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話 第五 生禪品 問題講解
七、禪者如何才能內(nèi)外一如?
“內(nèi)外一如”,就是表里一致,身心合一的意思。
現(xiàn)在,有的人參禪是修身不修心,他端身正坐、威儀莊嚴,但是心里面的貪瞋癡煩惱、人我,一點都沒有去除。有的人參禪只重視心里的凈化,對于外表的莊嚴、威儀,一點也不注重,例如金山活佛、濟公禪師等,他們“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羅漢相”,他們禪的境界很高,但是表現(xiàn)在外的是怪異的樣子。所以,在《壇經(jīng)。坐禪品》里,六祖大師昭告參禪的人,參禪要緊的是,要能內(nèi)外一如,也就是表里一致。
如何才能內(nèi)外一如呢?一個禪者參禪用功,在他還沒有證悟真如法身的時候,心是跟著身體的變化而浮動,所謂心隨境轉(zhuǎn)。例如,眼睛痛,心里就隨著眼睛痛而不能自在;有時腿酸腳麻,心里就隨著痛苦不堪。反之,當他證悟到真如自性的時候,不但心不隨境轉(zhuǎn),而且心能轉(zhuǎn)境。也就是從心不苦,而做到身也不苦,管它牙齒痛、腸胃痛,他自己的心性已經(jīng)很有力量,也就不以為苦了。就如挑擔的人,有的人挑了三、五十斤,他就“好重喔!好重喔!”有的人挑了一百斤、二百斤,還不覺得辛苦。因此,一個人的力量是可以訓(xùn)練的,我們的心本來就具備有這種本能,具有這種力量。所以,參禪可以把心里的力量訓(xùn)練得自如,所謂“心能轉(zhuǎn)境,不為境轉(zhuǎn)”。
甚么是內(nèi)外?如果我們不能了解禪的真義,外面的五欲六塵,里面的真如法身,我們認為是分開的。真正證悟以后,所謂真如法身、五欲六塵,都是一體的兩面。在五欲六塵里,你能夠覺悟的話,它就是真如法身。
有一位南泉禪師,有一天,問陸亙大夫一個問題,他說:“有人在瓶子里養(yǎng)了一只鵝,鵝在瓶里慢慢長大了,瓶口很小,鵝出不來了,F(xiàn)在我們要把這只鵝放出來,但是不得毀瓶,也不可傷鵝。請問,鵝如何才能出來呢?”
陸亙大夫?qū)@個問題茫然,不知如何以對。正當他猶豫、思考的時候,南泉禪師大叫一聲:“陸亙!”
陸亙大夫隨聲回應(yīng):“有!”
南泉禪師笑呵呵說:“這不是出來了嗎?”
這是甚么意思?鵝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體,你以為我們悟道,證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這個身體消滅、毀壞了以后,另外還有一個真如法身嗎?不是的,就在這四大五蘊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內(nèi)外一如的話,那就是真如自性。
悟道的人,不要說身體沒有內(nèi)外,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和我都不是兩個。
禪宗還有一則公案:一天夜晚,有個秀才錯過了住宿的客棧,愈走夜愈深,到了深夜時分,實在前不巴村,后不著店。隱隱約約,路邊有一間茅屋,有一戶人家。秀才好歡喜,上前敲門,“我是一個旅人,錯過了旅店,想在你們這里借住一宿。”
里面有一個婦女回答說:“我們家里沒有人。”
秀才說:“你答話的不是人嗎?”
