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三卷
《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三卷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丁十一.靜慮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鞋,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名略說靜慮。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九者清凈靜慮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那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吞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遍處無礙解無諍愿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菩薩饒益有情靜慮。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yè)。與作助伴于有苦者能為除苦。于諸有情能如理說。于有恩者知恩失惠現前酬報。于諸怖畏能為救護。于喪失處能解愁憂。于有匱乏施與資財。于諸大眾善能匡御。于諸有情善隨心轉。于實有德贊美令喜。于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三種。若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引發(fā)諸靜慮住。隨自欲樂舍彼最勝諸靜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為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能發(fā)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槌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舍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未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舍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種靜慮。謂此靜慮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無記變化靜慮。三者奢摩他口靜慮。四者毗◆舍那品靜慮。五者于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目者舉相緣靜慮。五者舍相緣靜慮。六者現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如是十三種為名菩薩一切種靜慮
云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一者于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種災患。能息能成咒術所依靜慮。二者于界互違所生眾病。能除靜慮。三者于諸饑饉大災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于其種種入非入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慮。五者于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靜慮。六者于乏財依所化有情。能施種種財位靜慮。七者于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靜慮。八者于諸有情隨所生起所應作事。能正造作靜慮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九種。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有情靜慮。四者于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者于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于失念者能施正念靜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贊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于諸世間工巧業(yè)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種種書臬測度數印床座傘履。如是等類種種差別資生眾具。能隨造作靜慮。九者于生惡靜所化有情。為欲暫時息彼眾苦。放大光明照觸靜慮
云何菩薩清凈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者由世間凈離諸愛未清凈靜慮。二者由出世凈無有染污清凈靜慮。三者由加行凈清凈靜慮。四者由得根本凈清凈靜慮。五者由根本勝進凈清凈靜慮。六者由入住出自在凈清凈靜慮。七者舍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凈清凈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凈清凈靜慮。九者離一切見趣凈清凈靜慮。十者一切煩惱所知障凈清凈靜慮
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于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慧品第十四
丁十二.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是名略說慧。
謂九種相慧。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難行慧。四者一切門慧。五者善士慧。六者一切種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樂慧。九者清凈慧
云何菩薩自性慧。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簡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yī)方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yè)明處。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慧。當知此慧略有二種。一者世間慧。二者出世間慧。此二略說復有三種。一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二能于如所說五明處及三聚中決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慧。若諸菩薩于離言說法無我性;蛴真諦將欲覺悟;蛴谡嬷B正覺寤時。或于真諦覺寤已后所有妙慧最勝寂靜明了現前無有分別離諸戲論。于一切法悟平等性。入大總相究達一切所知邊際。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順入中道。是名菩薩能于所知真實隨覺通達慧。若諸菩薩于五明處決定善巧。廣說女前力種性品應知其相。及于三聚中決定善巧。謂于能引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法聚。能引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皆如實失。于是八處所有妙慧善巧攝受。能速圓滿廣大無上妙智資糧。槌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塾惺环N如前應知。即于彼位所有妙慧。當失是名饒益有情慧
