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絕群離俗、勿自怠廢、當凈其心、當發(fā)道意

  《西方確指》絕群離俗、勿自怠廢、當凈其心、當發(fā)道意

  好,請看下面。示常攝曰:“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边@就告訴他“絕群離俗”。一個修道人一定要念念回光返照,回歸自性本源。“有口若啞”,雖然有口,但要慎言,好像啞巴一樣,不要隨便說話。我們一天到晚嘴巴掉三寸不亂之舌,“啪啦、啪啦”說了多少話,你想想一天造了多少口業(yè)。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言不及義,東家長西家短,真的是:我們這個口業(yè)是最容易造的。所以一個修道人不輕易說話,有口好像啞巴似的。有耳朵若聾,不要隨便聽人家的話。有些人就喜歡打聽小道消息,人家兩個人在那兒竊竊私語,他都要湊過去聽一聽怎么回事。其實你的耳根一定要攝住,“返聞聞自性”——聞自己能聞之性,外面的聲音跟你沒有關系。所以有耳朵好像是聾子似的——要這樣。自己的身業(yè)離開人群,離開世俗。為什么比丘要住阿蘭若?不要在人扎堆的地方去;人只要在一起,都不甘寂寞,他就想象種種熱鬧的場面,來用所謂的“娛樂”活動充實自己。一個修道人那是不適宜的,要離開人群,離開世俗,離開那些五欲六塵的熏習。這樣,你的道業(yè)才能夠崇高,才能高雅,才能脫俗,才能純潔。

  好,請看下面。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身后憂!边@是第十一段:示常源勿自怠廢。就是你的修行不要懈怠,懈怠、放逸就不是比丘的樣子了。一個比丘他是為什么出家?出煩惱之家,出三界之家,不僅僅是出兩扇門之家。那要出三界,要出煩惱,這是要勇猛精進修行的,這叫如救頭燃、如喪考妣。你看叢林為什么打木魚,那個魚的眼睛是睜開的。所以一個比丘如果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睡眠時間很長,這都是不許可的。如果一個比丘自暴自棄自廢——“自廢”就是這種懶惰——念念不能提起正念,不能思惟無常,不能把精進勇猛的精神調動起來,一天到晚就不知道干什么。因為出了家也沒有名和利的壓力,如果他的道心上不來,他就容易放逸,容易懶惰。有些人說是參學,實際上到處觀光旅游。再就是有些自廢,也包括什么?不用在道業(yè)上,去趕經懺佛事,一天到晚像趕場一樣的,這個寺院趕到那個寺院。這些都是自己荒廢自己的道業(yè)。如果一個比丘不能修行脫離生死苦海,不能利他,來住持法道,那你這個四事供養(yǎng)是吃不消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了。你接受供養(yǎng)不是好接受的:你不能自利利他,那接受供養(yǎng)是要還債的。還債怎么還呢?那就是披毛戴角還了,做牛做馬去還了。甚至如果你又破戒什么,那都要下地獄。這就是自己廢棄道業(yè)的人,他大都有身后的憂患。身后什么憂患?就是沒有解決生死問題,甚至到三惡道里面去了。

  請掀開文本第四十六頁,請看第十二段。示定茂曰:“汝是道人,當凈其心。能凈心者,可以超群!边@是第十二段:示定茂當凈其心。這四句話非常直白。說汝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就得要修行,修道。那在修道的行門當中,當以凈心為主要。這個“凈心”,修清凈心。為什么要修清凈心呢?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妙真如性一切眾生本具,而這些心意識妄想、雜念本來是沒有的。一切善法也在我們的真心里面完整具足,但是無量劫以來,我們隨著迷惑、顛倒、污染的緣起,就斷不了本來空的妄想、雜念,就不能證得本有的真如佛性。那么現(xiàn)在知道修行修道,一切性德本具而未修,佛性本是而未成就,現(xiàn)在從哪里下手?就要從凈心下手,要隨覺悟之緣、清凈之緣來獲得我們本具的清凈心。

  那么在一切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一法是最為直接、最為圓頓。為什么呢?我們常常說幾句話,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你看它就是非常直接。一念相應——我們能念的這個心跟阿彌陀佛清凈的佛號相應,那么當下我們能念的這一念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能夠凈念相繼,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相應,那念念都是佛。我們凡夫眾生的心要把它轉為佛心,就得要靠這句佛號。這里比喻:就好像一顆清水珠,它下在渾濁的水里面,渾濁的水由于這個清水珠的力量就不得不清——變成清澄了。那么我們的亂心——散亂的心,如果有阿彌陀佛名號投進來,我們凡夫散亂的心也不得不佛——也趨向于這個名號功德的清凈、平等、覺性、慈悲。這樣就以具足全佛之心——我們的心具足佛全體的功德這叫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涵攝著心性所有功德的。當我們以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的時候,我們由自心顯現(xiàn)真實的果佛——果地上成就的佛,以他全體的福德、智慧、威德、神通道力就來加被我們,就能熏習我們。這就是修清凈心最好的方法。