“我們沒有男人。”
他說:“我就是。”
你說你里面沒有人,“你就是”;你說沒有男人,“我就是”。所以,有一個禪師便為這件公案寫了一首偈語:“舍內(nèi)分明有個人,無端答應(yīng)沒有人,客人寄宿非他也,你我原來都是人。”
我們心里因為有你我的分別,有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內(nèi)外的分別;由于有了這個分別心,因此世間上便有了是是非非、好好壞壞、苦苦樂樂,這都是因為分別心所產(chǎn)生的,F(xiàn)在,我們的社會更有地域的觀念,黨派的分別,所以制造了很多事端。禪,能泯滅這許多的分別,能讓我們把心安住在無內(nèi)外、無表里,乃至無身心的世界里,如《金剛經(jīng)》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叫做內(nèi)外一如,那就是身心一致,那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人生、統(tǒng)一的世界,那就是一個絕對超越、安樂、平等自在的世界。
說到內(nèi)外一如,有的修行人,他內(nèi)心沒有工夫,只懂得裝模作樣;裝模作樣是一時的,不是出于自然。禪要自然,早也如此,晚也如此,內(nèi)也如此,外也如此,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本來面目。
趙州從諗禪師,有一天,趙王特地去拜訪他。這時趙州禪師正在床上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對趙王說:“大王!我現(xiàn)在已年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一點都不介意,非常歡喜,和趙州談得很開心;厝チ艘院缶团汕惨晃粚④姡瑴蕚淞撕芏喽Y品,送來給趙州禪師。趙州禪師一聽,立刻下床到門外相迎。事后弟子們不解,就問趙州禪師:“前天趙王來時,您不下床;這次趙王的部下來,您為甚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趙州禪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里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應(yīng)酬到前門迎接他。”
趙州禪師待客之道,看起來是有三等,實際上,趙州禪師從差別里認識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調(diào)和的人生觀。
就因為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蘇東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訪佛印禪師,蘇東坡便先寫了一封信給佛印禪師,他說:“禪師!我要到金山寺拜訪,請你也用趙州禪師對待趙王的方法來接待我。”
可是,當蘇東坡到達金山寺的時候,佛印禪師已經(jīng)在金山寺的山門外迎接蘇東坡了。蘇東坡哈哈一笑,他說:“禪師!你的工夫到底不及趙州禪師,你的境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
蘇東坡以為這回禪師必然屈居下風(fēng),而佛印禪師卻吟了一首偈語說:“當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爭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意思就是說,當年趙州禪師不夠謙虛,不到門外去迎接趙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樣了,你那里能懂得金山寺無量無邊莊嚴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為我的禪床。也就是說,你以為我佛印到山門外來迎接你嗎?沒有!我還是睡在床上,因為大千世界是我的禪床。
另外又有一段公案:有師兄弟兩個人一起修行,師兄持戒嚴謹,威儀莊嚴,平時參禪打坐,講經(jīng)說法,非常受到信徒的尊重?墒菐煹苷孟喾,不重威儀,生活放蕩,不拘小節(jié),人家都認為他不修行,因此都看不起這個師弟。
有一天,師兄路過師弟住的房子,師弟一看,師兄從門外經(jīng)過,“師兄。熜职!來喔!來喔!來喝杯酒。”
師兄一看,很生氣:“哼!不修行,不持戒律,做一個出家人還喝酒!”
師弟聽了以后,就回說:“你連酒都不會喝,真不像個人。”
師兄聽了這句話,非常生氣,就站下來指責(zé)他:“你自己不修行,不持戒,還喝酒,現(xiàn)在竟敢罵人。”
師弟就說:“我甚么時候罵你啊?”
“你剛才不是說我不像人嗎?”
“是!我說你不像一個人。”
“你說我不像人,你不是罵我嗎?我不像人,像甚么?”
師弟說:“你當然不像人,你像佛祖嘛!”
所以,表面看起來,師兄修行的功行深厚;不過,師弟雖然看起來放浪形骸,其實也算是一個“內(nèi)外一如”的人,所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地悟心空?若能一番齊著力,桃花三月看飛紅。”參禪打坐,不光是注意一個身體,不是光靠打坐就能明心見性,所謂“磨磚不能作鏡”。又如牛拉車子,不走了,是打牛呢?還是打車子呢?車子是身體,牛就是我們的心,參禪不能光靠打坐,你要明心,“心一明,身自然正”。所以,參禪悟道,最要緊的,要能空有一如、生佛一如、身心一如、你我一如,自然就內(nèi)外一如了。
八、“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如何能對境界不動心?
一般學(xué)佛修行的人,平時聽經(jīng)聞法,對于佛法的道理好像有所認識,有所謂體悟。但是,境界一來,就迷惑了,這就是“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因此,佛教主張“解行并重”,不僅要“說時似悟”,尤其境界來的時候,要能不動心。
過去有一個總經(jīng)理,老是發(fā)脾氣,自己也知道脾氣不好,后來為了改脾氣,制作了一塊木牌子掛在身上,上面寫著“戒瞋怒”。
有一天,無意中聽到部屬私下在談?wù)撍?ldquo;我們總經(jīng)理甚么都好,可惜就是脾氣不好。”
他一聽,忍耐不住,隨手拿起了身上的牌子,就往那個干部頭上砸去,邊砸邊說:“你胡說!我脾氣已經(jīng)在改了,怎么還要說我的脾氣不好呢?”
