前半部分是敘述佛壽長遠,讓從地涌出的世尊過去所度的諸菩薩,以及現(xiàn)在靈山的諸弟子,獲得內(nèi)證利益之深淺。后半部分則廣為分別持經(jīng)所得,「證」、「信」、「供養(yǎng)」等功德。

  太虛大師法華經(jīng)講演錄》云:「前品如來壽量,為已滿之佛果,為明聞佛果者所成之德相、及顯佛法之威力,故有此品!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shù),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這幾句經(jīng)文是說,佛說《法華經(jīng)》的時候,法華會上從地涌出者及一切會眾,都聽到佛的壽命劫數(shù)有這么長遠,就有無量無邊阿僧祇數(shù)的眾生得大利益;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說完〈壽量品〉的時候,此界他方眾中有「得無生法忍」,有「得聞持陀羅尼門」,有「得樂說無礙辯才」,有「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有「能轉(zhuǎn)不退*輪」,有「能轉(zhuǎn)清凈*輪」。也有無量微塵數(shù)眾生,或「八生」、或「四生」、或「三生」、或「二生」、或「一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無生法忍」,是以觀諸法無生之理,忍可之智,究系何種菩薩階位,得此忍智?諸家頗有異說,龍樹說是初地以上,《仁王經(jīng)》說是七八九地之悟名。龍樹的《大智度論》卷七十三云:「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是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yè)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譯為不退轉(zhuǎn),又為必定,共有三不退:十住位不退,初地行不退,八地以上念不退。既是觀諸法無生之理而忍可的智慧,宜為初地以上的菩薩,又名斷除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了。

  依據(jù)天臺智者的《法華文句》卷十上,是以十住位配「無生法忍」,十行位配「聞持陀羅尼門」,以十回向位配「樂說無礙辯才」,以初地配「百千萬億無量陀羅尼」(亦名旋陀羅尼),以二地配「轉(zhuǎn)不退*輪」,以三地配「轉(zhuǎn)清凈*輪」,以四地配「八生」,以五、六、七地配「七、六、五生」,以八地配「四生」,以九地配「三生」,以十地配「二生」,以等覺位的一生補處菩薩配「一生」。

  「聞持陀羅尼」,陀羅尼的梵文dhāra?i亦有譯作陀鄰尼,是「總持」的意思。得聞持陀羅尼者,凡有所聞,皆能恒持而不忘失!洞笾嵌日摗肪矶嗽:「三聞能得;心根轉(zhuǎn)利,再聞能得;成者一聞能得,得而不忘,是為聞持陀鄰尼初方便。」接著也舉出了音聲陀鄰尼門及名字陀鄰尼門。

  「樂說無礙辯才」,即是四無礙辯,亦名四無礙解,梵文catasra? pratisa?rida?之一的第四樂說無礙,梵文pratibhāna-p。依據(jù)《成唯識論》卷九,入初地以上,得四無礙辯,入第九地時得四無礙解,永斷二愚及粗重,至佛果位,一切圓滿。得此樂說無礙者,順從真理無有滯礙,巧說佛法,令聞者樂求。

  「旋陀羅尼」,即是百千萬億無量陀羅尼,是圓滿具足一切教法,出沒無礙之念慧。

  「八生」,依據(jù)世親的《妙法蓮華經(jīng)憂波提舍》卷下云:「八生一生者,謂諸凡夫決定能證初地故,隨力隨分,八生乃至一生,皆證初地故。此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離三界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法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jié)M足如來方便涅槃也。」

  本品的這段經(jīng)文相當難解,古來印度及中日大德治《法華經(jīng)》者,作了不少疏釋,足見其文的深度層次。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于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于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遍于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yǎng)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zhí)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

