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卷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一
乙四.數取趣處
問:于如前所舉所開示出離地中,有幾品類補特伽羅,能證出離?云何建立補特伽羅?云何所緣?云何教授?云何學?云何隨順學法?云何瑜伽壞?云何瑜伽?云何作意?云何瑜伽師所作幾種瑜伽師?云何瑜伽修?云何修果?幾種補特伽羅異門?幾種補特伽羅?幾種建立補特伽羅因緣?有幾種魔?幾種魔事?云何發(fā)趣空無有果?嗢柁南曰:
諸補特伽羅,建立所緣教,學隨順學法,壞瑜伽作意。
瑜伽師作修,果門數取趣,因魔事無果,是皆當廣說。
丙一.補特伽羅品類差別
丁一.標列二十八種品類
補特伽羅品類差別有二十八種。云何二十八種?謂:鈍根者。利根者。貪增上者。瞋增上者。癡增上者。慢增上者。尋思者。得平等者。薄塵性者。行向者。住果者。隨信行者。隨法行者。信勝解者。見至者。身證者。極七返有者。家家者。一間者。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者。時解脫者。不動法者。慧解脫者。俱分解脫者。
丁二.標釋二十八種品類
云何鈍根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成就鈍根,于所知事遲鈍運轉微劣運轉。如前已說。此復二種。應知其相:一者本來鈍根種姓。二者未善修習諸根。云何利根補特[424b]伽羅?謂:有補特伽羅成就利根,于所知事不遲鈍運轉不微劣運轉。如前已說。此亦二種。應知其相:一者本來利根種姓。二者已善修習諸根。云何貪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貪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愛事,有猛利貪有長時貪。是名貪增上補特伽羅。云何瞋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瞋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瞋事,有猛利瞋有長時瞋。是名瞋增上補特伽羅。云何癡增上補特伽羅?謂:先余生中于癡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愚事,有猛利癡有長時癡。是名癡增上補特伽羅。云何慢增上補特伽羅?謂:先余生中于慢煩惱,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慢事,有猛利慢有長時慢。是名慢增上補特伽羅。云何尋思增上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其尋思,已修已習已多修習。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尋思事,有猛利尋思有長時尋思。是名尋思增上補特伽羅。云何得平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雖于貪瞋癡慢尋思,不修不習不多修習。而于彼法未見過患,未能厭壞,未善推求。由是因緣,于所愛所憎所愚所慢所尋思事,無猛利貪無長時貪。然如彼事貪得現行。如貪瞋癡慢尋思亦爾。是名得平等補特伽羅。云何薄塵性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先余生中于貪煩惱,不修不習不多修習。[424c]已能于彼多見過患,已能厭壞,已善推求。由是因緣,今此生中于所愛事,會遇現前眾多美妙上品境中貪全不起。如貪瞋癡慢尋思應知亦爾。是名薄塵性補特伽羅。云何行向補特伽羅?謂:行四向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漢果向。是名行向補特伽羅。云何住果補特伽羅?謂:住四果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是名住果補特伽羅。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從他求請教授教誡。由此力故修證果行,非如所聞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觀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勢力隨法修行,唯由隨他補特伽羅信而修行。是名隨信行補特伽羅。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如其所聞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觀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勢力隨法修行,不從他求教授教誡修證果行。是名隨法行補特伽羅。云何信勝解補特伽羅?謂:即隨信勝解補特伽羅,因他教授教誡于沙門果得處證時。名信勝解補特伽羅。云何見至補特伽羅?謂:即隨法行補特伽羅,于沙門果得處證時。說名見至補特伽羅。云何身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于八解脫順逆入出,身作證多安住,而未能得諸漏永盡。是名身證補特伽羅。云何名為極七返有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永斷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結故,得預流果成無墮法定趣菩提。極七返有天人[425a]往來,極至七返證苦邊際。如是名為極七返有補特伽羅。云何家家補特伽羅?謂:有二種家家:一天家家。二人家家。天家家者,謂于天上從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人家家者,謂于人間從家至家,若往若來證苦邊際。當知此二俱是預流補特伽羅。云何一間補特伽羅?謂:即一來補特伽羅,行不還果向已,能斷欲界煩惱上品中品,唯除下品,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于彼處得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是名一間補特伽羅。云何中般涅槃補特伽羅?謂:有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一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便般涅槃。如小札火微星才舉即便謝滅。二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少時經停,未趣生有便般涅槃。如鐵摶鋌炎熾赫然錘鍛星流未下便滅。三有一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從此沒已中有續(xù)生,中有生已往趣生有,未得生有便般涅槃。如彼熱鐵椎鍛星流下未至地即便謝滅。如是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傉f為一中般涅槃補特伽羅。云何生般涅槃補特伽羅?謂:才生彼已便般涅槃。是名生般涅槃補特伽羅。云何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生彼已不起加行不作功用,不由勞倦,道現在前而般涅槃。是名無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云何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謂:彼生已發(fā)起加行作大功用。由極勞倦,道現在前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云[425b]何上流補特伽羅?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此上生初靜慮已,住于彼處不般涅槃。從彼沒已展轉上生諸所生處。乃至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名上流補特伽羅。云何時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鈍根種姓于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或思自害,或守解脫,勵力勤修不放逸行,謂防退失增上力故,或為安住自分善品,或經彼彼日夜剎那瞚息須臾勵力勝進,乃至未證極猛利。是名時解脫補
