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最忌是夾雜、培育仁慈善心
《西方確指》最忌是夾雜、培育仁慈善心
菩薩示沈元輝曰:“大凡修凈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jīng),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兇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當(dāng)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聲與心相依,念茲復(fù)在茲。感應(yīng)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好,請看下面。第五十段:最忌是夾雜。這段開示很重要。修行凈土法門最忌諱的是什么?是夾雜。這是覺明妙行菩薩對沈元輝居士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是這樣表述——表述得很明白,確實把我們這個世間修凈土法門的一個最重的毛病點示出來了。大凡修凈土法門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在《無量壽經(jīng)》知道,三輩往生共有的條件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所以凈土法門它強調(diào)的是專修,是一門深入,是一向?qū)D。跟這個專修、一向?qū)D钕鄬α⒌木褪请s修、夾雜。那么這個夾雜是來自于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是夾雜的,所以表現(xiàn)出來:對法門的選擇、修持的過程,他也是充滿著夾雜的特點。而且他會認(rèn)為夾雜放心,夾雜安全,夾雜保險。不夾雜,光念一句佛號,他懷疑還不夠。
那進一步說,什么叫夾雜?這里提出了六個內(nèi)容。夾雜,第一是“又諷經(jīng)”,這部經(jīng)也好,那部經(jīng)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讀誦經(jīng)典!坝殖种洹,聽說這個咒有多大的功德,那個咒又很殊勝,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還有觀點說,持咒功德很大——消業(yè)障,先持咒消完業(yè)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號放下來去持咒!坝肿鰰,就趕種種的法會。經(jīng)懺佛事、開光、升座、種種很熱鬧的法會,他以為就是不得了的殊勝,不遠千里都得去趕那個法會。第四,“又好說些沒緊要的禪”,就是喜歡談些禪宗的機鋒轉(zhuǎn)語、玄妙的話。第五,又喜歡“談些吉兇禍!薄人生的命運。什么時候轉(zhuǎn)運,什么時候有災(zāi)禍,怎么消這個災(zāi)禍,喜歡談這些。第六,又喜歡談那些“見神見鬼的話”!坝钟幸粋護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現(xiàn)在我什么什么事情都有問的人了”,或者又見到了什么這個境界、那個境界了。那么這些都屬于夾雜的范圍。你既然這么夾雜,你的心就不專一。本來我們當(dāng)下這一念心要系緣佛號,系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的。現(xiàn)在你是又持咒,又趕法會,又說些禪宗的機鋒轉(zhuǎn)語——談玄說妙,對吉兇禍福這些東西又感興趣,那你心就更亂了。
“心不專一”,你想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難了。為什么?你心不專一,不能一向?qū)D畎浲臃?說明信愿是有折扣的,這樣你就很難感通彌陀的愿力。感通不了,你想憑自己的功夫往生——憑你做這些夾雜的功夫回向往生,都是不可能的。這樣可就不空費了你一生修行之大事嗎?也就是說你解決不了輪回的問題。那今生解決不了輪回問題,一錯就百錯:一失人身到三惡道里面去報到,那就不知道哪個時節(jié)又能夠出頭做人。那叫“苦哉苦哉”。所以菩薩開示——對沈元輝居士說:“以上所說的那些夾雜的內(nèi)容你如今一概不要去做!敝蛔鲂┦裁词虑槟?“你就緊緊地抱持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放!睂iT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這里特別談到“期生極樂”,就是只唯一地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念一句阿彌陀佛讓我開悟;念阿彌陀佛讓我得神通;念阿彌陀佛讓我下一輩子童真出家。都不是這些。念阿彌陀佛目的就是指向往生,這才是跟名號功德、名號愿力相應(yīng)的一種愿。那么這樣念佛時間久了,功夫自然成熟,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能夠前來接引,帶業(y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你今生信愿稱名,緊緊地抓住阿彌陀佛不放,雖然你身體還沒往生,你的心早已過去了,已是“極樂之嘉賓”了。這才不會辜負(fù)這一生修行的事業(yè)。