  以上這段經(jīng)文,描寫法華會上的一個大場景,類似戲劇中的大團圓:人間、天上、此界、他方,乃至古佛多寶如來及其隨伴,全數(shù)到齊,為了贊嘆供養(yǎng),虛空之中,自然有天華、天香、天衣、天鼓,繽紛散落飄揚;尚有諸菩薩眾,手持幡蓋,于空中次第而上,達于色界的梵天。在敦煌石窟的〈法華經(jīng)變圖〉表現(xiàn)得非常生動熱鬧的畫面,大抵就是依據(jù)這段經(jīng)文制作而成!斗ㄈA經(jīng)》本門正宗分的長行到此結(jié)束,以下是它的重頌共十九偈,茲錄四偈如下: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無數(shù)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這兩偈經(jīng)文是說,世尊宣說了如此難聞希有之法,過去從未聽過,那就是世尊有大神通力,時劫可以長短互入,短短數(shù)十年而已無量壽。無數(shù)佛弟子,聽了世尊運用種種方式來善巧分別說明之后,大家都獲得大利益,所以每一會眾都得法益,歡喜充滿全身。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凈之果報!

  以上與會的微塵數(shù)菩薩眾,聽到了佛壽如此長遠之后,便得到無量的無漏清凈果報!笩o漏」是智慧;「清凈果報」,根據(jù)《法華文句》卷十上,是無障礙的實報凈土,當指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所證果位。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如上所見的大場面,都是由于世尊說了「佛壽無量」,一切與會眾生,皆大歡喜,充遍全身,所以感得那樣多的華、香、天衣、天樂,自然天降,周遍會眾之上。

  本門正宗分,到此圓滿。從這以下的三品半是《法華經(jīng)》本門的流通分。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的前)五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

  在這段經(jīng)文中,佛告彌勒菩薩:假如有眾生聽到佛的壽命那么長遠,乃至僅于一念之間生起信、解,他所得到的功德是無法衡量的,縱然有人于八十萬億那由劫之中,都修行六波羅蜜中的前五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跟此人一念信解佛壽長遠的功德比較,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無法以算數(shù)譬喻,來比較差距多少。這是勉勵眾生,應當對于佛壽無量長遠的事實,生深信解。

  「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jīng)、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yǎng)經(jīng)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前面經(jīng)文是「信」「解」佛壽長遠,功德無可限量,此段經(jīng)文,又增加其他幾種叮嚀:若有人能了解佛說佛壽長遠的意趣,他的功德,無有限量,他便能夠生起如來的無上智慧,也就是一切種智。更何況還能廣求多聞佛法,包括自聞、教他聞,自持、教他持,自書、教他書。并以各種供品供養(yǎng)此《法華經(jīng)》,又復功德無量,能生佛的一切種智。

  在前面的〈法師品〉中,強調(diào)了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jīng)的功德,于本品中再加入信、解的重要性,也加強了自己修行,并教他人修行聞、持、書寫的所謂「自行化他」的自利利他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若有人能于聽聞佛的壽命長遠,而以「深心信解」的話,就等于親自見到釋迦如來常在耆阇崛山,被諸大菩薩及諸聲聞圍繞,宣說妙法。也等于見到所處的娑婆世界,已成佛國凈土,一切依正莊嚴,全同于諸佛所居的清凈安樂之土。若能常作如是觀想的話,便是深心信解之相。

  這段經(jīng)文,兩度提出「深心信解」。第一度說,當有人聽聞佛壽長遠,就當以深切的真誠心來信仰、來了解。第二度則說,若能觀想世尊常在靈山說法,會眾圍繞,也能觀想娑婆世界的一切依正果報,即是佛國凈土的清凈依正莊嚴,那便證明,此人已具深心信解「佛壽長遠」之相。

  此乃強烈地凸顯出「流通分」的特色,鼓勵佛后的眾生,信解此經(jīng)〈壽量品〉中所說佛壽長遠久住,常在靈山演說妙法。

  「耆阇崛山」梵文G?dhra-kū?a譯為鷲頭、鷲峰、山中多鷲、山頂似鷲,通常譯為靈鷲山,簡稱靈山。

  「如來滅后,若聞是經(jīng),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故侨恕覆豁殲槲覐推鹚录白魃,以四事供養(yǎng)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jīng)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yǎng)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贊頌,則為于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yǎng)已!