  那能夠這樣信愿稱名、修清凈心的人,就可以超凡入圣,跟一般人就不一樣!队^經》就贊嘆念佛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人中的白蓮華。善導大師——對這“人中分陀利華”——用五句贊嘆的話進一步詮釋這個經文。就是真正信愿稱名的人是“人中好人”——人里面的好人;“人中妙好人”——不是一般的好人,而是妙好人,就是不可思議的好人;“人中上上人”,不是一般的上人,一般講上人,你修得聲聞、緣覺都叫上人,上上人——上人里面的上人;“人中稀有人”,就是能夠信愿稱名求生凈土的人在人里面是稀有難得的,就好像人中之鹽;最后是“人中最勝人也”,是人中最殊勝的人。所以有這樣的贊嘆,就表明他可以“超群”,完全跟一般人不一樣了。

  好,請看第十三段:示定隨當發(fā)道意。示定隨曰:“老實是寶,又有不好。若只如此,止堪溫飽。何用出家,愿離癡惱?當發(fā)道意,莫空過了。”開示定隨的,那么定隨顯而易見是一個很老實的人。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這種老實是寶,很值得贊嘆、推崇。這個不老實的人,他以為他很聰明,很隨機應變,很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很善于運作,但這種人遲早是要吃大虧的。所以儒佛圣人都教育我們要誠實。誠實是美德,不能講假話,不能坑蒙拐騙。這些是“寶”,但是“又有不好”。怎么理解呢?你只停留在老實的層面,這還是人天的道德規(guī)范,還不能僅僅只做老實人。如果你只是做老實人,就“只堪溫飽”!爸豢皽仫枴本褪悄阒荒鼙3、得到人天的身份,F(xiàn)在你是一個出家人,如果你只是得人天的溫飽,你為什么還要出家?出家就要出愚癡、煩惱之家!昂斡贸黾,愿離癡惱?”愚癡就是沒有智慧,迷惑顛倒;煩惱就是見、思惑具足,財、色、名、食、睡割不斷。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老實的層面。

  這里特別是要注意“當發(fā)道意”,就是應當發(fā)菩提心。在大乘經典當中特別談到菩提心的功德,你修行佛道首先要發(fā)菩提心。如果你不發(fā)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業(yè)。這是《華嚴經》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yè)。你忘失菩提心都是魔業(yè),更何況你菩提心根本就沒有發(fā)。你沒有發(fā)菩提心,怎么可能了生脫死呢?怎么可能圓成佛道呢?你基礎都沒有哇!那么菩提心是什么?“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發(fā)之心。就是發(fā)成佛的心,發(fā)度眾生的心。那么成佛就不以聲聞緣覺——這樣的化城——作為目的地,也不會去留戀人間、天上五欲的滿足。一切都要放下,直趨大乘的涅槃:要發(fā)出這樣的一個心。能發(fā)這樣心的人——就是真實地從內心深處把這個心發(fā)起來,那他就是“初發(fā)心時,即成正覺”。這就是我們成就佛道最初的一個種子——這一念。由這個菩提心才會去引導我們六度萬行,由六度萬行才能成就無上佛道。

  那對于凈土法門來說,你這個菩提心具體要落實在深信、切愿、執(zhí)持名號求生凈土。深信就是深刻的相信。怎么信呢?信自己業(yè)障深重,修行靠自力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無量劫以來頭出頭沒,無有出離三界輪回之緣,這是第一個信;深信的第二個信,要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決定能救度我們,對這一點沒有懷疑,沒有憂慮,一生全身心投靠。這叫深信,這是善導大師對深信的一個很精辟的詮釋。有這個深信之后,然后愿就是深切地厭離娑婆、求生凈土——唯有這一件事情。那么“執(zhí)持名號”,每一聲佛號的持念都是指向求往生的。不是指向求開悟、求神通、求人天福報、求下一輩子童貞出家,都不求這些。就唯一的念頭:求往生。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去就是阿鞞跋致,一去很快就能成佛。不怕不度眾生,就怕不成佛。

  你成了佛,同體的大慈悲心就出來了,所有的神通、智慧、善巧、辯才都顯現(xiàn)出來了。當看到眾生在受苦的時候,你必定不能住在涅槃里面,必定要隨眾生的緣分數數地應化——來救度眾生。由于同體的慈悲心決定了他:眾生還沒有得救度——只要一個眾生在輪回,他都不會安立在獨享涅槃的境界上。所以一定要指向成佛:成佛必定能度眾生。一定要發(fā)這樣的菩提心,莫空過了出家的日子了。有些人真的是:無論是出家、在家,并不一定發(fā)了菩提心。你有時候問問:“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門:“修行就是臨終身體健康一點,不要受那么多的苦”,或者說“人間的福報很大,據說修行才能得到福報,所以好好修行,好好持戒”。真正發(fā)成佛的心不是很多的。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開示,把自己擺進去:“我們是不是自己把這個菩提心發(fā)起來了?”念佛,往生,成佛,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如果不發(fā)這個菩提心,我們一切的修行都不會有結果,都是白空過這一輩子。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