那么最后覺明妙行菩薩就給沈元輝居士一個偈頌,要他依這個偈頌的內(nèi)涵來修行。這個偈頌很好,大家要去把它讀熟。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身與心相依,念茲復(fù)在茲。感應(yīng)不思議,蓮開七寶池。好,這六句話。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是萬法之總持。大家看看這句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種贊嘆。萬法——所有世間的善法和出世間的善法,都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里面。所以阿彌陀佛名號是大總持法門。
為什么是總持法門?這里從阿彌陀佛發(fā)愿的功德可以證明。以及還有《無量壽經(jīng)》,還有《法滅盡經(jīng)》,特意強調(diào)的一點是:末法的最后,所有的佛法都滅掉了,獨留這部《無量壽經(jīng)》住持,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對苦難眾生作最后的救度。那么這段經(jīng)文是寓意深刻,就是在末法苦難的眾生、罪惡的眾生難度的時候——所有的法門都產(chǎn)生不了效果,唯有這句阿彌陀佛才能起死回生,這種妙法才產(chǎn)生作用。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就總持末法的最后。所有的正法——佛通途八萬四千法門——全部都滅掉的時候,那么最后有一個方法就是“以總持持余尊法”。就是以一個總持的法,來把所有的佛法濃縮、凝聚在里面。那么通過這樣情況來看,所有的大小乘經(jīng)典全都滅掉了,但這句阿彌陀佛還存在。只要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還存在,眾生還能夠相信,雖然佛法已滅,但實際上并沒有滅。為什么?是以阿彌陀佛這一法,把所有的法都保存下來了,讓它流轉(zhuǎn)無盡——救度眾生的佛事沒有終止。這就是總持的根本內(nèi)容。所以也就知道,無論是《無量壽經(jīng)》還是《阿彌陀經(jīng)》,凈土經(jīng)典所闡釋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相傳的慧命,是九法界眾生出世的本源。所以只要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存在,也就是在大乘圓頓的佛法,普度九法界眾生的法以及十方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還沒有消失,就是大夜方沉,還能作一盞智慧的明燈。眾生煩惱波翻浪卷,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名號,還能做中流砥柱?梢娺@句阿彌陀佛名號跟末法的罪惡眾生偏有因緣,跟娑婆世界眾生偏有因緣。要在這里理解這個“萬法之總持”的涵義。
好,那么這句名號總持一切法,叫萬德洪名。念它的時候,我們真誠的心念出來,心和音聲要相依。這是我們不斷要說的。我們每天念佛,你念出去的這句聲音,要念清楚,聽清楚。(這)跟我們的念頭是掛上關(guān)系的。你把握不住了,聽不清楚了,這就不相依。相依就是你能夠念清楚、聽清楚。聲音的當(dāng)下,你的心也在當(dāng)下,這叫“念茲”!捌潯本褪前浲臃。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心也就在當(dāng)下,就在阿彌陀佛名號里面;阿彌陀佛名號有我們心性的貫注!澳钇潖(fù)在茲”,你這樣至誠的去念。我們以信愿持名做能感之機,阿彌陀佛慈悲愿力作所應(yīng)之緣,這樣就能夠感應(yīng)。感應(yīng)是從眾生跟佛兩個方面來談的,有感才有應(yīng)。如果光有感,沒有彌陀的愿力——沒有這個應(yīng),你再感也沒用;如果有這個應(yīng)的力量,你不去感,那個應(yīng)雖有,但是就這個不感的眾生來看,也是等于沒有。