特伽羅。云何不動法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與上相違。當知是名不動法補特伽羅。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于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于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丙二.補特伽羅建立
丁一.標列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謂:由十一差別道理。應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十一差別道理?一根差別故。二眾差別故。三行差別故。四愿差別故。五行跡差別故。六道果差別故。七加行差別故。八定差別故。九生差別故。十退不退差別故。十一障差別故。
丁二.隨解(十一差別)
云何由根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根差別故。建立二種補特伽羅:一者鈍根。二者利根。云何由眾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眾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謂:比丘比丘尼式叉魔那,勞策男勞策女,[425c]近事男近事女。
云何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行差別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謂:若貪增上補特伽羅名貪行者。若瞋增上補特伽羅名瞋行者。若癡增上補特伽羅名癡行者。若慢增上補特伽羅名慢行者。若尋思行增上補特伽羅名尋思行者。若得平等補特伽羅名等分行者。若薄塵性補特伽羅名薄塵行者。
問:貪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貪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愛事中,上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貪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貪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xù)長期隨縛,由貪纏故,為可愛法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愛法,諸根悅懌諸根不強諸根不澀,諸根不粗,為性不好,已惡身語損惱于他,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事業(yè)堅牢,事業(yè)久固,禁戒堅牢,禁戒久固,能忍能受,于資生具,為性耽染深生愛重,多喜多悅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如是等類應知。是名貪行者相。
問:瞋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瞋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憎事中,上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瞋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瞋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xù)長期隨縛,由此瞋纏為可憎法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憎法,諸根枯槁諸根剛強諸根疏澀,諸根粗燥,為性好樂,以惡身語損惱于他,易令遠離易令厭患,兇暴強口形相棱層無多勝解,事業(yè)不堅,事業(yè)不固,禁戒不堅,禁戒不固,不忍不受,多憂多惱,性好違背所取不順,性多愁戚性好粗言,多懷[426a]嫌恨意樂慘烈,悖惡尤蛆好相拒對,得少語言多恚多憤,憔悴而住喜生忿怒,眉面顰蹙,恒不舒顏邪精下視于他榮利多憎多嫉。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瞋行者相。
問:癡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癡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愚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癡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癡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xù)長期隨縛,由此癡纏為可癡法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癡法,諸根闇鈍,諸根愚昧,諸根羸劣。身業(yè)慢緩,語業(yè)慢緩。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懶墮懈怠起不圓滿,詞辯薄弱,性不聰敏,念多忘失。不正知住,所取左僻。難使遠離,難使厭患。下劣勝解,頑騃喑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領解善說惡說法義。緣所牽纏他所引奪他所策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癡行者相。
問:慢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慢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慢事中,尚能生起最極厚重上品慢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又此慢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xù)長期隨縛,由此慢纏為可慢法所制伏,不能制伏彼可慢法,諸根掉動諸根高舉。諸根散亂勤樂嚴身。言語高大不樂謙下,于其父母眷屬師長,不能時時如法承事,多懷憍傲不能以身禮敬問訊,合掌迎逆修和敬業(yè),自高自舉陵蔑他人樂著利養(yǎng)樂著恭敬,樂著世間稱譽聲頌,所為輕舉喜作嘲調,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廣大勝解微劣慈悲,計我有情命者養(yǎng)者補特伽羅生者等見,多分上品多怨[426b]多恨。如是等類應知。是名慢行者相。