雖然口說改、改,但是修行的功力不夠,境界一來,又被迷惑了。所以,禪宗所謂“八風(fēng)吹不動”,就是說,我們遭遇利、衰、苦、樂、稱、譏、毀、譽八種境界時,都能不為所動,都能如如不動。
有一僧人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禪師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暑處?”
洞山禪師回答得很妙,他說:“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
意思是說,寒冷時用寒冷來鍛煉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煉自己,那就是不冷不熱的地方。
所以,我們在寒冷的時候,心冷;在暑熱的時候,心熱。那里真有一個不冷不熱的地方?要緊的是,寒冷的時候,不以為冷;暑熱的時候,不以為熱,這就叫做不動心。
有時候,在生活里面,我們常為痛苦動心,為快樂動心,為人我是非,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動心,這都是修行不夠。所以,我們能夠苦樂不動心,貧富也不動心,榮辱也不動心,不動心就是自主、自由、自在的生活。
偈云:“風(fēng)吹疏竹,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參禪修道的人,永遠活在當下,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事情過去了,心里面也不必再留有痕跡。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有一些人,三個月前被人罵過,三個月后,他還是耿耿于懷;十年前受過人家的欺負、侮辱、傷害,十年后他還是銘記在心。這樣的人生,負擔也實在太重了。因此,“耳根是空谷投響,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舍”。參禪悟道首先要學(xué)不動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著名的哲學(xué)家方東美博士,平生喜愛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拼命的掙扎。但是愈掙扎,愈是往下沉,眼看著即將遭到滅頂。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xué)家,對于生死應(yīng)該看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xué)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
如此一想,心情輕松許多,四肢也自然放輕松,結(jié)果反倒浮出水面而生還。所以,不動心是一種力量,不動心是一種至高的修行境界。
修行不但要能不為外境動心,同時更要不時的返觀自照。有一則故事說:有一只烏鴉,從一個地方飛往另一個地方。途中遇到喜鵲,喜鵲問牠:“烏鴉!你為甚么要飛到另外的地方去呢?”
烏鴉回答說:“那個地方的人很討厭,他們都常常批評我、誹謗我,嫌我的聲音不好聽。我不要在這里了,我要換一個地方。”
喜鵲聽了就說:“烏鴉!你不必飛到另外的地方去,你還是回到原來的地方吧!如果你的聲音不改,即使你飛到天涯海角,天下的人都不會喜歡你的。”
所以,我們不要怨恨別人待我們不好,也不要怨恨環(huán)境如何惡劣,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能夠處理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不要自己在環(huán)境里迷失了自己。
如何才能做到對境不動心呢?
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今天遇到任何煩惱生氣的事,到了睡覺的時候,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
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今天有人對不起你,對你不好,明天就把它忘記,修行人不要有“隔宿之恨”。
不要把憂郁傳染給別人。在生活里,自己的心頭縱有一些傷心事,不要再把自己的憂郁傳染給別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寫在臉上,表現(xiàn)在行為上。
過去的禪師們在參禪修行的時候,總是先觀照自己的心,觀照自己能不動心嗎?能無心嗎?印光大師在他的房間到處張貼“死”字,觀“死”就是警惕自己,生死當前,還有甚么好計較的呢?所以,一個死字,我們記在心上,就會離欲。
有一位曇照禪師,平日向信徒開示,都離不開“快樂!快樂啊!人生好快樂啊!”有一天,他生病了,輾轉(zhuǎn)病塌時,卻不停地喊:“痛苦呀!痛苦呀!人生好痛苦呀!”
住持和尚就問:“當初你天天快樂、快樂,現(xiàn)在有病了,怎么就痛苦!痛苦!怎么自己遇到境界來的時候,就禁不住了呢?”
曇照禪師回答:“住持和尚!請問你,我喊快樂對呢?還是喊痛苦對呢?”
一般人把痛苦和快樂分開來講,生是一回事,死是一回事,所以生可喜,死可悲。曇照禪師不是真的嗟病歎死,不是真痛苦,他只是提供自己人生的觀照,直下承擔,快樂也好,痛苦也好,都一般樣,面臨生老病死,禪師們永遠有灑脫的聲音。
過去,有一個出家人問曹山本寂禪師:“有一個人通身害病,醫(yī)生要替他治療,要不要給他醫(yī)治呢?”
本寂禪師說:“不要,不給他看病。”
“唉喲!禪師!你怎么這么不慈悲呢?怎么不讓他去看病呢?”
曹山本寂禪師說:“我要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所謂“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就是能夠不生不死,生死不動心。所以,我們能夠不為榮辱動心,不為得失動心,不為好壞動心,不為是非動心。不動心就能做到“說時似悟,對境也不迷”了。
九、甚么是外禪內(nèi)定?