  這段經(jīng)文是說,當佛滅度之后,若人聞此經(jīng)典,而不加毀謗病詬,且起隨喜之心,那便表示已起「深心信解」之相,何況還能讀、誦而受持不舍者,那就等于是頂戴如來。這樣的人,就不須再為佛起塔建僧坊,并作四事供養(yǎng)眾僧了。

  為什么呢?因這種人能夠受持、讀、誦此《法華經(jīng)》,就等于已經(jīng)起塔、造寺、供僧;也等于已經(jīng)以佛舍利造了七寶塔,從地往上,先廣大漸尖小,乃至于色界的梵天那般高,并在塔上懸掛許多寶鈴,又用種種供品、供具,微妙音樂、舞踴、戲劇,贊頌、供養(yǎng)過了。

  這段經(jīng)文,強調(diào)的是「隨喜」功德,若人能夠聞此經(jīng)典而起隨喜心,就表示此人于此《法華經(jīng)》已有「深心信解」了。前段鼓勵「信解」,此段贊揚「隨喜」功德無量無邊。此到下一品〈隨喜功德品〉中,還有說明!鸽S喜」是《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十大行愿的第五愿,也是天臺宗修「法華三昧」五悔中的第三悔。

  十大行愿的次序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懺悔業(yè)障,隨喜功德,請轉(zhuǎn)*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回向。法華三昧的五悔順序是: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fā)愿。以此可見,不論是華嚴或法華的實踐法門,隨喜功德,都是很重要的。

  「頂戴如來」的「頂」是頭頂,用尊貴的頭頂,把如來戴在頭上,是表示極尊敬的受持禮。此處是聞經(jīng)的人與佛說的法,感應道交,深入心肺而感念莫能名的意思。在一般觀世音菩薩的畫像或者塑像頭上,有個觀音兜中的正前方上面,有一尊佛像,這就在表示「頂戴如來」。此處是見法如見佛,聞法隨喜,而起恭敬心,就等于頂戴著佛了。

  「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這是在跡門〈授記品〉中,如來明示「諸佛滅后,各起寶塔」供養(yǎng),有大功德,是修佛道的方法之一,F(xiàn)在到了本門之中,側(cè)重在對于《法華經(jīng)》的信、解、隨喜等,不重視起塔供養(yǎng)肉身舍利,及造僧坊、四事供僧等的形式。

  「僧坊」又名僧房,是僧、尼居住的坊舍,雖通用于一般的僧舍,特別是指重于戒律的道場。梵文僧伽藍摩sa?ghārāma是僧眾住的園林,在僧伽藍摩中有僧坊,但僧坊未必就在僧伽藍摩中;較大規(guī)模的僧坊所在,是山林或園林,稱為僧伽藍摩,簡稱伽藍。

  僧舍為僧眾居處,本經(jīng)〈方便品〉所稱的「塔廟」及本品的「塔寺」,是塔婆、浮圖、率都婆,梵文stūpa,玄奘《大唐西域記》譯為窣堵波,是供奉佛舍利的一種特殊造型建筑物,與僧坊不一定有關聯(lián)。有的僧坊可能建于佛塔附近的周邊,有的僧坊近處并無佛塔。

  「供養(yǎng)眾僧」,在諸阿含及律部,均以供僧眾為大功德,甚至世尊曾說過佛在僧中 、供僧即供佛的話。在家信眾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yǎng)僧眾,乃是世尊制定的規(guī)矩!盂蘭盆經(jīng)》特別強調(diào)于解夏的僧自恣日供僧功德,能夠救拔餓鬼道的眾生。佛陀以僧眾所披的割截衣名為袈裟,梵文ka?āya,意為忍鎧、功德衣、福田衣,為世之福田,能使世人供養(yǎng)親近生功德故。

  《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卷三,以眾僧及父母為二種福田,眾僧是出三界之福田,父母是三界內(nèi)之最勝福田!断穹Q疑經(jīng)》有二種福田,佛法僧三寶是敬田,貧窮孤老乃至蟻子等是悲田。因此,供養(yǎng)三寶、父母、師長,布施貧、病、孤、苦、困厄等,乃為大小乘各經(jīng)論中的共同主張。