云何菩薩難行慧。當失此慧略有三種。半諸菩薩能知甚深法無我智。是名第一難行慧。若諸菩薩能了有情調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難行慧。若諸菩薩了知一切所知境界無障礙智。是刀第三最難行慧
云何菩薩一切門慧。當知此慧略有四種。謂于聲聞藏及菩薩藏所有勝妙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于能思擇菩薩所應作應隨轉中。及菩薩所不應作應止息中。思擇力所攝慧。及修習力所攝三摩哂多地無量慧
云何菩薩善士慧。當知此慧略有五種。一聽聞正法所集成慧。二內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目于諸法法住法安立無顛倒言善決定慧。五舍煩惱慧。復有異門一微細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備慧。悟入所知盡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資糧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于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所聞法義具受持故。五具證慧。從凈意樂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攝受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慧。當知此慧六種七種?偸N。六種慧者。謂于諸諦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于究竟位盡智無生智。是名六慧。七種慧者。謂法智。類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智
云何菩薩遂求慧。當知此慧畋有八種。一依法異門智。所謂菩薩法無礙慧。二依法相智。所謂菩薩義無礙慧。三依法釋詞智。所謂菩薩義無礙慧。三依法釋詞智。所謂蒿薩釋詞無礙慧。四依法品類句差別智。所謂菩薩辯才無礙慧。五菩薩一切擢伏他論慧。六菩薩一切成立自論慧。七菩薩一切正訓營為家屬家產慧。八菩薩一切善解種種王正世務慧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慧。當失此慧畋有九種。謂諸菩薩于內明處。能善明凈善安住慧。于醫(y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世工業(yè)明處。能明凈非安住慧。一切菩薩即用如是于五明處善明凈慧以為依止。于他愚癡放逸性弱勤修正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現教導贊勵慶慰慧
云何菩薩清凈慧。當知此慧略有十種。于真實義有二種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實義故。于流轉義有二種慧。謂取正因果故。于執(zhí)受義有二種慧。謂顛倒不顛倒如實了知故。于方便義有二種慧。謂一切所應作。所不應作。如實了知故。于究竟義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清凈如實了知清凈故。如是菩薩五義十種差別凈慧。當知是名最勝凈慧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言處處散說。今于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知。謂佛所說素怛纜言所有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驑嘶蜥尡私杂诖恕;蜃孕允⿵V說乃至或清凈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皆當了知。如是所余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亦當了知。又諸如來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難行苦行。當失一切與施相應依止于施。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失亦爾;蛭ㄒ朗⿵V說乃至或唯依慧;螂s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螂s依一切。六波羅蜜多皆應了知。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為涌施大寶泉池。又即口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余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攝事品第十五
丁十三.攝事品第十五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名略說攝事。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凈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凈攝事。
戊一.愛語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云何菩薩一切愛語。謂此愛語略有三種。一者菩薩設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fā)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騿栔T界調適;騿枙円光鶚;蛎斑M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順睹入性。二者菩薩設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覺悟以申慶悅。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復慶悅。三者菩薩設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F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知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
云何菩薩難行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三種。若諸菩薩于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凈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若諸菩薩于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若諸菩薩于其諂詐欺誑親教軌范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二遠離諸蓋心調善者。為說增進四圣諦等相應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于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義決擇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五種。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若所說法于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還凈。是故此法名有出離。半所說法四依所依。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云何菩薩一切重愛語。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于應聽法開聽愛語。二于應制法遮制愛語。