所以要感應(yīng),一定兩者互動,這叫“感應(yīng)道交不思議”——就能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種不可思議就是大不可思議了,當(dāng)我們感應(yīng)溝通之后,阿彌陀佛全體的愿力光明都能在我們的身心上體現(xiàn)出來。我們這一念能感的心——真誠的,就能穿透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空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產(chǎn)生一朵蓮華。那么當(dāng)我們感應(yīng)道交的時候,阿彌陀佛全體的法身、報身、應(yīng)化身都在我們的身心顯現(xiàn),我們每一句佛號都有著阿彌陀佛一切種智的智慧顯發(fā)出來。所以這里不可思議的感應(yīng),包括聞到佛香,看到佛光,等等這些。它感應(yīng)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的信息,透過名號的通道能夠通到我們這邊來。那么所有的感應(yīng)景象里面其中就談到,你當(dāng)下這一念心就能表現(xiàn)為:在七寶池里面展開一朵你的蓮華,標(biāo)上你的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是拿著這個蓮臺,來接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既然當(dāng)下我們的蓮華開放在極樂世界七寶池里面,也就意味著我們當(dāng)下這一念心:如果我們精進不已,我們的蓮華就越來越大,光明就越來越燦爛;如果我們在這里煩惱又重,馬上又后悔了,又退轉(zhuǎn)了,不相信了,那個蓮華就會枯萎。所以那個蓮華的狀態(tài),就是我們當(dāng)下在這個娑婆世界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折射。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你是什么樣的心理狀態(tài),蓮華都能把你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修行的功夫,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關(guān)于這一點——專修的問題,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給我們開示的。從善導(dǎo)大師強調(diào)專修:一百人專修,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專修,一千人往生。如果你是雜修的話,那一百個人難得一二,一萬個人難得三五。他把專修的必要性張揚到這個程度。像省庵大師、徹悟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通宗通教,最后在行門當(dāng)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像蓮池大師所說:平生所務(wù)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蕅益大師通宗通教,最后就是每天十萬聲佛號。省庵大師就是:百八輪珠六字經(jīng),消磨歲月度光陰;平生只有西歸愿,肯為他緣負(fù)此心!你看,就是非常單純,非常專一。就是拿著念珠,就是念六字洪名這部大經(jīng)王,用這個來消磨歲月,度過光陰;平生只有一個愿——就是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的愿,世間任何的緣、出世間任何的緣,都不會把這個心愿給轉(zhuǎn)移掉。那徹悟大師也談到什么叫執(zhí)持名號:拳拳服膺之謂,就是把這個佛號牢牢地持在內(nèi)心而不能暫忘。不暫忘這叫執(zhí)持名號。如果稍微有一念的間斷,都不叫執(zhí)持;或者有一念的夾雜——就是前面“又持咒,又做會……”這些夾雜,也叫非執(zhí)持。一定要這句名號念念相續(xù),無雜無間,這叫真精進——修行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就能圓成凈業(yè)。
這些凈土宗祖師為什么成為一代祖師?都來自于不夾雜,來自于專一修行,來自于老實念佛。所以有時候我們夾雜這個、夾雜那個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水平很高!澳憧次夷軌蚨U凈雙修,我能夠禪、凈、密三修,我能怎么……”這些都是你的煩惱,都是你的業(yè)障。實際上最高的法門就是一門深入,就是一句名號念到底。因為這是大總持的法門。你了解這是“萬法之總持”,你就會認(rèn)為這句阿彌陀佛足夠了。你如果不能理解它是“萬法之總持”,你就覺得不夠。