問:尋思行補特伽羅應知何相?答:尋思行補特伽羅,于諸微劣所尋思事,尚能發(fā)起最極厚重上品尋思纏。何況中品上品境界。此尋思纏住在身中,經久相續(xù)長期隨縛,由此纏故為可尋思法之所制伏,不能制伏可尋思法,諸根不住諸根飄舉。諸根掉動諸根散亂,身業(yè)誤失。語業(yè)誤失。難使遠離難使厭患,喜為戲論樂著戲論,多惑多疑多懷樂欲,禁戒不堅禁戒不定,事業(yè)不堅,事業(yè)不定,多懷恐慮念多忘失,不樂遠離多樂散動,于諸世間種種妙事,貪欲隨流翹勤無墮起發(fā)圓滿。如是等類應知是名尋思行者相。如是名為由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愿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或有補特伽羅,于聲聞乘已發(fā)正愿,于獨覺乘已發(fā)正愿,于其大乘已發(fā)正愿。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于聲聞乘已發(fā)正愿,彼或聲聞種姓,或獨覺種姓,或大乘種姓,若補特伽羅,于其大乘已發(fā)正愿,彼或大乘種姓,或獨覺種姓,或聲聞種姓,若聲聞種姓補特伽羅,于獨覺菩提,或于無上正等菩提已發(fā)正愿,彼是聲聞種姓故,后時決定還舍彼愿,必唯安住聲聞乘愿,獨覺乘種姓,大乘種姓補特伽羅應知亦爾。此中所有補特伽羅愿可移轉愿可舍離,決定不可移轉種姓舍離種姓。今此義中當知唯[426c]說聲聞乘愿,聲聞種姓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愿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如所舉如所開示補特伽羅,依四行跡而得出離,何等為四?謂或有行跡是苦遲通。或有行跡是苦速通。或有行跡是樂遲通。或有行跡是樂速通。當知此中若鈍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未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苦速通。若鈍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遲通。若利根性補特伽羅,已得根本靜慮。所有行跡名樂速通。如是名為由行跡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行四向及住四果。行四向者:一預流果向補特伽羅。二一來果向補特伽羅。三不還果向補特伽羅。四阿羅漢果向補特伽羅。住四果者:一預流果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若于向道轉彼名行向者,由向道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若得沙門果彼名住果者,由道果故建立四種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道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云何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及隨法行補特伽羅。若隨補特伽羅信勤修正行。名隨信行補特伽羅。若于諸法不待他緣,隨毗奈耶勤修正行。名隨法行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加行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身證補特伽羅。于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而未獲得諸漏[427a]永盡。當知如是補特伽羅于有色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解脫,已能順逆入出自在。如是名為由定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極七返有。家家。一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及以上流補特伽羅。如是名為由生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由退故建立時解脫阿羅漢,彼于現法樂住容有退失。由不退故建立不動法阿羅漢,彼于現法樂住定無退失。如是名為由退不退差別建立補特伽羅。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由此所舉及所開示差別道理。如其次第應知建立補特伽羅。
丙三.所緣
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凈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凈惑所緣境事。
丁一.遍滿所緣境事(有三)
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戊一.辨相
己一.有分別影像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毗缽舍[427b]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凈,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粗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于彼法而起勝解。即于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于爾時,于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余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于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己二.無分別影像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于所緣影像,已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于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于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己三.事邊際性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為盡所有性?謂:[427c]色蘊外更無余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余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圣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傉f為一事邊際性。
己四.所作成辦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于奢摩他,毗缽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瘖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故便得轉依,一切粗重悉皆息滅得轉依故超過影像。即于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于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于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于彼定所行境界。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如是四種所緣境事。遍行一切,隨入一切所緣境中,去來今世正等覺者,共所宣說。是故說名遍滿所緣。又此所緣遍毗缽舍那品,遍奢摩他品,遍一切事,遍真實事,遍因果相屬事,故名遍滿。謂若說有分別影像,即是此中毗缽舍那品,若說無分別影像,即是此中奢摩他品,若說事邊際性,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實事。若說所作成辦,即是此中因果相屬事。
戊二.引教
己一.契經
如佛世尊曾為長老頡隸伐多說如是義。曾聞長老頡隸伐多問是尊言:大德,諸有比丘[428a]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所緣安住其心。為何于緣安住其心?云何于緣安住其心?齊何名為心善安?