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詞愛語。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言七種者。一慰喻愛語。二慶悅愛語。三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悕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悕欲中廣恣愛語。四安慰種種驚怖愛語。五如理宣說所攝愛語。六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正見聞疑舉呵愛語。七請他有力饒益愛語。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依四凈語起八圣語。是名芝薩遂求愛語。四凈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鹿惡。綺語。八圣語者。謂見言見。聞言聞。覺言覺。知言知。不見言不見。不聞言不聞鎮(zhèn)方不覺言不覺。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當知此語略有九種。一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二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三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四說正法斷凈難眾苦愛語。五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六說正法贊美凈戒圓滿愛語。七說正法贊美正見圓滿愛語。八說正法贊美軌則圓滿愛語。九說正法贊美正命圓滿愛語。
云何菩薩清凈愛語。當知此語有二十重。謂二十相宣說正法。應知如前力種性品
戊二.利行
云何菩薩利行。謂此利行。廣如愛語應知其相。于利行言余差別義。我今當說。謂諸菩薩由一切品差別愛語。隨說彼彼趣義利行。饒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于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言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二種。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利行。即此利行復由三門。一于現法利勸導利行。二于后法利勸導利行。三于現法后法利勸導利行。于現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以法。業(yè)德招集。守護增長財位。當知是名于現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從他獲得廣大名稱及現法樂。由資具樂攝受安住。于后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棄舍財位。清凈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當知是名于后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決定獲得后法安樂。不必獲得現法安樂。于現法后法利勸導利行者。謂正勸導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漸次修行趣向離欲。當知是名于現法后法利勸導利行。由此能令于現法中得身輕安。得心輕安。安樂而住。于后法中或生凈天;驘o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云何菩薩難行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三種。若諸菩薩于先未行勝善根因。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難行利行。何以友。彼諸有情難勸導故。若諸菩薩于有善因現前執(zhí)著廣大財位眾具圓滿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難行利行。何以故。彼于廣大極放逸跡極放逸處。耽著轉友。若諸菩薩于諸外道著本異道邪見邪行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三難行利行。何以故。彼于自宗愚癡執(zhí)故。于正法律憎背執(zhí)故
云何菩薩一切門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四種。謂諸菩薩不信有情于信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犯戒有情。于戒圓滿殷勤歡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于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惡慧有情。于慧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慳吝有情。于舍圓滿殷勤勸導乃至建立。
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諸菩薩于真實義勸導有情。于應時宜勸導有情。于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于諸有情柔軟勸導。于諸有情慈心勸導
云何菩薩一切種利行。當知此行六種七種?偸N。云何六種。謂諸菩薩若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若諸有情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若諸有情憎背圣教除其恚惱。若諸有情處中住者令入圣教。若諸有情已入圣教。正于三乘令其成熟。若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于善資糧守護長養(yǎng)。所謂或依下乘出離;驈鸵烙诖蟪顺鲭x。如令所化于善資糧守護長養(yǎng)。如是或于遠離。或于心一境性;蛴谇鍍糁T障;蛴谛蘖曌饕。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性。即于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情。即于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
云何菩薩遂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見諸有情。于應慚處為無慚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如無慚纏如是。見有于應愧處為無纏之所纏繞。若惛沈纏若睡眠纏。若掉舉纏若惡作纏嫉纏堅纏之所纏繞。方便開解令離彼纏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于他有情。依凈身業(yè)。勸令遠離一切殺生。勸令遠離諸不與取。勸令遠離諸欲邪行。勸令遠離一切窣羅若迷隸耶及以末陀放逸處酒。依凈語業(yè)。勸令遠離一切妄語。勸令遠離諸離間語。勸令遠離諸七鹿惡語。勸令遠離一切綺語。依凈意業(yè)。勸令遠離一切貪欲瞋恚邪見。