在《六祖壇經(jīng)。坐禪品》里,惠能大師對“禪定”作了如下的詮釋:“外離相為禪,內(nèi)不亂為定,外禪內(nèi)定,是為禪定。”
所以,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nèi)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nèi)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nèi),心里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佛教的許多詩偈或古語,都可以用來說明“禪定一如”,今列舉數(shù)則如下:
1.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nèi)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2.應(yīng)無所。▋(nèi)定)
而生其心(外禪)
3.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內(nèi)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4.猶如木人看花鳥(內(nèi)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5.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內(nèi)定)
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外禪)
6.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內(nèi)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外禪內(nèi)定,就是內(nèi)外一如,就是禪定雙修;能夠禪定雙修,則外禪可以影響內(nèi)定,有了內(nèi)定,自然就有外禪。
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guān)系,從禪的名稱即可看出。例如:禪食、禪衣、禪床、禪座、禪味、禪話、禪房、禪悅、禪喜、禪友、禪光、禪用、禪心等。
因此,人間社會里,那里沒有禪?禪不止是打坐閉眼,禪是無所不在的;禪,不是供我們談?wù)撗芯康,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富有三千大千世界;有了禪,就能生活。禪可以當飯吃,禪也能當衣服穿,例如有名的大梅法常禪師說:“一池荷葉衣無盡,數(shù)株松花食有余。”禪者棲身心于大千世界,樹木蔬食都可以裹腹;禪師們和大自然結(jié)合在一起,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禪,就是一個“自然”。
禪,也有禪的味道,正如茶葉有茶葉的味道。又如我們的人生,有的人說,人生就好象是喝茶,有的人喝的茶感到好澀,有的好苦,有的好甜、好甘!人生也是一樣,有的人覺得人生很快樂,有的人覺得人生很苦惱,有的人覺得人生的滋味是苦澀的。假如參禪的人有了禪,就等于會喝茶的人,他所感受的茶味不一樣,是甜的、是甘的。
禪之于參禪的人,禪,是我們的床,是我們的房子。因此,禪師們“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大千世界一禪床,大地山河都可以隨遇而安。
禪是光明,可以照耀自己;禪是般若智能,可以光大自己。禪是一個朋友,在禪的里面,天下都是有緣人,一切諸佛菩薩、大地眾生,都是我們的眷屬。禪是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活用,有了禪的人,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像過去的禪師們,“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有了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禪,是隨緣而住,隨緣生活;禪,是逍遙,是無礙,是自在。
禪,不是標新立異,從古到今,它是不變的,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禪都是一樣的。所以,有了禪,就能超越時空;在時間上,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一如;在空間上,東西南北,四方無別。
參禪,主要的要把禪活用起來。在我們的生活里,如果能把禪活用的話,那就是我們的靈巧,我們的智能。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能有禪、有智能,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人生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有一天,仙崖禪師到外面去教化眾生,經(jīng)過一條街,看到一對夫妻在吵架。太太罵丈夫:“你一點都不像個男人,沒出息!”
先生氣沖沖的恐嚇:“你再講!你再講!再講我就打你!”
“你打!你打!你就是不像個男人!”
先生一個箭步?jīng)_上去,拍!一個耳光打下去。仙崖禪師忽然高聲叫喊:“來看喔!來看喔!看斗雞要錢,斗蟋蟀要買門票,斗牛斗狗都要票。來看喔!免費欣賞斗人喔!”
這一喊,驚動了半條街的路人,大家紛紛好奇的圍攏來看。那夫妻兩個就吵得更兇了,先生跳腳大罵:“你再說!你再說!再說我就殺了你!”
太太狠狠破口大罵:“你殺!你殺!我就是罵你不像個男人!”
仙崖禪師更是大聲叫喊:“唉喲!愈來愈精彩了,現(xiàn)在要殺人了,要殺人了!”
看熱鬧的人群中,終于有人忍耐不住,回過頭來就對仙崖禪師說:“喂!和尚!人家夫妻吵架,關(guān)你甚么事?你在這里幸災(zāi)樂禍地大聲鬼叫。”
仙崖禪師說:“怎么不關(guān)我的事情?你沒聽他們說要殺人,殺了人以后,他要找和尚替他念經(jīng),替他超度,那我不就有紅包拿了嗎?怎么說不關(guān)我的事?”