  至于《法華經(jīng)》的本門如本品所云,不須以「四事供養(yǎng)眾僧」,旨在強調(diào)信解隨喜《法華經(jīng)》的功德,如來滅后,當以實踐唯一乘法的《法華經(jīng)》,自修教人修,比諸形式上的起塔供僧等尤其重要。然而這并不是否定造塔供僧的功德,在下一段經(jīng)文中,即可明白。

  「是故我說,如來滅后,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yǎng)經(jīng)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yǎng)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jīng),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埂讣仓烈磺蟹N智。」

  再次強調(diào),于佛滅度之后,若有人能夠以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自書寫、教他人書寫,來作為供養(yǎng)這部《法華經(jīng)》,其功德無可限量,故亦不須起塔建寺、造僧舍,以及供養(yǎng)眾僧;何況此人若能于聞持此經(jīng)的同時,兼行布施等六波羅蜜,這種功德,遠勝于彼。由于信解、隨喜、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yǎng)此經(jīng),又兼修行六波羅蜜,便能速疾成佛,得一切種智。

  經(jīng)文再三強調(diào)聞持弘揚《法華經(jīng)》的功德,加上修行六度,就能疾得佛智。這是很明白地告知佛滅之后的佛弟子們,與其熱心于起塔、建寺、造僧坊、供養(yǎng)眾僧的福業(yè),何如聞持、弘布、實踐《法華經(jīng)》的慧業(yè),來得更加重要而有用。光營福業(yè)是人天善法,弘揚本經(jīng)及行六波羅蜜,乃是以慧業(yè)為重的;二嚴,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jīng),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yǎng)贊嘆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贊嘆之法,贊嘆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jīng),復能清凈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若有人讀、誦、受持此經(jīng),并為人解說,自書寫,教人書寫此經(jīng)。同時也能起佛塔、建僧坊、供養(yǎng)贊嘆聲聞眾僧,也以百千萬億方法贊嘆一切菩薩功德。又復能夠用種種因緣,隨順經(jīng)義解說此經(jīng),加上持清凈戒,柔和共住僧中,修忍辱,念堅固,常坐禪,得深定,精進于善法,以智慧答問難。當知如此之人,已至菩提道場,已近無上正等正覺,坐于菩提樹下了。

  前面有兩度教人,當不以起塔寺、建僧舍、供眾僧的福業(yè)為意,要以慧業(yè)主導的福慧雙修為成佛之道。這一段經(jīng)文,則進一步告知我們,有人若已在修讀、誦、受持、解說、書寫《法華經(jīng)》的五品法師功德者,同時宜修起塔、建僧舍、供眾僧的功德,尤其亦須修行以法布施的隨義解經(jīng),以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波羅蜜,那就等于已至道場,已近佛位,已坐道樹之下,即將成佛了。

  本品初不鼓勵營福業(yè),而強調(diào)慧業(yè),終于鼓勵以慧業(yè)主導的;奂嫘,圓滿了會三乘法為一乘法:不舍三乘法、包含三乘法、成就一乘法。

  「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yǎng),如佛之塔!

  這幾句經(jīng)文是說,像上一段經(jīng)文所說的那種,等于已至道場、已近佛位、已坐菩提樹下的人,不論是他們所坐、所立、所行之處,都應為之起建寶塔,一切諸天的天人,皆應恭敬供養(yǎng)此等之塔,一如佛塔。

  本品原先不主張起塔供養(yǎng),結(jié)果不但主張起建佛塔僧坊,供養(yǎng)眾僧,甚至對于;奂嫘拚叩淖帯⒘⑻、經(jīng)行處,都主張為之起塔供養(yǎng),等同佛塔?磥硭坪趺,其實是不矛盾的。這依舊是以聞持妙法即如見佛,修持妙法者,即是佛陀法身慧命的體驗者與代表者,見到妙法的體驗者與表征者,就等于見到了佛。既然鼓勵建佛塔,凡有妙法的表征者所在之處,就應建塔,同于佛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