佛告長老頡隸伐多:善哉善哉!如今善能問如是義。如今諦聽極善思惟。吾當為汝宣說開示,頡隸伐多!諸有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所緣安住其心;驑穬粜校驑飞魄,或樂令心解脫諸漏,于相稱緣安住其心。于相似緣安住其心。于緣無倒安住其心。能于其中不舍靜慮。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稱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于不凈緣安住其心。如是名為于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于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于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于安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于相稱緣安住其心。頡隸伐多!又彼比丘若愚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養(yǎng)育者補特伽羅事,應于蘊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因,應于界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緣,應于處善巧安住其心。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于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若樂離欲界欲,應于諸欲粗性諸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離色界欲,應于諸色粗性無色靜性安住其心。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于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其心。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稱緣安住其心。頡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428b]相似緣安住其心?謂:彼比丘于彼所知事,為欲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故。于先所見所聞所覺所知事,由見聞覺知增上力故,已三摩呬多地作義思為分別,而起勝解。彼雖于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現前觀察,然與本事相似而生,于彼所緣有彼相似,唯智唯見唯正憶念。又彼比丘于時時間令心寂靜,于時時間依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勤修觀行。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相似緣安住其心。頡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謂:若彼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所緣安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頡隸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其中不舍靜慮?謂若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如是于緣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于時時間修習止相舉相舍相。由修由習由多修習為因緣故,一切粗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凈,于所知事由現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凈。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凈。離無名故,隨得觸證智遍清凈。是名比丘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其中不舍靜慮。頡隸伐多!為此比丘于所緣境安住其心。如是于緣安住其心。如是于緣安住其心已名善安住。
己二.重頌
世尊此中重說頌曰:
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428c]常于影靜慮,得證遍清凈。
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由此宣說修觀行者于止舉舍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若復說言一切實義者,由此宣說事邊際性。若復說言常于影靜慮者,由此宣說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若復說言得證遍清凈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此中世尊復說頌曰:
于心相遍知,能受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喜樂離染。
此中說言于心相遍知者,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以心相名說。事邊際性以遍知名說。若復說言能受遠離味者,由此宣說于其所緣正修行者樂斷樂修。若復說言靜慮常委念者,由此宣說于奢摩他,毗缽舍那,常勤修習委練修習。若復說言受喜樂離染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當知如是遍滿所緣,隨順凈教契合正理。如是名為遍滿所緣。
丁二.凈行所緣境事(五門)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
戊一.不凈所緣
云何不凈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凈。一朽穢不凈。二苦惱不凈。三下劣不凈。四觀待不凈。五煩惱不凈。六速壞不凈。
己一.別辨相
云何名為朽穢不凈?謂:此不凈略依二種:一者依內。二依外。云何依內朽穢不凈?謂:內身中發(fā)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肺肝,大腸小腸,生臟熟臟,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肌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朽穢不凈。云何依外朽穢不凈?謂:或青瘀或復膿爛,或復變壞或復膨脹,或復食[429a]啖或復變赤,或復散壞或骨,或鎖或復骨鎖,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作涂或膿所作涂,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凈。如是依內朽穢不凈。及依外朽穢不凈。總說為一切穢不凈。
云何名為苦惱不凈?謂: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如是名為苦惱不凈。云何名為下劣不凈?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劣余界可得。如是名為下劣不凈。云何名為觀待不凈?謂:如有一劣清凈事,觀待其余勝清凈事便似不凈。如待無色勝清凈事,色界諸法便似不凈,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凈。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凈。
云何名為煩惱不凈?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縛隨眠隨煩腦纏。一切名為煩惱不凈。云何名為速壞不凈?謂:五取蘊無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如是名為速壞不凈。
己二.總料簡
如是不凈是能清凈貪行所緣。貪有五種:一于內身欲欲欲貪。二于外身欲淫欲淫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建立六種不凈所緣。
謂由依內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內身欲欲欲貪心得清凈。由依外朽穢不凈所緣故,令于外身欲欲欲貪心得清凈。淫相應貪復有四種:一顯色貪。二行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由依四外不凈所緣,于此四種相應淫貪心得清凈。若于青瘀,或于膿爛,或于變[429b]壞或于膨脹,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青凈。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青凈。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于妙觸貪令心青凈。若于散壞作意思惟,于承事貪令心青凈。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令心青凈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凈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烏鵲餓狗,鴙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啖,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啖,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尸死,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云或骨或鎖或復骨鎖,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臗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膊骨異處,肋骨異處,頷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或經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凈所緣,令于四種淫相應貪心得清凈。由苦惱不凈所緣,下劣不凈所緣故,令于境相應,若欲若貪心得清凈。由觀待不凈所緣故,令于色相應,若欲若貪心得清凈。由煩惱不凈所緣,及速壞不凈所緣故,令于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凈。是名貪行凈行所緣。
如是[429c]且約能境貪行?傉f一切通治所攝不凈所緣,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凈,所余不凈亦是其余凈行所緣。
戊二.慈愍所緣
云何慈愍所緣?謂:或于親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樂,能引上中下品快樂定地勝解,當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于中品,是為所緣。利益意樂,能引上中下品快樂定地勝解,是為能緣。所緣能緣總略為一。說名慈愍所緣。
若經說言:慈俱心者,此即顯示于親怨中三品所緣利益意樂。若復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由無怨故名為增上利益意樂。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謂無敵對故無損惱故。不欲相違諍義是無敵對。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若復說言廣大無量。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欲界快樂名廣。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第三靜慮地快樂名無量。若復說言勝解遍滿具足住者,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又此勝解,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作意勝解俱行。
若于無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當知是慈。若于有苦或于有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知是悲是喜。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有情是喜所緣。是名慈愍所緣。若有瞋行補特伽羅,于諸有情修習慈愍令瞋微薄名于瞋恚心得清凈。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卷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卷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