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為道,名卅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凈,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住壽命,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愛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
這是第一章,講出家修道,目的在了生死,最高可證得阿羅漢,最低也可希望證得初果須陀洹。但如何才能證得四果位呢?首先須斷除愛欲,如能斷除愛欲,即可從初果、二果、三果,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沙門」,在印度是出家人的意思,中文也譯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意思,辭親出家,乃為精勤修持戒、定、慧三種出離生死的法門,藉以息滅生死根本及貪、瞋、癡三毒,這就是辭親出家作為沙門的目的。
「四真道」即四圣諦——苦、集、滅、道。
「苦」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是一切苦的總稱。
「集」意為蒐集、累積種種業(yè)力,造成下一生再受報的原因;是受苦的同時,又造生死的業(yè)因,也就是在生死中接受八苦的同時,又再造殺、盜、淫、妄等的惡業(yè)。只要造了業(yè),不論善惡,都得接受第二次生命,這叫「集」。
「滅」是滅八苦、五苦,滅集,希望不要再造業(yè)。用道諦來滅苦的果——「苦」、滅苦的因——「集」。
「道」主要是修戒、定、慧三學。戒、定、慧分開來解釋,又叫八正道。八正道的內容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行進志清凈」即「四正勤」,即所謂的四種精進:已作之惡令止,未作之惡不再作,未行之善令行,已行之善令增長。
「阿羅漢」乃梵文音譯,中文一般義譯為「應供」!笐褂腥N意思:1.應斷煩惱,2.應了生死,3.應受人天供養(yǎng);實際上,「應供」只要有一個「應」字就可以了,譯為應供,反而不能涵蓋阿羅漢全部的意思。阿羅漢斷一切煩惱,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證後的功德應接受所有人天供養(yǎng),故稱阿羅漢。在小乘中,證到阿羅漢便是最高的果位;但大乘佛法認為,阿羅漢不是最高的果位,成佛才是。不過佛有十種尊稱,其一便是阿羅漢,只是我們一般很少稱佛為阿羅漢,可是佛有阿羅漢的功德。所以在大乘中,佛可以是阿羅漢,而小乘的阿羅漢只是阿羅漢;一般而言,若只稱阿羅漢者應指小乘。
「能飛行變化」是指阿羅漢多半有神通,但不一定全部有神通,證阿羅漢要擁有神通是非常容易,但是仍有些阿羅漢并沒有神通。
「住壽命」是說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有幾位阿羅漢發(fā)愿長久住世,永遠護持修行佛法的眾生,如賓頭盧尊者和摩訶迦葉尊者。也就是說阿羅漢可以自己決定留壽住世幫助眾生,也可以隨時說走就走。因此有些高僧大德,有的坐亡,有的立化,有的翻跟斗而涅槃,生死對他們來說好自在。
「動天地」有兩種涵義,第一種是羅漢以神力使天地震動,第二種是羅漢這樣的功德力量,能驚天地,泣鬼神。
「阿那含」意為「不還」,是說證得三果之後,不再回欲界、不到人間、不入生死輪回,但還在三界之中。
「壽終魂靈上十九天」意思是說三果圣人肉體死亡後,魂靈會上十九天。
當《四十二章經》翻譯成中文時,唯識論典尚未傳入中國,所以當時沒有第七意識及第八阿賴耶識的觀念,只好翻成魂靈。其實這里所說的魂靈指的就是第八識——死後的精神體,F(xiàn)在經典已經很少用這個詞,只有古經譯本中才可見,由此足以證明,《四十二章經》很早就傳入中國,翻譯成中文。
佛教有三界共二十八天,包括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個禪定天中,其中最上五層的是五凈居天。五凈居天分別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也就是阿迦膩吒),是證三果圣人所住的。「上十九天」是在欲界六天及色界第十三天以上,即是凈居天。但是既然是三果圣人所住,應不在色界,與外道及世間禪定天不同才對,所以此處的凈居天,應如同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分有內院和外院。兜率外院是享受天福的天人所;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的凈土以及道安、太虛大師和近代的慈航法師等,發(fā)愿往生彌勒凈土的大善知識所住。第四禪天也有內外、凡圣之別,外院是一般修禪定的凡夫所住;內院是凈土,是證第三果圣人所住。一旦證阿羅漢,就可永離三界了。
「二果斯陀含」,意思為「一來」。修成斯陀含果的人,再到人間生死一次,再修行一生,即可證阿羅漢。
「初果須陀洹」,又叫「預流」。預是預備,是進入圣人之流的預備階段,也可說是預科生,等於是圣人先修班。須陀洹要來回人間七次,爾後可得阿羅漢果。
此章後段特別強調,要證阿羅漢,須斷愛欲,就好像人斷四肢。阿羅漢離愛欲,愛欲不起作用,故真正離欲的阿羅漢,不會再受生死流轉之苦。因為,愛欲乃生死根本,離了愛欲即斷了生死流轉之因。
愛有好的愛,如慈悲;欲也有好欲,如發(fā)愿,因此經典中有說欲、勝解、念、定、慧,合稱五力,是產生修道驅策力的根本。斷欲之前的愛叫愛,斷欲之後的愛叫慈悲。此處的愛欲主要是指五欲,其中男女欲是五欲之中最嚴重的,不斷男女欲,不能證四果阿羅漢;此外,不現(xiàn)出家相,只能證三果阿那含,現(xiàn)了出家相才能證得四果。但也不能因此就說現(xiàn)出家相者人人皆證四果,但欲證四果必得要現(xiàn)出家相。
- 上一篇:四十二章經講記 前言
- 下一篇: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二章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