那個人一聽,“真是豈有此理!為了念經(jīng),為了拿紅包,人家夫妻吵架,你卻在這里幸災(zāi)樂禍。”于是就和仙崖禪師吵了起來,愈吵愈激烈,很多人都朝這邊圍過來,那對夫妻不知不覺也停止了吵架,一起過來看熱鬧。
仙崖禪師看他們夫妻不吵架了,就對他們開示說:“做夫妻,兩姓和好,結(jié)為一體,應(yīng)該要好好地互相敬愛,不要吵架。你們看,再厚的冰塊,太陽出來也會溶化;再生硬的飯菜,用火去燒也會煮熟。夫妻彼此要像太陽,溫暖對方,要像一把火,成熟對方。希望你們以后要互敬互愛才好。”
仙崖禪師是真正能把禪活用在生活里的禪者,他的嬉笑漫罵都能解決問題,他的三言兩語就能把世俗的男女聲色凈化。所以,有了禪用,這就是平常心,所謂“最平常事最神奇,說出玄恐人不知,好笑紛紛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所以,我們不必疑惑,不必分別,不必揀擇,不必把禪定的體和用分開,定是體,禪是用,體用一如,禪定一致,這就是外禪內(nèi)定。
十、今日禪者的毛病在那里?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fā)我們的智能,引導(dǎo)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但是如果參禪不得法,也會成為禪病。
參禪,并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參禪。歷史上,如裴休宰相、龐蘊居士、王陽明、蘇東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禪匠。
參禪,也不一定要在寺廟、禪堂或佛殿里才可以參禪。雖然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創(chuàng)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建立清規(guī),為禪宗立下了千秋萬代的規(guī)范;但是真正的禪者,不一定要在叢林里,也不拘于甚么法定規(guī)章,只要在山林樹下,就可以參禪,乃至河川水邊,也可以參禪。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廳里、地板上、床鋪上、沙發(fā)上,只要有一個位置能坐下來,就可以參禪。平時出門在外,利用搭機、行船、乘車時,也可以參禪。禪,不是從外在的坐相來看;禪,主要的是從心里來凈化,來升華,來參透,來悟道。
現(xiàn)在一般禪者的毛病究竟在那里呢?舉例說,大家墨守公案禪,講來講去,搬來搬去,就是過去禪師們留下來的公案。所以,過去在大陸 江 蘇揚州高旻寺的禪堂里,有一個規(guī)矩,不準許講公案,就是怕禪者被公案左右,被公案迷惑了,找不到禪的真正意義。
公案怎么成為禪病呢?過去有甲乙兩個寺院,寺院的師父每天早晨都會派一個沙彌到市場去買菜。甲寺院的沙彌比較靈巧,乙寺院的沙彌比較笨拙。有一天,兩個沙彌在路上遇到了,乙寺院的沙彌就問甲寺院的沙彌:“喂!你今天要到那里?”
甲寺院的沙彌回答:“我的腿走到那里,我就到那里去。”
乙寺院的沙彌一聽,不知道如何再繼續(xù)問,回去就把事情告訴師父、師父一聽,說:“你好笨喔!當他說『腿走到那里,我就走到那里』,你可以再問他一句:『假如腿不走了,你要到那里去呢?』”
乙寺院的沙彌說:“喔!原來這樣子!”第二天,遇到甲寺院的沙彌,他蠻有信心的問道:“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甲寺院的沙彌口氣改變了,回答說:“風(fēng)吹到那里,我就到那里去。”
回答的話一變,乙寺院的沙彌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去又把這件事情報告師父,師父聽了以后,又說:“你好笨喔!當他回答『風(fēng)吹到那里,就到那里』,你可以再問他:『假如風(fēng)不吹了,你要到那里去呢?』”
乙寺院的沙彌說:“喔!原來是這樣!”