菩薩示定愷曰:“汝既遭大難,幸而得免。自今當(dāng)痛思前過,斷其后愆。更無躁心競氣,逞志使能,貽厥身災(zāi)。今為汝立名曰愷。愷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得不足喜,失不足憂。唯務(wù)培育善心,堅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請看第五十一段:培育仁慈善心。這緊接著上面一段。由于戰(zhàn)亂的因緣,八人逃難,再回來。覺明妙行菩薩就對定愷作了如下的開示,說:“你已經(jīng)回到家里。既然遭受到這樣戰(zhàn)禍的大難,大難不死那還是很僥幸的事情!薄靶叶妹狻,要痛定思痛。就應(yīng)當(dāng)要痛切地思惟:這是多生多劫的罪孽所致。要生起殷重的懺悔心。懺,就是對以往的罪過有一個冷峻的反省;悔,就是以后再不重造這樣的惡業(yè)。“痛思前過,斷其后愆”,就是懺悔的本質(zhì)內(nèi)涵。這也告訴我們:我們在人生的際遇當(dāng)中,遇到種種的困苦厄難,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要生起大慚愧心、大懺悔心,這樣才是旋轉(zhuǎn)惡運的一個轉(zhuǎn)機。要使自己的這個心平和下來,不再有躁妄的心,不再有競爭的習(xí)氣,不再在世間要逞自己的狂志,使盡自己的能力,這就表明世間法的行持。為了功名利祿一切眾生都在以躁妄心來競爭,來使用他的奸謀。實際上都是在造惡業(yè)。如果再這樣去做的話,就會使這樣的痛苦災(zāi)難永不中斷。
現(xiàn)在給出他一個名字——一個字,立名叫“愷”——定愷。愷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慈的意思、仁的意思:仁慈。那么你看,無論是儒家,還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是把仁慈、博愛作為最高的善。那么跟仁慈相反的正好就是殘忍、殺生。這就是導(dǎo)致戰(zhàn)爭、災(zāi)難的原因。這個仁慈之心正好就是一個對治。慈就可以建立道德上的人格——慈以立身。仁——這個同體的仁愛之心,就能夠愛護一切生命。有這個仁慈之心就是忠恕之道。人是貪生怕死的,一切生命都貪生怕死,就不要傷害他們。就是由于我們平時為了口腹之欲,為了一些貪欲以強凌弱的殘忍性,我們多生多劫以來,從生到死殺害了很多的生命。而且殺害這些生命,我們還不了解,包括那些細小的昆蟲——蜎飛蠕動之物。既然殺害了這些生命,最終我們也要受到這樣的果報:被人所屠殺。戰(zhàn)爭就是這樣一個全面的屠殺。我們看歷史上那個白起——這個秦國的將軍白起,把趙國的軍隊全都俘虜之后,一天坑了四十萬的兵卒。像項羽攻破了秦二世的軍隊,也一天坑了二十萬的生命。明末像這個張獻忠,在四川稱為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他殺起人來那是斷人的手足,手和腳堆起來都像山一樣高。就是這樣的殺業(yè)——一個集體的屠殺,也不是偶然現(xiàn)象。這就是我們多生多劫殘忍地傷害眾生的業(yè)報,最終要落在自己身上。
所以了解這樣一個情況,對人世間的恩恩怨怨、相互殘殺的過程,我們要明白:夢幻泡影。要做一個“好夢”,就得以仁慈心行善業(yè)。世間的功和名,得到也不要欣喜若狂,失去了也不要憂慮萬端。這些功名利祿轉(zhuǎn)頭也就是空,所以要關(guān)心的是培養(yǎng)自己當(dāng)下一顆仁慈的善心。在這顆仁慈善心的導(dǎo)引之下,兼顧增上自己善良的行為。善良的行為就是推己及人的那種惻隱之心。以這個善行來仰答四重的恩德。四重恩:國土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這是在家居士的四恩。如果是出家人,就稱為國王恩、父母恩、師友恩、施主恩。好,這就是面對殺劫、戰(zhàn)亂的時候,要以仁慈善心來對治。目前,我們整個世界也是很動蕩的,每個國家都在加緊軍備。如果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一旦打起來,那不是誰勝誰敗的問題,將是同歸于盡的問題。所以這個時代更要培養(yǎng)仁慈的善心,以避免刀兵劫,以締造世界和平。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
- 上一篇:《西方確指》曲示儒教,醒眾癡夢
- 下一篇:《西方確指》三世業(yè)果甚可驚怖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