云何菩薩清凈利行。當知此行略有十種。謂諸菩薩于諸有情。依外清凈有五利行。依內清凈有五利行。云何菩薩于諸有情依外清凈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謂諸菩薩于諸有情雜惡行者。先惡行者。有罪行者。雜染行者。于諸善中能正安處。是名菩薩于諸有情無罪利行。又諸菩薩于諸有情。不于非解脫非解脫非定清凈處求為真解脫求為定清凈者即于其中能正勸導。是名菩薩于諸有情不轉利行。又諸菩薩于諸有情先審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鹿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令其漸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薩于諸有情漸次利行。又諸菩薩于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有情。隨力隨能行義利行求利樂者。即于其中隨類勸導。是名菩薩于諸有情遍行利行。又諸菩薩于諸有情。若于自義諸善法品。隨下中上功能差別?蓜駥д。及由方便功能差別?蓜駥д。隨其所應。于彼如彼方便勸導。是名菩薩于諸有情如應利行。是名菩薩于諸有情。依外清凈五種利行。云何菩薩于諸有情。依內清凈五種利行。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于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仆。亦如孝子旃荼羅子。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zhí)。于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于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于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是名菩薩于諸有情依內清凈五種利行。如是依于內外清凈各五利行?傆惺N。是名菩薩清凈利行
戊三.同事
云何菩薩同事。謂諸菩薩若于是義于是善根勸他受學。即于此義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現受學。如是菩薩與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薩所修同事。便于自己受學善根。堅固決定無有退轉。何以友。彼此是思。菩薩勸我所受學者。定能為我利益安樂。由此菩薩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現行故。無有知無利益安樂自現行者。非諸菩薩女是同事勸導有情。他得詰言汝自于善不能受學。云何以善殷勤勸導數數教授教誡于他。汝應從他殷勤咨受教授教誡。
有諸菩薩是他同事。而不自顯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而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是他同事。亦自顯現與他同事。有諸菩薩非他同事。亦不自顯與他同事。第一句者。謂有菩薩與諸商薩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于菩薩道自謂為師功德威力與等。菩薩隱自善故而不顯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于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于旃茶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故思于彼旃茶羅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搖動。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第四馬者。謂諸菩薩自行放逸棄舍他事
戊四.總辨
如是已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羅蜜多。能自成熟一切有情。當知略說菩薩一切善法作業(yè)。
己一.三種因緣
又如前說。多種施戒廣說乃至最后同事。如是眾多助商提分無量善法。由三因緣應知現行。由二因緣應知最勝。由三因緣應知清凈。謂由身語意三因緣故。應知現行。彼諸善法由廣大故無雜染故。應知最勝。亦名無上亦名不共。當知此中由有情無別故。事無別友時無別友。名為廣大。有情無別者。謂諸菩薩普于一切有情處所。普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專為己。事無別者。謂諸菩薩普于一切及一切種施等善根。精勤受學。時無別者。謂諸菩薩恒常無間不離加行不舍善軛。若晝若夜現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無替。當知此中由四種相成無雜染。謂諸菩薩懷歡喜心修諸善法。由是因緣無苦無憂無諸變悔。又諸菩薩不損惱他不著見趣不雜惡行。修行施等無量善根。又諸菩薩殷重遍體。于其施等無量善法。唯見功德唯見真實唯見寂靜。極善決定不從他緣非余引奪而正受學。又諸菩薩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異熟果;蜣D輪王或天帝釋或魔或梵。亦不于他悕求返報。無所依止。不依一切利養(yǎng)恭敬世俗名譽。乃至不依養(yǎng)活身命。由如是相凈歡喜俱無不平等。殷重無依修行施等。廣說乃至同事。為后無量善法。名無雜染。由熾然故無動轉故無動轉故善清凈故。應知清凈。若諸菩薩已入清凈意樂地者。一切善根熾然無動。言熾然者。謂此菩薩意樂凈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擇熾盛現前。言無動者。謂此菩薩意樂凈故。隨所獲得隨所積集。所有善法皆無退轉。于當來世能無退減。如是菩薩隨所經歷彼彼日夜。隨所過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無減。若諸菩薩住到究竟地;蛳祵僖簧詈笥姓摺K猩品。名善清凈。此上更無菩薩地攝勝凈法故。如是施等同事。為后無量善法。三因緣故應知現行。二因緣故應知最勝。三因緣故應知清凈
己二.六度四攝之后八門之中得果義別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廣說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無上正等菩提金剛堅固身正法久住果。此言所有難行施難行戒。廣說乃至難行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成就無等希奇法果。此言所有一切門施一切門戒。廣說乃至一切門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如來一切最勝有情天人所供養(yǎng)果。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廣說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如來于諸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以非想非非想處。于此一切有情類言最尊勝果。此中所有一切種施一切種戒。廣說乃至一切種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如來無量殊勝福德所攝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身果。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廣說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惱觸不傾動果。此中所有此世他世樂施此世他世樂戒。廣說乃至此世他世樂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如來最勝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樂果。此中所有清凈戒。廣說乃至清凈同事。若多修習若善清凈若具圓滿。能感如來四一切種清凈果。謂所依凈所緣凈心凈智凈。亦感如來三不護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極清凈果。如是芝薩施等善法。能感無上到究竟果。當知亦感生死流轉順菩薩行所余無量無邊可愛無罪勝果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第四十二卷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四卷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