第三天,在路上又遇上甲寺院的沙彌,他又再問:“喂!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甲寺院的沙彌回答說:“我要上市場買菜。”乙寺院的沙彌又不知道怎么回答。
話,從側(cè)面來講,你也不能體悟了解,從正面上來說,你也不能直下承當。所以,光從口頭上來論禪,不從心里上去覺悟,像這種公案是不能悟道的。
公案禪是一種禪病,口頭禪也是禪?陬^禪是禪學(xué),是禪的學(xué)問,不是禪宗,不是禪行?陬^禪只是學(xué)了一些禪門的術(shù)語、禪門的掌故,搬來弄去,是沒有用的。
還有一種禪病,就是鸚鵡禪。看到過去的師父怎么樣,我就怎么樣,依樣畫葫蘆,鸚鵡學(xué)話,不知其義,那也是一種禪玻。
禪是甚么?禪不是隨便的胡 言亂語;我們不要以為禪師們講話顛三倒四,在顛倒里面有他的順序。也不要以為禪師們的話自相矛盾,在矛盾的里面,有他的統(tǒng)一性。禪,就好象是啞巴吃蜜,甜味點滴在心頭,你只有體會,而不能言傳。所以憨山德清禪師這樣說過:“一身獨坐似枯禪,撲盡寒灰何不燃?忽聽樓頂鐘鼓響,一聲清韻滿霜天。”禪,尤其不能形成野狐禪,不能變成枯木禪,枯木要讓它能遇到春風(fēng),能生發(fā),也就是不要讓禪停滯,成為枯木死灰。
現(xiàn)在的人參禪,有時是為了保健,為了健康。禪,用來做為健康之道,當然無可厚非,可是,身體總有老病死;身體在無限的時間里,總有它的歲月、年限。而禪是永恒的,不應(yīng)該只是把它用在健康上面。當然,我們平常每天生活忙碌,能夠坐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不但能消除身體上的疲勞,還可以澄心靜慮,讓你有再奮發(fā)的精神。不過,禪的重要意義,還是明心見性,不能光用口頭談?wù)f,用公案敘述,用身體枯坐,這許多所謂話頭禪、枯木禪、健身禪、鸚鵡禪,這都是一種禪玻。
說到禪病,有的人以為禪沒有甚么形式,沒有甚么規(guī)則,可以信口開河,可以隨手拈來,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有名的禪宗公案“野狐禪”,就是敘述過去有一個人問一位禪師:“假如一個人有了不當?shù)男袨椋瑫粫袠I(yè)報?會不會有因果?”
禪師信口回答:“不落因果。”
不落因果,就是不會墮落到因果里面,就等于不受因果的制裁,這是不合乎佛法的。所以,他這一字之差,五百世墮落為野狐身,后來遇到百丈禪師,向禪師求一句轉(zhuǎn)語,百丈禪師教以“不昧因果”,也就是無論甚么好壞都不離因果,終于幫助他脫離野狐身。所以,禪是不能隨便亂說的。
禪,也不能用分別心去參。過去有一位歸宗禪師,想去學(xué)五味禪,體會甚么叫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其實,禪本來是不應(yīng)該有分別、有次第的,學(xué)禪最好是學(xué)一味禪,所謂“百川流入大海,同一咸味”,江 、河、溪水流到大海,都是同一咸味。世間上無論甚么東西,在禪里面是不可說,不可分別的。
有人問閑聞和尚:“禪有禪病,究竟甚么是禪病呢?”
閑聞和尚有一個很精辟的見解,就回答說:“衲子因禪致病的很多。”意思是說,有的禪師沒有經(jīng)過禪學(xué)的專家指導(dǎo),參禪就容易出毛玻病在那里呢?有的病在耳目,他以為禪是耳朵聽,眼睛看,所謂“揚眉瞬目都是禪”。其實,有時候揚眉瞬目也會成為病,因為,禪不是猜謎語,不能似是而非的猜想。有的人病在口舌,以為胡 言亂語,隨便亂說,大聲吼吼就是禪,這是錯的,禪不是隨便亂說的。有的人病在手足,以為進退、指東畫西都是禪,其實都不是。所以,過去曾經(jīng)有弟子問云門禪師:“假如有一個人,他眼睛瞎了,耳朵聾了,口又啞了,可以參禪嗎?”
云門禪師即刻呵斥:“既來請益,為何見而不拜?”
弟子趕忙就地一拜,剛抬起頭,云門禪師揮起拄杖就打。弟子大驚,向后急退,云門禪師哈哈大笑道:“你沒有瞎嘛!不要怕,來!你到前面來。”
弟子驚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兩步。云門又笑道:“你聽得到,沒有聾呀!”舉起拂塵,“你會嗎?”
弟子應(yīng)聲說:“不會!”
云門禪師又哈哈大笑道:“咦!你不是啞巴嘛!”
其實,就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聾子、瞎子、啞巴,只要有心,禪在心里,禪不是用眼、口、耳來學(xué)的。
但是,也有參禪的人病在心;心里有了分別、計較,就是玻真實的禪,所謂“窮尋究妙,超離于一切境界”,這才是禪。所以,禪非坐臥、非言說、非文字;禪,窮諸內(nèi)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個時候,再也沒甚么可以滯目成病的了。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